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汗证在中医临床上较常见但治疗十分棘手,岳仁宋教授从调和营卫入手,指出"五脏六腑皆令人汗",以桂枝汤为主方,调和营卫,后合用柴胡疏肝散疏肝理气,标本同治,取得较好疗效。该文从病案实例出发探讨老师学术思想来源及发展,为医学同仁提供辨证用药思路。  相似文献   

2.
正产后涔涔汗出,持续不止,动者益甚者,称为"产后自汗";若寐中汗出湿衣,醒来自止者,为"产后盗汗"[1]。两者并称产后汗证,是产科常见病,属产后"三急"症之一。产后正值体虚免疫力下降阶段,若产后汗出过多,加之调护不适,易感受外邪,变症纷起,严重影响产妇的健康和哺乳。目前西医  相似文献   

3.
"汗为心之液",心系病证多伴汗证。从"汗为心之液"探讨心病与汗证的关系,总结中医心病汗证特点及常伴症状,综述益气温阳、固护营阴、化瘀消痰三方面证治,为中医临床辨治心病汗证开拓思路。指出对此临床研究尚未展开,科研数据欠缺,今后应展开相关临床研究。参考文献45篇。  相似文献   

4.
产后汗证临床较为常见,其汗出程度轻重不一,轻者可自行缓解,重者大汗不止,必须及时治疗。我院妇产科1996~2000年采用四君子汤加减治疗产后汗证169例,收效较佳,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169例中,住院产妇163例,门诊6例;年龄24~35岁;出汗时间2~20d,平均11d;102例系剖腹产,67例为自然分娩;其中宫腔内胎膜残留35例。1.2治疗方法治以四君子汤加减:太子参30g,白术10g,茯苓10g,甘草5g,酸枣仁20g,炙黄芪30g,淮小麦20g,地骨皮10g,绿萼梅10g,丹参20g…  相似文献   

5.
汗证治疗八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汗为心液”,“肾主五液”,“阳加于阴谓之汗”,此乃汗证之概况。笔者诊读之余,对此略有所悟,现以管窥之见,归纳其证治八法如下:1调和营卫止汗法本法适用于风邪袭表,营卫不和,胰理不密之自汗。其症可见汗出恶风,周身酸楚,时有寒热,苔薄脉浮等。常用方为桂枝汤。若表邪轻微,无寒不热,或仅有表虚,汗出较甚者,可予桂枝龙骨牡顿汤和营调卫,潜镇摄纳。若盗汗之人,并无烦热口干、舌红脉细等阴虚见症,或仅见些许气阴亏乏之候时,可与生脉散合而用之。笔者曾以此法治疗小儿盗汗,获效良多。2益气团表止汗法肺脾气虚,卫外不固,…  相似文献   

6.
<正>桂枝汤是《伤寒论》的代表方之一,桂枝汤在《伤寒论》中不但用来治疗中风表虚证,更用于治疗杂病营卫不和自汗证。历代医家称誉此方为张仲景"群方之冠"。盖卫行脉外,司固外开阖之权,营行脉中,濡养五脏六腑,营卫运行,密切配合,即称营卫调和。若卫气病变,失其固密护卫之职,致营不内守,疏泄于外,而发自汗之证。其营卫不和,实以卫气失固,为矛盾的主要方面,故曰"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并指出凡因营卫不和而  相似文献   

7.
汗证是一种常见的汗出异常的证候。李浩教授认为阴阳失调、营卫不和是汗证的核心病机,据此提出燮理阴阳、调和营卫的主要治则。李教授临证注重从整体上把握阴阳的关系,明确气机与津液的状态。卫表失司者,予桂枝汤合玉屏风散、牡蛎散为主以固表敛汗、补益营阴;阳虚津伤者,予桂枝加附子汤加减以固护卫阳、益阳生津;阴不涵阳者,予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加减以益营和卫、潜阳固阴;营卫倾移者,予二仙汤加减以阴阳双调、温阳敛汗;上焦郁热者,予栀子豉汤加减以开郁清热、宣通津液;少阳气郁者,予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加减以疏利气机、固涩敛汗。附验案 2则以佐证。  相似文献   

8.
产后汗证临床较为常见,其汗出程度轻重不一,轻者可自行缓解,重者大汗不止,必须及时治疗。我院妇产科2001-2004年采用生脉注射液治疗产后汗证80例,取得较好的疗效,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针刺补肾固表法治疗汗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1996年以来,笔者运用针刺补肾固表法治疗汗证,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正>汗证是指因阴阳失调、营卫不和、腠理开阖不利而引起汗液外泄的病证。临床上常将汗证分为肺卫不固、营卫不和、阴虚火旺、气阴两虚四种证型[1],而以肺卫不固、营卫不和最为常见。笔者临床观察发现,肺卫不固、营卫不和两型汗证常并见或互见,自拟止汗汤治疗均能明显奏效,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万军  杨祥正 《环球中医药》2021,14(6):1131-1133
原发性手汗症以手部汗腺分泌旺盛为主要表现,是中青年人常见的良性疾患,中医治疗具有明显优势.柴胡桂枝汤为《伤寒论》中和解少阳,调和营卫,治疗太阳少阳合病的经典方剂.结合原发性手汗症的中医病因病机特点与临床实践经验,从和解少阳调和营卫论治原发性手汗症有一定的理论依据,可为临床论治原发性手汗症提供新的思路.笔者从和解少阳调和...  相似文献   

12.
田明明 《四川中医》2015,(3):115-117
目的:观察止汗散穴位帖敷治疗小儿汗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10例汗证患儿随机分成两组,每组各55例。治疗组给予止汗散穴位帖敷治疗,配合给予虚汗停颗粒口服。对照组单纯应用虚汗停颗粒口服。两组均为10天1个疗程。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6.4%,高于对照组78.2%,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临床证候相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止汗散穴位帖敷治疗小儿汗证疗效显著,临床应积极推广。  相似文献   

13.
民国彭子益所著《圆运动的古中医学》,通过宇宙大气热的升浮降沉圆运动之理来阐释中医学的生理、病理及医理,构建了人身生理病理的动态模型,对中医临床实践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本文试以人体圆运动理论来解析《伤寒论》中调和营卫法治疗阳虚汗证实质内涵,以期对目前中医临床辨证施治有所启迪和帮助。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中药止汗散敷脐治疗小儿汗证的临床疗效。方法:每晚于患儿洗澡后、晚睡前取等比例五味子、五倍子、牡蛎等中药粉末1g置于患儿脐部(神阙穴),并用无茵粘贴敷料固定,次晨取下,每晚贴敷治疗1次,5天为1疗程。治疗1~3疗程。结果:395例汗证患儿经过3疗程治疗,治愈277例,占70.1%;好转67例,占17.0%;无效51例,占12.9%;总有效率为87.1%。其中第1疗程(5天)治愈82例(20.8%),第2疗程(10天)治愈239例(60.5%),第3疗程(15天)治愈277例(70.1%)。结论:中药止汗散敷脐治疗小儿汗证疗效好,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5.
论“以汗止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陶春晖 《光明中医》2010,25(3):357-358
本文通过对《伤寒论》中有关桂枝汤条文的分析,阐释其"以汗止汗"的机理,揭示其实质在于调和营卫。  相似文献   

16.
产后汗证包括产后自汗、盗汗,是产褥期常见的病证。笔者于2003年6月~2007年6月间,采用加味养荣汤合龙骨散敷脐治疗产后汗证76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7.
朱南孙教授系朱氏妇科第三代传人,秉承家学,博采众长,潜心钻研医经,在遵循古训、辨证论治的同时,参考现代医学理论与实践,临床应用屡获奇效。笔者有幸侍诊学习朱老左右,现举朱老治疗产后汗证验案2则以飨同道。  相似文献   

18.
汗为心之液,心病病人多伴有异常出汗,通过对心病病机和汗证关系的原理探讨,明确心病与汗证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凡产后者,多有气血百脉亏虚,常人多以虚证论治,殊不知产后妇人亦有以瘀阻胞宫发热汗出并见;然产后实证汗出者,必当变清虚实,以补虚泄实为原则辨证施治,临床重在审证,勿妄以产后多虚而惯施补法,正确投以补泻,则收效更益。  相似文献   

20.
中医对汗证的诊疗多从心肺肾着眼,而脾胃虚损在本病中的影响,却未得到足够的重视,脾乃"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而气血津液乃汗液化生的物质基础,若先天脾胃虚弱或饮食劳倦损伤脾胃,脾虚日久伤阳,阳虚卫阳不固,腠理疏松,津液外泄;脾虚运化无力而致食积,食积日久生湿化热,积热蒸发津而出为汗。脾胃功能失司,还可以引起他脏病变从而引起汗证。在临床上从中焦脾胃辨证论治汗证,取得了显著功效,故治疗汗证,除从心肺肾论治外,还应注重从脾胃虚损论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