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例 1:女 ,2 0岁 ,头痛并进行性加重 ,1月余 1992年 8月 2 6日入院 ,查体除双侧视乳头水肿外 ,其他无特殊 ,脑室造影显示第三脑室以上中等扩大 ,导水管上端变粗并向前向左移位 ,经股动脉插管椎动脉造影 ,显示大脑后动脉抬高 ,小脑上动脉下移 ,基底动脉前移 ,小脑上动脉四叠体移位明显向内移动及运端血管变粗 ,大脑后动脉向外移位 ,提示 :小脑幕切迹部占位性病变 ,手术发现小脑幕切迹部有 4cm× 4cm黄白色肿瘤 ,大部分位于幕上 ,小部分位于幕下 ,硬膜不粘连 ,行囊内次全切除术 ,病理报告为纤维母细胞型脑膜瘤。例 2 ,男 ,47岁。头痛并进行…  相似文献   

2.
徐永华  漆世容  黄景晞 《四川医学》2001,22(12):1194-1195
我院自 1988年 10月至 1998年 3月收治 17例小脑幕切迹脑膜瘤患者。护理方面具有许多独特之处 ,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 17例 ,男 7例 ,女 10例 ,年龄 2 1~ 65岁。术后引流 17例 ,再出血 1例 ,上消化道出血 2例 ,本组无死亡病例。2 护理及体会2 .1 术前护理2 .1.1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小脑幕切迹脑膜瘤位于并附着于天幕切迹缘 ,中脑导水管不同程度地受压 ,脑脊液循环受阻引起颅内高压。头痛或偏头痛为主要症状 ,并以清晨为重 ,有间断恶心、呕吐。故应严密观察意识障碍、生命体征的变化 ,以及神经系统的改变。若出现剧烈头…  相似文献   

3.
例1:女,20岁,头痛并进行性加重,1月余1992年8月26日入院,查体除双侧视乳头水肿外,其他无特殊,脑室造影显示第三脑室以上中等扩大,导水管上端变粗并向前向左移位,经股动脉插管椎动脉造影,显示大脑后动脉抬高,小脑上动脉下移,基底动脉前移,小脑上动脉四叠体移位明显向内移动及运端血管变粗,大脑后动脉向外移位,提示:小脑幕切迹部占位性病变,手术发现小脑幕切迹部有4cm×4cm黄白色肿瘤,大部分位于幕上,小部分位于幕下,硬膜不粘连,行囊内次全切除术,病理报告为纤维母细胞型脑膜瘤. 例2,男,47岁.头痛并进行加重,走路不稳,1月多入院.查体发现双侧视乳头水肿,右侧小脑征阳性,脑室造影显示第三脑室以上中等度扩大,中脑导水管变粗,显示大脑后动脉抬高,小脑上动脉下移,基底动脉前移,小脑后下动脉袢及颅袢下移,小脑幕切迹以幕下有4cm×4cm肿瘤染色区.临床诊断小脑幕切迹脑膜瘤,术中发现小脑幕切迹部4cm×4cm肉红色肿瘤,不与硬膜粘连,基底紧贴脑干,行次全切除术,病理报告为血管母细胞型脑膜瘤,本组2例术后恢复良好.其中1例术后5个月死于恶变.  相似文献   

4.
《中国现代医生》2019,57(21):51-54
目的探讨后颅窝小脑幕切迹型脑膜瘤的手术入路选择,并探讨颞下经小脑幕入路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5年8月~2018年7月共14例主体向后颅窝扩展的小脑幕切迹型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均行头颅CT、MRI(平扫+增强)检查,根据影像学表现,分析该型肿瘤的手术入路选择,最终均采用颞下经小脑幕入路进行肿瘤切除。结果术后MRI显示SimpsonⅠ级切除12例,SimpsonⅡ级切除2例,术后14例患者症状均出现消失或不同程度的改善,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1例患者出现头晕、走路不稳,术后7 d逐渐消失,1例患者出现术侧听力轻度下降,术后9 d恢复正常。经过3个月~3年随访,所有病例均无复发。结论对主体向后颅窝扩展的小脑幕切迹型脑膜瘤,采用颞下入路能快速断掉肿瘤基底,控制肿瘤出血,且肿瘤全切率较高,并发症较少,是一种较好的术式选择。  相似文献   

5.
小脑幕切开术治疗外伤性小脑幕切迹疝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提高颅脑损伤中小脑幕切迹疝病人的救治疗效。方法 采取小脑幕切开术对21例外伤性小脑幕切迹疝进行手术治疗。结果 21例死亡9例,与既往病例相比,该方法可以提高治愈率,降低病死率。结论 小脑幕切开术是小脑幕切迹疝的有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小脑幕裂孔切开术治疗外伤性小脑幕切迹疝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6例重型特重型颅脑损伤并发小脑幕切迹疝患者在开颅清除血肿去骨瓣减压的基础上加行小脑幕裂孔切开术(治疗组26例),并与30例常规手术对照组患者进行比较。结果术后治疗组患者死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恢复良好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中脑周围池显现率及并发症发生率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脑幕裂孔切开术治疗小脑幕切迹疝疗效确切,可显著降低患者死亡率及致残率,能明显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小脑幕脑膜瘤的临床特点及外科治疗效果。方法通过辅助检查明确诊断后手术切除。结果根治性切除5例,次全切除1例。死亡1例。结论合理手术入路可望全切除。  相似文献   

8.
小脑幕脑膜瘤的显微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小脑幕脑膜瘤的手术入路和手术技巧。方法对近5年来收治的16例小脑幕脑膜瘤进行回顾性分析。本组16例。对主要向幕上发展的采用颞枕及其幕上下联合入路,对幕镰型后方者采用Poptmn入路,肿瘤全部或主体在后颅窝者采用乙状窦后及其幕上下联合入路。结果本组全切肿瘤15例,部分切除1例,术后死亡1例,新增神经功能障碍3例,偏瘫1例。结论小脑幕脑膜瘤手术入路的选择必须个体化设计,尽可能采用简便适用的手术入路。正确的手术入路和对局部解剖的熟悉是手术取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脑外伤合并小脑幕切迹疝手术中采用不切开小脑幕、直视下进行脑疝复位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68例额颞(顶)部开颅颅内血肿及脑挫裂伤合并脑疝患者,在常规开颅手术中注重精细操作,清除血肿、挫裂伤灶及廓清蛛网膜、脑池出血后,在保持小脑幕结构完整的前提下,进一步在镜下直视复位脑疝组织;并与同期另一组术中额颞部开颅但未行脑疝复位的116例患者进行术后CT、神志改善、瞳孔恢复、颅内压情况及脑梗死、脑积水并发症等比较。结果采用直视下脑疝组织复位术式的病例组,其术后CT特征、神志改善、瞳孔恢复等临床疗效均优于常规手术组。结论采用术中直视下复位治疗部分脑外伤合并小脑幕切迹疝可取得一定疗效。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分析了46例小脑幕切迹下疝的CT表现,探讨了小脑幕切迹下疝的CT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索双侧开颅在救治小脑幕切迹疝的作用.方法通过双侧开颅救治12例小脑幕切迹疝.结果死亡4例(33.3%)、植物生存2例(16.7%)、重残3例(25%)、生活基本自理3例(25%).结论双侧开颅有利于救治双侧小脑幕切迹疝,降低病残率和死亡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索双侧开颅救治小脑幕切迹疝的作用.方法:通过双侧开颅救治12例小脑幕切迹疝.结果:死亡4例(33.3%)、植物生存 2例(16.7%)、重残3例(25%)、生活基本自理3例(25%)。结论:双侧开颅有利于救治双侧小脑幕切迹疝降低病残率和死亡率。  相似文献   

13.
小脑幕脑膜瘤起源于颅内脑膜瘤,是颅内比较少见的肿瘤[1],占颅内脑膜瘤的2%~9%,中年女性多见.早期小脑幕脑膜瘤患者无明显临床症状,不能及时发现,只有肿瘤体积较大时(直径≥30mm)才出现脑功能障碍,待到发现时肿瘤一般已经较大,周围重要神经血管丰富,手术切除小脑幕脑膜瘤的难度大.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索双侧开颅救治小脑幕切迹疝的作用。方法:通过双侧开颅救治12例小脑幕切迹疝,结果:死亡4例(33.3%),植物生存2例(16.7%),重残3例(25%),生活基本自理3例(25%),结论:双侧开颅有利于救治双侧小脑幕切迹疝降低病残和死亡率。  相似文献   

15.
特殊类型小脑幕切迹疝临床上少见 ,国内报告较少 ,其主要表现为脑疝同侧肢体锥体束征和 (或 )对侧瞳孔散大。由于其临床表现易与典型的小脑幕切迹疝相混淆 ,从而造成治疗上的错误。 1 996年 1月~ 2 0 0 1年 9月共收治此类脑疝 5例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5例均为男性 ,年龄 30~ 65岁。均为脑外伤所致 ,受伤至发生脑疝时间 4~ 7h。 5例患者就诊时均处于浅昏迷状态 ,同侧瞳孔散大并同侧肢体偏瘫 3例 ,对侧瞳孔散大并同侧肢体偏瘫 2例 ,偏瘫肢体瘫痪程度均表现为下肢重于上肢。 5例患者均行头颅CT检查 ,其中硬膜外血肿 3例 ,硬膜下血肿…  相似文献   

16.
亚临床型小脑幕切迹疝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亚临床型小脑幕切迹疝(subclinical transtentorial hernia-tion,SCTH)病例临床并不少见,但尚少见相关研究报道。我院对2009年1月至2010年9月收治的有完整影像资料的2 365例患者进行了回顾性研究,发现42例SCTH。现分析总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2 365例患者中发现SCTH共42例(1.8%)。男性25例,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小脑幕脑膜瘤显微手术治疗的技巧,以降低死亡率.方法:回顾分析显微手术治疗小脑幕脑膜瘤32例的临床资料,总结小脑暮脑膜瘤的显微手术方法、手术结果和术后处理.结果在32例中,手术全切除肿瘤27例(84.37%),次全切除5例(15.63%).在未全切除的5例中,3例肿瘤与侵蚀颅内静脉窦,2例肿瘤与脑干、血管及颅神经紧密粘连或受肿瘤侵犯有关.结论:选择好手术入路和运用好显微外科技术可以提高小脑幕脑膜瘤的全切率,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总结小脑幕脑膜瘤显微手术的经验和教训,以利提高手术的疗效。方法:采用经颞枕硬膜内入路,枕部经小脑幕与枕下联合入路,枕下内侧入路、旁正中入路,均采用显微神经外科技术切除肿瘤。结果:肿瘤全切除6例,次全切除2例,术后死亡1例,共济失调1例,构音障碍和饮水咳呛1例,5例痊愈。结论:小脑幕脑膜瘤切除应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手术时必须切除窦内肿瘤,在切除肿瘤侵入的横窦前、必须有血管造影完全闭塞的证据。脑干随近的肿瘤先行包膜内切除,后切除肿瘤包膜。  相似文献   

19.
锥颅治疗颅内血肿致小脑幕切迹疝36例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急性外伤性颅内血肿致小脑幕切迹疝的抢救一直缺乏简单、有效的措施 ,锥颅是一种快捷有效的抢救方法 ,能使脑疝持续时间缩短 ,延长开颅血肿清除时机 ,降低颅内血肿致脑疝的死亡率 ,临床上取得了明显的疗效。我院自 1994年 6月至 2 0 0 0年 12月采用锥颅的方法抢救颅内血肿致小脑幕切迹疝病人36例 ,现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情况 本组共 36例 ,男 32例 ,女 4例 ,年龄 17~ 6 9岁 ,平均 37.4岁。病人均为外伤。受伤时间为 10min~ 5h ,锥颅前脑疝持续时间为 0 .2 5~2 .5h。1.2 临床表现 所有病人均确诊为脑疝 ,一侧瞳孔散大 …  相似文献   

20.
目的:描述幕上脑部病变所致小脑幕切迹下疝(DTH)的64排螺旋CT(MSCT)表现,探讨MSCT对该病的诊断标准。方法:回顾性分析继发性小脑幕切迹下疝的MSCT表现。结果:37例小脑幕切迹下疝的MSCT表现如下:(1)中线移位36例,7-23mm,另1例为双侧DTH;(2)37例均做矢状位重建脑干受压移位34例;(3)所有病例均可见颞叶向中线移位,22例于环池内见孤立的脑组织影;(4)幕上脑组织疝出5-25mm;(5)弥漫性脑肿胀33例。结论:MSCT清晰直观的显示DTH,可准确诊断DTH。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