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认知翻译学的兴起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了解译者认知的不同机制有助于解释不同译本产生的原因。通过认知翻译学的识解理论对中医典籍《金匮要略》的两个英译本进行分析,通过识解的辖域与背景、视角、突显、详略度4个维度来诠释造成译文差异的认知规律和深层原因。译者在翻译中医术语时识解源语言的差异如疾病名、病因和病证等,是译者在语言认知加工过程中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从翻译的普遍性特征角度,研究中医病机术语的英译是否具有显化现象,探讨不同译本显化现象的特征。建立小型中医病机术语平行语料库,考察6种中外译者翻译版本的显化现象。研究结果基本支持Blum-Kulka(1986)的显化假说,中医病机术语英译中存在显化现象。同时,中医病机术语英译中显化现象的特性有:①中医病机术语英译中的显化现象类别与文学翻译中的不尽相同。中外译者的中医病机术语英译中主要存在增词、具体化、明晰化等显化现象,其中增词现象出现的比例最高。②中国译者版本中的显化现象比例高于外国译者版本。中医具有与西医不同的哲学体系和自己独特的语言表达方式,以及中外译者因翻译理念不同而采用不同的中医翻译原则,这些是造成中医病机术语英译中显化现象及其特性的主要原因。将显化假说的检验扩大到实用文本翻译领域,可进一步深化翻译普遍特征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认知翻译学是在认知科学推动下正在形成的一种新的翻译学范式,以认知科学的理论和方法为基础,从认知的视角揭示翻译本质和规律。本文围绕语言认知机制研究《神农本草经》,首先通过讨论中医词语翻译六原则,即“简洁性、同一性、自然性、民族性、规定性、回译性”原则在书名、文化词、药名和动词化术语英译里的具体运用;其次基于汉英句式差异的分析探讨汉语句子的英译四策略,即主语的多重补充、不定式的使用、否定的逆向转换、实词或虚词的必要补偿在《神农本草经》主要句型汉英转换中的实践操作。在多个词语信息和句法逻辑的实例剖析中,为认知翻译学多学科运用和中药学英译提供新的研究视角与方法。  相似文献   

4.
中医术语的英译一直是中医英译的难点,中医双语词典中收录了大量的中医术语,而各词典对中医术语的英译在英译原则与方法方面不尽相同,以致于造成译文的差异。故以3本中医汉英词典为准,试图从系统功能语言学提出的语域概念进一步厘清中医术语英译的问题所在,指出中医术语英译在中医双语词典中体现出的差异是译者针对不同的语场、语旨和语式在词汇层面进行选择的结果。鉴于中医药双语词典作为工具书的功能,建议中医术语译文应突出中医语域特点,构建中医语域标志,区分正式用语和非正式用语。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现行的多本中医术语英译词典以及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区2007年颁布的《传统医学名词术语国际标准》(以下简称WHO标准)的调查与研究,笔者发现有关连字符在中医术语英译中的使用较为混乱。对于同一词条译法中的连字符加与不加的问题,不同译者之间存在很大分歧,甚至同一译者,对于一些中文语法结构相同的不同术语,也存在连字符使用上的差别。并且,从近年来中医术语翻译学的建设和发展来看,连字符的重要性并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究《黄帝内经》中“神机”“气立”的术语内涵,对比分析不同英译本,对该组术语在实际语境中的翻译方法进行研究并提出相关建议,为今后译者翻译中医药文化负载词提供参考思路。方法 通过文献分析,综述“神机”“气立”的实际内涵,并基于此对比分析李照国,文树德,与吴连胜、吴奇父子三者的《黄帝内经》英译本,结合各家所长,提出相关翻译建议与术语所在语境的参考译本。结果 神机气立学说与新陈代谢理论相仿,但“气立”侧重于描述生物存在的外在条件和外在表现,而“神机”侧重描述生物存在的内在条件和内在本质。基于对术语内涵的探究,可以发现有的译本存在误译,但不同译本也各有所长。结论 中医药文化术语翻译在实际应用当中不仅要表达出术语自身的含义,还应结合实际语境进行灵活调整。  相似文献   

7.
中医术语英译标准化是中医翻译理论研究的焦点。本文以目的论为理论指导,基于文献和访谈调查结果,从翻译委托人、译者和译文受众三个角度统筹翻译目的,归纳并探讨中医术语英译的目的和四个基本翻译原则,以期为规范中医术语翻译、推进中医术语英译标准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正中医学名词术语的英译在学界一直存在着争鸣,其中"中药"这一关键中医学名词术语的英译也存在着一词多译、译文混乱和随意的情况。目前其译文的规范尚无章可循,不准确或错误的译文也很常见,具体包括内涵理解错误、选词不恰当、信息冗余、语态误用及语序不当等。笔者分析产生这些问题主要原因是译者缺乏全面的语境分析从而不能把握中医学术语的内涵。中医学名词术语的英译应当根据不同的语境进行择取[1],因"地"制宜[2]。本文列举"中药"所在的不同  相似文献   

9.
中医、蒙医、藏医以及西方药理学对麻黄功效的认识是不同的,为了探讨不同医学理论体系下形成不同观念的原因,本文通过比较中医、蒙医、藏医对于麻黄药性、功效认识的差异;比较现代药理学与中医对麻黄药理作用的认识差异;以及在中医理论体系中不同时代医家对麻黄的认知差异,探究了其认知的根源,认为中医学的认知方式具有具身认知的特性,其根源是使用了隐喻认知的思维方法,传统医学理论使用的语言是一种基于隐喻认知的语言。  相似文献   

10.
目的:从原型范畴理论(Prototype Category Theory)的角度,调查分析中医专业学生对五行原型的认知。方法:采用"基于原型范畴理论的五行学说调查问卷"进行专项调查与统计分析,取样共166名,分别为本科生92名,占55%、研究生74名,占45%。结果:两群组对五行原型的认知,1)依频次百分比作为认同度指标,频次百分比最高为"土",依次为"木""水""金""火",火原型认知明显离散。2)依平均数(x珋)作为认知程度(Cognitive degree)评价,两群组对"木""土""水"的认知为"基本一致"(x珋5),对"金""火"的认知为"非常不一致"(x珋5)。3)统计分析使用SPSS计算t检验与P值,两群组之间对五行的八个构面,其中原型、特性、相生三个构面有统计学意义(P0.01)、五行相侮构面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专业学生群组对中医五行学说的"原型"存在认知差异。  相似文献   

11.
中医药术语翻译与中医语言特征紧密相关,中医语言的哲学性、文学性、高度概括等特点决定了中医语言的整体特性和模糊性。以第二届“时珍杯”全国中医药翻译大赛译者对术语处理的统计分析为基础,尝试从语言模糊性视角探讨中医术语英汉翻译,以期为中医药翻译人才的培养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2.
《黄帝内经》以前的文献否(痞)、满、胀多并用互释,直至《黄帝内经》将痞、满与胀分论。文章以《黄帝内经》420例相关术语为研究对象,运用语料库驱动与认知语义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从术语框架构建的角度探求其异同,深度挖掘语义内涵和认知理据。研究认为,《黄帝内经》时代“痞”“满”“胀”术语体系已完整构建,“壅实郁结之证”是该术语体系的核心义。“痞”在胃脘,“满”在心下、胸胁及五脏,“胀”在五脏、六腑、皮肤、经脉。水令“满”,有生理和病理两种意义。气令“痞”“胀”,仅有病理意义。“痞”“满”“胀”术语在认知上主要显示出认知视点差异和容器隐喻整体倾向。  相似文献   

13.
在中医药文化“走出去”的大背景下,翻译作为文化交流的媒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医药术语英译是中医药翻译的核心,翻译是否准确恰当对中医药译作的质量影响极大。文章考察了中医药术语英译的现状与问题,分析了造成当前术语英译困难的主要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对中医药术语英译的看法,以期为提高中医译者的术语英译水平和培养中医药翻译人才的术语能力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
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席卷全球的国际背景下,中医药以其确切疗效显示出独特优势。中医药理论的国际传播和学术交流日益成为业界趋势,其术语的规范翻译成为不可回避的问题。译者因翻译目的和个人理解的不同,其术语翻译也有一定的差别。藏象学说是《黄帝内经》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成中医理论框架的重中之重。文章以藏象“肝”为例,通过对其生理功能、生理特性和生理联系相关术语的翻译源流进行探讨,以期为中医理论的国际传播和跨文化交流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基于五行学说、具身认知研究领域现状提出研究五行学说的策略与方案。在具身心智——认知科学的背景下研究五行学说这一理论建构型隐喻,探索五行学说为中医药理论提供认知框架与建构概念基底的作用,揭示五行学说具有的“归纳开放性”及其“可拓展性”,即其暗示的进一步研究策略与运用创造性推理来生成新奇的富含有价值信息的可能。应用认知语言学、认知心理学、认知逻辑学的方法,考察木、火、土、金、水概念隐喻的形成及其相互关系的建立;以五行学说在中医理论构建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为轴心展开多方位的探求,探讨五行学说视域下的中医藏象、病机、治法、五色、五味、五时、五方等概念的隐喻特征。本研究以中医经典或名著原文为语料,应用概念隐喻理论、概念原型理论、概念整合理论、隐喻逻辑探求中医藏象、病机、治法等概念隐喻的形成;分析其工作机制;探讨中医藏象、病机、治法等概念隐喻逻辑特征;昭示五行学说影响下中医概念隐喻的心理、语言、逻辑基础;明辨这些概念隐喻从哪里来,它又将引导我们到哪里去?  相似文献   

16.
本文基于副文本视角,对《洗冤集录》翟理斯英译本内的“显性”和“隐性”副文本展开研究,从译者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文化环境等角度揭示翟理斯的译者行为及行为产生的影响因素,认为译本中,“显性”副文本显露翟理斯个人翻译动机、社会文化背景等因素对其译者行为的影响;“隐性”副文本表现翟理斯顺应社会文化历史环境的翻译行为特征。通过研究,最终得出社会时代环境影响译本内容,底本版本影响译本框架,译者文化属性影响翻译策略,副文本赋予译文更多交流能量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
基于发生学方面的相似性,从内在发展动能、结构功能、隐喻认知思维模式方面比较中医五行学说和西方四元素说的异同。总结中医五行学说和西方四元素说的核心差异,从两者之间的发生学本源和结构功能、构成实体及其相互关系、各自的空间张力和认知思维路向,以及各自不同的活动模式和发展动力等方面进行考察,认为西方四元素说由于受其先天的线性思维基因的刚性规约,其思维模式无法像中医五行学说一样沿着非线性、多维动态无限衍义的开放性路径发展。  相似文献   

18.
社会翻译学是翻译研究的重要分支之一,对中医术语翻译规范构建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布迪厄场域理论是近现代社会学研究的热点之一,被广泛应用于不同学科的研究中。文章基于布迪厄场域理论,探讨场域、资本、惯习等社会因素与翻译之间的关系,及其对中医术语翻译规范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我对五行概念的认识和理解胡思九甘肃省清水传统医学研究所(741400)目前人们对五行的概念存在着一些误识和曲解的观点。笔者将个人的见解陈述如下,请同道斧正。误识主要表现在语言文字学领域,误认为五行是“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如《现代汉语词典》(商...  相似文献   

20.
“五行生克”的学说,是中医理论的精华,是中医运气学说的核心。它的主要的内容可归纳为下列几点: (一)五行学说说明“五行”变化的有序性和整体性,符合物质自我运动的规律。在“气”的变化过程中,由于“气”的变化形态的转换,显出不同的阶段,而各有其特点。我国古代的学者经过分析、比较、验证,确定“气”的运动经常表现出的特点,可划分为五,便称之为“五行”,故“五行”是就“气”而言。其变化有序不可乱、其数为五不可缺的一个相对完整的过程。一年的变化过程,也就是“五行”运行一个过程的实例。“五行”在一个过程中既然每一“行”各有其特性,特性之间又互相联系,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