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枳实薤白桂枝汤出自《金匮要略》(汉·张仲景),是治疗胸痹疾病常用经典名方之一。笔者采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搜集枳实薤白桂枝汤相关中医古籍63部,筛选出有效中医古籍36部,系统梳理枳实薤白桂枝汤的历史源流、药物组成、主治病证、剂量、炮制、制法煎法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发现枳实薤白桂枝汤由枳实、薤白、桂枝、厚朴、瓜蒌五味药物组成,具有通阳散结,祛痰下气的功能,主治“阳气被遏,心气郁滞,痰瘀郁生,痰之邪阻结在心胸或胸肺”所致的胸痹胸满、胸痛、喘息咳唾、短气。同时,发现枳实薤白桂枝汤现代临床应用文献共计70篇,主治系统疾病范围为循环系统(51篇),占比72.85%;内分泌系统(4篇)占比5.7%;呼吸系统(9篇)占比12.85%;消化系统(6篇)8.57%,其中以循环系统中“冠心病(中医为胸痹)”为主,其中医证型主要为痰热痰浊内阻证,痰浊痰瘀痹阻证,寒凝痰瘀气滞证,胸阳不振、痰瘀互结型等为主要临床特征。古代医籍记载应用与现代临床应用是保证经典名方复方制剂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关键。因此,该文通过对经典名方枳实薤白桂枝汤古代医籍整理挖掘及现代临床应用的统计分析,旨在为其新药研发和临床应用提供文献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半夏厚朴汤现代临床使用广泛,疗效确切,是2018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公布的《古代经典名方目录(第一批)》的经典名方之一。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搜集中医古籍中半夏厚朴汤的相关文献,分析与考证方剂来源、历史沿革、组成、方义、功能、剂量、炮炙、制法与煎服法等。共获得相关古代文献数据259条,涉及中医古籍107部。归纳分析发现半夏厚朴汤出自汉代张仲景《金匮要略》,由半夏、厚朴、茯苓、紫苏叶和生姜5味药物组成。在历代医籍记载中出现厚朴汤、七气汤、四七汤、大七气汤等异名,其方剂组成、制法与煎服法被后世医家沿用,相关方义分析也鲜有争议。半夏厚朴汤中药物使用剂量可按1两折合3 g计算。其药物炮制方式与原方有别,半夏应选择"姜半夏",厚朴为"姜厚朴",其余药物炮制方式遵从2015年版《中国药典》。其主治病证亦有所延伸与拓展,除原方记载的"咽中如有炙脔"症状之外,此方还可用于心痛、胸闷、怔忡等心系病症、呕恶、噎膈、嘈杂等脾胃病证及遗精、淋浊、带下等下焦病证。  相似文献   

3.
《中成药》2020,(7)
本文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基于中华医典(v5.0)和中医智库搜集瓜蒌薤白半夏汤相关文献记载,获得有效数据126篇,涉及中医古籍100部。结果发现,瓜蒌薤白半夏汤方出《金匮要略》,在明清时期应用较为广泛,后世对于该方收录记载、临床应用仍以《金匮要略》为主;方中瓜蒌应为全瓜蒌,半夏以热汤洗熟制毒为主,白酒应为米酒;瓜蒌用量以一枚,薤白用量以三两,半夏用量以半升,白酒用量以一斗为主;后世在原方基础上加减配伍生姜、茯苓、枳实(枳壳)、桂枝、陈皮等药材,从而减轻毒性,增强通阳、散结、行气、祛痰等功效,主治胸痹,次治胃脘痛、痰饮、噎膈、产后虚烦等。本文梳理了瓜蒌薤白半夏汤发展源流,分析方剂组成变化、药物剂量差异、药物炮制方法、主治病证拓展等,可为其临床应用及新药研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枳实薤白桂枝汤方出《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篇》,由枳实、厚朴、薤白、桂枝、瓜蒌组成,原治"胸痹心中痞,留气结在胸,胸满,胁下逆抢心",近来常用于治疗冠心病属痰湿阻遏胸阳者.笔者多年来,用枳实薤白桂枝汤加味治疗多种内科杂症取得良好效果,现举例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枳实薤白桂枝汤对由外源性内皮素-1(endothelin-1,ET-1)诱导家兔冠状动脉痉挛而致心肌缺血的干预作用。方法:将40只家兔随机分为模型组、枳实薤白桂枝汤低剂量组、枳实薤白桂枝汤等效剂量组、枳实薤白桂枝汤高剂量组和法舒地尔组,每组8只。实验开始前5 d对每组家兔进行适应性灌胃,模型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灌胃,枳实薤白桂枝汤低剂量给予0.395 g·kg-1枳实薤白桂枝汤灌胃,枳实薤白桂枝汤等效剂量组给予0.79 g·kg-1枳实薤白桂枝汤灌胃,枳实薤白桂枝汤高剂量组给予1.58 g·kg-1枳实薤白桂枝汤灌胃,法舒地尔组给予法舒地尔悬浊液灌胃。各组家兔灌胃5 d后,经家兔耳缘静脉注射ET-1制备冠脉痉挛(coronary artery spasm,CAS)模型。观察各组家兔药物ET-1注射后5 min、10 min、15 min、30 min心电图T波高度百分比,检测各组家兔血清肌钙蛋白I(cardiac troponin,c Tn I)、血清前列环素(prostacyclin 2,PGI2)、血清血栓烷素(thromboxane 2,TXB2)含量水平变化,并观察心肌组织病理改变。结果:与模型组比较,枳实薤白桂枝汤低剂量、等效剂量、高剂量组及法舒地尔组均可不同程度降低家兔心电图T波增高百分比,降低心肌组织损伤程度,各时间点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药物注射后各时间点PGI2不同程度上升,TXA2、c Tn I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法舒地尔组比较,枳实薤白桂枝汤高剂量组c Tn I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枳实薤白桂枝汤低剂量组、枳实薤白桂枝汤等效剂量组与其他各相应指标各时间点变化趋势基本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枳实薤白桂枝汤可干预由ET-1诱发家兔冠状动脉痉挛引起心肌缺血变化,对心肌可能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6.
金水六君煎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古代经典名方目录(第一批)》中的第58号方,由当归、熟地黄、陈皮等7味药组成,主要用于治疗肺肾虚寒证。该方成于明代,距今约400年,临床疗效确切、应用广泛。为追本求源,通过查阅大量文献和相关书籍,从金水六君煎的药材基原、炮制方法、剂量、煎煮方法、临床应用5个方面进行考证,厘清该方历史源流和变迁实况,为金水六君煎的实际开发和研究提供参考。通过研究发现,金水六君煎中药材基原、炮制方法、剂量及临床应用与现在临床应用差异不大,但在制法用法上,关于"煎七八分"存在一定的争议。  相似文献   

7.
目的从实验学角度进一步揭示栝蒌薤白白酒汤、栝蒌薤白半夏汤及枳实薤白桂枝汤不同配伍对心肌缺血、缺氧时指标影响的客观依据。方法采用异丙肾上腺素致小鼠常压缺氧模型,对比三方耐缺氧时间。采用大鼠舌下静脉注射垂体后叶素致急性心肌缺血模型,观察三方心电图T波变化百分率及对血清乳酸脱氢酶、肌酸激酶、超氧化物歧化酶和丙二醛含量的影响。结果栝蒌薤白类方均有延长小鼠常压耐缺氧时间的作用,但栝蒌薤白白酒汤和栝蒌薤白半夏汤优于枳实薤白桂枝汤。栝萎薤白类方均有对抗急性心肌缺血的趋势,其中枳实薤白桂枝汤的作用明显;而对心肌酶三方均有降低趋势;在对过氧化物的影响中,枳实薤白桂枝汤的作用明显优于栝蒌薤白白酒汤和栝蒌薤白半夏汤。结论栝蒌薤白类方均有抗急性心肌缺血和缺氧的作用,栝蒌薤白白酒汤和栝蒌薤白半夏汤的抗缺氧作用明显优于枳实薤白桂枝汤;而枳实薤白桂枝汤的抗氧化作用明显优于栝蒌薤白白酒汤和栝蒌薤白半夏汤。  相似文献   

8.
乌梅丸出自《伤寒论》,该文考证共收集古代文献128条,涉及102本古籍,现代相关临床研究110条,涉及病种48种。对收集到的文献数据从处方源流、处方组成、处方方义、主治病证、药物剂量、药物炮制、制备及服法、服药禁忌、现代临床应用等进行分析,发现乌梅丸由乌梅、细辛、干姜、黄连、当归、附子、蜀椒、桂枝、人参、黄柏10味药组成,其主治范围随历代衍变有所扩展,对于证属寒热错杂,肝旺脾虚所致的腹泻、下痢、烦呕、胸痛、咳嗽、气从少腹上冲、手足厥冷等均可应用。现代文献记载其临床应用涉及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与代谢系统等,常用于治疗溃疡性结肠炎、腹泻、失眠、2型糖尿病。在综合考证的基础上认为,乌梅丸使用剂量从汉代到清代逐渐减少,但药物之间的比例基本未变;方中附子、蜀椒需炮制,其余药物使用生品即可;药物选用方面,花椒的可考性更高,药品处方倾向于选用花椒;方中细辛系马兜铃科植物,具有一定的肝肾毒性,需注意用量安全。以上表明乌梅丸具有很大的临床应用价值,通过系统整理分析乌梅丸相关的古今文献,梳理乌梅丸的历史发展脉络,为后续深入研发及临床合理应用提供一定的文献证据。  相似文献   

9.
枳实薤白桂枝汤HPLC指纹图谱及10种指标成分含量测定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袁海建  李卫  祝一飞  张光际  封亮  贾晓斌  王卉  周涛 《中草药》2020,51(9):2448-2459
目的建立枳实薤白桂枝汤HPLC指纹图谱分析方法和复方中10种指标成分(辛弗林、槲皮素、桂皮酸、厚朴酚、柚皮苷、腺苷、香豆素、橙皮苷、和厚朴酚、新橙皮苷)含量测定方法,开展相关评价分析。方法采用HPLC法建立枳实薤白桂枝汤指纹图谱,开展相似度评价研究;测定复方中10个指标成分,分析复方中药材不同配伍对其量的变化影响;采用聚类分析等化学计量学方法,对获取相关数据进行分析,评价枳实薤白桂枝汤的质量控制相关指标的影响和价值。结果 10批样品的相似度在0.376~0.990,部分批次相似度大于0.9(5批),说明10批样品相似度差异较大。10批样品中S1~S3、S5、S6、S8、S10为一组,S4、S9为一组,S7单独为一组。共标定了30个特征峰,经主成分分析,主成分1~6是影响药材样品质量评价的主要因子;30个特征峰中对样品分组起关键作用的成分为21(新橙皮苷)、26、29(和厚朴酚)、3、23、17、30(厚朴酚)、5、24(香豆素)、28和7。含量测定结果显示,除槲皮素外,其余9种成分在测定的质量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精密度、稳定性和重复性良好;不同配伍会对药材中相关成分产生增加或抑制溶出的作用。结论所建立的HPLC方法可用于同时测定枳实薤白桂枝汤中10种化学成分的含量,该方法高效、准确、重复性好,可用于枳实薤白桂枝汤的质量控制和评价。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古代文献中白虎加人参汤的历史沿革、药量、药物基原与炮制方法、制法与煎服法及主治病证等进行考证,并总结白虎加人参汤的现代临床主治疾病。方法:检索第五版中华医典数据库、中医智库、湖南中医药大学读秀数据库等中医古籍数据库,以“白虎加人参汤”“白虎加参汤”“人参白虎汤”“化斑汤”为关键词,总结古代文献中有关白虎加人参汤的药物组成、用量、炮制方法、制法、煎服法及主治病证等。再以中国知网数据库为基础,以“白虎加人参汤”为主题词进行检索,统计白虎加人参汤现代临床应用病证。结果:共收集到442条有关白虎加人参汤记载的文献数据,涉及167部医书,筛选出明确记载白虎加人参汤药物组成、用量、炮制方法、制法、煎服法等详细内容的古籍共84部。可得到白虎加人参汤药物组成及用量为盐知母82.8 g,生石膏(打碎)220.8 g,炒甘草27.6 g,人参27.6 g或41.4 g,粳米110 g;煎服方法为加水2 000 mL,先煮石膏20~30 min,再加入余下药物,煮至粳米熟,总共煎取药液600 mL,过滤去滓,将600 mL药液分3次温服,其中人参可另煎后将参汁兑服;主治病症为中暍(中暑)、膈消、消渴...  相似文献   

11.
导赤散是一首被历代医家传承发扬的清心利水养阴的儿科经典名方。该方最早可追溯到宋代钱乙的《小儿药证直诀》,后世发展的导赤散(汤)多根据该方进行加减。通过系统整理相关古籍及现代文献,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导赤散的组成、炮制、制法与应用进行考证分析。该研究共纳入相关有效古籍文献127条,涉及中医古籍86部。经考证,古籍中该方的药物基原基本清晰,地黄为玄参科植物地黄Rehmannia glutinosa的块根,木通为木通科植物木通Akebia quinata的干燥藤茎,甘草为豆科植物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的干燥根和根茎,竹叶为禾本科植物淡竹Phyllostachys nigra var. henonis的干燥叶,建议4味药均用生品。药物剂量与煎服方法的关键信息为“生地黄、生甘草、木通各4.13 g,加水300 mL,后加竹叶4.13 g同煎至150 mL,食后温服”。导赤散具有清心养阴、利水通淋的功效,可用于治疗心胸烦热、口渴面赤、口舌生疮、小便赤涩刺痛等心经热盛症状。现代研究表明,导赤散常用于治疗口腔溃疡、疱疹性口腔炎、尿路感染、带状疱疹等疾病,上述研究结果为导赤散后期开发研究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2.
当归补血汤出自金元时期李东垣《内外伤辨惑论卷中·暑伤胃气论》,是一首被历代医家传承发扬的补气生血经典名方,已被收录于2018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公布《古代经典名方目录(第一批)》。通过系统梳理古籍文献及现代文献,并结合古代经典名方关键信息考证原则,对经典名方当归补血汤的历史源流、组成、剂量、炮制、制法与煎服法、功效与应用进行考证分析。共收集相关古籍文献信息604条,其中涉及中医古籍186部,其中40部(金元5部,明19部,清16部)中医古籍详细记载了组成、炮制、剂量等内容。有关当归补血汤组成,主要为当归和黄芪;根据古今剂量折算,黄芪37.3~38.1 g,当归7.5~7.6 g;黄芪宜采用蜜炙,当归为酒当归;加入水600 mL,煎至300 mL,饭前温服。该方古籍主要记载功效为血虚发热,证见肌热、燥热,烦渴引饮,目赤面红,昼夜不息,脉洪大而虚,重按无力,是补气生血名方。现代研究表明,当归补血汤常用于治疗各种贫血、糖尿病肾病、肿瘤、心脑血管疾病。上述研究结果为经典名方当归补血汤后期开发研究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3.
小承气汤出自东汉时期张仲景所著的《伤寒论》,由大黄、厚朴和枳实3味药组成,主要用于治疗外感阳明腑实轻证。其已被收录在《古代经典名方目录(第一批)》,但由于原方记载的饮片炮制规格、剂量均与现代习惯用法有所出入,造成小承气汤颗粒剂的研发存在一定的困难。为明晰处方的历史沿革、剂量,以及药味的基原和炮制规格等关键信息,笔者拟对历代医学古籍和相关文献进行系统梳理和分析,并参考张仲景的生平相关经历,确定小承气汤的现代处方组成及煎煮方法为“酒洗大黄(药用大黄)55.2 g,姜厚朴(厚朴)27.6 g,清炒枳实(酸橙)39.0 g,加水800 mL,煎煮至240 mL,过滤,即得”。  相似文献   

14.
探索枳实薤白桂枝汤的方药作用及病位、方药配伍及用量等,临床上可运用枳实薤白桂枝汤辨治支气管哮喘、结核性胸膜炎、风湿性心脏病.认为枳实薤白桂枝汤是《伤寒杂病论》中辨治郁、瘀、痰证的重要基础方,具有良好的治疗作用.运用枳实薤白桂枝汤不能仅局限于某一病变部位或症状表现,只要审明病变证机是郁、瘀、痰,即可以法选用.  相似文献   

15.
甘露饮是《古代经典名方目录(第一批)》中收录的方剂。对现有方剂辞典、数据库及知识库中宋代至民国时期的相关医籍进行整理,系统考证甘露饮处方来源、组方、主治、剂量、诸药炮制方法、煎制法和服法的历史沿革,发现该方最早见于宋代陈师文等校注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主治胃中客热、脾胃湿热型口疮,后世医籍记载主治与原方基本一致。通过古代文献考证,为经典名方甘露饮的现代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枳实薤白桂枝汤及其加减自拟方温阳通脉方预处理对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心肌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将70只SD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假手术组10只,模型组、温阳通脉方组6.48 g/kg、枳实薤白桂枝汤组4.59 g/kg各20只),给药灌胃14天后采用左冠状动脉结扎法建立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观察心肌的梗死面积,血清中c Tn I和LDH含量,心肌病理形态学改变,心肌细胞凋亡率,细胞色素C、Caspase-3、8、9的表达。结果:与模型组相比,温阳通脉方6.48 g/kg和枳实薤白桂枝汤4.59 g/kg均可有效的降低大鼠心肌梗死面积及心肌细胞凋亡率,减少血清中c Tn I和LDH含量,抑制细胞色素C和Caspase-3、9的表达。结论:温阳通脉方和枳实薤白桂枝汤抑制心肌细胞凋亡,且温阳通脉方的作用优于枳实薤白桂枝汤。其抗凋亡作用的机制可能与抑制线粒体细胞色素C释放进而激活Caspase相关蛋白有关。  相似文献   

17.
《证治准绳》记载的养胃汤善治外感风寒、内伤生冷及疟疾等,现已被收录于2018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公布的《古代经典名方目录(第一批)》。采用文献学研究方法,通过系统整理相关古籍文献及现代文献发现《证治准绳》养胃汤类方众多,与《证治准绳》养胃汤交织衍化且临床应用广泛,为厘清其历史沿革和衍化脉络,对养胃汤及其类方的历史源流进行梳理,并对方义组成、药物基原、炮制方法、功效主治等关键信息进行考证分析。该研究共获取《证治准绳》养胃汤数据896条,经筛选纳入26条有效数据,涉及中医古籍17部,另纳入《证治准绳》养胃汤类方有效数据29条,涉及23部古籍供脉络梳理。考证发现,养胃汤最早可追溯至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所载之“人参养胃汤”,并沿用至今,后世医家在此基础上进行加减应用,因而流传版本较多。经对比分析,历代《证治准绳》养胃汤方剂组成较为统一,其药物基原和炮制方法基本清晰,建议“清半夏、厚朴(姜汁炒)、苍术(米泔水制)各37.3 g,橘红27.98 g,藿香叶、草果、茯苓、人参各18.65 g,炙甘草9.33 g。上述药物粉碎为粗粒,每服14.92 g,以水450 mL,生姜7 g,乌梅2 g,煎至270 mL,热服”。《证治准绳》养胃汤具有温中解表,燥湿除疟之效,主治病证广泛,如外感风寒、内伤生冷等脾胃不和之症及各类疟疾。现代临床未见有《证治准绳》所载养胃汤相关报道,故需加大对该方的挖掘和应用。  相似文献   

18.
吴茱萸汤现代临床应用较广,功效卓著,为《古代经典名方目录(第一批)》中收录的第5首方剂,全文基于东汉至民国时期的有关医籍文献,结合文献、计量学方法,系统考证与研究吴茱萸汤处方源流、药物组成、方义演变、功能主治、处方剂量、诸药炮制、煎制法和服法的有关内容.结果 发现,吴茱萸汤为东汉张仲景《伤寒论》首创,由吴茱萸、生姜、人...  相似文献   

19.
目的:总结枳实薤白桂枝汤的研究进展。方法:通过收集、整理资料等方法,对枳实薤白桂枝汤研究内容加以分析、归纳,并对其研究状况、临床应用作一综述。结果:枳实薤白桂枝汤乃疗疴良方,历代医家对其理论阐述、方药运用及基础研究论述颇多,然其内容繁杂,缺少统一。结论:"经方"的基础性研究与临床应用已经成为继承和发扬传统中医学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20.
枳实可用于治疗内伤、外感、寒热虚实多种病证。其功用主要为行气消痞,消积导滞,化痰散结。常用经方有枳实薤白桂枝汤、栀子厚朴汤、厚朴七物汤、大柴胡汤、麻子仁丸等。总结介绍了袁红霞教授对枳实方证的理解和临床运用,从枳实方证中领略经方之魅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