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3 毫秒
1.
目的探讨涉及中央区难治性癫痫的手术治疗。方法3例患者术前除常规致痫灶评估外,还应用fMRI作皮质功能区定位。术中通过皮层EEG(ECoG)对致痫灶定位,通过皮层诱发电位(SEP)及皮质电刺激定位脑功能区,对位于功能区以外的致痫灶行切除性手术,功能区内的致痫灶行软脑膜下横行纤维切断术。结果术后无神经功能障碍,术后3月,2例病人无癫痫发作,1例偶有部分性发作;术后8月,1例无发作,1例偶有部分性发作,1例减少75%发作。结论术前功能区评估、术中电生理监测有助于保护皮质重要功能和提高手术癫痫控制率。  相似文献   

2.
颅内蛛网膜囊肿手术治疗方式探讨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目的探讨颅内蛛网膜囊肿的手术治疗方法及其适应证。方法回顾分析我院51例手术治疗患者临床资料。囊肿壁部分切除并脑池开放术26例,其中12例同时行癫痫手术;囊肿一腹腔分流术11例,神经内窥镜下囊肿造瘘术14例。结果患者术后均恢复良好,术后3~6个月复查头颅CT,囊肿消失或明显缩小者41例,无改变10例。随访3个月~8年,症状消失或改善45例,无改变5例,加重1例。12例行致痫灶切除术患者症状控制满意。结论神经内镜囊肿一脑池或脑室造瘘术,是治疗颅内蛛网膜囊肿的有效方法。对于伴有癫痫的患耆,采取开颅囊肿壁切除并脑池开放同时行致痫灶切除术能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颅内电极在功能区癫痫治疗中致痫灶定位及功能区定位中的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我科治疗的涉及功能区的癫痫患者34例,经颅内电极植入明确致痫灶后,均行皮层电刺激定位功能区,根据致痫灶与功能区关系图决定治疗方案.结果 致痫灶与中央前后回相邻者10例,术中行单纯致痫灶切除术;与中央前后回部分重叠者14例,术中行非功能区致痫灶切除,功能区致痫灶皮层电凝热灼术;完全位于中央前后回皮层区域内者5例,术中行单纯皮层电凝热灼术.术后癫痫发作较术前明显减少,无明显术后功能缺失.结论 颅内电极植入是定位功能区癫痫致痫灶及功能区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4.
皮层脑电图监测下切除有癫痫症状的脑肿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皮层脑电图监测下切除或热灼伴有癫痫症状的脑肿瘤的手术效果。方法 16例伴有癫痫症状的脑肿瘤患者,术中通过皮层脑电图确定癫痫灶,切除肿瘤后,切除或热灼可疑癫痫灶。术后随访患者的癫痫发作情况。结果 16例患者切除肿瘤前均可通过皮层脑电图探及痫波,肿瘤及痫灶完全切除后,痫波消失者15例,1例功能区患者虽多次皮层热灼,仍可见偶发棘波。术后15例未再有癫痫发作,1例有部分性发作,用抗癫痫药可控制。结论 术中皮层脑电图监测切除或热灼癫痫灶是一种有效控制肿瘤切除术后癫痫发作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颅内蛛网膜囊肿(IAC)与癫癎的关系以及显微外科治疗方法。方法:应用脑电监测对颅内IAC伴癫癎的26例患者进行显微手术治疗。均行颅内IAC切除,致灶局限于脑非功能区者行致灶切除;致灶局限于脑功能区行灶区皮质热灼术。结果:26例患者中完全不发作者11例,显著改善者10例,无变化者5例。结论:颅内IAC可引起癫癎,显微手术切除IAC的同时,应用脑电监测行致灶切除和(或)皮质热灼术,对IAC伴癫癎患者的治疗较为理想。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伴有癫痫发作的脑内病灶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 本组24例病人中,EEG示13例有局部痫样波,5例局灶慢波,6例正常。在皮质脑电图(ECoG)监测下手术.11例痫灶位于病灶表面或紧邻其边缘,行病灶 痫灶切除;8例痫灶距病灶10mm以上,其中6例位于非功能区,行病灶 痫灶切除;2例位于功能区,行病灶切除及热凝痫灶皮质;2例痫灶位于前颞叶深部,行前颞叶及病灶切除。3例ECoG正常,仅行病灶切除。结果 21例痫灶切除病人中,15例(71%)术后癫痫完全消失,2例(10%)发作显减少,4例(19%)发作减少。结论 对伴有癫痫发作的脑内病灶病人,术中ECoG及深部电极有助于精确定位痫灶;切除病灶、痫灶,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综合应用多种定位技术治疗功能区皮层下小病灶相关性癫痫的手术方法及效果。方法 58例功能区皮层下小病灶引起的癫痫患者,在立体定向仪导向下,开放直视手术切除病灶,术中皮层脑电图(ECoG)监测定位致痫灶,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IOM)判断致痫区的功能以及二者的重叠程度,辅助以麻醉唤醒定位语言区、实时超声检查病变切除程度,根据监测结果分别采取致痫灶切除术、多处软膜下横切术(MST)或皮层低功率电凝热灼术妥善处理致痫灶。结果病灶全部切除52例,少量残留6例。病灶区域ECoG监测除波幅略有降低外无明显异常13例,行占位病灶切除术;ECoG明显异常,在非主要功能区8例,行占位病灶+周边致痫皮层切除术;ECoG明显异常而又在主要功能区37例,行占位病灶+功能区致痫皮层多处软膜下横切术(MST)或低功率电凝热灼术。ECoG监测发现痫样放电消失、基本节律大致恢复正常29例,仍残留少量棘波13例,残存较多棘波且基本节律轻到中度异常16例。随访1~5年,EngelⅠ级46例,EngelⅡ级8例,EngelⅢ级4例,总有效率100%。出现暂时性轻偏瘫17例,暂时性失语8例,无严重永久性并发症。结论综合应用立体定向引导、术中IOM、ECoG、麻醉唤醒及实时超声定位治疗功能区小病灶相关性癫痫,能够精准定位并切除病灶及处理致痫灶,避免损伤功能区,是一种微创、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立体定向下开放式手术联合术中皮层脑电图(ECoG)监测治疗颅内钙化灶性癫痫的手术方法、注意事项及效果。方法 21例颅内单发钙化灶引起的癫痫患者(其中主要功能区钙化灶9例),在立体定向仪导向下,开放直视手术,ECoG监测钙化灶周围皮层脑电活动情况,切除钙化灶后再次ECoG监测,确定致痫灶的范围及处理方式。结果所有钙化灶均被顺利切除。钙化灶区域ECoG监测无明显异常5例,表现为阵发性与动脉搏动相一致的单发性棘慢复合波发放9例,表现为明显癫痫样放电7例。单纯钙化灶切除术14例,钙化灶+周边增生组织+致痫皮层切除术4例,钙化灶切除+功能区致痫皮层低功率电凝热灼术3例。术后ECoG监测发现异常放电消失11例,仍残存轻中度痫样放电5例。无严重并发症。随访6个月~8年,EngelⅠ级16例,EngelⅡ级5例,总有效率100%。结论 ECoG监测是立体定向下手术治疗颅内钙化灶性癫痫的重要辅助手段,能够指导术中采取相应的手术方式切除钙化灶,妥善处理致痫灶,避免过多损伤脑皮层。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埋藏皮层电极监测脑电,结合皮层电刺激、影像融合技术探讨皮层切除治疗伴原发性脑穿通畸形难治性癫痫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通过对2例伴有原发性脑穿通畸形难治性癫痫患者埋藏皮层电极,行皮层脑电监测及皮层电刺激定位致痫灶、病灶周围功能区。神经导航系统融合头颅CT、MRI影像,三维可视化致痫灶与脑穿通畸形囊解剖关系,第二次手术行致痫性皮层切除术。结果2例患者均成功埋藏皮层电极,皮层脑电图监测捕获惯常发作,皮层电极准确定位致痫灶、功能区,将多层次数据成功融合。2例患者均成功接受致痫性皮层切除术,1例患者术后随访1年至今,未出现痫性发作(Engle评级I级),另1例患者术后随访1.5年至今,痫性发作持续时间及频率显著减少(Engle评级Ⅱ级),2例患者均未出现明显并发症。结论多手段联合运用精确定位异常放电皮层后行皮层切除术是治疗原发性脑穿通畸形合并难治性癫痫的一种有效、安全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胚胎发育不良性神经上皮肿瘤(DNT)伴药物难治性癫痫患者的外科手术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神经外科采用外科手术治疗14例此类患者的经验.术前和术中均进行致痫灶定位,术中在切除肿瘤的同时一并处理肿瘤外致痫灶.结果 14例患者肿瘤均得到全切,未行放疗和化疗,无肿瘤复发及恶性转化.11例患者癫痫发作得到完全控制(Engel Ⅰ级),2例患者稀少发作(Engel Ⅱ级),1例患者术后仍有频繁癫痫发作,再次手术切除肿瘤周围致痫灶后癫痫得到完全控制.结论 DNT应当按照皮质发育障碍来处理,除切除肿瘤外,积极处理肿瘤外致痫灶可获得较佳的癫痫控制结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儿童颅内蛛网膜囊肿(arachnoid cyst,AC)与癫癎的关系以及外科治疗方法。方法 手术治疗颅内蛛网膜囊肿伴癫癎的儿童13例,其中额叶2例,顶叶1例,颞叶8例,枕叶2例,囊肿直径在3cm以下3例,3~6cm 9例,6cm以上1例,均采用颅内蛛网膜囊肿加致癎灶切除。结果 13例病人中,完全不发作有4例,显著改善有7例,无变化2例。结论 儿童颅内蛛网膜囊肿伴癫癎具有脑皮质结构性异常,采用颅内蛛网膜囊肿加致癎灶切除效果较为理想。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颅内网膜囊肿(arachnoid cyst,AC)与癫痫的关系以及外科治疗方法。方法 手术治疗23例颅内大脑凸面蛛网膜囊肿(AC)伴癫痫病人,采用AC和致痫灶切除21例,AC-腹腔分流术1例,胼胝体切开术1例。结果 23例病人中,完全不发作有5例,显改善有11例,无变化7例。结论 颅内AC可引起癫痫,采用AC和致痫灶切除效果较为理想。  相似文献   

13.
神经内镜手术治疗颅内蛛网膜囊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神经内镜手术治疗颅内蛛网膜囊肿的手术指征、手术方法和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26例采用神经内镜手术治疗的颅内蛛网膜囊肿,其中采用神经内镜下囊肿脑池造瘘和囊壁部分剥除18例,囊肿次全切除3例,囊肿脑室造瘘5例(1例尚行脑室腹腔分流术)。术后随访3个月-2年。结果 术前有症状的20例患者中,症状消失11例,改善7例,无变化2例,术后不能改善的症状主要是癫痫。有随访影像学复查结果的16例患者中,囊肿消失6例,缩小7例,无变化3例。结论 神经内镜手术是治疗颅内蛛网膜囊肿有效和微创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难治性枕叶癫痫的术前定位与手术方法。方法对经手术治疗且随访时间6个月以上的9例枕叶癫痫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发作症状评估、影像学检查、长程视频头皮脑电图监测、颅内电极脑电图记录等方法综合术前定位。根据术前定位确定的致痫灶部位与范围采用不同的手术方法。7例病人采用颅内电极置入术来精确定位。局部枕叶皮层切除2例,枕叶大部或全部切除4例,全枕叶或后头部脑叶离断3例;同期经枕入路切除或离断颞叶内结结构3例。结果术后随访6个月至2年,术后癫痫无发作6例,发作1次1例,发作减少90%以上2例。结论难治性枕叶癫痫经手术治疗可以取得较好的疗效,颅内电极脑电图记录有助于致痫灶准确定位,并指导术中切除部位与功能保护。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颅内电极在语言功能区相关癫癎灶手术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66例涉及语言功能区的癫癎病人的临床资料,在颅内电极监测确定癫癎灶位置之后,应用皮质电刺激技术确定语言功能区位置,二者结合制定手术方案后进行外科手术治疗。结果 11例癫癎起始区与癫癎灶部分重叠,32例皮质电极癫癎起始区与语言功能区邻近(0-1.5 cm),23例皮质电极癫癎起始区与语言功能区相近(1.6-3.0 cm)。行前颞叶与内侧结构切除术33例,额叶癫癎灶切除术15例,多脑叶切除术16例,选择性海马切除术2例。术后5例病人出现短暂语言功能障碍,均于3个月内恢复。术后随访时间1.5~8年,术后EngelⅠ级46例(70%),EngelⅡ级8例(12%),EngelⅢ级7例(11%),EngelⅣ级5例(7%)。结论颅内电极置入后的皮质脑电图监测及皮质电刺激语言功能区的定位为癫外科精确切除癫癎灶同时保护语言功能提供保证。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初步探讨全麻唤醒状态下精确定位切除额叶功能区致痫灶的方法,为外伤性迟发性癫痫的微侵袭外科手术提供经验.方法 对8例明确由额叶功能区病灶引起的外伤性迟发性癫痫病人进行气管(或喉罩)插管、全麻下神经导航解剖定位开颅,术中麻醉唤醒,在清醒状态下,通过皮质脑电图及皮质电刺激等方法进行额叶运动区和(或)语言区定位,在保护脑功能区的前提下切除致痫灶,然后在全麻下关颅.结果 8例病人均顺利经过气管(或喉罩)插管下全麻-术中唤醒-再全麻手术过程,唤醒后额叶功能区均采用神经电生理技术得到精确定位,额叶致痫灶得到最大程度切除,无明显的术后神经功能障碍发生,外伤性癫痫得以治愈或显著改善.无手术并发症,病人术后无痛苦回忆.结论 全麻唤醒状态下进行皮质脑电图及皮质电刺激定位额叶功能区手术有助于安全准确地切除致痫灶,提高外伤性迟发性癫痫病人术后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皮层脑电图描记下致痫灶切除治疗难治性癫痫的临床及其病理学改变。方法 采用皮层脑电图描记下对35例难治性癫痫的致痫灶进行切除,同时对术中所切除的致痫灶组织送病理检查。结果 35例癫痫经术后综合疗效评定:1年内癫痫发作消失者12例;显进12例;进步8例;无变化2例;失随访1例。术后病理报告:肿瘤10例;血管畸形5例;囊肿6例;炎性肉牙肿3例;外伤性软化灶3例。余为脑组织神经变性伴胶质细胞增生。结论 致痫灶切除治疗难治性癫痫的效果肯定,致痫灶组织均存在结构性病理改变。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显微手术治疗颅内蛛网膜囊肿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42例颅内蛛网膜囊肿患者采用显微手术治疗的疗效。结果 囊肿全切除23例,大部切除14例,部分切除加脑池交通术5例。术后复查CT,29例囊肿消失或明显缩小。平均随访1年,患者症状与体征均改善。结论 显微手术治疗蛛网膜囊肿疗效满意。充分建立囊腔与脑池和蛛网膜下腔的交通,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Interictal and ictal 99Tcm ECD-SPECT were retrospectively studied in 46 patients with refractory temporal lobe epilepsy. Forty two of these patients underwent an anterior temporal lobectomy with amygdalo-hippocampectomy or a cortical resection. SPECT findings as indicator of localization for the epileptogenic zone (EZ) and surgical prognosis were validated by comparison with other investigations including video-EEG monitoring with surface electrodes in all the patients, intracranial electrodes in 18 patients and the results of post-surgery outcome. Reliability of SPECT for localizing the epileptogenic zone (EZ) was found for mesial temporal epilepsy (28 patients) and the presumed bilateral temporal epilepsies (7 patients). In these latter cases, ECD-SPECT findings may serve to replace invasive methods with use of intracranial electrodes. SPECTs were unreliable when EZ was undetermined whether mesial or lateral by other non invasive investigations. Unilateral mesial temporal hyperperfusion associated with hypoperfusion of contralateral mesial structures evidenced by ictal SPECTs appear to be preoperative criteria for a successful outcome after surger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