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异病同治"的理论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异病同治”的理论渊源《素问·五常政大论》曾明确提出“同病异治”,“西北之气,散而寒之;东南之气,收而温之,所谓同病异治也”《内经》。而对“异病同治”并无明确的文字表述,但与“同病异治”相对已体现了这种治疗思想。至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也没有明确提出“异病同治”的概念,但在病证结合的辨证治疗方法和具体方药的运用上已经充分体现了“异病同治”的精神,尤其在《金匮要略》中体现得更为充分,可以说“异病同治”导源于《伤寒杂病论》[1]。对于《金匮要略》中对“异病同治”精神的体现,有学者将其归纳为:不同疾病,同一病因,…  相似文献   

2.
“消渴”这个病名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的《素问·奇病论篇》。“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其气上溢,转为消渴。”在《黄帝内经》这本著作中虽然没有对消渴病做出专篇论述,但是对于消渴病的病因、病机、病位、病性以及治疗原则、药物、转归等都有涉及。《素问·奇病论篇》说  相似文献   

3.
中医虽然没有功能性消化的病名,但其可归属于“痞满”等范畴,痞满病名首见于《黄帝内经》,在该书中称为否、满、否膈等,在《伤寒论》中确定了其概念:“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篇),《景岳全书》中以“痞满”名立专篇进行论述,此后该病名渐趋一致《素问·太阴阳明论》说:“饮食不节,起居不适者,阴受之,阴受之则人五脏,入五脏则填满闭塞。”《素问·异法方宜论篇》日“脏寒生满病”。  相似文献   

4.
<正>所谓"治未病",就是预防疾病的发生、发展,防患于未然。"治未病"理论首见于《黄帝内经》,再由汉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阐发。《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强调了未病先防,让疾病扼杀在萌芽状态的重要性。《素问·刺热篇》"病虽未  相似文献   

5.
中医学的“治未病”,作为一种重点的预防疾病思想起源于《黄帝内经》,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曰:“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后治之,譬如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难经·第七十七难》云:“所谓治未病者,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于脾,故先实其脾气,  相似文献   

6.
“治未病”一词首见于《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说:“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如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在《灵枢·逆顺》篇中还提到:“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谓也。”  相似文献   

7.
马建功 《中医研究》2009,22(7):59-60
痿证是指肌肉萎缩,肢体筋脉松弛、软弱无力、痿弱不用的一类疾病。《黄帝内经》中对痿证的病因、病机、治疗等作了详细的论述。痿证的病因可分为外感和内伤两大类。关于痿证的治疗,《灵枢·根结》载有“痿疾者取之阳明”,《素问·痿论》载有“治痿独取阳明”和“各补其荥而通其俞”,《素问·太阴阳明论》亦载有“脾病而四肢不用”。笔者现从脾胃论治痿证,探讨如下,以供同道参考。  相似文献   

8.
<正>同病异治法是指因人、因时、因地的不同,或病情、病机、正邪消长的变化,在治疗同一病证时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1]。"同病异治"源于《内经》并率先运用于临床实践中,《素问·五常政大论》中提出"同病异治"的概念,指出"西北之气,散而寒之;东南之气,收而温之,所谓同病异治也"[2]。《素问·病能》将同病异治法在临床实践中进行了具体运用,如"有病颈痈者,或石治之,或针灸治之,而皆已,其真安在?岐伯曰:此同名异等者  相似文献   

9.
中医“治未病”在现存最早的中医经典《黄帝内经》中就已被提出,开创了中医对这一领域的独特认识和精辟见解。述其源流,蓝毓营认为中医治未病说奠基于战国时期《内经》、《难经》,发展于东汉《伤寒杂病论》,成熟于清代《温热论》。如《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载“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  相似文献   

10.
"治未病"一词首见于《黄帝内经》。早在2000多年前的《黄帝内经》就明确提出"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的养生保健及防治疾病理念。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  相似文献   

11.
“同病异治”一语,首见于《内经素问》,而“异病同治”则是后人根据“同病异治”的精神和临床治疗的实际情况而提出的相衬性语句。从此“同病异治”和  相似文献   

12.
“治未病”最早见于《黄帝内经》在《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和《灵枢·逆顺》中均有论述,医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并治》有具体论述,现代医学对“治未病”很重视,并与“亚健康”联系在一起,在肿瘤和无排卵性不孕症的治疗中也体现了心理疏导排除亚健康因素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3.
髓海循环不足综合征,现代医学为脑脊液循环阻滞综合征,也就是中枢神经引起的全身疾病。此病在黄帝内经有诸多论述,如《黄帝内经素问·脉要精微论》用搏坚而长脉象诊断中枢神经引起心、肺、肝、胃、肾的病变,搏坚丽长脉象也是鉴别诊断五脏所藏神、魄、魂、意、志的状况。《黄帝内经素问·宣明五气》日“五脏所主:心主脉,肺主皮,肝主筋,脾主肉,肾主骨。是谓五主。”进而搏坚而长脉象诊断全身疾病,搏坚而长脉象就是笔者发现的髓海循环不足脉象。黄帝内经在治则如《黄帝内经素问·宝命全形论》日“凡刺之真,必先治神”。与笔者在长期临床当中就是先治髓海循环不足,不谋而合。此病的发现,能解决最为困惑医学界的精神系统疾病,如精神分裂症、儿童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ADHD)、心理障碍、植物神经紊乱…等,并包括全身因髓循环不足,就是中枢神经系统引起的疾病。能够做到《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目“治未病,治为乱。”预防治疗。开创了发现新病种,治愈此病的独特方法。  相似文献   

14.
张仲景在《黄帝内经》和《难经》的相关理论基础上首次提出肺痿一词,将病位与病性结合在一起。《素问·痿论篇》提出"痿"的病因与《金匮要略》中肺痿的发病原因极其相似,可见"治痿独取阳明"这一方法也可适用于肺痿的治疗。同时在《素问·痿论篇》也记载了痿证与阳明、冲脉、带脉和督脉关系密切,所以笔者认为肺痿与冲脉,带脉和督脉也有着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15.
<正> 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是中医辨证施治的一大特点。同病异治这一个论点,最早见于《黄帝内经、异法方宜论》,原文大意是:“一病而治各不同,皆愈何也”?有的用砭石,有的用毒药,有的用艾灸,有的用针刺,有的用导引(气功)、按摩,“杂合以治,各得其宜”。“所治异而病皆愈者,得病之情,知病之大体也”。以后单就药物疗法而言,也有同病异治的情况,即同一种疾病,须用不同的方药治疗。近年在中西医结合过程中,进一步发现不同的疾病可以用同一种方药治疗,  相似文献   

16.
“同病异治”一语,首先见于《内经·素问》,而“异病同治”则是后人根据“同病异治”的精神和临床治疗的实际情况而提出的。从此“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二语便常为医者所引用,并作为中医治疗学上的一大特点。这一特点,是中医对疾病的诊疗原则——辨证施治所决定的。关于“同病异治”的方法,一般认为,同一种疾病,由于患者体质强弱的不同,年龄性别的差异,以及生活环境、地理、气候的差别,所以必须运用不同的治疗原则和治  相似文献   

17.
<正>《黄帝内经》的《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中曰:"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即中医治则学说中的治未病基本法则。其包含三种意义:一是防病于未然,强调摄生,预防疾病的发生;二是既病之后防其传变,强调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及时控  相似文献   

18.
同病异治是指同一种疾病,由于发病时间、地区及患病机体的反应性不同,或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所以表现的不同,因而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这一治疗原则,最早见于《内经》。《素问·病能论》云:“有病颈痈者,或石治之,或针灸治之而皆已,其真安在?曰:此同各异等者也。夫痈气之息者,宜以针开除去之;夫气盛血聚者,宜石而泻之。此所谓同病异治也。”笔者在近段时间的临床学习过程中,收集3例“水肿”病例,发现根据不同病机采用不同治疗方法,取得不错疗效,故将心得体会整理于下。  相似文献   

19.
中医“治未病”与城市社区卫生服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荣建新 《北京中医》2007,26(11):723-724
"治未病"是中医理论的精髓之一,它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两个方面。"未病先防"是在未病之前,做好预防工作,以防止疾病的发生。"既病防变"是指若疾病已经发生,应该争取及早诊断、及早治疗,以防疾病的发展和传变。"治未病"的思想首见于《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中阐述到:"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  相似文献   

20.
简版:正文:“杂合以治”理论小自《黄帝内经》,《素问,异法方宜论》云: “圣人杂合以治,各得其所宜,故治所以异而病皆愈者,得病之情,知治之大体也。”原指将中医药体系中的砭石、九针、中药、艾灸等方法综合应用于患者。要求根据患者的症状、体质、节气等选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同时要在疾病的不同阶段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李忠等”认为, “杂合以治”与现代医学肿瘤“综合治疗”十分相似,主要根据不同肿瘤的不同阶段临床特点,运用中医辨证观和整体观,有计划、合理地应用各种治疗手段,改善患着体内脏腑阴阳失衡状态,提高生存质量,最大限度延长生存周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