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肝豆状核变性(Wilson病,WD)是一种以铜代谢障碍为特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它是由ATP7B基因突变引起,导致铜从胆汁排泄障碍,进而在肝脏和脑等部位病理性沉积。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可以显著改善患者预后。但目前关于妊娠期WD的治疗和管理仍未达成明确共识。现对妊娠期WD的临床管理进行总结,以供临床医生参考。  相似文献   

2.
肝豆状核变性又称Wilson病(WD),WD中铜与铜蓝蛋白结合受损,导致游离铜主要在肝脏、大脑和其他器官中沉积。WD的患病率为1/30 000。在临床上,大多数WD患者都是年轻人,其特征是锥体外系症状、肝硬化、角膜K-F环、血清低铜蓝蛋白水平(<50 mg/L)和24 h高尿铜排泄(>100 mg/L)。目前WD主要的治疗措施为药物治疗。在一些终末期肝病或急性肝衰竭的病例中,肝移植是提高生存率的一种选择。本综述结合国内外对WD发病机制、临床表型与基因型的关系及药物治疗进展的研究作出了概述。  相似文献   

3.
Wilson病(WD)即肝豆状核变性(hepatolenticular degeneration)是一种以原发性铜代谢障碍为特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是先天遗传病中为数不多的可治性疾病之一,好发于青少年,如不治疗后果严重,如早期诊断治疗则完全可以控制病情并基本恢复正常的生活和工作。据胡纪源等报道,误诊率很高,竞达51.04%。我们总结一组以肝硬化为主要表现的成人WD,作临床分析,以利提高对该病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肝豆状核变性(Wilson’s disease,WD)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导致的铜代谢障碍性疾病,其中暴发性肝衰竭是WD的一种罕见类型,其病情进展迅速,具有高误诊率和高死亡率,早期诊断和积极治疗可挽救患者生命。  相似文献   

5.
1912年Wilson书写了他首篇最经典Wilsondisease(WD)临床与病理的研究著作,并推测中毒可能为其病因。Rumpel(1913)首次发现WD肝铜增高,在1948年Mandelbrote等发现尿铜排泄增高,Cumings观察到WD肝脑铜均增高,因而WD被认为是铜代谢障碍所致。直至1952年Scheinberg才发现了铜蓝蛋白的异常。青霉胺标志着近五十年本病的治疗喜人的进展,而近十余年来WD遗传基因的研究,昭示着有望本病的基因治疗这一天的到来。  相似文献   

6.
肝豆状核变性(WD)世界范围内均有发病。患病率约为30/100万甚至更高。WD在临床上可表现为肝脏疾病、进行性神经功能障碍(肝功能障碍不明显或偶尔缺乏)、精神疾病, 或以上表现同时出现。WD在儿童和较年轻的成人患者中比在老年人中更容易表现为孤立性肝病。任何年龄段的症状通常都是非特异性的。为此, 美国肝病学会于2022年发布了WD指南的完整版本, 提供了WD诊断和管理的现代方法。由专家小组制定指南、形成推荐建议, 以帮助临床医生实施最新的诊断和管理策略。  相似文献   

7.
移植治疗肝豆状核变性的临床和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肝豆状核变性(WD)是一种遗传性铜代谢障碍性疾病,表现为铜异常沉积而致多脏器损伤.WD致病基因主要在肝脏表达,提供患者正常的肝细胞(或组织)可以纠正其遗传缺陷,改善铜代谢.此文主要从肝移植和细胞移植角度回顾近年来WD治疗的新进展,为进一步治疗WD提出可能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8.
15例肝豆状核变性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肝豆状核变性又称威尔逊病(Wilson disease,WD),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铜代谢障碍性疾病,主要累及肝脏和中枢神经系统[1],其发病隐匿,临床早期缺乏特征性指标,误诊率高。收集1998—2004年15例WD患者进行分析,以提高对本病认识。1.一般资料:15例患者中,男性9例,女性6例;年龄12~  相似文献   

9.
肝豆状核变性是一种以铜代谢障碍为主要特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又称Wilson病(WD),主要表现为肝损害和锥体外系病变的慢性铜中毒症状。但由于铜在体内各器官的蓄积程度不同以及病人对铜中毒的耐受性存在着个体差异,故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如果接诊医生对该病认识不足,很容易造成漏诊、误诊,尤其在基层医院。本文对我院1989~2003年诊治的WD病人进行详细分析,以提高认识,提高早期诊断率。  相似文献   

10.
探讨不同亚型Wilson’s病(WD)的临床特点及肝型患者预后转归。方法收集256例WD患者的临床资料并随访,根据临床表现将患者分为不同的临床亚型,进一步分析比较肝型、脑型和混合型WD患者的临床特点差异和随访追踪肝型WD患者的预后。结果在256例WD患者中,以混合型(152例,59.4%)和肝型(74例,28.9%)患者常见,而脑型(27例,10.5%)和其他亚型(3例,1.2%)较少;肝型WD患者失代偿期肝硬化比例(78.4%)高于混合型患者(22.0%,P〈0.001);肝型WD患者肝脏血清生化学指标(转氨酶、ALP、GGT、胆红素以及球蛋白水平)高于混合型WD患者(P〈0.05);肝型WD患者血清铜[(1.04±1.50) mg/L]水平明显低于脑型WD患者[(2.96±2.88) mg/L]和混合型WD患者[(2.34±2.68) mg/L,P〈0.001],但两者铜蓝蛋白和尿铜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肝型WD患者K-F环检出率(64.9%)低于脑型WD患者(92.6%)和混合型WD患者(90.1%,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角膜K-F的有无与年龄(OR=0.922,P=0.014)、血清铜蓝蛋白(OR=35902.1,P=0.015)相关;平均随访31例肝型WD患者(8.3±5.8)年,3例(9.7%)进展为混合型WD患者。结论 WD以混合型和肝型最多见,肝型患者肝脏损害比混合型更为严重,提示肝脏是WD最主要的靶器官。  相似文献   

11.
陈大为  张敏 《传染病信息》2019,32(2):158-161
肝豆状核变性,又称Wilson病(Wilson’s disease,WD),是一种由ATP7B基因突变引起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疾病。中国WD的发病率高于西方国家。WD会导致患者体内铜过度储积,主要影响肝脏和大脑的基底神经节,也会影响其他器官系统。其诊断主要通过血液、尿液、肝脏病理和基因检查等明确。基因检测还可以用来筛选患者的家庭成员。WD是少数可用药物治疗的遗传病之一,方法包括使用铜螯合剂(青霉胺、曲恩汀、二巯基丙醇、二巯丁二酸和四硫代钼酸铵等)和减少胃肠道吸收铜的药物(锌剂)。目前大多数治疗方法都是根据国外专家的经验和证据制定的,有必要研究和开发适合中国WD患者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2.
Wilson病(WD)是一种ATP7B基因突变导致铜排泄障碍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单基因疾病。药物治疗是目前WD的主要治疗方法,药物应答不佳或急性肝衰竭需考虑肝移植,但面临药物治疗依从性以及不良反应、肝源的紧缺等问题。WD的基因治疗有可能永久纠正异常铜代谢,是目前研究的焦点问题。现围绕基因治疗的载体和CRISPR/Cas...  相似文献   

13.
肝豆状核变性又名Wilson病(WD),患者第13号染色体铜转运P型ATPase基因突变导致肝脏铜蓝蛋白合成障碍,体内过量的铜沉积于肝脏、脑、角膜和肾脏等部位,出现肝脏、神经系统、肾功能异常和角膜环等临床表现。如能早期行排铜治疗和低铜膳食,可获长期缓解,但对晚期患者,肝移植是目前最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4.
肝豆状核变性(WD)是少数可对症治疗的遗传代谢性疾病,早期诊断和治疗可明显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和预后,但因本病可累及多个器官,临床表现多样,易造成漏诊和误诊[1].我们对确诊的111例WD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了解WD的临床特点、各项辅助检查的诊断价值,以促进WD的早期诊断. 一、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收集本院1999年12月至2010年9月确诊的WD患者111例,其中男性71例、女性40例,发病年龄从出生至39岁,平均发病年龄(13.4±7.5)岁,平均就诊年龄(16.7±8.7)岁,90%的患者于23岁之前发病;12.6%(14/111)患者有明确的家族史;3例患者父母为近亲结婚.  相似文献   

15.
24小时尿铜用于儿童肝豆状核变性诊断的再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24 h尿铜定量用于儿童肝豆状核变性(WD)的诊断价值,并探讨最佳诊断界值.方法 收集本院2005年7月-2007年6月以肝病收住院的≥3岁患儿的临床资料和24 h尿液标本,疑似WD者年龄不限.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测定尿液铜浓度,计算24 h尿铜值.临床资料结合部分患儿的ATP7B基因外显子测序检测后行WD评分,根据评分结果分成WD组和非WD两组.结果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对WD组和非WD组的尿铜指标行非参数检验;对所有病例的24 h尿铜值作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并计算曲线下面积和界值.结果 共94例患儿入选,14例患者借助基因检测准确分组,WD组和非WD组分别为26例和68例.WD组和非WD组患儿24h尿铜定量的中位数分别为98.5(18.3~1180.5)μg和25.8(1.4~357.9)μ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6.111,P=0.000).24 h尿铜定量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909(95%可信区间0.839-0.979,P=0.000).敏感度、特异度、准确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在取最佳界值52 μg时分别为84.6%、91.2%、89.4%、78.6%和93.9%,取100 μg界值时分别为50.0%、97.1%、84.0%、86.7%和83.5%.分别以24h尿铜界值52μg和100μg为诊断标准与WD评分法为金标准进行吻合度比较,52 μg界值的整体吻合度高于100 μg界点(符合度系数分别为0.760和0.541),且敏感度、准确性和阴性预测值均高于100 μg界值,而特异度和阳性预测值较接近.结论 24 h尿铜52 μg界值与100 μg界值相比,可提高诊断儿童WD的敏感度和准确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肝豆状核变性(WD)伴黄疸患者的临床特征,探讨肝豆状核变性黄疸患者临床鉴别诊断的侧重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52例以“黄疸待查”初次入院的WD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临床表现和常规实验室指标的变化。采用序列分析法检测全血基因组8、12、13、16外显子的突变情况。结果 本研究纳入WD患者24例和慢性乙型肝炎重度患者28例。WD患者发病中位年龄(33.2岁)显著低于乙型肝炎(41.8岁,P=0.049),WD患者自起病至明确诊断的中位时间(8.2月)显著长于乙型肝炎(1月,P<0.001);WD患者24 h尿铜水平(919.83±1017.15 μg)显著高于乙型肝炎(204.79±191.85 μg,P<0.001);WD患者血清γ-谷氨酰转肽酶水平(175.74±245.99 U/L)显著高于乙型肝炎(133.44±115.95 U/L,P=0.004),且与24 h尿铜水平呈正相关(r=0.552,P=0.012);24例WD患者全部,而仅4例乙型肝炎患者可检出ATP7B突变。结论 肝豆状核变性伴黄疸患者除可利用血清铜、铜蓝蛋白检测进行筛选性诊断外,24 h尿铜检测为重要的鉴别诊断指标,而血清γ-谷氨酰转肽酶可能是该病潜在的诊断指标。  相似文献   

17.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是妊娠与高血压并存的一组疾病,是导致孕产妇和胎儿死亡的重要原因。近年来,随着计划生育"两孩"政策的放开,我国高龄孕产妇比例增加,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病率增加。由于其独特的病理生理机制,使其血压管理策略与非妊娠期不同。该共识制定了妊娠期高血压疾病诊断、评估体系和管理流程,内容包括诊断、分类、血压及靶器官损害评估、生活方式指导及药物治疗。以便于内科医师及广大基层医师规范化诊治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最大程度保障妊娠期母婴安全。  相似文献   

18.
<正>肝豆状核变性又称Wilson病(WD),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致病基因为定位于染色体13q14.3的ATB7B,该基因突变导致铜转运P型ATP酶功能减弱或丧失,致使血清铜蓝蛋白合成减少和胆道排铜障碍,蓄积于体内的铜离子在肝脏、脑、角膜、肾脏等部位沉积,引起肝功能损伤、神经精神症状、角膜色素环、肾功能损伤等~([1])。该病一旦诊断应终身治疗并持续监测,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可改善病情,但  相似文献   

19.
Wilson病(Wilson's disease,WD)是以铜代谢异常为病变特点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可引起病变器官,主要是肝脏和大脑,的继发性损伤。目前,主要的治疗方法是应用调节体内铜负平衡的药物,如螯合剂和锌盐等,具体药物的选择需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对药物的耐受性、医师用药经验、药物成本和可及性等进行选择。由于WD的药物治疗需终身维持,且存在副作用和依从性问题,药物治疗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肝源缺乏、费用高昂和移植后需终身免疫抑制剂治疗等因素使肝移植治疗的应用也受到限制。所以,新型治疗药物或方法,特别是安全性更好和能够永久治愈的方法,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对WD的治疗研究现状进行了系统综述。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肝脏Wilson病(Wilson disease,W D)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鉴别诊断、治疗方法和预后,以提高对WD的认识,尽早明确诊断.方法:对5例WD的肝脏穿刺活检组织进行HE、免疫组织化学、网纤/Masson、PAS、罗丹宁铜染色及透射电镜超微结构观察,并结合文献进行复习.结果:5例WD患者中,男性2例,女性3例,首诊年龄24-47岁,中位年龄38岁.临床主要表现黄疸、肝功能异常、眼底检查示角膜色素环(Kayser-Fleischer环,K-F环)等,所有病例血清铜蓝蛋白均89.3 mg/L.光镜:中-重度慢性肝炎伴肝纤维化或肝硬化3例,轻度慢性肝炎1例,肝组织轻微病变1例;罗丹宁铜染色示肝细胞内多少不等的不均匀颗粒样物质沉积,部分病例以汇管区周围Ⅰ区带的肝细胞多见.电镜:肝细胞胞浆内可见高电子密度特征性Wilson颗粒,并见大小泡脂滴及色素颗粒小体.结论:WD的常规实验室检查、临床表现、光镜组织学改变均不具有特异性,电镜超微结构特征性Wilson颗粒是WD明确诊断的重要依据,故肝脏穿刺活检有助于WD的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