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素问·宝命全形论篇第二十五》说:“夫盐之味咸者,其气令器津泄、弦绝者其音嘶败、木敷者其叶发,病深者其声哕,人有此三者,是谓坏府。”按:此文“木敷者其叶发”之句,张志聪注谓:“如木气敷散,其叶蚤发生”,乃随文为释,其义为误;而王冰、马莳、张介宾、高士宗等注虽合此文之义,然于此文“敷”、“发”两个关键性之字,或释而无当,或混而不释,亦属未妥;惟张琦注谓“敷当作陈,发当作落”,主张改“敷”为“陈”而改“发”为“落”,这是本于杨上善《太素》之文,然而此“敷”、“发”二字均未误,改文则又不必矣。考《太素·知鍼石》载此文作“木陈  相似文献   

2.
李今庸 《天津中医》2014,(3):129-131
《灵枢经》、《针灸甲乙经》、《黄帝内经太素》、《黄帝内经素问》商务印书馆本及《一切经音义》等,皆无“凥”字,错成了“尻”。造成尻是尻,凥也是尻。当然,少数尻字亦有错成尻字者,如《国语·周语》韦昭注,读书时须辩别清楚。  相似文献   

3.
黄陂萧延平校正刊行的《黄帝内经太素》(即兰陵堂本),以其校勘详审,历来被学术界推为善本,然亦不无瘕疵。笔者曾据日本东洋医学研究会影印的仁和寺本《黄帝内经太素》(以下简称仁和寺本)对兰陵堂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5年影印本)校读一过,得异文6000余例,其中误、脱、衍、倒及改字不当者600余例。兹略加整理,归纳其误录例十四,兹举证条陈于下。一、不明俗字误录例例1:卷十五《色脉诊》“得之疾使四支汗出当风”下注:“脾主四支,急促用力,四支汗出,受风所致。”按:“促”,仁和寺本作“没”,即“役”。《说文…  相似文献   

4.
“七损八益”是《黄帝内经》的不解问题之一,历来注家对此争论不休,本文根据“益”字考据,认为“七八”代指男女,“损益”是同义对举,“七损八益”一词是对人体生理现象的描述。  相似文献   

5.
李今庸 《天津中医药》2014,31(3):129-131
《灵枢经》、《针灸甲乙经》、《黄帝内经太素》、《黄帝内经素问》商务印书馆本及《一切经音义》等,皆无"凥"字,错成了"尻"。造成尻是尻,凥也是尻。当然,少数尻字亦有错成凥字者,如《国语·周语》韦昭注,读书时须辩别清楚。  相似文献   

6.
李今庸 《天津中医药》2011,28(6):441-442
11)《太素·经筋篇》中,“主癎瘸及痘”之“痓”字误,应为“痉”.2)《太素·骨空论》中,“九窌在腰尻分间”应为“腰凥分间”.3)《太素·杂病·腰痛篇》说:“居阴之脉令人腰痛,腰中如张弩弦,刺居阴之脉,在月嵩踵鱼肠之外.”居阴,乃“厥阴”也.“居”、“厥”两字,声转可通也.非传写草书而有误也.4)《太素·杂病·风痉》中,“风痉,身反折”应为“风痉”.  相似文献   

7.
戴铭 《中医药通报》2002,1(3):18-20
杨上善,隋唐间人,编注《黄帝内经太素》(下简称《太素》)和《黄帝内经明堂类成》(下简称《明堂》),系较早整理研究《内经》和《明常经》的医家之,在唐代及宋初有较大的影响,其书在南宋以后亡佚,清未又从日本传回国内。此后,由于杨著在校注《内经》方面具有极高的价值和成就,一直受到学者的重视。本文重点探讨杨氏对中医学术  相似文献   

8.
明代医家马莳(字玄台,浙江绍兴人)的《内经》研究成果丰硕,他于15世纪80年代将《内经》重新分卷注释,撰成《黄帝内经灵枢注证发微》及《黄帝内经素问注证发微》各9卷,前者是最早的《灵枢》全注本,对后世有深远影响。由于马氏娴于针灸经脉,因此其注的实用价值更大。今就笔?..  相似文献   

9.
三经将通行本《素问》与日本仁和寺卷子本《太素》逐篇逐句对照核实,并在吸取龙伯坚、小曾户洋等先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整理成《(素问)(太素)正文对照表》。《素问》《太素》正文对照表说明一、凡《太素》所栽《素问》某篇全文者,在“素问·内容”栏内出“全文”两字,如《四气调神大论》、《生气通天论》;所载基本全者,在“素问·内容”栏内出“基本全”三字,并在“备注”栏  相似文献   

10.
隋唐之际,杨上善撰注《黄帝内经太素》三十卷,就《黄帝内经》(包括《素问》《灵枢》)内容分类编集并加注解,这是现存研讨考证《内经》的最早之文献。因  相似文献   

11.
杨上善撰注《黄帝内经太素》,首次分类研究《黄帝内经》,勾勒出中医理论体系框架之雏形。其类编纲举目张,层次清晰,阐释条分缕析,逻辑缜密。该书的撰注,对于研究《黄帝内经》以及探析中医理论体系框架的形成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2.
胡玲  焦振廉 《陕西中医》2013,34(5):616-617
目的:探讨《黄帝内经》注本。方法:分析《黄帝内经》注本的概况和《素问》注本体系、《灵枢》注本体系及类编加注型注本等。结果:《黄帝内经》注本大致可分为注释和发挥两个大类,注释类型为王冰注《黄帝内经素问》,发挥类型为金代刘完素的《素问玄机原病式》、《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黄帝素问宣明方论》、清代黄元御的《素问悬解》等;《灵枢》比较重要的注本还有清代张志聪的《黄帝内经灵枢集注》以及日人丹波元简的《灵枢识》等;两书分类重编再加注解开山是隋代的杨上善,并加以系统注解的是明代医家张景岳,继之后有明末清初李士材摘编《黄帝内经》。结论:《黄帝内经》注本不仅具有历史的、文献的价值,而且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杨上善是唐初著名的医学家。他将《灵枢》、《素问》经文重新分类注释,著成《黄帝内经太素》(以下简称《太素》)30卷,开创了医籍注释的先河。他的医学思想散见于《太素》的注释中。现就其脏腑观略述如下。  相似文献   

14.
姜燕  赵怀舟 《山西中医》2012,28(6):31-33
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有傅山亲笔批注《补注释文黄帝内经素问》,为明代赵府居敬堂本。萧延平对照明顾从德本以及《甲乙经》、《太素》、《礼记》等书,对《素问》原文、王冰注文、新校正注文进行全面校勘。萧氏校语与傅山批注相映成辉。  相似文献   

15.
李怀之 《国医论坛》2002,17(5):52-52
1 其气九州、九窍、五藏、十二节 ,皆通乎天气此句出自《素问·生气通天论》。王冰注曰 :“九州谓冀、兖、青、徐、杨、荆、豫、梁、雍也。外布九州而内应九窍 ,故云九州九窍也。”详《太素》,卷三《调阴阳》经文与王冰本同。杨上善注曰 :“九州 ,即是身外物也 ;九窍等物 ,身内物也。”自杨上善、王冰之后 ,张介宾、马莳、吴昆、张志聪、高士宗、张琦等 ,皆遵从王冰之说 ,对“九州、九窍”的解释 ,无非是随文敷衍。至清顾尚之则对“九州”、“九窍”产生了怀疑 ,其《素问校勘记》认为“九州”二字为衍文。而清末小学家俞木越在其《读书余录…  相似文献   

16.
“命门”一词,作为人体脏腑提出的,最早见于《难经》。经后人的考证,《难经》成书约在西汉至东汉时期…,东汉末年(220年)该书已经流传于世。自《难经》之后,汉、晋、隋医家很少论及命门,直到440年后,《黄帝内经太素》(以下简称《太素》)才对命门有了较为深人的论述,其著者杨上善经考证为唐朝人,生活于唐高宗时期,其撰注《太素》时间大致在唐高宗乾封元年(666年)之后,而早于咸亨元年(670年),即在公元666年至670年之间。  相似文献   

17.
<正> 《内经》一书,历代均有拾遗补缺,但各本仍不完整,腧穴之数众说纷纭,未能统一,大有考证的必要。清代黄以周认为,《素问》之传于今者,以唐王冰次注为最古,王注之传于今者,以宋林亿新校正本为最善。”今据明翻宋嘉祐本《黄帝内经索问》、史崧本《灵枢》为蓝本。考之知王注《内经》时已有缺失。故王注云:“经无名”、“经缺其名”等语,通考《素问》中共缺56穴,其中有8穴在《灵枢》中;4穴在《太素》中,均属漏注遗误。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素问》中有腧穴名及所在刺灸分壮者11穴,为《甲乙经》及他经所无,如日月本、急脉、窈漏、下颐、灵台、中枢、阳关、成骨、分肉(《太素·气穴篇》亦有成骨、分肉,“气府论”有急脉惟注不详)、下断交、虚里。以上俞穴个别的到后世渐次出现,如:“灵台、阳关在宋王惟一著《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中才出现,并注出自《素问》。又如中枢、急脉到清《医宗金鉴》中始出现,  相似文献   

18.
1 阳气者 ,烦劳则张 ,精绝此句出自《素问·生气通天论》。王冰注曰 :“烦扰阳和 ,劳疲筋骨 ,动伤神气 ,耗竭天真 ,则筋脉月真胀 ,精气竭绝。”清代小学家俞樾在《春在堂文集·读书余录》中指出 :“‘张’字之上夺‘筋’字。‘筋张’、‘精绝’两文相对 ,今夺‘筋’字则义不明。王注曰‘筋脉胀张 ,精气竭绝’,是其所据本未夺也。”俞说一出 ,后人多袭用之 ,由郭霭春先生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黄帝内经素问校注》,亦引用此说。笔者认为 ,俞氏之校误。俞氏之校本于王冰之注文 ,殊不知王冰之注亦误矣。对“阳气者 ,烦劳则张 ,精绝”一…  相似文献   

19.
《内经》中有很多的字,看来极普通,然容易发生误解。必须详细辨别,才能了解他的真正意义。现举以下一些字说明之: 1.不不字有几种读音与含义。《素问·四气调神论》:“恶气不发。”《太素》作“恶气发。”无“不”字。《素问·调经论》:“皮肤不收。”《甲乙经》、《太素》皆作“皮肤收。”二篇句例相同。王冰于前句解释为“害气伏藏而不散发。”张志聪于后句解释为“寒湿之阴邪,伤人阳气,是以皮肤不收”。二  相似文献   

20.
以《黄帝内经》为源,经文献整理,分类陈述古今医家对“阳密乃固”中“密”字的阐释。结合己见,更倾向于“密,静也”的观点,认为《素问·生气通天论》中“凡阴阳之要”,即阴阳的关键在于阳气的静谧、平和,安静地尽职尽责,高度概括了《黄帝内经》中平和、节制、恬静的养生思想,对临床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