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慢性肝病中HBV/HCV双重感染的血清学调查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酶免疫法检测104例慢性肝病和164例献血员丙型肝炎抗体(抗-HCV),阳性率分别为18.3%(19/104)、1.8%(3/164);慢性肝病中HBV/HCV双重感染13例。HBV/HCV双重感染组(B组)与单纯丙型肝炎组(A组)谷丙转氨酶(ALT)差异无显著性(P>0.05)。与单纯慢性乙型肝炎组(C组)ALT差异有显著性(P<0.05);3组间血清总胆红素差异有显著性(P<0.05)。本文结果表明:HBV/HCV双重感染可加重肝脏损害,多数病例未见HBV与HCV干扰现象;正常人群也存在丙型肝炎隐性感染。  相似文献   

2.
本组386例乙肝患者合并其它肝炎病毒感染的总感染率为32.90%。其中合并HAV、HCV、HDV和HEV感染的感染率分别为8.03%、17.09%、6.99%和0.77%。可见HBV合并HCV感染率较高,值得重视。HBV合并感染组治愈好转率(67.72%)较HBV单纯阳性组(82.24%)低,而恶化死亡率(32.28%)较单纯阳性组(17.76%)高(P<0.05)。HBV合并HCV和HDV感染的患者,其临床治愈好转率(60.61%和55.56%)低于HBV合并HAV和HEV组(90.32%和100%),而恶化死亡率(39.39%和44.44%)高于另外二组(9.68%和0)(P<0.05)。以上结果说明,合并感染,特别是HBV合并HCV或HDV感染,能够加重病情,延缓恢复,导致肝病加重,是患者预后不良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用第二代抗-HCVEIA试剂盒检测688名医务人员。抗-HCV阳性率0.58%(4/688),与正常对照组(0.27%)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抗-HCV与从医年限相关(P<0.05),与年龄不相关(P>0.05)。医务人员分5组比较,抗-HCV阳性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外科系医生抗-HCV阳性率最高。提示:医务人员虽非HCV高危人群,但存在HCV职业性感染,应采取适当措施进行预防。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重庆市乙型肝炎病毒(HBV)血清标志物进行动态分析。方法:采用ELISA法,对人群进行HBV血清标志物调查检测。结果:均为常见的九种模式,本组与1994年比较变化较小,但单项抗—HBs阳性模式的出现率由21.9%升到26.2%(χ2=5.833、P<0.05);本组HBsAg的阳性率为8.3%,比1986年报道的低,男性为9.7%仍明显高于女性的6.5%(χ2=9.310、P<0.05),10岁~30岁年龄组的HBsAg阳性率均在平均阳性率8.3%之上,男女皆如此。流动职业人群感染率高于稳定职业人群(χ2=6.190、P<0.05)。结论:HBV感染模式的动态分析具有流行病学意义。  相似文献   

5.
用ELISA测定181例各型HBV感染者血请中HDV标志物,结果HDVM阳性57例,阳性率为31.49%。各型肝炎间HDV感染卒的差异有显著性(P<0.05),依次为SH>LC>CAH>CPH>AH>ASC。用异羟基洋地黄毒试元标记的HBVDNA探针测定其中57例HBV/HDV及单纯HBV感染病人血清中HBvDNA及其含量,结果HBVDNA的检出率在HBV/HDV组(67.92%)明显低于单纯HBV感染组(84.62%)(P:0.0152),且前组中HBVDNA含量也明显低于后组(P<0.05)。以上结果提示:HDV感染多见于严重的及慢性肝脏疾病;在HBV/HDV感染的急性期,HBV复制受到抑制;而在重症型、慢性期和肝硬化时则未见这种抑制现象,说明在HBV/HDV感染的不同阶段可表现出不同的病毒复制现象。  相似文献   

6.
回顾分析了1990年7月~1996年9月乙肝五项检测的1079例病例。统计学结果表明:HBV感染者PHC发病率明显增高(P<0.01);HBV感染与总的肿瘤发病率无明显相关性(P>0.05);并与其它常见肿瘤亦无明显关系(P>0.05)。PHC患者中HBV感染者AFP阳性率与HBV未感染者的AFP阳性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因此,防治HBV感染对于预防PHC的发生不失为有效措施。AFP测定在人群中普查PHC是有广泛意义的。  相似文献   

7.
应用多聚酶链反应(PCR)法检测30例原发性肝癌(PHC)患者和30例非肝病患者血清中的丙型肝炎病毒(Hcv)RNA和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HBV-M)。结果:PHC组Hcv-RNA(+)为27%明显高于对照组(7%)(P<0.05),而PHC组HBvM(+)为87%,明显高于对照组(23%)(P<0.01);PHC组HBV-M(+)和HBVM(一)时HCV-RNA结果无差异(P>0.05).提示广西PHC发病与HCV感染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8.
本文报告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对百色地区260例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进行的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检测,结果阳性率为22.69%(59/260),其中男性为23.15%,女性为21.05%。表明百色地区HCV的感染非常普遍。抗-HCV的检出率与HBV感染者的年龄、性别、职业无关(P>0.05)。在HBV感染的各型肝炎中均检出抗-HCV,其中原发性肝癌的检出率为63.64%,慢活肝为60%,肝硬化为46.15%,急性肝炎为45.45%,慢迁肝为16.13%,无症状HBV感染者为7.79%,经统计学处理有高度显著性差异(x2=69.83,P<0.005)。说明HBV和HCV的重叠感染可促使肝病的恶变。  相似文献   

9.
①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DNA与增生结节和肝癌的关系。②方法应用原位杂交技术检测58例肝细胞癌(HCC)及癌旁组织中HBV-DNA的表达。③结果肝细胞癌及癌旁组织中HBV-DNA阳性率分别为37.9%(22/58)和44.8%(26/58),差异无显著性(χ2=0.56,P>0.05)。HBV-DNA在癌旁组织中主要位于胞浆内,而肝癌组织中以胞核定位为主。22例HBV-DNA阳性的HCC中,16例HCC及癌旁组织均阳性,6例HCC单独阳性,两者差异有显著性(χ2=9.09,P<0.01)。6例癌旁增生结节中HBV-DNA阳性(6/27),以胞核定位为主。④结论HBV感染与HCC存在密切关系。癌周组织HBV-DNA以复制型为主,癌组织内HBV-DNA以整合型为主;癌旁增生结节为HCC的癌前病变。  相似文献   

10.
对承德市某血站483名献血员和92名一般健康人群,进行了抗─HCV的调查。结果:483名献血员抗─HCV阳性79人,阳性率为16.36%;单采浆人员阳性率为47.22%;献全血人员阳性率为8.70%,经统计学处理(χ2=11.43P<0.01)差异有高度显著性;一般健康人群抗─HCV检出1人,阳性率为1.99%;男女不同性别抗─HCV阳性率经统计学处理(χ2=1.67P>0.05)差异无显著性;91份血清同时用两种不同方法进行抗─HCV的检测,总符合率达91.02%,经统计学处理(χ2=1.125P>0.05)差异无显著性。  相似文献   

11.
①目的探讨人乳头瘤病毒16型和18型(HPV16和HPV18)与喉鳞癌、喉乳头状瘤的关系。②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检测34例喉乳头状瘤、83例喉鳞状细胞癌石蜡包埋组织中HPV16及HPV18的DNA.③结果喉乳头状瘤及喉鳞癌组织中HPV16的检出率为14.71%和30.12%,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χ2=3.006,P>0.05);HPV18在喉乳头状瘤组织中未检出,而在喉鳞癌组织中为6.02%,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χ2=0.087,P>0.05)。高分化喉鳞癌组织中HPV16的检出率显著高于中分化鳞癌(χ2=6.032,P<0.05),而高分化与低分化、中分化与低分化鳞癌之间的差异均无显著性(χ2=0.351,1.500,P均>0.05);不同病理分化喉鳞癌组织中HPV18的检出率差异无显著性(χ2=0.060,P>0.05)。④结论喉鳞癌的发生与HPV感染密切相关,尤以HPV16明显  相似文献   

12.
乙肝患者肝组织和淋巴细胞内HBV检测及存在状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内HBV存在状态及其与肝内带毒状况的相关性。方法 抽提肝穿刺活检组织,外周血淋巴细胞DNA、以HBV探针点杂交检测HBV DNA,并以Southern杂交分析其存在状态。结果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肝组织HBV DNA阳性率分别为87.1%和83.8%,配对计数的31例标本X^2检验显示,二者间有一定相关性(r=0.81,P〈0.05),整合型与混  相似文献   

13.
乙丙型肝炎病毒单纯和重叠感染的临床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503例病毒性肝炎分为乙型肝炎(HB)、丙型肝炎(HC)、乙丙型肝炎(HBC)3组进行临床对比分析,以探讨双重病毒感染对病情的影响。结果HBC组肝硬化比率和血清透明质酸(HA)异常率显著高于HB(P均<0.05)和HC(P<0.01和P<0.05);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和血清胆红素(SB)异常率与HC相仿(P>0.05),较HB为低(P均<0.01)。HB与HC相比,HB肝硬化比例和SB异常率显著高于HC(P均<0.01)。3组重型肝炎构成比、病死率无显著差异,无症状病毒携带者比例HC显著高于HB和HBC。结论:HBV单纯感染较HCV单纯感染病情重。两者双重感染不一定加重肝细胞损害程度,但致使肝硬化比例增高。  相似文献   

14.
为探讨弓形虫(TOX)、巨细胞病毒(CMV)、单纯疮疹病毒(HSV)及风疹病毒(RV)(总称TORCH)在新生儿中的感染情况,采用聚合酶链反应法及捕获-ELISA法,对126例新生儿进行了检测。产科组93例,儿科组33例。结果:儿科组TORCH感染阳性总检出率为72.7%(24例),其中TOX15例(45.5%)、RV4例(12.1%)、CMV3例(9.1%)、HSV2例(6.1%);产科组总阳性率52.7%(49例):TOX33例(35.5%)、RV3例(3.2%)、CMV3例(3.2%)、HSV10例(10,8%)。两组总检出率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异(X2=4.014,P<0.05),但各单项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两组中有11例(8.7%)同时查出两种病原体,因此,两组总的TORCH感染阳性率为49.2%(62例)。TORCH感染新生儿中临床出现各种疾病者:TOX31.3%、RV57.1%、CMV50.0%、HSV16.7%。TORCH感染阳性组与阴性组在母亲年龄、职业、胎次及胎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提示:TORCH感染在新生儿中阳性率较高,尤其在患有各种疾病的新生儿中较突出,应引起高度重  相似文献   

15.
ABH血型抗原表达在鉴别前列腺癌与增生性病变的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对70例前列腺癌,85例前列腺良性增生,25例非典型性增生和25例正常前列腺进行了ABH血型抗原检测。正常组19例(76%)阳性,良性增生组(PBH)56例(60.9%)阳性,两组比较P〉0.05,非典型增生组(PAH)11例(44%)阳性,前列腺癌(PC)9例(12.9%)阳性。PBH组与PAH组阳性率比较P〈0.05,PC组与PAH组比较P〈0.01。ABH血型抗原阳性颗粒在三组病变的分布也不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LAK细胞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机制。方法应用生物学方法检测HBeAg、HBVDNA均阳性慢乙肝患者治疗前后IL-2水平。结果40例患者治疗后HBeAg、HBVDNA阴转率分别为40.4%和68.6%。治疗前IL-2水平低于对照组(P<0.001),治疗后有显著提高(P<0.005)。依HBV标记阴转情况分组:1组HBeAg(-)、HBVDNA(-)16例;2组HBeAg(+)、HBVDNA(-)9例;3组HBeAg(+)、HBVDNA(+)15例。1、2组治疗前IL-2均低于对照组(P<0.001),治疗后均明显提高(P<0.005,P<0.01)。3组治疗前IL-2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降低(P>0.05),治疗前后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IL-2比对照组低(P<0.02)。结论IL-2水平明显降低的慢性乙型肝炎采用LAK细胞回输治疗HBV标记阴转率高。  相似文献   

17.
梁新威  覃云鹏 《右江医学》1998,26(3):185-186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对田阳县参加健康体检的9920名饮食服务行业人员,进行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乙型肝炎e抗原(HBeAg)、血清谷丙转氨酶(ALT)、麝香草酚(TTT)的检测,结果表明HBsAg和HBeAg阳性率分别为12.98%和2.84%;ALT和TTT异常率为2.64%,HBsAg检出率1992年最高,1995年最低(χ2=5.81,P>0.05);HBeAg阳性检出率1995年最高,1993年最低(χ2=11.23,P<0.05),比较有显著性差异;TTT、ALT异常率1992年最低,1994年最高(χ2=4.62,P>0.05);城乡HBsAg、HBeAg感染率无差异;18~27岁感染率最高,46~65岁最低;男性感染率比女性高(χ2=5.42,P>0.05)。  相似文献   

18.
采用国产干扰灵和进口干扰能治疗慢性乙型肝炎55例,其中干扰灵300万u/d,连续或间日共3月;干扰能3O0万u/间日,共3月。治疗结束时HBeAg及HBV-DNA转阴率分别为44.4%和39.28%(P>0.05)。随访3-24月,HB_sAg转阴率分别为11.1%及7.1%,HB_sAg及HBV-DNA转阴率达51.85%和46.43%(干扰灵组有1例夏发)说明国产干扰灵与进口干扰能疗效相似,两组干扰素清除病毒的疗效均以、4LT≥100u/L比较<100u/L者疗效高(P<O01)。  相似文献   

19.
HP,HBV感染与消化性溃疡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与消化性溃疡(PU)的关系及HBV致PU的机制;方法:368列接受内镜检查,同时行胃粘膜快速尿毒酶Hp检测和血清HBV标记物(HBV-M)检测的住院患者。并对结果进行X^2检验;结果:368例中检出PU150例(43.21%),其中:①胃粘膜Hp(+)与Hp(-)组PU检出率为47.4%和21.47%,两且比较有极显著差异(P〈0.05)。②  相似文献   

20.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461例各期血吸虫病患者血清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标志物,并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102例晚期血吸虫病(晚血)患者血清丙型肝炎病毒核糖核酸(HCV-RNA).结果表明,晚血患者血清抗HCV检出率为7.5%,显著高于急性血吸虫病(急血).慢性血吸虫病(慢血)患者2.O%及对照人群1.8%.306例晚血患者血清抗HCV和/或HCV-RNA阳性38例(12.4%),其中HCV与HBV合并感染63.2%(24/38),HCV单一感染36.8%(14/38),92例合并与未合并HCV感染的HBsAg阳性晚血患者,HBeAg阳性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揭示,晚血患者HCV感染率高,并多以与HBV合并感染形式存在,HCV感染对HBV复制无明显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