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前很多体内体外的实验研究了新型抗癫痫药物的脑保护机制,本文将脑缺血和癫痫对脑的损伤机制以及新型抗癫痴药物的脑保护作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
脑缺血的自由基损伤机制与神经保护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脑缺血性损伤机制中,自由基连锁反应被认为是造成脑组织损害的重要机制之一,缺血后再灌注可促发自由基的连锁反应,加重缺血性损伤,造成严重的神经元坏死[1]。而脑组织中富含脂质,易与自由基发生脂质过氧化反应而形成大量的脂质过氧化物,因此自由基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中枢神经系统缺血损伤后,普伐他汀的神经保护和促进神经发生作用。方法采用线栓法造成大鼠大脑中动脉的暂时性缺血,在以下时间点给予普伐他汀:伤后6h,伤后每天直至伤后14天。用神经学评分、平衡实验和旋转实验评价伤后神经学恢复情况。检测血清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的含量,计算脑梗塞面积。通过三染色法(BrdU, DCX, NeuN染色)研究普伐他汀对神经发生的作用。结果各组间血清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无显著性差异;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动物术后旋转实验评分显著性增加,梗塞面积减小;普伐他汀显著增加了齿状回和脑室下区的BrdU阳性细胞数,并增加了齿状回、脑室下区和纹状体中的BrdU/DCX阳性细胞数。结论中枢神经系统损伤早期重复使用低剂量的普伐他汀是相对安全的,并能够显著改善伤后的神经功能恢复,减少梗死面积。普伐他汀能够诱导大鼠齿状回及脑室下区的神经发生并增加纹状体中迁移神经元的数量,这与普伐他汀的降脂作用无关。 相似文献
4.
脑缺血是导致患者死亡或残疾的三大疾病之一.目前除了急性期4.5 h内进行溶栓治疗被证实对其有效外,尚缺乏其他有效的神经保护治疗措施.为探讨新的治疗方法,人们必须不断深入地理解脑缺血后导致神经元死亡的一系列病理生理机制.因此,本文就脑缺血机制及神经血管单元保护的新进展进行综述,以期加深对其的理解并寻求脑缺血治疗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阿魏酸钠对慢性脑缺血大鼠的神经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以双侧颈总动脉结扎(2-VO)法制备慢性脑缺血模型,于术后6周分别给予阿魏酸钠和PBS干预,分为阿魏酸钠干预组和模型对照组。另设假手术组(仅分离双侧颈总动脉,但不结扎)作为空白对照。术后8周行Morris水迷宫实验,评价大鼠的空间学习记忆功能,同时观察双侧颞叶内侧缺血区脑组织血管密度、激光共聚焦法检测毛细血管内径、缺血边界地区的毛细血管分支点数目和微血管总面积等指标、海马细胞增殖情况(免疫组化法)和血浆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ELISA法检测),以探讨其可能的机制。结果 Morris水迷宫结果显示,阿魏酸钠干预组第2、3、4、5天逃避潜伏期[分别为(43.55±6.34)s、(38.11±1.20)s、(34.75±5.30)s、(24.39±3.93)s]明显短于模型对照组[分别为(50.89±6.31)s、(43.72±8.21)s、(50.79±9.36)s、(44.39±3.93)s,均P0.01];阿魏酸钠干预组第一象限游泳时间明显长于模型对照组[分别为(27.36±3.89)s、(14.68±2.36)s,P=0.002]。阿魏酸钠干预组毛细血管内径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变短[分别为(3.02±0.21)μm、(3.35±0.18)μm,P=0.003],阿魏酸钠干预组缺血边界地区的毛细血管分支点数目与模型对照组同源组织区比较显著增加(分别为205.80±12.70、158.42±10.92,P=0.001),0.002mm3体积内阿魏酸钠干预组微血管总面积与模型对照组比较明显增加[分别(83389±4026)μm2、(73349±3986)μm2,P=0.004]。阿魏酸钠干预组缺血脑组织内的BrdU阳性细胞数明显高于模型对照组(分别为23.82±3.05、10.26±2.89,t=18.26,P=0.004)。阿魏酸钠干预组VEGF水平明显高于模型对照组[分别为(67.58±9.61)pg/mL、(21.90±5.16)pg/mL,P=0.008]。结论阿魏酸钠可以显著改善慢性脑缺血大鼠的空间学习记忆能力,其机制可能与VEGF介导的血管密度增加有关。 相似文献
6.
右美沙芬在脑缺血中的神经保护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采用大鼠大脑中动脉阻塞致局灶性脑缺血模型,结合利用形态学、电生理学及分子生物学等多种实验方法,研究了右美沙芬在急性脑缺血再灌注后病理发展过程中的神经保护作用,以及其作用机制。实验结果揭示右美沙芬显著减少脑缺血致神经元死亡量,并呈时间依赖地加速脑缺血时及再灌注后大脑皮层体感诱发电活动的恢复作用。右美沙芬的神经保护作用机制之一可能与抑制脑缺血诱导的NOSmRNA的表达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7.
脑梗死是致死性疾病之一,发病率高,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尽管各方面的研究不断深入,但是目前仍然缺乏有效的神经保护药物,脑梗死的治疗依然是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本文从内源性保护机制、谷氨酸受体的双向作用、非谷氨酸依赖的钙失衡损伤机制进行综述,进一步阐释脑缺血后神经血管的保护机制和损伤机制,以求突破神经保护研究的传统框架,寻找神经血管保护治疗的新理念和新思路。 相似文献
8.
银杏内酯B(GB)在脑缺血、脑出血、缺血缺氧、帕金森病模型及体外培养的神经元发挥神经保护效应,主要通过抗炎、抗凋亡、能量代谢、星形胶质细胞保护、抗兴奋性毒性及免疫调节等机制,产生神经保护作用。本文综述了GB的生物学特性、神经保护效应及机制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漆黄素对帕金森病的神经保护作用及具体机制。方法 采用MPTP腹腔注射复制亚急性PD小鼠模型,漆黄素灌胃给药,实验分为3组:control组、MPTP组、漆黄素+MPTP组。通过旷场实验、爬杆实验、悬挂实验等行为学指标评估小鼠的运动行为。采用Western blotting和免疫荧光技术检测纹状体中TH水平和黑质中TH阳性神经元数量。采用尼氏染色检测黑质区神经元的损伤状况。通过检测纹状体区GSH、SOD、T-AOC、MDA含量,评估脑组织中氧化应激水平。结果 与MPTP组相比,漆黄素+MPTP组,小鼠的运动总距离及运动速度提高(P<0.05);爬杆总时间及转头时间缩短(P<0.05)。悬挂实验评分提高(P<0.05)。尼氏染色结果发现,漆黄素可缓解MPTP小鼠黑质区神经元损伤(P<0.05)。TH免疫印迹及免疫荧光实验发现漆黄素可改善MPTP诱导的小鼠TH表达量水平下降及阳性神经元丢失(P<0.05)。同时,漆黄素处理后,提高了MPTP小鼠GSH、SOD、T-AOC水平,降低了MPTP小鼠MDA的含量(P<0.05)。结论 漆黄素能有效改善帕金森病模型小鼠的运动功能,缓解黑质-纹状体多巴胺能神经元损伤,其机制可能与漆黄素的抗氧化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0.
雌激素对雄性大鼠缺血性脑损伤的神经保护作用及其可能机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雌激素对雄性大鼠局灶性脑缺血的神经保护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 随机将大鼠分为雌激素预处理组、雌激素+他莫昔芬预处理组和对照组,采用线栓法制作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模型,观察缺血后2h和24h脑梗死体积、大鼠死亡率、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神经元凋亡以及Bcl-2、Bax、p53蛋白的表达。结果 缺血后2h和24h,雌激素预处理组较对照组脑梗死体积小、死亡率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轻、神经元凋亡少,并抑制Bax、p53表达,促进Bcl-2蛋白表达。雌激素受体拮抗剂他莫昔芬可抑制这一作用。结论 雌激素对雄性大鼠缺血性脑损伤具有明显的神经保护作用。对基因和非基因因素的影响是神经保护作用的可能机制。 相似文献
11.
托吡酯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神经保护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托吡酯(TPM)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神经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将健康3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组和TPM干预组。用线栓法建立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TPM干预组给予TPM80mg/kg腹腔注射,2次。缺血再灌注24h时进行神经功能评分、TTC染色法测量梗死体积、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法测定脑组织谷氨酸(Glu)及γ-氨基丁酸(GABA)的含量;免疫组化法检测GABAA受体阳性表达。结果(1)与缺血再灌注组比较,TPM干预组神经功能评分明显增高(P<0.01),脑梗死体积减少(P<0.05);(2)TPM干预组缺血侧脑皮质Glu含量显著低于缺血再灌注组(P<0.01),与假手术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GABA含量显著高于假手术组和缺血再灌注组(均P<0.01);(3)TPM干预组缺血侧脑皮质GABAA受体阳性细胞数显著高于缺血再灌注组(P<0.01)。结论TPM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有神经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为TPM降低兴奋性递质Glu水平、增加抑制性递质GABA的释放及GABAA受体的表达。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中枢神经系统缺血损伤后,普伐他汀的神经保护和促进神经发生作用。方法采用线栓法造成大鼠大脑中动脉的暂时性缺血,在以下时间点给予普伐他汀:伤后6 h,伤后每天直至伤后14 天。用神经学评分、平衡实验和旋转实验评价伤后神经学恢复情况。检测血清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的含量,计算脑梗塞面积。通过三染色法(BrdU, DCX, NeuN染色)研究普伐他汀对神经发生的作用。结果各组间血清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无显著性差异;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动物术后旋转实验评分显著性增加,梗塞面积减小;普伐他汀显著增加了齿状回和脑室下区的BrdU阳性细胞数,并增加了齿状回、脑室下区和纹状体中的BrdU/DCX阳性细胞数。结论中枢神经系统损伤早期重复使用低剂量的普伐他汀是相对安全的,并能够显著改善伤后的神经功能恢复,减少梗死面积。普伐他汀能够诱导大鼠齿状回及脑室下区的神经发生并增加纹状体中迁移神经元的数量,这与普伐他汀的降脂作用无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丁酸钠对脊髓损伤大鼠模型的神经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 SD大鼠36只,随机分为丁酸钠组和对照组.用NYU撞击仪击打T8脊髓制作脊髓损伤模型,并立即给予丁酸钠组大鼠丁酸钠600 mg/(kg·d)腹腔注射,连续7 d.制模前、后1~6周给予大鼠Basso-Beattie-Bresnahan(BBB)评分.制模后1周时,用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查脊髓组织凋亡细胞和炎症细胞,制模后6周时进行神经传导功能检查.结果 脊髓损伤后4~6周时,丁酸钠组BBB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在脊髓损伤后1周时,丁酸钠组脊髓的凋亡细胞和炎症细胞数显著少于对照组(均P<0.05);脊髓损伤后6周时,丁酸钠组运动诱发电位的潜伏期明显短于、波幅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 丁酸钠对脊髓损伤大鼠具有神经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抗凋亡和抗炎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吡格列酮对脑缺血再灌注(CIR)损伤大鼠的神经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将8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A组)、CIR模型组(B组)、吡格列酮干预组(C组)、GW9662+吡格列酮组(D组)及二甲基亚砜组(E组),每组16只.用线栓法制作CIR损伤大鼠模型,于术前3d起分别给予各组大鼠相应药物(A组和B组大鼠为生理盐水)静脉注射;均为每天1次,连续3d.在缺血再灌注24 h后给各组大鼠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DS),用ELISA法测定大鼠脑组织核因子-κB (NF-κB)及干扰素-γ(IFN-γ)水平,HE染色观察缺血区病理学改变,尼氏染色和原位末端标记染色检测神经元数及凋亡细胞数.对大鼠脑组织NF-κB与IFN-γ水平(B组,C组)的相关性作直线相关分析.结果 与A组相比,其他4组的NDS、脑组织NF-κB和IFN-γ水平、细胞凋亡数均明显升高,健存神经细胞数明显减少(P <0.05 ~0.01).与C组相比,B组、D组、E组的NDS、NF-κB和IFN-γ水平、细胞凋亡数均显著升高,健存神经细胞数明显减少(均P<0.05).B组、C组大鼠脑组织NF-κB与IFN-γ水平呈正相关(r=0.952,r =0.978,均P<0.001).结论 吡格列酮对CIR损伤有显著的神经保护作用.其可能通过下调脑组织NF-κB的表达,减少IFN-γ,的释放,使健存神经细胞增加、神经细胞凋亡减少,从而发挥神经保护作用的.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硫酸镁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脑组织抗凋亡蛋白Bcl-2表达的影响及脑保护作用。方法将32只大鼠随机分为缺血组(n=15)、硫酸镁组(n=15)和正常对照组(n=2)。采用改良的Pulsinelli法建立脑缺血再灌注大鼠模型;制模后分别给予缺血组和硫酸镁组大鼠腹腔注射生理盐水(1.5 ml/d)及硫酸镁(90 mg/kg.d)。缺血再灌注第1、3、7 d分别观察各组大鼠海马CA1区病理学改变和Bcl-2的表达水平。结果正常对照组大鼠海马CA1区神经细胞数量多,排列整齐。缺血再灌注1 d时,缺血组及硫酸镁组大鼠海马CA1区神经元均未见明显死亡;3 d时,缺血组海马CA1区神经元可见少量死亡,残存神经细胞呈较严重缺血性改变,硫酸镁组海马CA1区神经元无明显死亡;7 d时,缺血组海马CA1区神经元大部分死亡,伴有小胶质细胞增生,硫酸镁组仅见部分神经元死亡。与缺血组相比,硫酸镁组神经元受损程度较轻,坏死区较小。硫酸镁组缺血再灌注各时间点大鼠Bcl-2阳性细胞较缺血组均明显增加(均P<0.05)。结论硫酸镁能上调脑组织Bcl-2的表达,对缺血再灌注大鼠的脑组织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前很多体内体外的实验研究了新型抗癫药物的脑保护机制,本文将脑缺血和癫对脑的损伤机制以及新型抗癫药物的脑保护作用进行综述。1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机制缺血再灌注损伤是指机体器官缺血一定时间后再恢复血液灌注,组织损伤反而进行性加重。目前关于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病机制有若干学说:(1)氧的自由基大量生成学说;(2)钙超载学说;(3)兴奋性氨基酸大量释放学说;(4)能量代谢障碍及酸中毒学说;(5)还有内皮素的作用、NO的合成等。这些学说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密不可分、互相联系的。动物实验已经证实[1],在脑缺血的极早期,局部神经元…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羟基红花黄色素A对6-OHDA诱导的帕金森病小鼠模型的神经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 通过旋转实验检测羟基红花黄色素A 对6-OHDA诱导的帕金森病小鼠模型的神经保护作用; 末次行为学试验后取脑,采用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检测法测定5-羟色胺(5-HT)水平; 采用试剂盒测定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 GSH-Px)、一氧化氮合酶(NOS)水平。结果 与空白组比较,对照组的旋转圈数明显增加(P<0.05),实验组的爬杆时间明显缩短(P<0.05); 使用羟基红花黄色素A治疗后实验组的旋转圈数明显降低(P<0.05); 羟基红花黄色素A能明显提高细胞中5HT、SOD、GSH-Px的水平,降低NOS 的水平,提高抗氧化能力。结论 羟基红花黄色素A对6-OHDA诱导的帕金森病小鼠模型具有神经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抗氧化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8.
慢性脑缺血是神经系统的一种常见病理状态,伴发于多种脑血管病的病理过程中。目前对慢性脑缺血神经保护的实验研究包括抗神经元损伤、减轻脑白质损害、纠正神经递质系统紊乱及改善认知功能。 相似文献
19.
纳络酮对全脑缺血大鼠的神经保护作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全脑缺血后如何保护脑功能、减轻缺血/再灌注损伤是目前研究热点,但有效的神经保护剂并不多,仅tempol、MK-801等在实验中证明有效。纳络酮,作为传统意义的阿片受体拮抗剂,在许多实验和临床研究中亦被证明有神经保护作用,但仍存在较多争议。最近研究揭示纳络酮具有抑制钙超载的作用,本文通过研究其对钙结合蛋白表达的影响来探讨纳络酮的神经保护作用。1材料与方法实验选用健康SD大鼠29只,雌雄不拘,体重185.5~294.0g,建立窒息 艾司洛尔的大鼠心肺骤停模型[1],实验参数设计和记录均参照实验研究的Utstein模型。实验动物随机分为4组:假手术组…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glial cell line-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GDNF)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的时间窗及其保护作用机制。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 GDNF对缺血半暗带Caspase-3及 TNFα蛋白表达的影响 ;TTC染色测定梗死灶体积。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 (3 2 3 .1± 49.6) ,0 h及 1h给药组梗死灶体积减小 (193 .4± 53 .8,2 41.1± 57.5) ,0 h组 Caspase-3蛋白表达减少 (10 7.2± 9.5及 92 .3± 6.5) ,各组 TNFα蛋白的表达差异均无显著性。结论 GDNF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的时间窗在 3 h之内 ,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 Caspase-3介导的细胞凋亡有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