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抗菌药是一类具有杀菌或制菌(总称为抗菌)作用,用于防治病原微生物感染,但对宿主(人)无强烈毒性的药物。随着抗菌药品种的日益增多,目前应用甚广。为了合理使用抗菌药,必须从适应证、感染部位、病情缓急、微生物的抗药性、机体的过敏反应、毒性反应,合併用药等七方面考虑。  相似文献   

2.
正2017年10月4日[路透社(Emma Batha)]——世界卫生组织(WHO)和其他机构将启动一个雄心勃勃的计划,旨在到2030年将霍乱死亡率降低90%,并最终消灭霍乱。这里有一些事实:·霍乱影响全球40多个国家,每年约有290万人感染霍乱,9.5万人死亡。·全球多达12亿人(六分之一的人口)面临感染霍乱的风险。·平均每年全世界霍乱病人的治疗和住院费用估计为20亿美元,同时也造成了生产力的损失。  相似文献   

3.
霍乱及其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霍乱是由O1群霍乱弧菌 (分古典生物型和埃尔托生物型 )和O1 3 9群霍乱弧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 ,其典型临床表现为腹泻、呕吐和由此引起的体液丢失、脱水、周身循环衰竭、电解质紊乱及低钾综合征等。如不及时抢救 ,病死率甚高。由于起病急 ,传播快 ,影响人民生活、生产及旅游、外贸等正常交往 ,因而被世界卫生组织 (WHO)规定为必须实施国际卫生检疫的三种传染病之一 (其余二种为鼠疫和黄热病 ) ,也是我国法定管理的“甲类”传染病。1 病原体O1群霍乱弧菌 (Vibriocholerae)是公认引起霍乱的病原体。不论古典生物型或埃…  相似文献   

4.
霍乱的致病因子主要是霍乱肠毒素(CT),是O_1群霍乱弧茵的主要毒力因子,然而临床分离的大量霍乱弧菌O_1群菌株不产生CT,一些非O_1群霍乱弧菌却能产生CT,这样对分离的霍乱弧菌需检查其能否产生CT以评价其临床意义。本文作者采用半套式PCR法(Henminested PCR)检测粪便标本中的CT,并与GMI-ELISA法作了比较。  相似文献   

5.
24种抗菌药对临床分离葡萄球菌的体外抗菌活性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目的 :比较 2 4种抗菌药对临床分离葡萄球菌的体外抗菌活性。方法 :受试药物为 2 4种抗菌药 ,受试菌为临床分离的2 71株金葡菌和 135株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琼脂稀释法测定抗菌药对细菌的最低抑菌浓度。结果 :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和利福平对甲氧西林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 (MRSA)具有高度抗菌活性 ,抑菌率分别为 10 0 %、99.2 %和 95 .4% ;其他抗菌药的抑菌率低于 5 0 %。甲氧西林敏感金黄色葡萄球菌 (MSSA)对青霉素的敏感率仅 17.1% ,对四环素、克林霉素以及红霉素的敏感率为 70 %左右 ,对大多数 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敏感率 >90 %。耐甲氧西林的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 (MRCNS)对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和利福平的敏感率分别为 10 0 %、99.2 %和 94.9%。甲氧西林敏感的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 (MSCNS)对绝大多数受试药物的敏感率 >90 % ,青霉素的抑菌率低于 5 0 %。结论 :万古霉素等糖肽类抗生素为甲氧西林耐药葡萄球菌 (MRS)感染的可靠选用药物 ,重症感染者尚应联合利福平、磷霉素等抗菌药 ,不宜选用 β内酰胺类抗生素 ;由MSS所致感染则可根据药敏选用糖肽类以外的各类抗菌药。  相似文献   

6.
何日东  连文 《实用医学杂志》1995,11(10):655-656
目前大多数霍乱流行地区,四环素、强力霉素等广谱抗生素仍被作为霍乱抗菌治疗的首选药物。但这类药物副作用大,且已发现不同程度的抗药性。我科曾收治某市某地霍乱流行期间腹泻病人236例,其中确诊为霍乱170例。我们用口服氟哌酸对其中的142例霍乱病人进行治疗观察,同时与28例强力霉素治疗组作对照,现将疗效观察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所有170例均为霍乱流行期间我科住院病人。观察组142例,男75例,女67例,年龄11个月至90岁,平均年龄(x±s)为44.11±22.64岁,对照组28例,男17例,女11例,年龄1岁至70岁,平均年龄为42.21±22.06岁。  相似文献   

7.
目的调查静脉药物配置中心(PIVAS)配置抗菌药物存放时间的现状,对抗菌药在PIVAS流转环节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方法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对2013年5—6月每周三和周四PIVAS集中配置的抗菌药物进行调查,共计1 026袋。自行设计调查表,内容包括一般资料、抗菌药使用方法、抗菌药流转使用环节等,由调查员现场调查,收集输液记录单资料。结果 PIVAS配置的抗菌药存放时间较长为(1.88±1.08)h,护士在输注抗菌药物时采取单一速度40~60滴/min,给药间隔时间不合理。结论缩短抗菌药存放时间,合理控制给药间隔时间,实现抗菌药物集中配置和高效运作,需要临床、护理和药师的有效协调与合作。  相似文献   

8.
引起感染性腹泻的病原体种类繁多,除很多种细菌外,尚有病毒(主要为轮状病毒、诺沃克病毒)、寄生虫(主要有溶组织阿米巴、兰氏贾第鞭毛虫)及霉菌。一、分类感染性腹泻根据其发病机理,大致可分为肠毒素性腹泻和侵袭性腹泻两大类: 1.肠毒素性(毒素介导性)腹泻:病原体不侵入肠粘膜,仅接触及粘附于粘膜表面,而靠其毒素与受体结合,发挥启动作用,刺激肠上皮细胞分泌,引起腹泻。这类包括霍乱、副霍乱,金黄色葡萄球菌、产毒素性及致病性大肠杆菌(ETEC EPEC)、变形杆菌等引起的腹泻。这类腹泻的特点是常有明确的不洁饮食史和集体发病史,潜伏期较短,金身中毒症状轻,水样便,脱水和电解质紊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我院住院患者的喹诺酮类抗菌药环丙沙星(CIP)、左氧氟沙星(LEV)的临床应用情况,为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0年12月CIP、LEV的总消耗金额、用药频度(DDDs)、日治疗费用(DDC)和病原菌耐药性资料.结果:喹诺酮类抗菌药的总消耗金额、用药频度均为LEV排第一.CIP排第二;日治疗费用为LEV低于CIP;细菌耐药率的差别不显著,但大部分病原菌耐药情况与前几年相比均有明显好转.结论:喹诺酮类抗菌药的使用情况及大部分细菌耐药性均有明显改善,喹诺酮类抗菌药临床使用趋于合理.  相似文献   

10.
目的从山西省霍乱样粪便中分离到拟态弧菌,并检测其是否携带霍乱毒素基因。方法采集患者粪便、患者家用自来水、金鱼和鱼缸水标本,按照WS289-2008和《霍乱防治手册》(第5版)方法 ,对标本进行增菌和选择性培养基的分离培养,疑似菌落以霍乱弧菌血清凝集试验检测,并用API20E系统鉴定菌种。同时,疑似菌落用PCR检测O1、O139群特异性和是否携带霍乱毒素基因。结果粪便标本经增菌后接种选择性培养基,在庆大琼脂和碱性琼脂上均有霍乱弧菌疑似菌落,但在TCBS琼脂上为绿色、透明、中等大小、光滑、湿润的菌落;血平板上可见灰白色、湿润菌落,有透明溶血环;染色镜检湿片暗视野下未见流星状运动细菌。氧化酶和粘丝实验阳性,霍乱弧菌O1、O139群血清凝集试验阴性。菌株经API20E鉴定为拟态弧菌(93.5%可能性)。环境标本中未分离和检测到拟态弧菌。PCR检测该拟态弧菌中携带霍乱毒素基因,而O1、O139群特异性为阴性。结论从急性霍乱样腹泻粪便中分离到1株拟态弧菌,对于临床类似霍乱样症状的病例标本,当病原的霍乱弧菌血清凝集为阴性时,应进一步做霍乱毒素的检测。  相似文献   

11.
正(由部门编辑撰写)也门霍乱疫情未得到有效控制,每天约有5 000个新感染病例出现。截止至10月16日,霍乱总病例数为841 906例,其中2 167例患者死亡。目前也门霍乱的病例数比已持续7年的海地总病例数多。预计在感恩节(11月23日)总病例数将达100万。这个数量大约是整个也  相似文献   

12.
背景:已有实验证明,霍乱毒素可诱导树突状细胞成熟.霍乱毒素B为霍乱毒素的无毒亚单位,是一种良好的免疫佐剂和输送抗原载体,其足否能促进树突状细胞成熟至今尚未得到证实.目的:观察树突状细胞2.4的表型和功能变化,初步探讨霍乱毒素B对树突状细胞成熟的影响.方法:通过细胞培养增殖树突状细胞2.4.将树突状细胞分成5组:空白对照组:不进行仟何处理:霍乱毒素B 0.1,1.0,10 mg/L.组:分别在培养液中加入相应霍乱毒素B;阳性对照组:培养液中加入脂多糖,终浓度1 mg/L.每组设6复孔.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培养不同时间树突状细胞2.4细胞表面CD80,CD86,MHC-II类分子的表达,并行体外混合淋巴细胞反应,MTT法观察树突状细胞对同种T细胞的刺激能力.结果与结论:10 mg/L.霍乱毒素B显著增强树突状细胞表面分子(CD80,CD86和MHC-II)的表达(P<0.01),并显著提高树突状细胞对T细胞的激活能力(P<0.01).阳性对照组与空白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果显示霍乱毒素B能增强树突状细胞的活化与成熟,对其免疫学功能起正性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3.
王鲁茜  阚飙 《疾病监测》2011,26(5):404-408
气候因素对传染病的流行产生重要影响。霍乱的流行具有季节性和一定的自然疫源性,气候和环境因素在霍乱的流行和大流行中起驱动作用。霍乱流行的时间序列分析和数学模型显示,气候因素和人群的免疫水平是决定霍乱流行的重要因素,厄尔尼诺等极端气候变化与霍乱暴发流行密切相关。本文从生态学、流行病学、统计学、数学模型等方面概述了气候和环境因素在霍乱流行中起的作用,并阐述了其对霍乱控制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张世宏  王国荣 《疾病监测》2010,25(10):799-802
目的定期对腹泻病例、外环境及水产品进行霍乱病原体监测,以掌握其动态变化,为预测疫情及制定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浙江省舟山市普陀区范围开展腹泻病例监测,选择历年霍乱高发的1个城区、1个渔农村为监测点,对外环境和水产品进行专项监测。结果开展监测的前12年(1986-1997年)共登记腹泻患者74 734例,检测霍乱弧菌63 544例,检测率为85.03%,检出阳性1807例,阳性率为2.84%,死亡6例,病死率为0.33%。年最高发病率为374.76/10万(1994年),年均发病率为45.48/10万,患者密切接触者的带菌率为2.58%(151/5845),可能引起霍乱发病的可疑污染物检出率为3.94%(119/3018)。监测点专项监测各类样本6331份,检出霍乱弧菌48份,检出率为0.76%,其中水体检出率0.27%(6/2185),水产品检出率1.05%(19/1803),粪便检出率1.47%(23/1569),774份蝇类未检出。监测共检获菌株2125株,经鉴定除在冻虾仁中检出1株O139群霍乱弧菌外,其余2124株均为O1群霍乱弧菌。流行菌株20世纪90年代前以稻叶型1d占优势,90年代后转变为小川型1b为主,且监测点检测出的48份霍乱噬菌体生物型与当年的霍乱流行型完全一致。35株小川型1b菌株药敏试验显示氟哌酸为首选药物,强力霉素敏感,痢特灵中敏,青霉素耐药。开展监测后12年(1988-2009年),腹泻患者登记50 591例,检测43 798例,检测率为86.57%,监测点专项监测各类样本6192份,均未检出霍乱弧菌。结论开展监测的前12年普陀区霍乱疫情严重,而后12年霍乱疫情为零报告。长期对霍乱进行定期监测,治标与治本相结合,以治本为主是控制霍乱发生行之有效的措施。  相似文献   

15.
喹诺酮类人工合成抗菌药 (如诺氟沙星、氧氟沙星、环丙沙星等 ) ,目前已在临床广泛使用。由于其抗菌作用好 ,毒副作用不十分明显 ,生物利用度也在不断改善 ,所以 ,它们已经成为临床上常用的抗菌药物 ,但它不是抗生素 ,因为抗生素的定义是 :由细菌、真菌或其他微生物在生活过程中所产生的具有抗病原体或其他生物活性的一类物质。抗菌药是一大类药物 ,可分为抗生素和人工合成抗菌药。抗菌药物再加上抗病毒药之后 ,目前改称为抗感染药 ,或抗微生物药。人工合成抗菌药只是其中之一。提起人工合成抗菌药 ,当首推磺胺类药物 ,如果我们追溯到上世纪…  相似文献   

16.
急性肠道传染病是由于病原体经口由消化道侵入而引起的一组传染病。按其病原学主要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由细菌引起的,如细菌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霍乱与副霍乱及细菌性食物中毒等;第二类是由病毒引起的,包括病毒性肝炎(甲型、乙型及非甲非乙型肝炎)、脊髓灰质炎及柯萨奇病毒和埃可病毒感染等;第三类是由原虫引起的,如阿米巴痢疾和梨形鞭毛虫等。  相似文献   

17.
2002年全球霍乱流行概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龚震宇  杨小平 《疾病监测》2003,18(12):472-474
世界所有地区持续报告由O1生物型ElTor霍乱弧菌所致的霍乱,此菌株是目前第七次世界霍乱流行的病原。2002年有52个国家官方报告给WHO霍乱病例总数为142311例,其中死亡4564例。虽然报告的病例数下降,但报告的死亡数是往年的两倍。2001年南非霍乱发病率罕见的低,但总病死率(CFR)为3.95%,高于一般情况。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血清降钙素原(PCT)检测在判断急性中毒患者是否合并感染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免疫荧光分析法检测《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实施后入院的54例急性中毒患者(实施后组)的PCT,并与管理办法实施前63例未检测PCT患者(实施前组)比较。结果两组年龄、体温、白细胞计数(WBC)、住院天数、死亡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施后组抗菌药使用率低于实施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施后组中使用抗菌药组PCT水平较未使用抗菌药组PCT水平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CT的高表达对细菌性感染的诊断及指导抗菌药的分级管理等均有较高的价值,有较好的应用前景,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9.
喹诺酮类(qunolones)抗菌药是指人工合成的含有4-喹酮母核的一类抗菌药物,因其抗菌谱广、抗菌作用强、生物利用度高、与其他类抗生素无交叉耐药性而广泛应用于临床.自 1962年美国 Sterling-Winthrop研究所 Lesher等发现第1个喹诺酮类抗菌药萘啶酸以来,许多学者致力于研究开发这类药物.于1973年合成了第二代喹诺酮类抗菌药吡哌酸等,1978年合成了第三代喹诺酮类抗菌药.第三代喹诺酮类抗菌药的共同特点是在化学结构萘啶环的7位上连有哌嗪环、6位处又引入了氟原子,故又称氟喹诺酮类(fluoroquinolones).此结构提高了抗菌活性、增宽了抗菌谱,同时成本低廉、不良反应小.第四代喹诺酮类抗菌药主要是近年来上市的莫西沙星和加替沙星等,是环丙沙星的8甲氧基衍生物.  相似文献   

20.
张树波 《疾病监测》1993,8(5):135-139
1961年从印度尼西亚西里伯斯岛开始,由埃尔托霍乱弧菌引起的霍乱第七次世界大流行,于1991年传入南美洲和中美洲,侵袭了除7个国家以外的所有拉丁美洲国家,其来势之猛、传播之快、发病率之高为世人所瞻目。同年,非洲也发生大流行,侵袭了21个国家。1991年全球报告发生霍乱的国家数和病例数超过这次大流行以来的任何一年。1992年霍乱继续肆虐拉丁美洲和非洲。亚洲虽然报告的病例数有所减少,但仍有15个国家报告发生霍乱(截止至1992年12月5日)。这次霍乱大流行目前仍无停息的迹象,是我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要着重监测和防治的重要传染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