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氨苯砜的皮肤科临床应用新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氨苯砜(DDS)作为治疗麻风的经典药物之一,但现已广泛应用于其它皮肤病的治疗。虽然该用途的作用机理尚不清楚,但经验证明它对分枝杆菌属细菌所致皮肤病,大疱性皮肤病,以嗜中粒细胞浸润为特征的皮肤病,以及皮肤血管炎、皮肤利什曼病有好的疗效。尤以疱疹样皮炎和角层下脓疱病疗效最佳。DDS的主要副作用为高铁血红蛋白血症和溶血性贫血,同时服用维生素E和西米替丁可减少副作用发生。较为严重但少见的副作用为DDS综合征,一旦出现需停药同时予以皮质类固醇治疗。  相似文献   

2.
2例有麻风家族史的人,在规则使用 DDS 100mg/日做为预防服药后15—18个月发生麻风。DDS 对麻风的疗效是肯定的,但由于耐 DDS 病例的出现,已不适于单独使用。本组二例患者,可能是感染发生在服药前,DDS 未能抑制细菌繁殖,也可能是感染发生在服 DDS 后,血液中 DDS 的浓度已不能阻止发病。  相似文献   

3.
因麻风出现耐DDS,从而引起对麻风的治疗和防治策略的一系列反思。这里我想说明人们对迄今尚未被充分了解的耐DDS现象做出的反应过度。现有的一些研究强烈地表明,即使对开始DDS治疗前其细菌已耐DDS的那些所谓原发性耐药的患者,DDS仍然是一种良好的抗麻风药。美国Carville医院的Jacobson于1984年的新德里麻风会议上曾提出一篇很有意义的论文  相似文献   

4.
使用氨苯砜(DDS)、利福平(RMP)和丙硫异菸胺(PTH)治疗多菌型麻风比单用 DDS 优越,它能使麻风菌早日丧失传染性,可以缩短治疗期,防止或推迟耐药  相似文献   

5.
在鼠足垫可分离麻风杆菌及证实DDS耐药时,有文献证明一例BT型麻风原发性DDS耐药演变为BL型。基于继发性DDS药流行率增加,推测会有较多的原发性DDS耐药患者。继发性DDS耐药仅在多菌型麻风中发生,而原发性DDS耐药可发生于临床光谱各类型麻风中。作者在扎伊尔见到2例少型菌原发性DDS耐药患者。例1,男,8岁,5岁时患BT型麻风,给以DDs每周100mg治疗,在治疗中新皮损继续出现。1980年,1月起使用RFP一次量为30mg/kg及B663每周200mg,监服治疗5个月,  相似文献   

6.
近来从免疫学观点对麻风的亚临床感染进行了讨论.麻风菌素试验,淋巴细胞转化试验以及白细胞移动抑制试验用来做为对麻风杆菌细胞免疫力的指标,但这些试验与其它分枝杆菌有交叉反应,所以在麻风与结核均为流行的地区很难评价.作者的麻风荧光抗体吸收试验用吸收血清中交叉反应抗体的方法克服了与其他分枝杆菌有交叉反应的缺点.具体方法是:一、试验前的准备:①配制麻风杆菌悬液.1克麻风瘤加生理盐水10毫升在冰浴条件下制  相似文献   

7.
麻风在门诊上接受治疗,自实施WHO的MDT以来在全世界已是常识,现时已成了防治麻风的主要方法。门诊治疗麻风的历史,有几点值得回顾。1)确认DDS的疗效:1943年Faget报告普洛明治麻风有效,但需静注,难以广泛应用;1948年Lowe和Suza Lima分别用DDS口服门诊治疗麻风,在第5届国际麻风会议(1948)上引起  相似文献   

8.
麻风控制规划中主要问题之一是病人的不规则治疗,这将导致治疗不彻底和疾病扩散的危险,也是麻风菌对DDS 产生耐药的最重要的原因。WHO 在1982年提出有必要发展长效DDS 制剂以达到规则治疗的目的。对此作者在1986年5~10月在尼日利亚Plateau 州用长效DDS 注射液和单乙酰氨  相似文献   

9.
吩嗪类化合物有抗分枝杆菌的作用于1948年已有报告。一种吩嗪类化合物——B283在1952年便用于麻风病临床治疗,结果10例患者中有4例发生了肝损害,以后这个衍化物便未再应用。张永泰发现氯苯吩嗪(B663)对鼠麻风分枝杆菌有效,1962年才又用B663治疗麻风病。B663在麻风患者中不仅证明有抗菌作用,而且对耐砜类药的菌株有效;它有抗炎作用,所以对麻风性结节性红斑和界线类麻风向结核样型麻风反应患者亦有效。Carville麻风医院用B663的适应症是:①生育年龄女性发生慢性结节性红斑禁用呔咪哌啶酮者;②界线类麻  相似文献   

10.
为确定各种少菌型(PB)麻风短程治疗方案的疗效并将DDS单疗与WHO-PB麻风治疗方案进行比较,作者对在马里巴马科以DDS单疗或几种剂量的利福平(RFP)等6种方案治疗PB麻风的疗效进行了组织学评价。  相似文献   

11.
以往报告的吡啶提取试验可做为一种鉴定麻风杆菌的方法,作者认为对此法有必要进一步验证和扩大研究。因此,用麻风杆菌、鼠麻风杆菌、结核分枝杆菌、鸟分杆杆菌、草分枝杆菌、耻垢分枝杆菌、堪萨斯分枝杆菌、淋巴结核分枝杆菌、细胞内分枝杆菌、偶遇分枝杆菌和卡介苗等菌株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同时还对作者在LA-3培养基上分离的所谓麻风杆菌及上述各菌株(除麻风杆菌和鼠麻风杆菌外)菌龄对吡啶提取的结果的影响作了研究。采用的方法除应用Coovit的原法外,在提取及染色方法上  相似文献   

12.
由于麻风杆菌耐氨苯砜菌株的普遍出现,将需要对现在实行的麻风控制作重大的改变。作者对埃塞俄比亚1973~1977年5年间的可疑耐DDS麻风病人作了流行病学调查。调查对象是埃塞俄比亚的亚的斯亚贝巴地区和以外地区门诊病人。过去许多病人曾用不规则或低剂量DDS治疗,疗期从2~21年不等。①住在亚的斯亚贝巴的可疑耐DDS麻风共254例。观察、治疗试验期间,病人每月门诊一次,每6个月作临床检查和疗效评定一次;②亚的斯亚贝巴以外地区的可疑耐DDS麻风病人共106例,均为瘤型,多为晚期病人。亚的斯亚贝巴地区254例中220例和以外地区的106例,均有“典型”的病史,即用DDS治疗早期病  相似文献   

13.
推行麻风联合化疗(MDT)以来,麻风的治疗有了较大转机,但仍有些问题尚待解决。近年国内有关这方面的报导较多,试温习文献综述之。一、多菌型的MDT MDT对多菌型病例能缩短疗程,使患者迅速失去传染性,能防止及治疗耐DDS病例,能缩短麻风反应的时间、减轻反应强度及降低其发生频度,毒副作用不比DDS  相似文献   

14.
氨苯砜(DDS)作为一种抗炎药被广泛用于治疗麻风及其它病原体引起的疾病,以及某些皮肤病和非皮肤病。此类皮肤病的一个共同病理学特征是中性粒细胞和(或)嗜酸粒细胞浸润,而DDS治疗有效,因而认为DDS的抗炎特性是由于其对多形核白细胞(PMN)功能的调节,即DDS至少部分地抑制了花生四烯酸(AA)的代谢途径和(或)阻断白三烯B_4(LTB_4)受体。该研究目的是研究DDS对人PMN中5-脂氧合酶(5-Lox)途径的抑制。  相似文献   

15.
50例活动性多茵型麻风患者使用RFP、B663和DDS治疗两年。对其治疗前后的病理进行了对比观察,证明疗效显著,各项病理指标均稳步下降, 对耐DDS的病例也有令人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16.
104例多菌型麻风用RFp、B663,和DDS治疗一年,在临床,细菌,病理方面显示对新发、复发和用DDS治过的病人均有效,BI由2.35降到1.63,对防治Ⅱ型麻风反应亦有良效。副作用主要为皮肤红染和皮肤鱼鳞病样改变,无明显的肝肾损害。  相似文献   

17.
麻风反应是麻风最常见的合并症,是导致畸残的主因,重视对麻风反应的研究实属必要。我们随机选择108例麻风患者,其中用MDT的31例,单用DDS的77例。MDT组均为1986年4月后的初治病人,每月在门诊接受治疗,无中断者。DDS组为1971年后确诊入村治疗,直至  相似文献   

18.
3.透明质酸对分枝杆菌生长的促进,和做为β-葡糖醛酸酶抑制剂的葡萄糖二酸和维生素丙对分枝杆菌生长的抑制麻风皮肤活检的组织化学研究显示透明质酸(简称HA)蓄积在麻风瘤中,可能是麻风细胞缺乏β-葡糖醛酸酶(β-glucuronidase简称β-G)所致。麻风杆菌似乎能利用HA作为一种营养物。在结核样损害中,上皮样细胞和郎罕氏巨细胞中有降解酶,所以HA的沉积不能持续。本文作者研究了HA在体内对麻风杆菌生长的促进以及β-G抑制剂对人和鼠麻风发展的影响。其作法和结果如下: [鼠麻风的酸性粘多糖和β-G]  相似文献   

19.
三、麻风化疗专题讨论会报告自印度德里国际麻风会议以来的5年期间,麻风的化疗已有很多重要进展。一些研究继续证实在氨苯砜(DDS)单疗时因继发性DDS 耐药所致复发的频率很高,且原发性DDS 耐药的流行率也很高,进一步强调必须进行多种药物治疗(MDT)。相反,原发性利福平(RFP)耐药尚未被证实,即使  相似文献   

20.
引言:DDS 综合征是一种罕见的对 DDS 的过敏反应。其临床、实验室特征为高热、泛发性斑丘疹、肝炎、淋巴结肿大及血液生化检查出现异常。本文报告一例服用 DDS4周出现 DDS 综合征的界线类偏结核样型(BT)麻风,并就此予以讨论。病例:为一来自印度南部35岁男性患者。在四肢躯干可见多处浅色斑及浸润性红斑、知觉减退、脱毛、闭汗之斑块。多处周围神经和皮神经变粗,右侧腘神经明湿粗大有触痛。右足有早期足下垂。病人被诊断为 BT 型麻风并发有Ⅰ型麻风反应。此诊断通过组织病理学证实。每日给予 DDS 100mg,氯苯吩嗪(B663)100mg 隔日一次,利福平(RFP)600mg/月,倍他米松2片每日2次。DDS 治疗4周后,病人出现发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