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对原文的梳理和对相关文献进行分析,从外感热病分类、运气学说的运用、外感热病的证治、药物剂量以及经方应用等方面,论述《伤寒活人指掌图》的学术思想。  相似文献   

2.
《伤寒指掌》(上海科技出版社,1980年8月版(以下简称《指掌》)为清代名医吴坤安所著,书中专列有“察舌辨症法”章节,至今仍可作治病诊断之指南。现评述于下,以求正于同道。1 内容丰富颇具特色《指掌》共记载80种舌苔:舌质部分37种(舌色15种、舌神1种、舌形20种、舌态1种),舌苔部分11种(单色苔3种、复色苔4种、部分苔色4种),舌苔合论28种(舌色、苔色合论6种,舌形、苔色合论22种),不治证舌苔4种(舌苔按中医学院试用教材重订本《中医诊断学讲义》分类)。其特色有三:  相似文献   

3.
陶华《伤寒六书》及其学术思想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陶华,字尚文,号节庵,明初浙江余杭人,少好医道,精研仲景之术,治病有奇效,尤擅长于治伤寒,名动一时。于临证辨治验证数十年,著成《伤寒六书》一书。  相似文献   

4.
通过分析伤寒与温疫的证治特点、《伤寒论》与《温疫论》的篇章结构、张仲景与吴又可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现代医学对出血热与鼠疫的认识,梳理热病证治的发展历史与脉络。  相似文献   

5.
学习《伤寒论》,要从张仲景所处的时代背景、地理位置、语言环境、学术渊源等方面入手,才能理解其真髓。“伤寒”之义,从其所处时代背景看,指传染性、大面积流行的疾病。六经的概念不仅要追溯到《内经》脏腑经络等内容,还要结合《易经》老、少阴阳理论来认识。仲景为南阳人,对其遣词用语的研究,要结合南阳方言去追寻本意,不可单从字面去搞繁琐考证。方剂来源及方名的意义要从其原来出处求索,不可望文生义。只有返朴归真,才是学习仲景理论,达到登堂入室的必要途经。  相似文献   

6.
历代医家对《伤寒论·伤寒例第三》毁誉参半,致其学术价值未被学界广泛重视及推广。伤寒是温病学说的基础,温病诸多理论和思想早在《伤寒例》中即有所论述。《伤寒例》对温病学形成发展过程中可能存在一定的指导作用。《伤寒例》对温病病因学的贡献包括:扩展传统病因学认识,为后世新感温病学说之基础;对后世温病学家拓展伏气温病内涵有着积极的影响。伤寒例部分病名与后世温病学病名相关,如冬温、风温、温毒、温疟等。《伤寒例》对温病治疗学也有一定的贡献,如注重早期预防,注重三因制宜,并提出针灸治疗温病,拓展温病学治疗手段等。《伤寒例》重视疾病鉴别诊断,开寒温异治先河。  相似文献   

7.
清代医家尤怡《伤寒贯珠集》运用"六经为纲,治法为目,以方类证"的方法,对《伤寒论》的原文次序进行了重新编排和归纳,并对书中部分药物的炮制及煎煮方法做了改动或删减,为明清三派中依法论证派的代表性著作。该书认同《伤寒论》为临床全书的说法,对伤寒六经实质做出了阐释,认同伤寒六经提纲说且有所发展,并对"三纲鼎立"说做出了修正与发展。此外,其文中对于三阴病的论述,更是师古而不泥古,依古而又加以权变,做到了古为时用。  相似文献   

8.
探讨分析经典著作的有关论述认为,伤寒的涵义并无广义狭义之分。伤寒是指伤于寒的病因以及在伤于寒同一病因下多种不同类型的病证。《难经·五十八难》中伤寒有五的伤寒是指伤于寒的病因,而在伤寒有五五之中的伤寒则是指在伤于寒之类的5种不同病证中以显著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病证。明了《难经·五十八难》伤寒的涵义,将有利于早日揭示伤寒的实质。  相似文献   

9.
林大勇  曲道炜  李斌 《吉林中医药》2010,30(12):1105-1106
《伤寒类证》一书系金大定3年(公元1163年)金人宋云公于常山医流张道人处密受《通玄类证》而写成。此书格式新颖,别出新裁,在六经辨证的基础之上,以表格的形式列述了伤寒诸证的证治,将《伤寒论》原文397法重新归为50门,共计484法。表格中前有主证,后列方药,举一纲而万目张,标一言而众理显,使难见之文,明于掌上,为后世医家临床应用伤寒六经辨证施治提供便捷之法,同时亦为后世《伤寒论》的研究开拓出一种新方法,颇具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伤寒论>中论及手足辨证的条文多达71条,占总条文数的18%,且其条文均见于六经之中,足见张仲景对手足辨证的重视.笔者为进一步探讨<伤寒论>中手足辨证的临床规律,结合中医理论"审证求因"、"审因论治",从以下5个方面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1.
宋爱人为近代为数不多兼通伤寒、温病的大家,为现代伤寒、温病学说体系的奠基人。其学术上摒弃门户之见,主张寒温一体,提出了"伤寒为温病之源,温病为伤寒之变"的观点,完善了伏气温病的证治理论,系统梳理了春温与伏暑的理法方药,补前人之所未备;临证主张六经与卫气营血同参,经方与时方同裁,打破了因流派纷争而产生的流俗积弊,并融古训与新知于一体,为现代温病学体系的建立做出了卓越贡献。宋爱人的一生,矢志于岐黄,躬耕于杏林,其治学严谨,勤于著述,包容并蓄,堪称一代大家。  相似文献   

12.
在《敖氏伤寒金镜录》《伤寒舌辨》《伤寒绪论》舌诊思想的基础上,《伤寒舌鉴》提出了薄白滑苔舌、半边白滑舌、白苔燥裂舌、白苔尖红舌、白苔中红舌、白尖红根舌、黄尖白根舌、紫尖蓓蕾舌、蓝纹舌九种小柴胡汤证舌象,涵盖少阳病、肝胃疾病和伤寒坏病的诊治。本文从舌色苔色、具体舌象、学术源流、诊断规律四大方面对该九种小柴胡汤舌象进行探析。  相似文献   

13.
《伤寒正宗》学术思想考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伤寒正宗》这一海内孤本的学术思想,认为该书主要继承了方有执-喻昌的“重编整理”观与“三纲鼎立”说,并主张以证为纲对《伤寒论》进行研究,将临床证应用作为取舍历代注家学说的指归。在注释上,推崇成无己已经解经思想,方解力求切于实用。  相似文献   

14.
《伤寒秘要》上卷,注明金陵董玹所纂.新安胡正心参补,胡正言校阅,会稽章泉(字恕堂)抄写。现藏上海中医药大学图书馆。 董玹,字橘斋,明末医家,精通运气学说.临床以擅治伤寒证候闻名。著有《五运六气详解》、《嗣产法论》(缺失),曾订正陈长卿所撰《伤寒五法》。(一说《伤寒秘要》亦为陈长卿所著,董玹所订),皆被收入胡正心于崇祯五年(1632)所编《十竹斋刊袖珍本医书十三种》。  相似文献   

15.
《内经》是我国早期的医学典籍,由《素问》、《灵枢》两部分构成.全书集此期医学之大成,形成了较为系统的医学理论.其于外感热病之认识,较为全面系统,包括了病因病机、临床表现、治疗方法、预后转归等.其专篇论述外感热病学术思想者,有《热论》、《评热病论》、《刺热论》、《寒热病》、《热病》等篇.而散在之有关论述,则于全书各篇中时可或见.系统总结其有关理论,于伤寒学术起源之认识不无裨益.故而在此就书中有关内容,简要撰述如次.  相似文献   

16.
鲍健欣 《四川中医》2009,27(3):31-33
《名医类案》作为一本医案类书,选录的医家医案众多,体现出了医家深厚的理论造诣,具有很大的学术价值。若能将某一医家的医案进行仔细梳理,可为了解、学习及研究医家的学术经验提供一条便捷有效的途径。本文仅举其中收录的许叔微治伤寒医案七则浅析之。.  相似文献   

17.
论述《伤寒经注》学术思想:从全局把握《伤寒论》;证治内容归纳条理清晰;对原文的注释简明扼要;对方药的理解举一反三。  相似文献   

18.
《伤寒论》、《金匮要略》许多条文是重复的,虽然条文相同,但辨证方法、编写体例及作用不同,另外,还与错简及条文的相互补充有关。  相似文献   

19.
韩祗和是第一位阐发《伤寒论》学术思想的北宋医家。韩氏的伤寒学术思想可概括为:论伤寒之病机,以经络释六经;重脉象之辨证,言汗下之法则;首推温中之法,据时令以用药;补蓄血之证治,创阴黄之效方。  相似文献   

20.
《伤寒论证辨》为清代医家郑重光所著,是清代一部重要的伤寒著作。郑氏为学,崇古而不泥古,强调通过脉证合参对伤寒类证进行辨析,临床遣方用药不拘于苦寒,倡导伤寒亦可以议温补的学说。是清代伤寒学派中辨证施治派的代表人物,其对《伤寒论》的研究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