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汗证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疾病,有因热邪亢盛所致的汗出;有因外感六淫,表虚不固,营卫不和导致的汗出;还有因机体阴偏虚而导致的盗汗等等。治疗上则针对病机采取清热生津、益气固表、调和营卫、滋阴降火等方法。近年来,笔者在临床实践中体会,  相似文献   

2.
<正>汗证是指因阴阳失调、营卫不和、腠理开阖不利而引起汗液外泄的病证。临床上常将汗证分为肺卫不固、营卫不和、阴虚火旺、气阴两虚四种证型[1],而以肺卫不固、营卫不和最为常见。笔者临床观察发现,肺卫不固、营卫不和两型汗证常并见或互见,自拟止汗汤治疗均能明显奏效,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妇女经断前后,肾阴阳俱虚,脏腑气血失调,营卫不和是其机体阴阳失衡的表现。烘热汗出为绝经期综合征主要症状,营卫不和为其病机特点。桂枝汤作为调和营卫法的代表方,应用范围广泛,不单用治伤寒,亦可用于治疗各种汗证。针对绝经期综合征女性烘热汗出之营卫不和的病机特点,提出以调和营卫为法,采用桂枝汤治疗绝经期综合征烘热汗出,可取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4.
张青华 《陕西中医》1999,20(9):412-412
<正> 汗证是人体阴阳失调,营卫不和,腠理开阖不利而引起汗液外泄的病证。本病在临床上颇为常见,笔者不揣浅漏,谈谈自己临证治疗汗证的点滴体会。 1 治汗证常守益气养阴法 汗证的辨证施治,前贤总结了极其丰富的临床经验,如阳(气)虚则自汗,阴(血)虚则盗汗。自汗常以温阳(益气)固,表为法,盗汗多以滋阴(养血)敛营为主,二者历来为治疗汗证所遵循的法则。但笔者在临床实践中发现不少汗出之证,常常是二者互见,属气阴两虚。尤其是患者素体虚弱、或年迈之体,身虽不健,  相似文献   

5.
针对老年病多精气亏虚,气血阴阳失调,营卫不和,易产生风、痰、瘀的特点,运用黄芪桂枝五物汤益气温阳,固卫和营,调和阴阳,治疗老年病中常见的骨科退行性病变、汗证、老年皮肤瘙痒症、老年性水肿,取得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6.
汗证治疗八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汗为心液”,“肾主五液”,“阳加于阴谓之汗”,此乃汗证之概况。笔者诊读之余,对此略有所悟,现以管窥之见,归纳其证治八法如下:1调和营卫止汗法本法适用于风邪袭表,营卫不和,胰理不密之自汗。其症可见汗出恶风,周身酸楚,时有寒热,苔薄脉浮等。常用方为桂枝汤。若表邪轻微,无寒不热,或仅有表虚,汗出较甚者,可予桂枝龙骨牡顿汤和营调卫,潜镇摄纳。若盗汗之人,并无烦热口干、舌红脉细等阴虚见症,或仅见些许气阴亏乏之候时,可与生脉散合而用之。笔者曾以此法治疗小儿盗汗,获效良多。2益气团表止汗法肺脾气虚,卫外不固,…  相似文献   

7.
武圆圆  王振涛 《新中医》2020,52(3):184-186
张锡纯善于发现药性,《医学衷中参西录》中有230多首方剂涉及山萸肉,且多处言及山萸肉治疗汗证的相关理论。笔者介绍张锡纯从四个方面运用山萸肉治疗汗证:大气下陷,营卫不和汗出;肝胆虚极,虚汗外脱;肾阴亏虚,阴阳偏胜汗出;心气不足,津汗外泄。涉及到相关的理论依据、临床应用、用法配伍以及山萸肉的选材和煎煮方法。  相似文献   

8.
总结郭亚雄治疗小儿汗证经验。郭亚雄认为小儿生理、病理与成年人不同,更易出汗;小儿汗证基本病机为“心肝郁热、脾肾虚寒,脾寒胃热、虚实夹杂,表虚不固、营卫不和”,临床诊疗以“首辨脏腑,再辨寒热虚实”为切入点,以“清上温下、调肝和中,清热化寒、以平调之,补肺健脾、调和营卫”为治法,以经方“乌梅丸、半夏泻心汤及桂枝汤”为基础加减治疗小儿汗证,临床疗效显著。附医案1则佐证。  相似文献   

9.
正汗证在中医学中是指由于脏腑机能失调,腠理不固,营卫失和而致津液外泄失常的病证,西医中的原发性多汗症、甲状腺功能亢进或者糖尿病等内分泌疾病、肿瘤、某些药物导致的继发性多汗均可归于汗证范畴~([1])。汗证的中医病机不离虚、实二纲,虚证多因气血阴阳亏虚,实证多属湿热痰瘀郁滞~([2]),故汗证的辨证治疗首当辨清虚实,以调和气血阴阳为目的,再根据证候的不同表现选择相对应的治疗原则。  相似文献   

10.
杨志旭教授对中医药治疗更年期汗证有其独到的见解,认为更年期女子生理特点决定了其汗证的特殊性,因更年期女性正值"七七"之年,具有肾精不足,冲任亏虚,天癸将竭的生理特点。故冲任亏虚导致的女子阴精不足、气血亏虚是更年期诸症产生的病理基础。在治疗更年期汗证时,主张辨清虚实,调和阴阳,强调滋阴养血以治本,固涩敛汗以治标。临床围绕滋阴养血、固涩敛汗的原则立法组方,临床中取得了较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1.
“和”法是通过“和解、调和”的作用来疏邪扶正、平亢扶卑的治法,采取多法合用,最终恢复机体气血阴阳平衡,临床应用广泛。围绝经期汗证是主要由于阴阳、营卫、气血、津液失和导致正虚邪实,腠理不固,汗液外泄异常的病证。临证可采用“和法”作为基本治法,具体方法有:滋阴降火,平调阴阳;补阴宁心,调和营卫;疏肝泻火,调和气血;补气健脾,和调津液。验之临床,可达到止汗治汗之目的。附验案1则以佐证。  相似文献   

12.
辨证论治小儿汗证6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笔者自1995~1999年,辨证治疗小儿汗证60例取得满意疗效,介绍如下。 1 一般资料 60例均为门诊患儿,其中男37例,女23例;年龄最小6个月,最大13岁,平均6岁;病程最长半年,最短1周,平均为22天。辨证为表虚不固型27例,营卫不和型14例,心血不足型9例,阴虚火旺型10例。 2 治疗方法 表虚不固:以自汗为主,或有盗汗,汗出以头部、肩背部明显,动则更甚。舌淡苔薄,脉细弱。常见于体弱,平时不耐风……  相似文献   

13.
汗证是指人体阴阳失调,营卫不和,腠理不固而致汗液外出失常的一种病症,刘长玉主任临床治疗汗证多采用脏腑辨证,认为汗证多属脾虚肺弱,治以补脾益肺,临床应用升阳益胃汤,每获良效。  相似文献   

14.
高体三教授在长期临床实践中,总结治疗汗证的经验,他认为,汗出之证,关键在于营卫调和。营气疏泄,病在开,卫气收敛,病在阖,营卫分离,中虚之故。郁滞不通,郁而化火,火克土,土虚木贼乘之,营的疏泄太过,卫的收敛不足则汗出。治疗上,从燮理阴阳、调和气血、营卫开阖入手,治在根本,以麻黄汤为主方进行加减治疗,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5.
气血亏虚是产后病的总病机,产后气血亏虚易感风寒。产后外感发热,虽有外感,不可误用汗法,以免重竭其阳;虽有发热,慎用苦寒,以免伤其胃气,寒凝成瘕。治当甘温除热、益气为主,辅以疏风散寒、解肌透表之品。玉屏风散补脾强卫,益气固表,疏风散寒,适用于产后外感风寒发热,治疗产后病"勿拘于产后,亦勿忘于产后"。  相似文献   

16.
更年期是女性比较特殊的生理时期,而汗证临床证型较多,故更年期汗证辨证较为复杂,一般认为自汗以气虚、阳虚为主,盗汗多属阴虚内热,治疗根据证候的不同以益气养阴、固涩敛汗及调和营卫为主.随张兰教授出诊所见更年期汗证治疗案例两则,同病异治,源于经典又不拘于常法,临床辨证灵活,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7.
汗证是一种常见的汗出异常的证候。李浩教授认为阴阳失调、营卫不和是汗证的核心病机,据此提出燮理阴阳、调和营卫的主要治则。李教授临证注重从整体上把握阴阳的关系,明确气机与津液的状态。卫表失司者,予桂枝汤合玉屏风散、牡蛎散为主以固表敛汗、补益营阴;阳虚津伤者,予桂枝加附子汤加减以固护卫阳、益阳生津;阴不涵阳者,予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加减以益营和卫、潜阳固阴;营卫倾移者,予二仙汤加减以阴阳双调、温阳敛汗;上焦郁热者,予栀子豉汤加减以开郁清热、宣通津液;少阳气郁者,予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加减以疏利气机、固涩敛汗。附验案 2则以佐证。  相似文献   

18.
产后气血亏虚,腠理不密,故每在饮食或睡眠时,汗出较多,常在数日内自行好转,如汗出多而持续时间长,则为“产后自汗”。若睡中汗出,醒来即止者,称为“产后盗汗”。中医认为,本病多为中气不足,卫阳不固,或阴虚内热,阳浮不敛,迫汗外溢所致,当以益气固表,养阴敛汗为治,可选用下列药膳食疗方。  相似文献   

19.
谢华文 《江西中医药》2007,38(12):31-31
半身汗出的特点是指以鼻脐为正中线,一侧汗出,一侧无汗者.笔者以中医药治疗本病18例,疗效显著.现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人共18例,其中男性11例,女性7例,年龄16~59岁,病程5~12年.辨证分为5型,其中阳明热盛证2例,肝经郁热证4例,阴虚内热证5例,气血两虚证4例,阳气亏虚证3例.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气血两虚型产后风湿的兼夹证分布规律,评估益气养血方治疗气血两虚型产后风湿的疗效。方法:纳入气血两虚型产后风湿患者60例,统计兼夹证出现频次。以益气养血方随证加减治疗8周,通过比较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量表简表(WHOQOL-BREF)评分进行疗效和安全性评价。并对不同兼证的气血两虚型产后风湿患者治疗后的疗效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入组气血两虚型产后风湿患者兼夹证出现频次如下:表虚不固(48.21%)、肝肾亏虚(39.29%)、肝郁气滞(21.25%)、脾虚夹湿(19.64%)、瘀血阻滞(3.75%)。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VAS评分、SDS评分、WHOQOL-BREF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益气养血方治疗产后风湿总有效率为94.64%;不同的兼夹证治疗疗效不同,表虚不固、脾虚夹湿、肝肾亏虚、肝郁气滞的显效率分别为58.82%、28.57%、21.43%、12.5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益气养血方治疗气血两虚型产后风湿临床疗效确切,并且不同兼夹证占比及其临床疗效存在明显差异,表虚不固证临床疗效最好,该研究为产后风湿的中医治疗提供了有益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