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正>过敏性鼻炎又称变态反应性鼻炎,是人体对某些过敏原敏感性增高而表现以鼻黏膜病变为主的一种病证。临床以鼻痒、流涕、喷嚏、鼻塞为主症,相当于中医学"鼻鼽"范畴[1-2]。历代医家多基于"肺气通于鼻,其脏有冷,冷随气人乘于鼻,故使津涕不能自收。""脾不及则令人九窍不通"、"五气所病……肾为欠,为涕"等经典理论对过敏性鼻炎从肺[3-4]、  相似文献   

2.
王行宽,男,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省重点学科内科学术带头人,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传授老师,湖南省名中医,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中医内科学会委员及急诊学会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奖评审专家,全国新药评审委员,《中国中医急症》杂志编委,湖南省中医药高级职称评委,省中医药学会内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其对内科疑难杂症及急危重症最为擅长,对心脏疾病及胃肠疾病研究经验尤精,对糖尿病治疗也另辟蹊径。  相似文献   

3.
胃痞病是以上腹部满闷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症,往往触之无形,按之柔软,压之无痛。临床上胃痞病病机明确,多认为是中焦气机不利,升降失常而成,故治疗角度以脾胃为主;但荣辉教授认为胃痞病虽病位在脾,但与肝、大肠关系密切,并强调情绪对胃痞病的影响,主张从调肝和中的角度治疗胃痞病,并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4.
通过验案探讨杨震教授基于肝郁理论治疗筋病的经验,杨震教授根据"肝主筋"与"木曰曲直"理论及"肝主升发"理论的关系,提出筋病的"肝气郁结,气不能煦筋""肝气郁结,郁热扰筋""肝气郁结,血不能养筋""肝气郁结,瘀阻于筋中"4种辨证分型。  相似文献   

5.
总结谢晶日教授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经验。平素跟师临诊,听师言教,悟师所为,想师何为,挖掘、整理、升华恩师治病经验,学术思想。经过多年临摹,认为谢晶日教授善于以脏腑辨证为基础,遣方用药,而辨治胃食管反流病多"从肝脾论治"经验丰富,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6.
子宫腺肌病为妇科常见病、疑难病,严重危害患者身心健康,王孝莹教授通过对此病多年潜心研究,提出"肾虚血瘀,寒凝胞络,瘀久成癥"为主要病机,"温肾散寒,暖宫化瘀,消癥散结"为治疗大法,用琥珀散合艾附暖宫汤加减治疗,屡有治验。  相似文献   

7.
王行宽教授治疗勃起功能障碍,倡导"肝主宗筋"理论,认为勃起功能障碍的重要病机为肝失疏泄,五脏相关,宗筋弛纵;治法强调从肝论治,兼以调燮五脏,综合治理,佐以活血通络,参以引经之药直达病所,在临床实践中获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8.
王晖主任中医师在治疗脾胃系病证中,结合现代胃镜技术,为中医治疗\"胃疡\"提供临床思路和用药经验。文章重点介绍治疗胃疡的常用经验方\"四君四草汤\"的临床应用,并通过案例的具体说明,分享王晖主任中医师治疗\"胃疡\"的临床经验。  相似文献   

9.
胃食管反流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复发性疾病,临床以肝胃郁热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最为常见。刘兴山教授认为本病的发病与肝密切相关,现代人群的生活方式对本病的发病率的升高及病程长易反复等特点有重要影响,“郁”和“热”是本病的主要病机特点,遵循解郁清热的治疗大法,以柴胡栀子豉汤治疗肝胃郁热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辨证加减,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0.
刘宁宁  王小菊  屈波 《光明中医》2022,(7):1170-1172
介绍了王行宽教授治疗白塞病学术经验及思想.白塞病属中医"狐惑病"范畴,王行宽教授认为该病病因病机主要为脏腑功能失调、情志不遂、饮食不节、起居失调等,致使肝胆失疏,气郁化火,久酿成毒,移易于心脾,与心、肝、脾三脏密切相关,治则为标本兼顾,治肝为其关键,以疏肝利胆、清心泻黄,佐以益气养阴为治法,临床疗效甚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南征教授基于"络病"理论治疗消渴肾病的经验。方法:查阅文献,结合临床案例,对南征教授"毒损肾络"理论进行分析、探讨。结果:南征教授创立"毒损肾络"的病机理论学说,应用"络病"理论辨治消渴肾病,拟定解毒通络保肾法为消渴肾病的治疗大法,临床上以解毒通络保肾汤为主随证加减,获得良好疗效。结论:南征教授治疗消渴肾病的经验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2.
胃痞是临床常见的脾胃系疾病,以胃脘部满闷不适为主要症状表现,可累及胸膈。胃痞起病较缓,病程周期长,无压痛感。患者常常伴随缺乏食欲、消化不良等症。功能性消化不良是发生胃痞病的主要疾病之一。研究报道,胃痞发病多与胃肠运动障碍、幽门螺杆菌感染、内脏高敏感性、基因、社会心理等因素有关。近年来,胃痞病的发病率呈逐年升高趋势,而临床上常见治疗方法的疗效一般,且长期用药可引发严重的心律失常等心血管方面的不良反应。中医学从整体观念出发,认为本病多由感受外邪、内伤饮食、情志失调、体虚久病等原因导致中焦气机不利,脾胃升降失宜,采取辨证论治方法,取得良好效果。山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李廷荃教授临证多年,擅长治疗中医内科杂病,对胃痞的治疗有独到见解。他认为肝胃不和是许多脾胃病常见的证型,临床实践表明从肝论治胃痞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文章结合案例介绍李廷荃教授运用六君子汤联合四逆散加减治疗肝胃不和型胃痞的经验,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张炳厚老师在传统“肝脾(胃)合病”为指“肝脾不合证”和“肝胃不和证”的认识基础上,更详分“肝脾不合证”为“脾虚肝郁,肝脾不和”与“肝郁血虚,肝郁不和”,“肝胃不和证”为“阴虚肝郁,肝胃不和”、“肝气郁滞,肝胃不和”、“肝胃不和,偏有热象”与“肝胆湿热,肝胃不和”等,认为辨证必须细致,论治始能人微。并且强调:两脏合病,必须辨清以孰为主,即以肝为主,抑或以脾以胃为主,据此权衡用药,方能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4.
胃食管反流病属中医"吐酸"、"嘈杂"、"噎膈"、"胃痛"、"胸痹"等范畴,高体三教授应用其经验方柴胡桂枝鳖甲龙骨牡蛎汤治疗本病经大量临床验证效果显著。本文从高体三教授对胃食管反流病病因病机的认识、立方思路及加减法角度介绍其治疗本病的经验,并附有典型案例。  相似文献   

15.
杜俊毅  章薇  范洪桥 《世界中医药》2013,8(10):1213-1214
王行宽教授系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第二批、第三批、第四批及第五批指导老师,全国名老中医学术经验传承工作室指导老师,湖南省名中医,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首届终身教授,湖南省中医内科学术带头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王教授从事中医临床工作50余年,对内科疑难杂症及急危重症最为擅长,对杂症治疗另辟蹊径,常获奇效。笔者有幸侍诊,获益良多,兹将其治疗便秘的经验介绍如下,以飨同道。  相似文献   

16.
刘华一教授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柳 《光明中医》2010,25(3):377-378
<正>刘华一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现为天津市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副院长,从医20余年,在治疗各种消化系统疾病方面积累了大量的临床经验。现就将其治疗胃食管反流病(gasl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的经验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7.
谢昌仁教授诊治胃食管反流病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昌仁教授擅治胃食管反流病,常用治法有:疏肝解郁、降气和胃法,清热化痰、行气通腑法,益气健脾、化湿助运法,扶正祛邪、行气化瘀法。  相似文献   

18.
胃食管反流病(GERD)主要是由于食管下端括约肌功能紊乱,以致胃或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至食管而引起的疾病,属中医学吐酸病范畴。中医药对治疗酸碱混合反流与单纯胆汁反流性胃食管反流病方面,有独到优势。河北省中医院刘启泉教授为首届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业医30余载,对GERD的研究有较深造诣,治疗强调重在调理脾胃功能,组方严谨,选药独特,疗效显著。现将其治疗GERD经验整理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9.
<正>李淑萍教授是南京中医药大学常州附属医院主任医师,江苏省常州市名中医,孟河医派传人,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师从国医大师夏桂成教授和经方名家黄煌教授,从事中医妇科临床工作30余年,擅长治疗各类妇科疑难疾病。笔者师从李师三载,现将李师治疗子宫腺肌病临床经验介绍如下。1病因病机子宫腺肌病归属于中医痛经、月经过多、癥瘕、不孕等范畴。  相似文献   

20.
査安生教授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査安生教授认为GERD患者主要病因为现代人易发焦虑和抑郁至肝失疏泄,肝气郁结而犯胃,或暴饮暴食、饮食厚腻,损伤脾胃;其基本病机是胃失和降,浊气上逆。治疗强调疏肝健脾和胃。临床分为肝胃郁热证、肝胃不和证、脾胃虚寒证、胃阴亏虚证、痰瘀互结证五种证型论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