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 毫秒
1.
提出《伤寒论》太阴病“宜服四逆辈”是“上工治未病”思想的体现。全文从三方面进行论述,首先从太阴病“自利益甚”提示太阴传少阴之理,其次从太阴病“自利不渴”揭示太阴病的辨识方法,最后阐述明确诊断太阴病的基础上,“宜服四逆辈”乃上工之所为,是“治未病”思想的体现。  相似文献   

2.
张钰莹  谷松 《环球中医药》2022,15(2):293-296
《伤寒论》277条中提出"四逆辈"一概念,综观《伤寒论》全文,如此以"辈"字统括某一类方药的论述,仅此一处。且条文所述为太阴中焦之证,不曰"理中辈"而曰"四逆辈",其意何在?就此疑问,笔者试从厘清四逆、理中二者异同及关系入手,展开讨论,得出如下结论:四逆汤证以邪气为先,阴寒凝结为重,以姜附性烈力峻之类,荡涤寒邪,驱逐冷积,使阳气自复,当属"温热之温";而理中丸证是以不足为先,寒气乃趁虚而入,用参术炙草性缓温和之品,以补虚和中,使阴邪自除,乃养正除邪之意,当属"温存之温"。277条明言"脏有寒"而未提及"虚",故治法强调"当温之,宜服四逆辈",而非温补之"理中辈",乃切合方证机理统一之意。同时基于伤寒六经传变之规律,以"辈"概言之,又彰显张仲景论治疾病重视治中有防、并病同治的学术思想。  相似文献   

3.
总结并介绍黄清明运用“四逆辈”治疗儿童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经验。黄清明认为太阴证、少阴证是原发性肾病综合征复发时的危重症,应遵从“不可下之,当以温药”的治疗原则,分阶段选择不同“四逆辈”温其阳,避免失治误治。附验案1则以佐证。  相似文献   

4.
邓伟哲  杨志欣 《中医药学刊》2001,19(5):462-462,511
通过脑梗塞病例的介绍,探讨了《伤寒论》第278条“太阴病阳复欲解之下列”关于“暴烦与下利”的发生先后和“太阴病转愈”是否是“太阴病自愈”的问题,从而提出烦躁与下利的发生先后并不重要,关键是伴有症状决定其转归。同时认为此证病机不是阳郁,而是脾胃阳虚轻证并胃中停有积滞的虚实夹杂之证,从而提出该证不是太阴病的自愈症。  相似文献   

5.
通过脑梗塞病例的介绍,探讨了《伤寒论》第278条"太阴病阳复欲解之下利"关于"暴烦与下利"的发生先后和"太阴病转愈"是否是"太阴病自愈"的问题,从而提出烦躁与下利的发生先后并不重要,关键是伴有症状决定其转归.同时认为此证病机不是阳郁,而是脾胃阳虚轻证并胃中停有积滞的虚实夹杂之证,从而提出该证不是太阴病的自愈症.  相似文献   

6.
论文从寒热、汗、脉象、四肢、二便等诸方面,结合<伤寒论>的有关条文,对太阴病表证期的症状特点与病理特点,进行了系统的探讨与辨析,以期提高对太阴病表证的辨识能力,并从中领悟到仲景对太阴病表证为什么只言"脉浮"的深刻含义.  相似文献   

7.
高永举  杨杏  杨森  蒲兴华  高如宏 《河南中医》2012,32(12):1578-1580
生脉饮与“复脉辈”皆自张仲景《伤寒论》之炙甘草汤化裁而来,但炙甘草汤因伤寒伤阳而设,“复脉辈”则因温(热)邪伤阴而立,因此在临床实践中须详细区分伤寒、温病而运用.在温病发展过程中,亦当根据病情发展变化,按照不同疾病证型,适当选择“复脉辈”类方剂进行加减化裁,方能取得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8.
本文主要对六淫侵袭太阴手经之表所致病证的症状、病机及参考方剂等证治要点进行了系统举例,分类依照风、寒、暑、湿、燥、火的大致顺序,梳理出手太阴肺经六淫表证的大体框架,为临床中医表证辨治提供参考,也为丰富余经经系的表证分类试做示范。  相似文献   

9.
<伤寒论>太阴病篇是六经病篇中内容最少的一篇.篇中阐述了足太阴脾病,缺乏手太阴肺病.辨明虚实变化,方能掌握太阴病的实质.太阴病的治疗散见于<伤寒论>各篇,不以一法一方为据,而以脉证为凭,辨证论治.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生命活动的基本形式——新陈代谢机制探讨《伤寒论》太阴病实质,分析机体物质和能量代谢与人体阴阳的关系以及能量代谢障碍的临床表现与太阴病之间的联系。太阴病实质为机体能量代谢低下致产热不足、导致机体体表和深部脏器温度下降、出现以消化、泌尿、生殖等系统器官功能障碍为基本病机、以阳虚寒症状为临床表现的一种病理状态,属八纲阴证范畴,辨证为里阴证。依据太阴病为里阴证之理论基础,结合六经-八纲-方证辨证,以温法治之,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11.
<正>张仲景《伤寒论》所建立的六经辨证方法,奠定了中医辨证论治理论体系,并一直有效地指导着中医各科的临床实践。历代注家或强调明辨六经,或强调方证对应,至于六经病证之间的关系,则言之甚少。偶有讨论的,  相似文献   

12.
"四逆汤"出自《伤寒论》,是"回阳救逆"的基础方。关于此汤剂之名称,成无己说"四逆者,四肢逆而不温者……此汤申发阳气,却散阴寒,温经暖肌,是以四逆名之",后世医家大多遵照成氏之言。文章经考察认为,"四"字当为"回"字之讹,"四逆汤"实为"回逆汤",只有"回逆",方治"四逆"。  相似文献   

13.
《伤寒论》中有"有利不渴者,属太阴"的论述,结合《内经》中关于太阴病"口渴"的形成机理及典型案例,探析太阴病口渴与不渴的辨证关系."不渴"是其常,"渴"是其变.故不可以口渴与不渴来辨其属不属于太阴.  相似文献   

14.
谢宇杰 《河南中医》2006,26(7):12-13
《伤寒论》277条有“自利不渴者,属太阴”的论述。通过讨论太阴病有无‘口渴’,说明仲景对太阴病“不渴”的论述是言其常,而略其变,然后结合《内经》中的理论阐述了太阴病“口渴”的形成机理,并结合一则病案讨论简要分析了太阴病“口渴”机理在临证思路中的运用,最后分析了太阴病在临床上“口渴”较“不渴”少见的原因,并强调了知常晓变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5.
许凯霞  李孝波  门九章 《新中医》2018,50(6):225-227
《伤寒论》太阴病治则为"当温之,宜服四逆辈",而四逆汤为少阴病主方,太阴病进一步发展,正气进一步减弱则发为少阴病。说明这一治则是仲景以疾病发展的眼光来确立的。同时四逆汤中的干姜、炙甘草实为治中焦脾胃之药,反映了疾病进展至全身阳虚阶段必须要顾护中焦脾胃的思想。门九章教授发现,多种系统的大病进展至后期,呈现功能虚衰状态,此时必须注重顾护脾胃,以理中汤、香砂六君子汤甚至四逆汤等方为基础进行化裁,皆能起到良效,并据此提出"大病以胃"思想,实为对仲景思想的深入理解,对临床用药尤其是对大病的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四辈平肝汤治疗青光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光眼祖国医学称之谓青风内障、绿风内障。是眼科中最常见的急症,也是最常见的致盲性眼病。其主要特征是眼压升高,视神经损害,视神经萎缩以及视野缺损等等,临床一旦确诊青光眼,多首选手术治疗。笔者多年来采取中医中药保守治疗青光眼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目的:客观评价竹药罐治疗太阴病的临床疗效,并初步探讨其机理。方法:将120例太阴病患者按就诊先后顺序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60例,予药罐治疗;对照组60例,予桂附理中丸口服治疗。结果:治疗组痊愈17例,显效29例,有效9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91.67%;对照组痊愈16例,显效28例,有效9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88.33%。两组比较,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竹药罐疗法疗效突出,无副作用,易为患者所接受,简便易行,为太阴病治疗提供了一种新的选择,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伤寒论》“病发于阳病发于阴”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9.
王付 《中医药通报》2019,18(6):7-10
运用太阴病辨证论治体系诊治临床各科常见病、多发病及疑难病,必须重视研究三大内容:一是太阴病本证辨证论治体系有6大证型,即太阴热证、太阴寒证、太阴虚证、太阴血证、太阴气郁证、太阴痰湿证等;二是太阴病兼证辨证论治体系有太阴病本证与太阴病本证相兼、太阴病本证与太阳、阳明、少阳、少阴、厥阴病证相兼等;三是太阴病类似证辨证论治体系如某些阳明病证、某些肝胆病证、某些心肾病证等。对此,只有深入研究太阴病辨证论治体系,才能在临床中辨治各科常见病、多发病及疑难病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0.
陈某,女,61岁。2002年9月24日初诊。去冬以来两手清冷,肤色苍白,接触冷水加重,锻炼后身体虽热而两手清冷更甚,上海某医院检查示:IgA升高,抗核抗体1:1000,抗SSA ,多家医院确诊为“雷诺氏病”,多方治疗无效。舌苔少,舌质淡隐紫,寸口脉细。证属寒凝血瘀,气血失调。治当温经通脉,益气活血。处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