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患者男 ,46岁。 1998年 6月因面部起丘疹、脓疱 3个月初诊。患者面部初起毛囊性红色丘疹 ,不久顶端变成了脓疱 ,大小呈米粒大 ,群集分布 ,皮疹消退后有少许鳞屑及色素沉着 ,不久边缘又起新的皮疹 ,并逐渐向四周扩大 ,伴有轻微瘙痒 ,曾被拟诊为痤疮 ,经多方治疗无效。家族史无特殊。皮肤科检查 :头皮及面部可见泛发群集分布的小脓疱 ,间有毛囊性红色丘疹 ,大小约大米粒大。前胸、后背及肩部、上肢近端可见散在分布群集的脓疱 ,无渗出及溃烂 ,其中可见部分皮疹消退后留下的色素沉着斑 ,有的在色素沉着斑上或其边缘又起新的脓疱 ,掌跖及下肢未…  相似文献   

2.
雷公藤治愈2例嗜酸性脓疱性毛囊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雷公藤治愈2例嗜酸性脓疱性毛囊炎葛广武①嗜酸性脓疱性毛囊炎为一少见疾病,病因不明,病程慢性,皮疹反复发作,至今尚无满意的治疗方法。我们用雷公藤总萜治疗2例嗜酸性脓疱性毛囊炎患者获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例1.男,26岁。3周前无明显诱因在前胸出现散在...  相似文献   

3.
嗜酸性脓疱性毛囊炎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嗜酸性脓疱性毛囊炎主要可分为3种类型,即经典型、免疫抑制相关型和婴儿型,许多患者的发病与艾滋病有关。该文就嗜酸性脓疱性毛囊炎的分类、流行病学、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鉴别诊断和治疗等各方面作一较全面的介绍。  相似文献   

4.
嗜酸性脓疱性毛囊炎张炜(成都市第六人民医院610051)1965年Ise和Ofuji报道了一例日本患者反复发作的面部毛囊性脓疱和周围血嗜酸性白细胞增多的病例,病理学上脓疱中主要含嗜酸性白细胞。1970年Ofuji又报告了相同的3例,并认为是一个新的独...  相似文献   

5.
嗜酸性脓疱性毛囊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AOJun-hong,HAOZhen-feng,YANGRong-ya[摘要]嗜酸性脓疱性毛囊炎是一种病因尚不清楚的皮肤、毛囊性疾患。多发生于男性青壮年。皮疹好发于颜面、躯干和四肢,表现为瘙痒性的成簇的毛囊性丘疹和脓疱,并可形成环形或多环形结构,可反复发作。组织病理主要表现为嗜酸细胞浸润丰富的毛囊炎和毛囊周围炎,浸润部位主要在毛囊峡部和皮脂腺导管。临床和病理上,该病主要应与HIV相关性嗜酸性毛囊炎、毛囊皮脂腺黏蛋白沉积症相鉴别。目前已见报道的治疗药物有消炎痛、氨苯砜、米诺环素、西替利嗪、甲消唑、皮质类固醇激素、他克莫司、伊曲康唑、PUVA、阿维A、异维甲酸、干扰素α-2b和干扰素γ、环孢霉素A等。  相似文献   

6.
嗜酸性脓疱性毛囊炎 (eosinophilicpustularfolli culitis,ERF) 196 5年由伊势、太藤二人首先描述 ,1970年由太藤正式命名为ERF ,常见于日本 ,而少见于其他国家。我们发现 1例报告如下。患者男 ,2 5岁 ,面、颈部、躯干、四肢红斑、丘疹半年。半年前无明显诱因 ,面、颈部、躯干和四肢皮肤出现铜钱大小的红斑 ,其上散布米粒大小的红色丘疹 ,顶端有脓疱 ,伴轻度瘙痒 ,丘疹逐渐群集 ,形成斑片 ,斑片中心部消退后 ,边缘处又新起并逐渐向周围扩大。患者既往无传染病及遗传病史 ,家族中无类似疾病。体检 :一…  相似文献   

7.
患者男,25岁。主诉:全身反复起红斑、丘疹、小脓疱1年。现病史:患者1年前背部出现一红色小丘疹,逐渐扩大,形成环状或多环状损害,偶有微痒,无发热。环状皮损扩大到一定程度后可自行消退,局部留有色素沉着。此后,皮损逐渐增多,并累及面部、胸腹部和四肢。曾在当地医院就诊,诊断为“远心性环状红斑”,外用炉甘石洗剂和口服维生素C、西替利嗪(仙特明)等药物治疗,效果不佳。为进一步明确诊断,于2004年3月10日来本院皮肤科门诊就诊。起病前无明确服药史。否认非婚性接触史。  相似文献   

8.
报告1例嗜酸性脓疱性毛囊炎.患者男,20岁.躯干、四肢出现毛囊性丘疹、脱屑1个月.皮肤科检查颈部、躯干及四肢弥漫红色及暗红色斑片,其上密集分布粟粒大毛囊性丘疹,部分丘疹顶端可见针尖大脓疱.血常规及骨髓检查均示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皮损组织病理检查示表皮角化过度,棘细胞层不规则增厚,毛囊及真皮内有大量以嗜酸性粒细胞为主的炎性细胞浸润,可见毛囊内嗜酸性粒细胞小脓肿.  相似文献   

9.
嗜酸性脓疱性毛囊炎1例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患者男,44岁,因左侧面部起红斑,丘疹1个月余,于2004年12月就诊。患者就诊前1个月无明确诱因于左侧面部出现红斑及米粒大群集红色丘疹,丘疹顶端有脓疱,周围有红晕。中心部丘疹消退后,边缘又有新发丘疹,逐渐向四周蔓延。  相似文献   

10.
患者男,22岁。面部红斑、丘疹和脓疱,伴脱屑3月余。面部可见数个红色或暗红色斑块和丘疹,顶部可见针尖大脓疱,伴破溃。血常规正常。皮损组织病理示:表皮角化过度、棘层轻度增厚。毛囊及真皮内可见大量以嗜酸性粒细胞为主的炎性细胞浸润,毛囊内见嗜酸性脓肿。  相似文献   

11.
患者男,24岁.因颜面、躯干及手足出现红斑和脓疱1周,于2007年1月5日来我所就诊.患者1周前无明显诱因颜面部出现粟米大红色丘疹,渐增多,且融合成红色斑丘疹,并在其上出现粟米大脓疱,脓疱渐增多,并迅速波及背部及双侧手、足,自觉微痒,无发热等全身不适,既往有脂溢性皮炎病史.  相似文献   

12.
患者 ,男 ,19岁 ,面部红斑丘疹半年就诊。患者于半年前开始在面部出现小的丘疹、丘疱疹 ,散在 ,以颞部为主 ,无任何自觉症状 ,未曾治疗。查体 :患者发育正常 ,营养好 ,查体合作 ;系统检查无异常。皮肤科情况 :双侧颞部、前额可见散在的数个暗红色丘疱疹 ,中央棕褐色 ,未见白头及黑头 ,用玻片压诊 ,见中央棕褐色小点 ,面部可见有凹陷性小瘢痕 (图1) ,全身其它部位未见明显的类似皮损。实验室检查 :血WBC 7.3× 10 9/L ,N 6 5 % ,L 36 % ,E 3.42 9× 10 9/L。取颞部皮损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 ,光镜下示 ,表皮内脓疱以嗜中性、酸性细胞为…  相似文献   

13.
嗜酸性脓疱性毛囊(eosinophilic pustular folliculitis)也称Ofuji病.由13本学者Ofuji等[1]于1970年首先描述.本病呈慢性经过,以红斑上有大的毛囊性丘疹和脓疱为特征,常有外周血白细胞增多及嗜酸性粒细胞中度升高.  相似文献   

14.
1 临床资料 患者男,41岁,农民,因"头面皮疹伴瘙痒3个月"来我院就诊,患者3个月前起出现头皮红色皮疹,略高出皮面,瘙痒明显,皮损表面偶有细小脓疱.无脱发.无发热.于其他医院诊断为"过敏性皮炎".使用地塞米松针等瘙痒好转,皮疹亦消退,停药后复发.1个月前,皮疹发展至面部,遂来我院门诊.  相似文献   

15.
环孢素A治疗嗜酸性脓疱性毛囊炎1例范志莘傅琳玲李建华①(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皮肤科210029)嗜酸性脓疱性毛囊炎(EPF)的疗法包括局部疗法和系统疗法,如外用皮质类固醇激素、UVB光疗、DDS、氧保泰松、消炎痛、秋水仙素、甘草素(glycyrh...  相似文献   

16.
嗜酸性脓疱性毛囊炎(Eosinophilie pustular folliculitis,EPF)是一种少见的疾病,首例成人患者为东亚人。1970年,ofuji等首次报道,笔者遇到1例,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7.
45岁男性患者,头面部丘疹、脓疱、肿块反复4年,双小腿褐色斑块1月,外周血嗜酸粒细胞计数增高,皮损组织病理显示表皮内毛囊内嗜酸性脓肿,皮质类固醇联合抗生素及抗组胺药治疗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中国人群嗜酸性脓疱性毛囊炎(EPF)的临床特点。方法报道1例男性嗜酸性脓疱性毛囊炎患者并对近10年来中国学者报道的20例患者做一总结分析。结果 20例患者中,男19例,女1例;发病年龄为20~50岁的中青年人群;发病部位以头面部为主,其次为躯干、四肢,掌跖部位受累少见;除2例艾滋病患者外,其他患者未伴发任何其他疾病;15例患者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升高,5例不升高,比例为3:1。结论 EPF发病以男性为主,发病部位及临床表现存在一定差异,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可升高或不升高。  相似文献   

19.
患者,女性54岁,有40年原发性癫痫病史,长期服用卡马西平等抗癫痫药物。皮肤损害表现为面部、躯干、上肢环形扩展的红色斑块,其上可见有一致性丘疹,顶部有脓疱。组织病理变化见表皮及毛开口处为嗜酸细胞性脓肿,毛囊深部及周围有局灶性嗜酸细胞为主的炎细胞浸润。PAS阴性。认为本病的发生与卡马西平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报道1例嗜酸性脓疱性毛囊炎。患者男,53岁。面部反复出现红斑、丘疹、脓疱5年,加重3个月。皮肤组织病理检查:外毛根鞘细胞间水肿,嗜酸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浸润,毛囊内见脓疱,内含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真皮内毛囊及血管周围大量嗜酸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及单一核细胞浸润。诊断:嗜酸性脓疱性毛囊炎。给予雷公藤多苷、米诺环素等治疗后,皮损基本消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