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摘要:目的:分析国家谈判对抗肿瘤药物使用趋势的影响,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南京地区34家医院2016~2018年国家谈判抗肿瘤药物的用药金额、用药频度(DDDs)、限定日费用(DDC)及排序比(B/A)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南京地区34家医院国家谈判抗肿瘤药销售金额由2016年的10 089.78万元增加至2018年的24 795.21万元,增长了145.78%,其中利妥昔单抗的销售金额排名第1位。药品DDDs均有不同程度增长,排名第1位的药品为吉非替尼;DDC值均呈大幅度下降趋势,降幅较大的药品为曲妥珠单抗;大部分药品的B/A>0.5,同步性较好。结论:2016~2018年南京地区国家谈判抗肿瘤药物用量明显增长,药品价格大幅降低,提高了肿瘤患者用药的可及性和可负担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南京地区医院分子靶向抗肿瘤药的利用情况。方法:采用销售金额和用药频度(DDDs)分析及排序法,对南京地区33家医院2010—2012年分子靶向抗肿瘤药的利用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该地区医院分子靶向抗肿瘤药的销售金额和DDDs逐年增加,年均增长率分别为35.39%和18.56%。3年总销售金额排名靠前的是利妥昔单抗、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曲妥珠单抗和吉非替尼,而3年总DDDs排名靠前的是吉非替尼、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和厄洛替尼。各年度销售金额排前3位的制药企业均为罗氏制药有限公司、山东先声麦得津生物制药有限公司和阿斯利康贸易有限公司。结论:2010—2012年南京地区分子靶向抗肿瘤药应用呈上升趋势,分子靶向药物越来越得到临床认可。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全国范围内国家医保谈判(下称“国谈”)抗肿瘤药物的可及性和临床使用现状,为后续政策优化提供数据支撑。方法:运用描述性统计分析方法,对我国30个省级行政区的1 059家二、三级公立综合医院2020-2021年国谈抗肿瘤药物的可获得率、用药金额及用药频度(DDDs)等进行分析。结果:本次调研机构2021年国谈抗肿瘤药物可获得率整体较2020年有所提升,其中2020年新增谈判药品增幅较大。调研机构2021年国谈抗肿瘤药物使用金额为161.77亿元,比2020年增长了16.14%,其中新增谈判品种的金额增幅较大(35.03%)。2021年调研药品DDDs比2020年增长了45.81%,内分泌治疗用药、蛋白激酶抑制剂和单克隆抗体的用量较大且DDDs增长较明显。对于新型抗肿瘤药物的用量,国产创新药品占比有所提升,但仍以进口原研药为主。结论:2021年国谈抗肿瘤药物的可获得率、使用金额及使用量明显提升,国谈政策的实施提高了抗肿瘤药物的可及性。  相似文献   

4.
黄丹雪  王艳 《现代药物与临床》2023,38(10):2584-2588
目的 分析辽宁省肿瘤医院2020—2022年单抗类靶向药物的使用情况以及变化趋势,为临床抗肿瘤药安全合理经济用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收集2020—2022年辽宁省肿瘤医院单抗类靶向药物使用数据,分析销售金额、用药频度(DDDs)、限定日费用(DDC)以及排序比(B/A)。结果 2020—2022年单抗类靶向药物销售金额逐年增长。贝伐珠单抗和曲妥珠单抗连续3年销售金额排名前2位。帕妥珠单抗由2020年的第5位增长到2022年的第3位。曲妥珠单抗DDDs连续3年均排在第1位。2022年新增品种(维迪西妥单抗、维布妥昔单抗、达雷妥尤单抗等)销售金额和DDDs排名均相对靠后,但其DDC值较高。地舒单抗、曲妥珠单抗、帕妥珠单抗、伊尼妥单抗等的DDC值较低,且B/A>1,利妥昔单抗、贝伐珠单抗的B/A<1。结论 2020—2022年辽宁省肿瘤医院单抗类靶向药物的结构总体上较为合理,能满足患者的医疗需求,保障患者用药的安全、有效和经济。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价中国科学院合肥肿瘤医院新型抗肿瘤药的临床使用情况和用药趋势,为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回顾性的方法分析2018-2022年中国科学院合肥肿瘤医院临床使用的新型抗肿瘤药的消耗量、销售金额、用药频度(DDDs)、限定日费用(DDC)及药品销售金额排序(B)/DDDs排序(A)情况。结果 2018-2022年,医院新型抗肿瘤药物的品种数和销售金额呈逐年增长趋势,品种数从2018年的11种增加到2022年的49种,销售金额从2018年的270.34万元增长至2022年的2 543.00万元。2018-2019年,甲磺酸阿帕替尼片的销售金额及其DDDs排序均居第1位;2020-2021年,注射用卡瑞利珠单抗的销售金额排序居第1位,其DDDs 2021年居第1位。2022年,贝伐珠单抗注射液的销售金额排序居第1位,其DDDs排序居第3位。吉非替尼片销售金额不断下降,但其DDDs在2018-2021年均居前3位。2018-2022年,中国科学院合肥肿瘤医院大部分新型抗肿瘤药各品种的DDC处于逐年降低趋势。2020年卡瑞利珠单抗B/A<1,患者经济负担较重,2021年入围国家医保谈判品种后,价格大幅度下降,B/A达到1,2022年B/A>1;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贝伐珠单抗的B/A均<1,可能与其近年来销售金额增加有关;厄洛替尼、埃克替尼的B/A均>1,说明其价格更低、使用频率更高,大部分药品的DDC相对稳定,B/A接近于1,提示其销售金额与DDDs的同步性总体较好。结论 中国科学院合肥肿瘤医院新型抗肿瘤药的临床使用相对合理,需要加强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建立相关考核指标体系并纳入绩效考核,从而确保临床使用新型抗肿瘤药物安全、有效、经济。  相似文献   

6.
陈峰恩  王华 《中国当代医药》2015,(3):163-164,167
目的:分析本院2013年抗肿瘤药物用药情况,为临床合理应用抗肿瘤药物提供参考。方法对2013年本院抗肿瘤药物应用种类、金额、用药频度(DDDs)和药品限定日费用(DDC)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销售金额排名前三位的是院植物来源的抗肿瘤药及其衍生物、其他抗肿瘤药及辅助治疗药和抗肿瘤抗生素;DDDs排名前三位的是院托瑞米芬、来曲唑和阿扎司琼。结论抗肿瘤药物应用基本合理,高选择性、高效低毒性药物应用量大。  相似文献   

7.
目的 统计分析某妇幼三甲专科医院2019~2021年抗肿瘤药物使用情况,了解用药趋势,促进抗肿瘤药合理应用。方法 统计某妇幼三甲专科医院2019~2021年抗肿瘤药物使用情况,对使用金额、用药频度(DDDs)、日均费用(DDC)等进行分析,比较用药差异。结果 该院抗肿瘤药物品种数、使用金额逐年增多;影响蛋白合成的药物使用金额最高,紫杉醇三年排名第一;DDDs方面,影响核酸合成的药物、芳香化酶抑制剂和作用于DNA的药物名列前茅,来曲唑三年排名第一,奥拉帕利DDDs逐年增多;DDC方面,作用于DNA的药物、影响蛋白合成的药物及分子靶向药排名前三,其中以奥沙利铂、多西他赛、贝伐珠单抗最高。结论 作用于DNA及影响蛋白合成的药物、芳香化酶抑制剂是该院抗肿瘤治疗的主流药物,其中以紫杉醇占主导;分子靶向药的使用量逐年增加,预示抗肿瘤治疗向个体化精准给药发展。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国家医保谈判(简称“国谈”)降糖药物在全国范围内的可及性和临床使用现状,为后续政策的制定及优化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统计方法,对比分析我国30个省级行政区的1 059家二、三级公立综合医院2020—2021年国谈降糖药物的可获得率、销售金额、用药频度(DDDs)及限定日费用(DDDc)等数据。结果:调研机构国谈降糖药物2021年的可获得率整体较2020年有所提升,其中2020年新增国谈降糖药物增幅较大;国谈降糖药物2021年的销售金额为17.90亿元,比2020年增长了122.51%,其中新增5种药品的平均增幅超过10倍;国谈降糖药物2021年DDDs比2020年增长了104.82%,2020年谈判的药品DDDs增长较明显,尤其是德谷门冬双胰岛素,增长约67倍。结论:2021年国谈降糖药物的可获得率、销售金额及使用量明显提升,DDDc显著下降,国谈政策的实施提高了降糖药物的可及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新型抗肿瘤药物的使用情况,探讨医改政策下医院新型抗肿瘤药物的发展趋势,为新型抗肿瘤药物合理使用和规范化管理提供参考。方法 对2019—2021年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新型抗肿瘤药物的药品规格、年销售数量、年销售金额、限定日剂量(DDD)、用药频度(DDDs)、日均费用(DDC)以及排序比(B/A)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9—2021年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新型抗肿瘤药物增加至48个品种,总体销售金额呈逐年增长的趋势。吉非替尼(易瑞沙)与伊马替尼作为临床一线小分子靶向药物,使用频率较大、其DDC最低,B/A 3年均大于2,显示出良好的同步性。奥希替尼(泰瑞沙)用量增长较快、价格较其他小分子靶向药物高,因此销售金额连续2年排名第1名,但因其价格较高,B/A值仅为0.3,同步性较差。大分子单克隆抗体药物曲妥珠单抗(赫赛汀)连续3年销售金额排名第1名,DDC值从2019年330.5元降至2021年250.0元,连续3年B/A为1;贝伐珠单抗(安可达与达攸同)作为国产新型抗肿瘤药物,比进口贝伐珠单抗(安维汀)使用量高、DDDs大、DDC低。结论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新型抗肿瘤药物可供临床使用的品种快速增多。新医改政策实施以来,新型抗肿瘤药物价格下降明显,国家谈判药物以及“4+7”药物年使用量逐渐增加,符合国家政策要求趋势及当前肿瘤治疗的实际。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南京地区34家医院2014-2016年医保新增抗肿瘤药物的利用情况,并预测其医保支付费用。方法:2014-2016年南京地区医保新增抗肿瘤药物及抗肿瘤药物的用药数据来自江苏省医药情报研究所。药物利用情况以用药金额、DDDs、DDC和B/A值表示。结果:新增抗肿瘤药物的利用情况,2015年与2014年基本持平,2016年显著增加。三年来用药金额最高的均为靶向药物,DDDs最高的均为抗肿瘤中成药。销售金额排名靠前的品种为利妥昔单抗、参一胶囊、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曲妥珠单抗和吉非替尼。DDDs排名靠前的为参一胶囊、吉非替尼、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厄洛替尼和达沙替尼。大部分药物的DDC值相对稳定。B/A值较高的是参一胶囊、达沙替尼、吉非替尼和厄洛替尼。纳入"新医保"后,13个品种的价格及DDC值降低,若DDDs不变,用药金额降至87.94百万元,预测医保支付金额为47.70万元。结论:南京地区医保新增抗肿瘤药物的利用基本合理,纳入"新医保"后的降价,有助于降低整体用药金额和医保支付费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2017年1月—2019年12月天津市肿瘤医院(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抗肿瘤分子靶向药使用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及抗肿瘤新药研发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天津市肿瘤医院2017年1月—2019年12月期间抗肿瘤分子靶向药品种/品规数、使用金额、在抗肿瘤药使用金额中的构成比,并对用药频度(DDDs)、限定日费用(DDC)及排序比(B/A)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017—2019年,本院抗肿瘤分子靶向药品由11种增至30余种;使用金额及在抗肿瘤药使用金额中的构成比呈逐年快速增长趋势,3年来使用金额由0.28亿元增长至3.65亿元,增加了12倍多,构成比从9.31%增至41.57%;各抗肿瘤分子靶向药DDDs也大幅增加,其中以贝伐珠单抗、曲妥珠单抗增幅居前列;而DDC逐年下降,降幅大于25%,随之,多数药物B/A值逐渐接近或大于1,使用金额与DDDs趋于一致。结论 本院抗肿瘤分子靶向药物使用与本院收治患者人群特征和指南治疗方案基本一致,使用基本合理;医改新政策出台,分子靶向药纳入医保,药品价格大幅下降,患者治疗费用降低,使得更多患者的治疗与国际接轨,提高了治疗的有效率,成为新医改政策的直接受益者。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2011-2016年成都地区21家医院抗肿瘤靶向药物的使用情况及变化趋势,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对成都地区21家医院2011-2016年抗肿瘤靶向药物的销售金额、用药频度(DDDs)、日均费用(DDC)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1-2016年成都地区21家医院抗肿瘤靶向药物的使用金额波动较大,2013年使用金额最大,2015年降至最低;曲妥珠单抗、吉非替尼和索拉菲尼的使用金额大幅降低,伊马替尼的使用金额呈不断增加趋势。曲妥珠单抗、吉非替尼和厄洛替尼的DDDs大幅降低,伊马替尼的DDDs急剧增加。抗肿瘤靶向药物的DDC整体波动较小,美妥昔单抗的DDC最高,其次为西妥昔单抗。结论 成都地区21家医院抗肿瘤靶向药物的使用合理,符合安全、有效、经济、方便原则。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抗肿瘤药物用药的现状和趋势作出客观评估。方法:对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2010-2012年抗肿瘤药物的用药金额、药理分类、用药排序及用药频度(DDDs)、限定日费用(DDC)、国产与进口药品销售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抗肿瘤药物的销售金额逐年上升,3年中辅助药销售金额居首位,DDDs排名前3位的是甲氨蝶呤、美司钠、巯嘌呤。结论:我院2010-2012年抗肿瘤药物用药趋势较平稳,使用情况基本合理,其中减少放化疗不良反应的辅助类用药数量呈逐年增加趋势。  相似文献   

14.
摘 要 目的:分析分子靶向抗肿瘤药的使用情况,为临床合理使用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南京地区33家医院2014~2016年分子靶向抗肿瘤药物的用药金额、用药频度(DDDs)、限定日费用(DDC)及排序比(B/A)进行分析。结果:南京地区33家医院分子靶向抗肿瘤药销售金额由2014年的8 082.23万元增加至2016年的10 970.18万元,增长了35.73%。其中,单克隆抗体药的销售金额构成比逐年上升,酪氨酸激酶抑制药的销售金额构成比逐年下降。利妥昔单抗各年度销售金额均排名前列。吉非替尼连续3年DDDs排名第1,DDDs较高。大部分药物DDC相对稳定,B/A值大于1,销售金额与用药频度同步性总体较好。结论:2014~2016年南京地区分子靶向抗肿瘤药应用呈上升趋势,分子靶向药物越来越得到临床认可。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2020—2023年宜昌市中心人民医院新型抗肿瘤药物的使用情况和发展趋势,为该类药物的临床合理使用和规范化管理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宜昌市中心人民医院2020年1月1日—2023年12月31日新型抗肿瘤药物的相关用药信息,对品种数、销售金额、用药频度(DDDs)、限定日费用(DDC)、药品排序比(B/A)等指标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 2020—2023年新型抗肿瘤药物的品种数呈波动态势,总销售金额和总DDDs逐年增长,30种药物的DDC下降。贝伐珠单抗、奥希替尼和曲妥珠单抗的销售金额均位居前3位。信迪利单抗的DDDs增长速度最快,在2023年排名升至第1位,DDC值从2020年270.76降至2023年的102.86,连续4年B/A≥1。奥希替尼和阿美替尼的临床使用频率明显增加,2023年DDDs分别排名第2、3位。伊马替尼和吉非替尼使用频率较高、DDC值低,B/A在4年内均大于2,同步性好,利用度高。结论 宜昌市中心人民医院新型抗肿瘤药物使用量逐渐增加,药品价格下降,符合国家政策要求及肿瘤治疗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6.
《中国药房》2017,(26):3620-3623
目的:了解浙江省11家医院2010-2015年乳腺癌患者内分泌治疗药物的临床应用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浙江省11家医院2010-2015年乳腺癌患者内分泌治疗药物的使用数据,包括销售金额、用药频度(DDDs)、日均费用(DDC)等。结果:浙江省11家医院2010-2015年乳腺癌患者内分泌治疗药物的销售金额由2 530 192.33元增长至6 201 691.54元,在药品总销售金额中的占比由13.93%上升至17.40%,均呈上升趋势。阿那曲唑的销售金额各年度均排名首位。他莫西芬、阿那曲唑和来曲唑的DDDs各年度均排名前3位。DDC各年度排名首位的是戈舍瑞林。结论:浙江省11家医院2010-2015年乳腺癌患者内分泌治疗药物处方量及销售金额都呈逐年增长趋势;安全有效、经济方便的药物在临床使用中占优势。  相似文献   

17.
我院2006—2007年抗肿瘤药物用药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抗肿瘤药物的应用情况。方法采用限定日剂量法、销售金额排序法和用药频度(DDDs)分析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医院抗肿瘤药物用药金额略有上升;其他抗肿瘤药及辅助药和抗肿瘤植物药占有相当大的市场份额;多西他赛销售金额连续2年位居榜首,奥沙利铂由2006年销售榜的第3位跃居至2007年的第2位;连续2年DDDs最高的为三苯氧胺。结论抗肿瘤植物药、辅助治疗药、抗代谢药和抗肿瘤抗生素系抗肿瘤的主要用药,其销售金额与DDDs在用药管理中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建议临床医师多选择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少、价格便宜的国产抗肿瘤药物,为国家医保基金和患者减少负担。  相似文献   

18.
目的深入了解我国单克隆抗体(后文简称“单抗”)药物在不同级别医疗机构中的使用情况,为进一步推进分级诊疗制度提供实证依据。方法通过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国家医疗保障局等政府机构官方网站收集我国已上市单抗药物的基本信息,以了解我国单抗药物的整体发展现状;数据收集的截止时间为2021年5月。通过米内网的“中国公立医疗机构化学药终端”数据库收集所有抗肿瘤药和免疫机能调节剂类别中单抗药物2015-2019年的临床利用数据,分析单抗药物在不同级别医疗机构的临床应用情况。结果截至2021年5月,共有53个单抗药物在我国获批上市,包括31个进口单抗药物和22个国产单抗药物。2015-2019年,城市医疗机构单抗药物的用药金额和用药数量在3个级别医疗机构中均最高(连续5年两者占比均在95%以上),但县级医疗机构的用药量增速最快。2019年,用药频度排名前10位的单抗药物用药频度和用药金额累计占比均在县级医疗机构中最高,分别为97.09%和94.16%。从2015-2019年单抗药物的日均费用变化趋势来看,西妥昔单抗的日均费用降幅最大(70.32%),然后是曲妥珠单抗(67.29%)和贝伐珠单抗(62.89%)。2015-2019年,每年用药金额排名前10位的单抗药物排序比不小于1的数量分别是6、6、6、7、5个。结论我国单抗药物的整体获批上市速度加快、使用量快速增长、可及性提高,其中以县级医疗机构使用量增速最快,且以医保用药为主,分级诊疗制度的效果逐渐显现。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2011-2014年成都地区医院抗肿瘤药物的使用情况及变化趋势。方法:对成都地区21家样本医院2011-2014年抗肿瘤药物的销售金额、用药频度(DDDs)、日均费用(DDC)等进行综合统计分析。结果:2011-2014年成都地区21家医院抗肿瘤用药总金额分别为44 251.51万元、52 401.02万元、67 884.03万元、69 401.60万元;DDDs排序中,其他类抗肿瘤药物使用频率最高为336.23×104,其次为抗代谢药物229.06×104;销售金额排名前15位的抗肿瘤药物中利妥昔单抗DDC最高,使用频度最低,回生等辅助用药DDC低,使用频度高。结论:成都地区医院抗肿瘤药物的使用呈逐年上升趋势,传统的细胞毒性药物治疗仍为主导,新型靶向药物逐渐被临床接受。副作用小、价格低廉的辅助药物的用药频度高,辅助用药合理性应受到重视。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包头肿瘤医院抗肿瘤药物应用情况,作出客观评估,为该类药物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采用金额排序法和用药频度分析法对该院2008~2010年抗肿瘤药物的使用情况进行统计。结果按金额排序,中药、抗代谢药及抗肿瘤植物药是抗肿瘤治疗的主要用药,三类药物占总销售金额的近70%;用药频度排名前三位药品分别是他莫西芬、托瑞米芬、来曲唑,三种药物3年分别占总用药强度的47.8%、44.4%、50.1%。结论该院抗肿瘤药物用药金额与用药频度呈逐年上升趋势;肿瘤治疗应考虑疗效与经济成本等多种因素,优化治疗方案、实现个体化给药,从而提高肿瘤联合治疗效果,节约抗肿瘤药物资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