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动脉导管未闭 (PDA)的发病率为先心病的第二位 ,其手术治疗方式有两类 :动脉导管结扎术 ,简便有效 ,对全身影响小 ,但对一些情况处理困难 ,有导致导管破裂大出血的危险性 ,且有导管再通和形成假性动脉瘤可能 ;体外循环下动脉导管缝闭术 ,安全可靠 ,但对全身影响大 ,手术较复杂 ,存在心肌再灌注损伤、气栓等问题。长期以来 ,如何选择手术方式存在分歧 ,本组报道 1991年至 1999年共 2 2例体外循环下动脉导管缝闭术 ,探讨其手术适应症及手术方法。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 :本组 2 2例 ,男 15例 ,女 7例 ,年龄 2~ 34岁 ,平均 19.2岁 ,其…  相似文献   

3.
本文报告从1987年9月至1991年12月间在体外循环正直接缝闭动脉导管未闭(PDA)24例的体会。在24例中,合并其他心内畸形16例,肺动脉高压11例。在低温低流量转流下,经肺动脉切口缝闭动脉导管。本组手术早期死亡1例,死于与人工瓣膜有关的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手术要点为:转流后尽早切开肺动脉,在其腔内用手指堵住导管开口,保证有效的左心引流,缝闭导管时持续低流量灌注,不停循环,心内吸引避免深入到动脉导管内防止体循环气栓。18例获随访,随访期4个月55个月,无远期残废。本手术方法对难度大的PDA或PDA伴有其他心内畸形者是一种比较安全的外科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4.
作者报道40例体循环下直视缝闭动脉导管未闭(PDA)患者的手术情况,手术在深低温转流下,经肺动脉切口缝闭动脉导管,无手术死亡,手术后30例病人获随访,随访期4 ̄120个月,无远期死亡。作者认为手术关键为:体外循环转流主动阻断应尽早切开肺动脉,用手指堵住导管开口,保证有效的降温和预防灌注肺。  相似文献   

5.
体外循环下经肺动脉切口缝闭动脉导管,国内外已有多篇文献报道,各有利弊,为进一步完善这一术式,笔者自行设计骑跨肺动脉切口钳夹缝闭动脉导管方法,经临床分组对照,观察效果满意,有如下优点:①操作方便,无需特殊器械。②避免深低温微流量或停循环。③能达到完全阻断动脉导管血流使术野无血。④能使动脉导管口的上下壁对合一起,便于缝合。⑤能保证稳定的动脉灌注压,有效地降低脑及肺部并发症。⑥有效地缩短阻断时间,避免心脏膨胀,有利于心肌保护。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复杂性动脉导管未闭的外科治疗经验.方法:浅低温体外循环心脏搏动下,经肺动脉切口缝合治疗59例复杂性动脉导管未闭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术后早期死亡2例,病死率3.39%;其余恢复良好.无一发生空气栓塞.结论:浅低温体外循环心脏搏动下经肺动脉切口缝合动脉导管是一种很有效的手术操作方法.  相似文献   

7.
赵琦峰  王胜利 《浙江医学》1998,20(6):370-371
我院自1991年11月至1996年12月对22例动脉导管未闭(PDA)采用体外循环下经肺动脉切口缝扎术,取得良好疗效,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我院自 1995年 5月~ 2 0 0 0年 6月在浅低温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下 ,为 5例动脉导管未闭 (PDA)患者行经主肺动脉切口作动脉导管缝闭术 ,效果满意 ,无死亡病例。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  5例患者中 ,男性 3例、女性 2例 ,年龄在 17~ 2 6岁之间。PDA合并肺动脉高压 3例 ,非体外循环结扎术后再通 1例 ,合并房、室缺各 1例。1 2 手术操作要点 胸部正中切口劈开胸骨 ,切开心包 ,显露主肺动脉 ,心外探查进一步明确诊断。常规肝素化后 ,建立体外循环即并行循环 ,于右肺静脉根部置左心引流管。阻断上、下腔静脉 ,不阻断升…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探讨动脉导管未闭直视缝闭术使用浅低温低流量并行体外循环的方法和安全性。方法:23例不同类型动脉导管未闭的患者选择经体外循环下切开肺动脉缝闭术;体外循环最低鼻咽温度30.5~33.2℃,最低流量5~12ml/(kg.min),低流量时间0.5~2.8min,体外循环时间20~52min。结果:术后苏醒正常,无相关并发症。结论:在熟练的手术操作下,短时间浅低温、低流量并行体外循环可安全使用于动脉导管未闭直视缝闭术。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 探讨动脉导管缝闭手术的体外循环管理经验。 方法  89例动脉导管未闭患者 ,术中体外循环下控制鼻咽腔温度到 2 3℃ ,动脉灌注流量 13.6 3± 11.2 5ml·kg-1·min-1。 结果 术后并发症明显降低 ,除 1例术后气栓外 ,未出现其他脑、肺并发症。 结论 提高动脉导管未闭手术的体外循环管理质量应重点从 3方面入手 :(1)合适的手术方式 ;(2 )合理的心脑保护 ;(3)预防肺部并发症。  相似文献   

13.
本文报告36例体外循环下动脉导管未闭的手术治疗,主要合并畸形为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法鲁氏三联症、四联症、肺静脉异位引流、主动脉缩窄,2例系导管结扎手术后再通者,26例合并肺动脉高压征,均在全麻体外循环下施行手术。术后主要并发症:高血压反应10例,低温反跳性高热14例。痊愈33例,死亡3例。  相似文献   

14.
心脏跳动中动脉导管未闭缝闭术52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总结浅低温体外循环心脏跳动中动脉导管未闭缝闭术的临床经验。方法:手术在浅低温体循环心脏跳动中进行,切开肺动脉、用Foley导管插入降主动脉堵闭PDA;37例直接缝闭,15例绦纶补片修补。结果:全组无手术死亡。随访4~96个月,恢复良好。结论:浅低温体外循环心脏跳动中动脉导管闭缝闭术效果肯定,有较高的临床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1987年9月至1992年2月对14例动脉导管未闭在体外循环下经肺动脉切口缝闭动脉导管,疗效满意。作者强调术中要深低温微流量灌注,采取综合措施对防止发生气栓是有效的,并对手术适应症、手术基本方法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6.
报道动脉导管未闭4例行体外循环下未闭导管闭合术。4例均伴重度肺动脉高压,其中1例合并细菌性内膜炎伴赘生物形成。动脉导管开口1.2-2.0cm3例行带垫片褥式缝合,动脉导管开口2.5cm 1例行绦纶片修补。无气栓,灌注肺及喉返神经损伤等严重并发症发生。无1例手术死亡。  相似文献   

17.
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ctus arteriosus,PDA)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之一,按未闭导管的形态不同,Krichenko等将其分为漏斗型(主动脉端大、肺动脉端小)、反漏斗型、管型、多处狭窄型和不规则型,其中漏斗型和管型占各型PDA72.7%以上。自1967年Porstmann等采用经皮导管经股动脉置入塞子成功地堵闭动脉管未闭以来,由于该法具有非开胸、创伤小、较安全、疗效好、成功率高、患者痛苦少、康复快、费用不高等优点,故此治疗方法已在我国某些大、中型医院开展应用。现将有关资料作一综述。 1 PDA堵闭术的适应证及方法 1.1 适应证 ①大龄儿童(>6岁且体重>20kg)或青壮年;②适宜于漏斗型和管型PDA;③3mm≤PDA最小口径≤10mm;④股动脉内径>PDA最小口径,且股动脉内径>5mm;⑤无阻力型肺动脉高压;⑥PDA结扎术后再通;⑦PDA合并其它先天性心脏病需分期手术者;⑧PDA合并心内膜炎而感染控制后或有心肺、肾功能不全,不能耐受开胸手术者。此外,随着该技术器械的不断  相似文献   

18.
本文报告自制简易动脉导管压迫器,经临床使用效果满意。优点:(1) 制作简单,使用方便。(2) 能达到完全阻断动脉导管血流使手术野无血。(3) 能使动脉导管口的前后壁对合在一起,便于缝合。(4) 体外循环时阻断了血液经动脉导管的分流,降低肺部并发症,避免心脏膨胀,有利于心肌保护。  相似文献   

19.
凌庆  陈华蓉 《河北医学》2000,6(3):213-215
目的:本文报告72例重症PDA或合并心内畸形者在深低温流量下进行心内直视手术的经验和体会。方法:我们采用深低温,中度血液稀释法,动脉导管外结扎、压迫或切开肺动脉堵塞未闭动态导管口,离流量快速降温。结果与结论:使鼻咽温降至18~22℃,然后采用微流量灌注,直视下缝闭未闭动脉导管口,复温同时完成心内其它畸形矫治术,取得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我科1993年9月—2007年2月应用深低温微流量法体外循环下经肺动脉行成人动脉导管闭合术,治疗10例重症单纯动脉导管未闭(PDA),无手术死亡及严重并发症,故而认为此方法安全、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