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选取《伤寒论》中4个重要的重言词作为研究对象,以翻译美学为理论框架,对比分析魏迺杰译本Shāng Hán Lùn(On Cold Damage)、罗希文译本Treatise on Febrile Disease Caused by Cold(Shang Han Lun)、李照国译本On Cold Damage中重言词的不同英译方法,剖析译者的翻译审美心理机制,阐释翻译审美再现的过程。魏迺杰译本和李照国译本善于采用直译法和增译法使译文在形式和内容上与原文传达的审美信息保持基本一致,罗希文译本善于采用意译法使译文更符合目的语读者语言习惯的审美要求。对于具有相似逻辑关系的重言词,魏迺杰译本采用合译法使译文实现缩其“形”、表其“意”的简洁效果。为实现重言词韵律和蕴涵的美学再现,译者要准确地把握重言词的审美信息,客观地进行审美判断,合理运用省译法,最大限度地实现重言词原文和译文的翻译对等。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译者主体的为我性、能动性、受动性三个视角对比分析了罗希文和魏迺杰《伤寒论》译本中的文化负载词英译.研究发现,为翻译时代的受动性所限,罗、魏译本基于各自的为我性目的发挥了译者能动性,对《伤寒论》采取了不同的翻译策略进行译文创作.罗译本为促进中医在西方大众中的传播,常采用归化策略,迁就于西方语言习惯和词汇,具有更高的...  相似文献   

3.
《金匮要略》随着中医西传的浪潮被译成多种文字,其英译本就多达数种。本文以罗希文教授1987年所译《金匮要略》为研究文本,从交际翻译策略视角分析该译本在中医学医理、病症描述、方剂治法三个层面的英译逻辑和方法。本文认为,罗译本借助交际翻译策略,灵活运用多种归化译法,实现了译文与读者间的有效沟通,为中医典籍在西方的有效传播提供了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4.
词汇衔接是语篇重要的构建手段之一,词汇衔接的识别与重构是衡量译文质量的重要指标。本文从词汇衔接视角,对《黄帝内经》中文原文、李照国译本(简称:李译本)及威斯译本进行语篇分析,探讨不同译本在词汇衔接层面的翻译策略和方法。分析发现两译本均有较强的语篇意识,将隐含信息明晰化。其中,李译本采用异化策略,较多选择重复和同义/近义衔接,译法以直译、直译加括号注释为主,但言语单一,流畅度欠缺;而威译本则倾向于归化策略,多采用同义/近义衔接,以直译、增译为主,词汇丰富,句式多样,但存在误译。汉英两种语言的词汇衔接模式不同,因此在翻译中要加强语篇意识,重构源语词汇衔接,实现译文连贯,完成语篇意义的等效传递。  相似文献   

5.
杨乐  周春祥 《时珍国医国药》2013,24(8):2037-2039
《伤寒论》的翻译对于中医的对外传播意义重大.由于《伤寒论》条文简约,又深奥难懂所以合适的翻译方法的选用显得尤为重要.文章从词法角度出发,选取了《伤寒论》英译中较为常用的增词译法、省词译法、具体译法和抽象译法,并以罗希文和黄海的译本为例证,探讨《伤寒论》翻译时的有效英译方法,旨在探索有效的中医典籍英译方法以应用于今后的实践中.  相似文献   

6.
采用定性分析法,以《黄帝内经·素问》英文译本为语料,结合英汉两种语言构成差异,分类分析评价译文中大量括号使用的功能和意义,指出在翻译过程中,括号的适当使用可以从一定程度上减少由语言差异造成的原文意义与写作风格的流失;然而单一追求保留原文意义和写作风格,而忽略英汉语言结构的差异从而过多地使用括号进行补充解释说明,会对译文的完整性和连贯性造成破坏。  相似文献   

7.
本文结合中国学者罗希文、黄海、李照国的《伤寒论》英译本综合分析,以中医典籍《伤寒论》桂枝汤方证为例,探索中医文化负载词的英译思路,将中医文化负载词分为病证、症状、方药、哲学以及修辞五类。通过对比分析罗希文、黄海和李照国的3个英译本,发现黄本《伤寒论入门》侧重于理论阐述,罗本与李本为中英对照版,翻译忠于原文。其中以李本最为完善详细,采用了直译、音译、意译、括号加注等方式,但文中也存在部分中医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缺漏与误区。为求译文的准确性和全面性,文中提出了增译、释译等参考英译法,以期为中医典籍的翻译工作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8.
《黄帝内经》是中医的奠基之作,运用了大量修辞手法,回环辞格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结构独特、回环反复、内容丰富、哲理性强,具有形式美和内涵美的美学特征。从翻译美学理论视角出发,分析《内经》回环辞格的审美构成,以相关译本为例,对英译实例进行对比分析,探讨在审美再现过程中如何使译文更符合原文的审美需求。为使译文再现原文的形式美与内涵美,可采用仿造译法,若两者不能兼顾则"舍形取义",可采用省略译法、增补译法及合并译法。  相似文献   

9.
正增译法是一种重要的翻译方法,《英汉互译实用教程》中定义为"为了使译文忠实的表达原文的意思和风格并使译文合乎表达习惯,必须增加一些词语,就叫做增译法"[1]。这种增译法是文本内增译,其目的在于补足原文中虽无其形、但有其意的语言单位,使译文完整,是一种语法意义上的增补;相比较而言,文本外增译,作为译者们经常使用的另一种增译法,是一种语义意义上的增补,其目的在于补偿由于翻译过程而造成的原文中的文化缺失,使原文和译文达到意义上  相似文献   

10.
中医翻译不仅仅是对语言的翻译,更是对博大精深中医文化和深厚哲学内涵的翻译。因此在中医翻译中,是采用归化法将源语文化纳入译文读者的知识范围,将作者引向读者;还是采用异化法在翻译中保留原文语言文化的特异之处,将读者引向作者?本文通过对归化和异化两种译法的介绍和对中医术语的分析,提出了中医术语英译时译法选择的几个原则。认为两种译法结合使用相得益彰、珠联璧合,是解决中医术语英译问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1.
中医经典著作《伤寒论》的英译问题一直备受关注,但学界较少对刘国辉译本进行系统研究。本文以刘国辉《伤寒论》英译本为研究对象,并探讨其翻译特色与存在的问题。研究发现,虽然该译本尚有不足之处,但总体来看该译本通过综合运用多种翻译策略,如借助西医术语进行归化翻译,使用汉语拼音进行异化翻译,增加副文本进行深度翻译,统一修辞手段与增补词语以实现对等翻译,达到了介绍《伤寒论》医学理论、传播中国文化的效果,这正是译者重视读者的接受度与译文忠实度翻译思想的集中体现。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旨在探讨文树德英译《素问》时所体现的翻译策略。采用实证研究法,首先基于文树德《素问》序言内容,参与过的访谈及共事学者自述等文献资料分析得出其偏向异化翻译策略的假设;其次通过发掘译本中词和句的翻译规律给予实证,研究发现文树德英译本有音译中医文化负载词、最大程度保留对仗句式以及脚注字符量远超译文字符量的主要特点,进一步验证了文树德及其团队在翻译过程中秉承的是原作至上的原则,译本更靠近原文作者和源语文化,体现的是异化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3.
翻译是写作的一种形式,英文写作的原则也适用于翻译。《欧委会翻译司写作翻译手册》是其为欧盟内文件的写作与翻译制定的规范。本文通过讨论其中的"读者为本""使用动词""主动句式的使用"等主要观点在中医翻译中的应用,得出用英文写作原则指导中医翻译,可以从语篇角度审视译文,提高译文的可读性,也从另一层面诠释中医翻译的理论与实践以及标准化建设。  相似文献   

14.
随着《黄帝内经》译本数量和传播广度的增加,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以不同译本作为翻译研究的素材。从译者为中心的翻译适应选择论出发,以书名、篇名、中医重要概念以及篇章的英译为例对《黄帝内经》两译本的翻译原则和翻译方法进行对比,并从译者的角度对影响译本差异的因素进行分析,认为译者对译文的选择受到了译者知识背景、翻译目的、预设读者等因素的影响,最后针对典籍翻译中的一些现象提出对应的翻译策略,以期为中医典籍的英译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5.
《伤寒论》作为中医经典著作,其英译问题一直备受关注,但目前学界较少对李照国译本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以李照国译本为研究对象,系统探讨其翻译方法与存在的问题。研究发现,虽然该译本尚有误译、编辑排版问题、文化漏译等不足之处,但总体来看,该译本善于运用音译、直译、意译等方法,并将诸多翻译方法融会贯通,基本达到了向目的语读者准确阐释《伤寒论》医学要义的目的。今后的中医典籍英译应加强中医方向与翻译方向团队合作,以理解原文为基础,提高翻译准确度,不但要注重译文内容,还要重视编辑排版等细节,更应具有国家战略意识,为传播中国文化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6.
刘帅帅  夏芬 《中医药导报》2021,27(11):224-228
选取中医诊断学常用的28种脉象术语作为研究对象,以翻译适应选择论为理论框架,对比分析了《中医药学名词》《传统医学国际标准名词术语》《中医基本名词术语中英对照标准》中脉象术语的不同译法,从语言、文化、交际3个维度综合考量得出28种脉象的最佳译法.就语言维而言,中医脉象术语英译要注重译文结构与原文结构保持一致,译文选词需准确反映脉象本义,避免直接套用西医术语;就文化维而言,中医脉象术语英译要注意脉象的隐喻特征和中医"取象比类"思维的传达;就交际维而言,中医脉象术语英译应选用常用词以提高交际维度适应性.  相似文献   

17.
以国内2位著名译者罗希文和李照国翻译的《伤寒论》为例,对比分析2个译本在方剂文化负载词翻译方面的异同,尝试探索中医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原则和方法,指出中医方剂文化负载词包括方剂名称、中药名称、煎药用水、剂量剂型等,这些中医特有的名词术语在英语中没有对应语,应由中医文化持有者给出适当的翻译。  相似文献   

18.
目的:翻译单位是翻译研究的热点主题,随着中医翻译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发展,逐渐从产品导向型研究发展到过程导向研究,中医翻译单位也越来越受到学界关注。方法:本研究运用有声思维法收集译者在进行中医文本汉英翻译过程中所使用的翻译单位。结果:研究发现学生译者与专业译者最常用的翻译单位均为词语与词组,学生译者更常使用单字作为翻译单位,而专业译者使用句子为翻译单位的频次远大于学生译者。学生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更倾向于把译文拆分到最小的可以解决单位,但由于翻译单位小于语义的最小搭配结构,从而造成误译。结论:本实证研究初步证实,在中医文本汉英翻译过程中,专业译者的翻译单位通常大于学生译者的翻译单位。  相似文献   

19.
中医典籍《黄帝内经》文化蕴含丰厚,医古文意蕴艰深,资深翻译家罗希文采用"深度翻译"对中医哲学进行了深度跨文化阐释,提高了译本接受性。罗译本采用内副文本对中医文化进行了评注钩玄、语境充实和文化诠释,内副文本的类型涵盖译者序、导言、每章简介、脚注、英汉对照术语表、参考文献凡6种。罗译本中副文本的文化功能表现在:促动译者显形,建构译者身份和译本学术价值,以异语重构中医文化体系,凸显中医思想价值。  相似文献   

20.
选取在国内外影响较广的两个《伤寒论》的英文译本,摘取其中较具代表性的句式进行比较和分析,希望对中医典籍的翻译工作带来帮助和启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