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大鼠性别对肝移植效果的影响。方法根据大鼠受体性别将实验动物分为2组:雄性(M)组和雌性(F)组,比较两组术后急性排斥反应(ACR)发生率、术后7d肝功及术后6周生存率。结果F组大鼠肝移植效果优于M组,两组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率、术后7d ALT及AKP水平、术后6周生存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0.01)。结论性别对大鼠肝移植的急性排斥反应、生存率及术后肝功能的恢复有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上消化道出血史对肝移植治疗肝硬化门静脉高压(PHT)疗效的影响。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7年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医院肝胆外科因肝硬化PHT行肝移植的受者临床资料,根据肝移植术前是否出现上消化道出血将其分为出血组和非出血组。观察指标为受者性别、年龄、术中出血量和输血量、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和肝移植前后肝功能指标。采用Wilcoxn符号秩和检验比较出血组与非出血组年龄、术中出血量和输血量等指标,采用成组t检验比较两组术前ALT、AST、总胆红素(TBil)、白蛋白(ALB)和凝血酶原时间(PT),采用两因素重复测量资料方差分析比较两组术后1周内各时间点肝功能指标,采用卡方检验比较两组性别和原发病情况。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最终纳入80例因肝硬化PHT接受肝移植治疗的受者,其中男性61例,女性19例,年龄7~71岁。原发病:乙型病毒性肝炎后肝硬化71例,胆汁性肝硬化5例,肝豆状核肝硬化2例,酒精性肝硬化2例。所有受者均采用原位下腔静脉逆灌注肝移植术。出血组(39例)与非出血组(41例)受者性别、年龄、原发病情况、术前肝功能指标、术中出血量和输血量、住院费用及住院天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出血组与非出血组术后各时间点ALT、AST、TBil、ALB和PT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术后第3、5和7天血清ALT水平均低于术后第1天,两组术后第5和7天血清ALT水平均低于术后第3天,非出血组术后第7天血清ALT水平低于术后第5天(P均<0.05)。 结论肝移植前是否存在上消化道出血史对肝移植治疗肝硬化PHT受者移植术后早期肝功能无影响。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高钠血症供体对肝移植受体围手术期肝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73例肝移植受体资料。根据供体血清钠离子水平将受体分为高钠血症组(供体血清钠≥150 mmol/L,19例)与非高钠血症组(供体血清钠150 mmol/L,54例)。对受体术后1、3、7、14、21 d的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白蛋白、总胆红素(TB)、血清肌酐、凝血酶原时间、肝细胞生长因子(HGF)进行检测,对受体术后护肝药使用时间、重症监护室(ICU)住院时间、平均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与非高钠血症组相比,高钠血症组受体术后1、3、7 d的血清TB、ALT、AST、HGF水平和MELD评分显著升高(均为P0.05),而血清白蛋白水平明显降低(均为P0.05)。高钠血症组受体术后3、7 d的凝血酶原时间明显长于非高钠血症组(均为P0.05)。高钠血症组的受体术后护肝药使用时间和ICU住院时间分别为9(7~13)、11(8~13)d,明显长于非高钠血症组的4(3~9)、7(3~9)d(均为P0.05)。两组受体术后平均住院时间、血清肌酐水平、并发症发生率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所有受体均康复出院。结论供体获取前高钠血症对受体围手术期肝功能并无明显影响,但会延长受体术后肝功能的恢复时间。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乙肝相关性肝癌(HCC)患者术前HBV-DNA载量水平与术后肝功能恢复的关系。方法将56例行肝癌根治术的HCC患者按术前血清中HBV-DNA载量分为低复制组(血清HBV-DNA载量≤104IU/ml,n=35)和高复制组(血清HBV-DNA载量≥105IU/ml,n=21),观察比较术前3 d和术后7 d HBV-DNA载量变化例数及ALT、AST、ALB、TBIL等肝功能指标变化、肝功能恢复时间,同时记录两组患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手术前、后血清中HBV-DNA载量无显著性变化(P0.05),两组患者术后7 d ALT、AST、TBIL指标较术前3 d显著升高(P0.05),而三组术后ALB指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且高复制组ALT、AST指标显著高于低复制组(P0.05),而两组在ALB和ABIL等指标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低复制组肝功能恢复天数显著短于高复制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复制组患者术后并发症(47.62%)显著高于低复制组患者(17.1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CC患者术前血清HBV-DNA的高水平载量将显著延长患者术后肝功能恢复时间,同时增加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食管癌术后不同营养方式对患者肝功能的影响。方法 2012年2月至2014年12月期间在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胸心外科行食管癌(或贲门癌)切除术的患者共160例,根据不同医疗组将患者分成肠内营养(EN)组和全胃肠外营养(TPN)组,每组80例;分析两组患者术后第2 d和术后第7 d血清白蛋白(ALB)、血清前白蛋白(PA)、丙氨酸转氨酶(ALT)、总胆红素(TB)水平的差异。结果术后第2 d,两组患者均有部分患者出现ALB、PA、ALT和TB异常,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7 d,两组患者肝功能指标较术后第2 d均有所改善,但EN组各项肝功能指标显著优于TPN组(P0.05)。结论与全胃肠外营养相比较,肠内营养更利于食管癌术后肝脏的蛋白合成及术后肝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七氟烷麻醉对肝切除术患者术后炎症应激反应程度与肝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7月~2015年7月期间我院收治的肝硬化并择期行肝右叶切除术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将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试验组,采用七氟烷麻醉,30例;对照组,采用丙泊酚麻醉,30例。观察炎症应激反应因子TNF-α、IL-6和IL-10水平;肝功能指标ALT、TBil、AST和ALB;统计并发症发生率。采用SPSS2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术后1 d、3 d、7 d,两组患者TNF-α、IL-6及IL-10水平均较术前显著升高(P0.05),且试验组TNF-α、IL-6及IL-10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2)术后1、3、7 d,两组患者AST、ALT和TBi L均较术前显著升高(P0.05),且试验组AST、ALT和TBi L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ALB术前术后均无差异(P0.05)。(3)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七氟烷麻醉抑制了患者术后炎症应激反应因子的分泌,促进了患者术后肝功能恢复,不能明显降低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效果优于丙泊酚。  相似文献   

7.
目的 总结中国Ⅲ类和Ⅰ类心脏死亡供体在肝移植应用中的近期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9月-2014年6月在广东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完成的中国Ⅰ类心脏死亡捐献供体(DBD组)和Ⅲ类心脏死亡捐献供体(DBCD组)肝移植的临床资料.结果 DBD组和DBCD组分别有12例和21例受体,两组术前供、受体年龄、原发病、肝功能指标ALT、TBIL、ALB、供肝冷缺血时间、受体MELD评分无明显差异,两组术中出血量、输血量、手术时间、无肝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BD组和DBCD组术后中位随访时间分别为8.8个月和20个月,两组肝移植受体和移植物累积生存率均为100%,术后ICU住院时间、术后肝功能恢复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早期并发症、急性排斥反应发病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中国Ⅲ类心脏死亡供体(DBCD)肝移植能取得与中国Ⅰ类心脏死亡供体(DBD)肝移植一样的近期效果,详细的供体评估、规范的供体器官获取流程、缩短冷供肝缺血时间、保护供肝胆管周围微血管网、加强围手术期的管理和长期随访是提高中国Ⅲ类心脏死亡供体肝移植受体生存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目的 联合人凋亡相关因子配体(hFasL)及人转化生长因子-β1( hTGF-β1)基因共修饰大鼠骨髓来源的未成熟树突状细胞( imDC),提高imDC诱导大鼠同种异体原位肝移植免疫耐受的能力,以延长受鼠生存期.方法 行以DA大鼠为供体、近交系Lewis大鼠为受体的同种异体原位肝移植140例,随机均分为7组:未给移植受鼠注射DC组(对照组)、mDC组、imDC组、空载体组、FasL组、TGF组及共转染组;分别于移植前5d每天给Lewis大鼠腹腔注射mDC、imDC、空载体转染的imDC、hFasL修饰的imDC、hTGF-β1修饰的imDC、hFasL和hTGF-β1共修饰的imDC各2×106个,于肝移植术后3、7、10d各处死4只,观察外周血肝功能变化[丙氨酸转氨酶(ALT)和总胆红素(TBIL)],肝脏病理改变,肝脏凋亡,外周血清细胞因子,并进行生存分析.结果 肝脏病理示术后7d,7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共转染组排斥反应均轻于TGF组和FasL组;10d时,7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共转染组排斥反应轻于TGF组和FasL组,TGF组轻于FasL组.肝功能示共转染组于7d时就已基本恢复正常,FasL组于7d时有所降低,但10 d时反而升高,ALT及TBIL的浓度均高于共转染组(P<0.01,P<0.05);TGF组到10 d时,肝功能已恢复正常,ALT及TBIL的浓度均低于FasL组(P<0.01,P<0.05),但与共转染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示,术后7d共转染组和TGF组的血清白细胞介素(IL)-1、IL-10及IL-12与FasL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共转染组和TGF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UNEL显示FasL组的肝、脾及腹腔淋巴结中淋巴细胞凋亡指数与共转染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多于TGF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FasL组中位生存期20 d与imDC组(23 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TGF组延长受鼠生存时间有限(48 d);只有共转染组出现长期存活的受鼠(>90 d),均长于FasL组和TGF(P<0.01,P=0.01).结论 imDC、hFasL或hTGF-β1单基因修饰imDC均未能诱导同种异体大鼠肝移植长期存活;hFasL 和hTGF-β1共转染的imDC诱导同种异体大鼠肝移植免疫耐受的能力显著增强,显著延长同种异体肝移植大鼠的生存期.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精氨酸(Arginine,Arg)对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围手术期肿瘤坏死因了α(TNF-α)和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sIL-2R)的影响.方法 选择经手术治疗的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60例,随机分成常规治治疗组(R组)和加用精氨酸组(A组),每组30例.另取单纯性胆囊炎患者30例做对照组(C组).R组术后给予常规营养支持,B组于术前1 d至术后7 d每日加用精氨酸20 g/d.分别于术前1 d、术后3 d、7 d、14 d取静脉血检测肝功能指标总胆红素(TB)、直接胆红素(DB)、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碱性磷酸酶(ALP)和TNF-α及sIL-2R.结果 A组病人术后7d及14d的肝功能TB、DB、ALT、ALP水平均较R组好转(P<0.01或P<0.05);A组病人TNF-α和sIL-2R水平较R组明显下降,7 d时二组比较P<0.05,14 d时二组比较P<0.01.结论 精氨酸能够减轻梗阻性黄疸对病人肝功能的损害,降低TNF-α和sIL-2R的水平,改善梗阻性黄疸病人机体的免疫状态.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肝癌病人采用经皮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联合索拉非尼治疗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肝癌病人92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46例,单纯采用TACE治疗;观察组46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合索拉非尼治疗。观察两组病人治疗效果、肝功能水平、生活质量以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52.17%,对照组为36.9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病人总胆红素(TBI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以及白蛋白(ALB)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TBIL、ALT以及ALB水平低于对照组,对照组治疗后各项水平对比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治疗前两组病人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病人ADL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对照组发生不良反应分别为24例、21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肝动脉化疗栓塞联合索拉非尼对肝癌病人治疗效果较好,肝功能损伤较小,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11.
<正>虚拟肝是利用外科学、临床解剖学、现代影像学、计算机图形学、图像处理和虚拟现实技术进行多学科交叉研究,研发出计算机软件系统,利用病  相似文献   

12.
13.
人工肝支持系统是暂时替代肝脏部分功能的体外支持系统,其通过清除各种有害物质,补充必需物质,改善内环境,为肝细胞再生及肝功能恢复创造条件,或作为肝移植前的桥接.但目前人工肝系统尚无法完全模拟肝脏全部生物功能,使得其在临床应用中并未给患者带来长期获益.而在肝脏外科手术中会产生大量的"废弃"肝脏,如因良性肝脏疾病切除的部分肝...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评估体外肝切除自体肝移植在巨大肝癌患者复杂肝切除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0年5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收治的4例巨大原发性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肿瘤最大直径10 ~ 18 cm,病灶不同程度地累及了第一、二、三肝门.患者难以耐受常规肝切除,均行体外肝切除自体肝移植.结果 4例患者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690 ~840 min,无肝期250~300 min,术中出血量400~1400 ml,术中无肝期未行门、腔静脉转流术.4例患者在体外肝切除后行下腔静脉或肝静脉及门静脉修复成型,均应用成型异体血管来延长剩余肝脏肝上腔静脉以利于腔静脉吻合及第一肝门的重建.本组患者1例术后肝功能正常,1例出现腹腔出血再次手术止血,1例发生肝功能不全,1例出现肝肾功能不全于术后5d放弃治疗而死亡.3例术后生存的患者术后1~2个月间剩余肝脏均发生不同程度的代偿增生.术后生存的3例患者中2例分别于术后8、9个月发现肺部多发转移瘤,分别于术后13个月及15个月死亡.随访截至2012年4月,1例患者无瘤生存37个月.结论 体外肝切除自体肝移植为复杂肝切除的巨大肝癌患者提供了技术上的可行性,术后肝功能代偿不全及近期肿瘤的复发是限制该手术发展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15.
【摘要】 目的〓探究不规则肝切除术和规则肝切除术在巨大肝癌手术切除中的临床应用及比较。方法〓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006年6月至2014年6月罗定市人民医院收治的原发性肝癌肝切除手术患者,对已实施的不规则性肝切除术与规则性肝切除术两组病例进行比较。包括两组手术的围手术期各个指标及术中、术后各个指标进行比较。结果〓规则肝切除组中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输血浆、输红细胞量、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地高于不规则肝切除组的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肿瘤能完整切除的最大直径显著小于不规则肝切除(P<0.05);二者在死亡率的比较上无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规则肝切除相较,不规则肝切除在腹部手术史引起严重腹腔内组织粘连、肝功能分级较差、肿瘤数目较多及小肝癌中均体现了明显的优势。而对于肿瘤体积较大的肝癌患者,规则肝切除则更为有效。  相似文献   

16.
Significant progress has been made in the assessment of liver dysfunction by application of non-invasive physical and biochemical test procedures. However, liver biopsy remains an important tool for diagnosis, evaluation and prognosis of chronic liver diseases and hepatic neoplasms. Liver biopsy results are most useful when the biopsy is performed for well-defined indications following a complete work-up of the patient. In case of lesions highly suspicious for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a biopsy should be performed in case surgical (curative) treatment is no option. Thus for the planning of a surgical intervention, biopsy of the tumor is not necessary. In case of concomitant liver cirrhosis, a biopsy taken from the non-neoplastic (cirrhotic) liver may help to assess the functional capacity or to clarify the etiology. Metastases of the liver with unknown primary tumor should be biopsied to obtain information of the primary tumor and the potential for cytostatic therapy. In case of hemangioma or focal nodular hyperplasia, diagnosed and confirmed by radiology or ultrasound, biopsy is usually not necessary. Concern has been expressed about seeding of the needle tract with malignant cells. Indeed, such instances have been recorded with various carcinomas, but they remain rare events and are seldom of clinical importance. With the use of needles with diameter < 1.3 mm to minimise also the risk of bleeding, the procedure is simple, safe and painless.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解剖性肝叶切除术治疗肝良恶性病变的安全性、可行性.方法对2005年1月至2010年2月在我院行腹腔镜下解剖性肝部分切除术的67例患者进行可行性及疗效分析,并对其临床效果进行观察.结果67例完全腹腔镜下解剖性肝叶切除术均获得成功,平均手术时间(50.6±16.2)min;术中平均出血量(220.8±76.5)ml.术中无需阻断肝门血流,术后无并发症发生.术后48 h均能下床活动,术后1~3 d即能进食.术后住院5~7 d,平均(6.6±1.1)d;总住院费用(30767.4±150.1)元.结论对位于肝左叶、右肝表面、肝右叶下段的良恶性病灶,行腹腔镜下解剖性肝叶切除术是安全和可行的,且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的特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探讨供肝脂肪浸润程度与肝脏移植病人预后的关系。方法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2002年1~12月间供体采用UW液灌注的首次肝脏移植病人71例,根据供肝脂肪浸润程度分为四组,比较各组问术后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水平、ICU时间及1年移植物存活率等各项指标。结果轻度脂肪肝组与无脂肪肝组的术后ALT、AST、ICU时间、1年移植物存活率均无显著性差异,中度脂肪肝组的术后ALT、AST、ICU时间均高于轻度及无脂肪肝组,但1年移植物存活率一致,三组均无移植物原发无功(PNF)发生。重度脂肪肝组只有2例,故未作统计学分析,其中1例发生PNF,于术后第2天行再次移植手术。结论轻、中度脂肪肝均可应用于l临床肝移植,对病人预后无影响;重度脂肪肝PNF发生率较高,不宜应用。  相似文献   

20.
暴发性肝功能衰竭的原位肝移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原位肝移植治疗暴发性肝功能衰竭的效果。方法:为一暴发性肝功能衰竭的Wilson's病患儿急症实施背驮式原位全肝移植术。结果:患者术后曾发生胆道梗阻并发症,经放射介入下胆道冲选和胆道取石术后缓解,已生存8月余,现生活质量良好。结论:原位肝移值是治疗暴发性肝功能衰竭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