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本文对萆薢类药材及易混淆品土茯苓等菝葜类的主要化学成分进行了薄层鉴别比较,根据图谱所显示的不同特征,可达到区分和鉴别它们的目的。萆薢为薯蓣科薯蓣属植物粉背薯蓣、福州薯蓣、棉萆薢以及为数不多的纤细薯蓣等植物的干燥根茎。萆薢与百合科菝葜属植物土茯苓、菝葜等药材在外形和功效上都十分相似。特别在地区用药习惯上是长期混用、代用,十分混乱。历代本草著作中所谓  相似文献   

2.
白宇明  郝近大 《中国中药杂志》2013,38(16):2733-2737
通过对土茯苓、菝葜及萆薢原植物的本草考证,明确土茯苓等3种药材临床使用的正名,为临床用药提供文献依据,确保中医临床疗效。以谢宗万先生创立的中药品种理论为指导,运用中药品种本草考证的思路与方法,对这些相关品种从古至今的发展进行系统的考证研究;利用文献考证与植物标本、药材标本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进行分析。土茯苓等3种药材品种的基原植物古今大致相同,早期文献中对几种药材的名称并未作严格区分,造成异物同名相互混用,其药材性状不尽相同。土茯苓等3种常见中药属同名异物,疗效不同。  相似文献   

3.
中药材品种名称混乱的问题,在我省药材市场上一直存在,而且已经直接影响到中医用药的有效性和用药的安全.主要混乱的品种是:滇威灵仙与威灵仙,土茯苓与金荞麦,土茯苓与菝葜,土茯苓与粉(绵)萆薢,昆明山海棠与雷公藤.本文旨在对上述药品的真伪提出鉴别,并引起用药单位重视.  相似文献   

4.
竹心作为临床常用品种被历代医家所应用,但古代本草中除对其功能有所记载外,对药材来源描述较少。另外,法定标准及现代文献中所收载的竹心基原也不尽相同,造成市场及临床应用混乱。通过查阅古代本草及近现代文献,笔者对竹心药材的历史和基原进行比较和考证,为其标准制订和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萆薢、土茯苓、菝葜的临床鉴别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中药品种的真伪,直接影响着临床疗效。临床上医生常有辨证无误,处方凝神禅精,而患者疗效未显著,其原因盖与此有关。经笔者多年来对药物鉴别的经验,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对如下三种药物易混淆的地方作一比较,供同仁们参考。 该类药易混淆之处在于地区用药习惯不同,同名异物,导致药品用误。如:成都地区把萆薢叫红萆薢,土茯苓叫白土苓,而重庆地区把萆薢叫白萆薢,土茯苓叫红土苓。但萆薢和土茯苓确是两个不同的品种。红土苓又与同属植物菝葜在药名,外观近似,容易混淆,现就这三种药品来源、外观、功  相似文献   

6.
《光明中医》2021,36(9)
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的主要微血管并发症之一,主要是因为血糖长期控制不佳引起的。其中医病名有"消渴病肾病""水肿""关格"等,病因多为先天禀赋不足及饮食情志失调等,各医家的观点不同,对其病机及证候的认识也有所不同,此文在查找文献后进行整理分析,研究古今医家对糖尿病肾病的中医认识,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土茯苓及落新妇苷抗炎、镇痛、利尿作用研究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目的:探讨土茯苓及其有效成分落新妇苷除湿利关节作用.方法:采用利尿试验、炎症及疼痛模型进行药效学研究.结果:土茯苓时二甲苯所致小鼠耳肿胀、蛋清及角叉菜胶所致小鼠足肿胀均有明显抑制作用;落新妇苷能明显对抗尿酸钠所致大鼠痛风性关节炎,明显增加大鼠尿量,对醋酸所致小鼠扭体反应及热板引起的小鼠足痛有对抗作用.结论:土茯苓具有抗炎作用,落新妇苷具有利尿与镇痛作用.  相似文献   

8.
总结柳红芳教授治疗痛风性肾病的经验,病因病机方面认为形成痛风性肾病的根本原因是浊瘀热毒。治法方面强调排除浊瘀热毒是治疗痛风性肾病的基本原则,提倡分早期及晚期两个阶段排除浊瘀热毒。早期基于“邪去正自安”的思路,以通为补。晚期基于“扶正助化邪”的思路,以补为通。用药方面强调自始至终解决浊邪的问题,常选用土茯苓、僵蚕和晚蚕砂;对于湿热入血分的治疗临床常生地黄、丹皮、石见穿、鬼箭羽等透解血分湿热之品,浊邪成巢出现结节肿大者当加用白芥子、水蛭、僵蚕、全蝎等入络搜风,软坚散结。  相似文献   

9.
通过梳理古代中医文献,分析诸家对茯苓来源和功效的争论,结合现代研究探讨茯苓药用.在名称方面,由于人们对茯苓来源的认识不同,茯苓之名经多次变化,今普遍认为茯苓生于松根.在应用方面,历代医家对白茯苓和赤茯苓的效用与区别各执己见,结合现代研究考证可得:赤茯苓泻火利水之功著,白茯苓补泻兼有、补中有泻;除利水、健脾作用外,茯苓在...  相似文献   

10.
浅谈不寐的病因病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历代医家对不寐病因病机的论述入手,搜集相关文献,并总结历代医家提出的观点,同时探讨现代医家对不寐的病因病机的认识。  相似文献   

11.
土茯苓原名禹余粮,始载于《名医别录》。而今为了与同名异物的涩肠止泻药“禹余粮”的区别,已很少用此名。土茯苓之名见于《本草纲目》。为百合科(Liliaceae)植物土茯苓(光叶菝葜SmilaxglabraRoxb)的根茎,为正品。主产于广东、广西、江苏、浙江、湖南等地。是一味临床中医常用的清热解毒药。然而笔者在本地区的几个医院和药店作初步调查发现,土茯苓的使用品种较为混乱,一个地区居然用3个品种,有的用金荞麦、红萆薢作“土茯苓”入药。现就3味药的性状及功用作一简单介绍,以供同行参考指正。1土茯苓1·1性状本品略呈圆柱形,稍扁或不规则条块…  相似文献   

12.
糖尿病肾病中医治疗经验撷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分析相关文献,就现代各医家对糖尿病肾病痛名,病位、病因、病机、治疗方法等内容进行总结,旨在加强医疗卫生人员对糖尿病肾病的认识,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13.
痛风性肾病是由血中尿酸浓度过高,尿酸盐沉积于肾脏而造成肾脏结构、功能的改变,最后发展为终末期肾病,危害人们的身心健康。中医药治疗本病疗效显著,其中一些单味药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本人检索近10年来有关文献,大多数医家采用传统的方药治疗本病,疗效显著。同时发现,在常用方中存在某些共用的药物,通过查阅文献资料,总结这些中药单味药治疗痛风性肾病的有效药物、有效成分及作用机制,以提高中医药治疗痛风性肾病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4.
许茹  钟凤林  赖荣才  吴德峰 《中药材》2012,(6):998-1002
通过查阅历代本草著作中发现,历代本草学家对枳实与枳壳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存在不同看法。本文分别从原植物来源、枳实与枳壳两者关系、功效等方面加以考证,发现历代本草对枳实原植物来源存在争议,同时与现代药用枳实亦不尽相同,笔者通过文献考证并结合现代研究对枳实植物来源认识,分析认为酸橙、甜橙是枳实药材的重要来源。  相似文献   

15.
复方萆薢汤治疗尿酸性肾病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复方萆薢汤治疗尿酸性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尿酸性肾病患者46例随机分为复方萆薢汤组(n=24)与别嘌呤醇组(n=22)。复方萆薢汤组予复方萆薢汤治疗,别嘌呤醇组予别嘌呤醇治疗,并于治疗前及治疗8周后检测2组患者血清尿酸(UA)、尿素氮(BUN)、肌酐(Cr)水平,于采血前24小时留取2组患者尿液检测24小时尿蛋白定量和尿肝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L-FABP)定量。结果:复方萆薢汤组患者血清UA、BUN、Cr水平改善明显(P<0.05),效果优于别嘌呤醇组(P<0.05);复方萆薢汤组患者24小时尿蛋白定量和尿L-FABP明显减少,效果优于别嘌呤醇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复方萆薢汤能提高尿酸性肾病的临床疗效,并具有保护肾功能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李杭  王荣欣 《光明中医》2012,27(2):385-386
根据糖尿病肾病不同发展阶段的病机特点分别选用黄芪与山药,杜仲与菟丝子,丹参与地龙,葛根与白术,薏苡仁与土茯苓,金樱子与芡实六组药对进行治疗,可分别起到益气养阴,滋阴温阳,活血化瘀,化湿泄浊,涩精缩尿的作用,从而达到缓解症状,延缓病程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中成药》2016,(2)
中药狼毒始载于《神农本草经》,但未明确其植物基原,导致其药材来源产生了一些混乱。本文通过查阅历代本草文献,对该植物的历史沿革进行归纳梳理,并对当前药材基原的确定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8.
通过查阅历代本草及医书典籍,结合现代文献研究资料对瞿麦药材的名称、基原、产地、药用部位、采收加工炮制、性效进行考证,为瞿麦药材的正确应用提供参考。瞿麦药材植物来源有2种,分别为瞿麦Dianthus superbus L.和石竹D.chinensis L.。石竹以瞿麦之名药用,是瞿麦药材的主要来源。瞿麦道地产区已经发生变迁,全国分布广泛,其药用部位经历了“实”“茎叶合用”“只用蕊壳,不用茎叶”“地上部分”的变迁历程。古今对瞿麦“味苦,性寒”的观点基本一致,且《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年版遵古鉴今,取瞿麦“利尿通淋,活血通经”功效之精华,符合实际用药情况。  相似文献   

19.
痛风性肾病又称尿酸性肾病,是由于人体嘌呤代谢紊乱引起体内血清尿酸升高,尿酸盐结晶沉积在肾脏组织引起肾脏损害的一组临床综合征。笔者查阅近年来最新有关中医药对痛风性肾病治疗的文献,进行梳理、提炼、总结,在进一步认识痛风性肾病病因病机的基础上,从分期分型辨治、专方验方、单味中药和中成药实验研究、中医外治等方面为切入点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20.
文章从中药配伍禁忌的历史沿革出发,论述了乌头类药材、白及反药组合的古籍研究和现代研究。通过查阅古籍文献,列举两药配伍应用中不同医家的观点,以及代表性方剂和适应疾病。现代研究从药效与毒理、化学成分、药物代谢酶等评价角度论述了乌头类药材、白及反药组合的现代研究进展,以期为乌头类药材、白及配伍禁忌的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参考和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