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视盘视网膜毛细血管瘤的临床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近视盘视网膜毛细血管瘤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分析18例近视盘毛细血管瘤19只眼的临床资料、16只眼的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以及7只眼的随访观察资料。结果18例患者中,男女比为1:2,平均年龄为28.9岁。3例4只眼合并周边视网膜瘤。19只眼血管瘤中心均位于视盘的边缘以外,以颞下象限为最多(7/19),血管瘤大小为1.0-2.5个视盘直径(DD),颜色以红色为主(12/19)。16只眼FFA检查显示13只眼造影晚期有“排空”现象。长期随访的7只眼(其中5只眼经过激光光凝治疗)视力均下降。初诊时无渗出性视网膜脱离的6只眼(其中4只眼、未经过治疗的只眼)在平均随访的54.4个月后均未发生视网膜脱离。结论近视盘视网膜毛细血管瘤多呈类似椭圆形、橙黄色或红色包块。瘤体的中心位于视盘的边缘外。患者多在青壮年期出现视力下降的症状,有症状者瘤体周围均有不同程度的渗出、视网膜水肿。视力下降较缓慢,治疗效果差。FFA检查有助于本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中华眼底病杂志,2004,20:1-4)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视盘毛细血管瘤的临床表现及其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的特征.方法 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分析9例(10眼)视盘毛细血管瘤的临床资料,包括眼底彩照及FFA.平均年龄(26.8±9.7)岁,4例(4眼)合并周边部视网膜毛细血管瘤,6例符合Von Hippel-Lindau病的临床诊断.结果 内生型8例(8眼),外生型1例(2眼).5眼瘤体位于视盘颢上、颢下或颢侧,3眼瘤体位于视盘中央并覆盖视盘表面.8例(9眼)行FFA检查者的FFA图像中,5眼呈现"冲刷"现象.结论 视盘毛细血管瘤多位于视盘颞侧或中央,瘤体周围伴有明显的视网膜水肿、渗出.内生型是常见的临床类型.FFA是重要的诊断和罄别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3.
视盘毛细血管瘤由外有结缔组织的毛细血管团和管径不均匀的扩张血管构成,发病率为1:10000~1:22000,而同时合并视网膜毛细血管瘤者更为罕见.现将1例典型病例报告如下. 患者,男,33岁.因发现左眼视力下降、视物变形半个月于2008年6月4日前往解放军总医院就诊.否认家族性眼病史、脑病史及肿瘤病史.视力:右眼1.0,左眼0.2.双眼前节未见明显异常,右眼眼底未见明显异常.左眼视盘鼻下方可见一约2PD大小橘红色肿物,轻度隆起,表面光滑,边界清楚(图1).瘤体鼻侧及下方可见局限性渗出性视网膜脱离,下方较明显,黄斑颞上方2PD处可见约1/2PD大小橘红色肿物.后极部可见大范围致密视网膜前膜,部分遮挡并牵拉黄斑周围的视网膜血管.  相似文献   

4.
患者男 ,2 2岁。因右眼视力渐进性下降 5年 ,于 2 0 0 0年 1月 2 0日就诊。既往身体健康 ,无眼外伤及其它眼病史 ,无癫痫发作病史。全身检查 :全身皮肤无脱色斑 ,面部皮肤无丘疹 ,其余亦未见异常。眼部检查 :右眼视力 0 .2 ,矫正无提高 ,左眼视力 0 .6 ,- 2 .0 D矫正 1.0。左眼内外眼正常。右眼前节正常 ,眼底检查 :视盘表面黄白色肿物 ,隆起约 6 D,范围约3DD× 3DD,边界清楚 ,其内可见血管走行 ,无色素 ,视盘周围视网膜呈放射状皱褶 ,黄斑光反射消失 ,向鼻侧轻度移位 ,中央见水平条索状视网膜前出血灶。颞侧近中周部可见 1个视网膜血管…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激光治疗视盘毛细血管瘤的临床疗效。 设计 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 视盘毛细血管瘤患者11 例12眼。方法 所有患者接受一种或两种激光的联合治疗,包括传统激光(波长532 nm绿光或波长577 nm黄光)光凝及光动力学疗法(PDT),其中5眼采用传统激光直接光凝瘤体,4眼采用PDT治疗, 3眼采用PDT联合传统激光光凝。治疗1~7次,平均(3.3±2.1)次。随访时间2~132个月,平均(42.5±41.8)个月。激光治疗前后检查患者视力,间接检眼镜观察瘤体变化、视网膜下液、出血、前膜等情况。主要指标 视力、瘤体大小、视网膜下液、出血、前膜等。结果 11例12眼中,治疗前视力为指数/30cm~1.0,其中视力≥0.5者3眼,<0.5且≥0.1者5眼,<0.1者4眼;治疗后末次随访时视力为眼前手动~1.0,其中视力≥0.5者1眼,<0.5且≥0.1者7眼,<0.1者4眼。治疗后8眼瘤体萎缩机化,1眼瘤体无变化,3眼瘤体继续增长。8眼视网膜下液减少或完全吸收,3眼视网膜下液持续增加;5眼治疗后继发视网膜前膜,4眼继发黄斑区色素沉着。结论 适时采取单纯或多种激光联合治疗可有效控制视盘毛细血管瘤的进展。  相似文献   

6.
2001年2月8日,1例33岁的妇女因左眼间断视物模糊1个月就诊。她有长期的偏头痛病史。  相似文献   

7.
0引言视盘毛细血管瘤是先天性发育性良性肿瘤,发病率为1∶22000~1∶10000,同时合并视网膜毛细血管瘤者较少见,本例视盘毛细血管瘤同时合并双眼视网膜多发性毛细血管瘤则更为罕见[1,2],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视盘毛细血管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视盘毛细血管瘤的临床特征及其光凝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确诊的13例14眼视盘毛细血管瘤的临床资料,其中5例6眼接受了激光光凝治疗。光凝方法是应用’YAG倍频、氩绿、氪黄绿激光直接密集光凝血管瘤体及其边缘,以出现灰色或灰白色反应为准,原则上采取长时间、低能量多次光凝。开始时每周一次,2~3次后,依据眼底及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情况随时追加光凝,直至瘤体萎缩、渗漏停止。合并视网膜毛细血管瘤者,同时光凝。结果13例14眼中7例合并有视网膜毛细血管瘤,2例有家族史,1例属Von Hippel—Lindau病。在6~54个月的随访中,12眼瘤体周围视网膜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水肿及渗出,4眼继发了视网膜脱离,5眼视力在0.02及以下。2眼失明。其中接受光凝治疗的5例6眼中,2例3眼因故中途终止治疗;3例3眼坚持治疗者,最终血管瘤萎缩,渗漏停止,但视力均显著下降,1眼瘤体位于视盘鼻侧者视力稳定在0.3,另2眼瘤体位于偏颞侧者,视力分别为0.02和CF/5cm,随访(48~54)个月没有变化。结论视盘毛细血管瘤是先天性疾病,其发病年龄多在10~40岁,属Von Hipple病一部分,呈慢性进展,预后极差,积极治疗很有必要。激光光凝疗效确切,但光凝时机及参数有待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9.
患者男13岁发现右眼视物不清半个月,于2004年8月26日来我院就诊。患者半月前遮盖左眼时发现右眼视物不清,无眼红、眼胀等症状,无外伤及手术史。曾在当地就诊,给予抗生素眼药水及口服药治疗(具体不详),视力进行性下降而来我院就诊。全身检查:无阳性体征。右眼视力光感不确,左眼视力1.0。眼压:右眼21mmHg左眼20mmHg。右眼结膜轻度充血,角膜清亮,前房深浅正常,可见中等量漂浮物,瞳孔约3mm,直间接对光反应迟钝。晶状体透明。玻璃体大量细小尘埃状混浊物。视盘边界不清,视盘上可见一明显隆起的肿物,呈桔红色,直径约1.5PD,下方视网膜高度隆起,累…  相似文献   

10.
视网膜毛细血管瘤病(Capillary hemangioma of the retina)又名von Hippel病,可以是孤立视网膜血管瘤,如果合并颅内或其他器官病变则称为vonHippel-Lindau(VHL)病,多见于10-30岁青少年,  相似文献   

11.
    【编者按】名词术语学是自然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名词术语在学术研究和交流中具有重要作用。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名词术语中问题较多。如,“Coats病”称作“外层渗出性视网膜病变”,“von Hippel病”称为“视网膜血管瘤病”等情况比较普遍。是否将包括直接用外国人名命名的名词术语等所有英文科技名词术语均取一中文名,这中文名如何取才最得体;“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抑或是“特发性脉络膜新生血管”两个疾病诊断名称何为最佳等类似问题均值得深入思考和探讨。这些问题既与对客观现象本质认识的深化过程有关,也与跨文化交流以及语言文字表达规范等因素有关。关注并探讨这些问题具有广阔的空间和重要的意义。为此,本刊新开设“探索与争鸣”栏目,以便于对包括与眼底病名词术语探讨、疾病本质概念认定与诊断、治疗标准商榷、眼底病学术发展历程溯源以及其他值得释疑解惑,切磋商讨的有趣问题展开讨论,以期通过探讨与争鸣,趋近其内在本质,求得其共识和规范。欢迎大家积极投稿,共同参与这一栏目建设,从不同角度推动眼底病事业发展和学术繁荣。     就名词术语而言,根据国家名词委的相关要求,在确定名词术语时要遵从科学性、系统性、简明性、国际性和约定俗成等原则。当科学性、系统性、简明性、国际性和约定俗成等原则相互矛盾时,要综合考虑,合理定名。(1)科学性是要求定名应准确表达一个概念的科学内涵和本质属性;注重其学术意义,避免借用生活用语。而对不科学、易引起概念混乱的称谓应予以纠正。(2)系统性是要求同一系列概念的名词,其命名应体现出逻辑相关性。基础性名词确定后,其派生词、复合词的命名应与之相对应。(3)简明性是要求定名要易懂、易记、易读、简洁,使用方便,避免生僻字。(4)国际性是要求定名时应考虑与国际上的名词概念接轨,以利于国际交流。(5)约定俗成是要求对应用面较广,使用已久,已为大家接受的词,即使科学性不强,也应保留,不轻易改动。这些原则是目前国内名词术语工作的统一要求,其基本精神对探讨眼底病名词术语规范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建议大家在相关工作中注意理解其精神实质并合理应用。  相似文献   

12.
视网膜毛细血管瘤手术切除及激光光凝治疗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视网膜毛细血管瘤(retinal capillary hemangioma,RCH;)激光光凝及血管瘤切除手术适应证及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8例(9只眼)RCH患者,采用激光光凝治疗以及玻璃体切除联合血管瘤切除手术治疗前后临床资料,根据肿瘤生长部位、大小以及生长特点采用不同治疗方法.其中2例中周边部RCH患者采用单纯激光光凝肿瘤及滋养血管治疗;1例行单纯玻璃体切除术后激光治疗,1例激光治疗后又作玻璃体切除术中冷冻治疗;4例5只眼行玻璃体切除联合肿瘤切除术.结果 位于后极部及中周部瘤体较小(约<1.5PD)的RCH激光光凝可以使瘤体萎缩.明显凸出于玻璃体内生长的RCH采用玻璃体切除联合血管瘤体切除术,顺利摘除肿瘤.结论 RCH瘤体<1.5PD或外生型RCH,均可激光光凝治疗,内生型RCH,尤其瘤体直径>1.5PD时手术切除肿瘤更合适,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埋藏性视盘玻璃疣(ODD)患者视网膜浅层结构及血管密度的改变。方法: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收集2018年1月至2020年7月于北京协和医院确诊为埋藏性ODD患者的36只眼资料(ODD组)及26只正常眼资料(对照组)。均行最佳矫正视力、眼压、裂隙灯显微镜、眼底、视野、谱域相干光层析成像术(SD-OCT)及相干光层...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视盘周围视网膜下出血(PPSRH)的临床特征和发病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5例(41只眼)PPSRH患者的眼底表现及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等临床资料.结果 25例(41只眼)中,19例为近视眼,平均年龄为37.8岁,单纯PPSRH9例(16只眼),PPSRH伴视盘表面出血15例(24只眼),PPSRH伴视盘表面出血和玻璃体积血1例(1只眼);FFA检查显示PPSRH为遮蔽荧光,晚期视盘呈不规则强荧光或结节状强荧光,未见新生血管荧光素渗漏.结论 推测PPSRH的发病与视盘埋藏性玻璃疣有关.  相似文献   

15.
倍频532激光治疗视盘新生血管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倍频532激光治疗视盘新生血管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的疗效。方法对67例(109只眼)视盘新生血管型DR患者行超全视网膜光凝。激光治疗后1、3、6、12个月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检查,新生血管未消退者追加光凝。随访24~36个月(平均32.8个月)。结果光凝术后视力提高者19只眼(17.43%),视力不变者63只眼(57.80%),视力下降者27只眼(24.77%)。经一次或多次追加光凝,最终71只眼(65.14%)新生血管消退,14只眼(12.84%)新生血管变细变少,24只眼(22.02%)新生血管无变化或加重。激光治疗量为2650(1600~5450)点。结论倍频532激光治疗视盘新生血管型DR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6.
视盘新生血管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光凝治疗视盘新生血管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疗效。方法:使用氩激光对68例86眼高盘新生血管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行全视网膜光凝,其中5眼联合周边视网膜冷冻术,5眼联合玻璃体切除术。结果:全视网膜光凝术前术后视力无显著差异。平均激光治疗量为2700灶,全视网膜光凝术后新生血管消退率为63.9%,激光联合周边视网膜冷冻术后新生血管消退率为67.4%,激光联合玻璃体切除术后新生血管消退率为72.1%,结论:视盘新生血管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较常规治疗需更大的激光量,激光联合周边视网膜冷冻或玻璃体切除术可增加疗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氪激光治疗视盘新生血管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疗效。方法对20例(25只眼)视盘新生血管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使用氪激光行超全视网膜光凝治疔。光凝术后3、6、12个月分别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检查,新生血管如未完全消退则追加光凝。随访3~20个月(平均9.5个月)。结果超全视网膜光凝术后视力提高者12只眼(48.0%),视力不变者12只眼(48.0%),视力下降者1只眼(2.0%);19只眼(76.0%)新生血管消退或部分消退,6只眼(24.0%)新生血管无变化或加重。16只眼(61.5%)需要补充光凝。平均激光量为2600点。结论视盘新生血管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较常规治疗需要更大的激光量,光凝术后应定期随访观察,必要时补充光凝。  相似文献   

18.
经瞳孔温热疗法治疗视盘毛细血管瘤一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男 ,13岁。因左眼视力突然下降 1周 ,于 2 0 0 1年 8月 2 8日来我中心就诊。无眼红、眼痛、头痛症状 ,否认有家族遗传病史 ,全身检查无特殊。眼部检查 :视力右眼 0 .3,矫正 1.0 ,左眼数指 / 5 0 cm,不能矫正。双眼眼压正常 ,无突眼 ,眼前节检查正常。散瞳眼底检查 :右眼正常 ;左眼视盘前一黄白色、约 4个视盘直径 (DD)大小的类圆形肿物突向玻璃体内 ,肿物边界清 ,血管丰富 ,视网膜静脉受压 ,纡曲扩张明显 ,肿物下方视网膜小片出血 ,黄斑部视网膜放射状皱褶伴浆液性浅脱离 (图 1)。B型超声检查提示 :视盘前 5 .0 mm× 3.0 m m实质性肿…  相似文献   

19.
20.
目的:研究verteporfin光动力疗法在治疗巨大视网膜毛细血管瘤中的功效方法:3例巨大视网膜毛细血管瘤verteporfin光动力治疗病例报道。给予标准的verteporfin剂量(6mg/m^2体表面积)。遵循标准的和修正的光动力学治疗方案。修正方案包括较短的verteporfin输液时间和较长的光暴露时间。结果:治疗前3只患眼的最佳矫正SneHen视力分别是20/100,20/50,和2/200。所有病例均合并累及黄斑的渗出性视网膜脱离。病例1和2是标准的内生型视网膜毛细血管瘤。病例3是反应性视网膜毛细血管瘤。病例1接受了2次光动力疗法治疗。8个月后视力提高到20/40。开始光动力疗法两年后。视力为20/30,且无血管瘤再灌注。病例2接受了3次光动力疗法治疗。血管瘤发生了纤维变性。开始光动力疗法20个月后视力增进至20/30。例3接受了1次治疗。11周后视力提高到20/400。治疗4个月后。由于毛细血管瘤形成纤维组织使黄斑部受到牵拉隆起视力回退到数指,行玻璃体切割术。发现有脉络膜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玻璃体切割术后3个月,视力至20/400。在病例1和2毛细血管瘤最终退化,同时渗出性脱离消退。结论:verteporfin光动力疗法在实现巨大视网膜毛细血管瘤闭合方面是有效的。全部病例都经历了血管瘤的纤维变性,伴有由于视网膜的牵拉引起的黄斑皱褶。全部病例视力均有改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