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目的: 比较静脉麻醉药三药联合诱导对气管插管心血管反应的预防作用。方法: 60例随机分为3组,分别以硫喷妥钠、丙泊酚和依托咪酯为主药,各以咪达唑仑和芬太尼为辅药的三药联合麻醉诱导,观察对气管插管前后血压和心率变化。结果: 气管插管时,硫喷妥钠组心率较基础值略有增快(P>0。05),而丙泊酚和依托咪酯组无明显变化;硫喷妥钠和依托咪酯组血压无明显变化,丙泊酚组则显著低于基础值(P<0。05)。诱导及插管后,丙泊酚组低血压和心动过缓发生例数稍高于硫喷妥钠组,而依托咪酯组无低血压发生。结论: 三药联合诱导时,丙泊酚可完全消除气管插管心血管反应,但易引起低血压和心动过缓,而硫喷妥钠和依托咪酯则只能分别消除血压升高和心率加快。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异丙酚、硫喷妥钠、依托咪酯静脉诱导、气管捕管期间对循环及内分泌的影响。方法:全麻病人30例,随机分为二组(n=10),分别给予异丙酚(Ⅰ组)、硫喷妥钠(Ⅱ组)、依托咪酯(Ⅲ组)行静脉诱导、插管,观察其平均动脉压、心率、血糖、皮质醇、胰岛素在诱导、插管期间的变化。结果:心率:Ⅱ组、Ⅲ组在插管即刻明显增快,(P<0.05)。平均动脉压:Ⅰ组在插管前下降明显,(P<0.05)。Ⅱ组在插管前下降和插管后4min明显上升,(P<0.05)。Ⅲ组在插管即刻有明显上升,(P<0.05)。皮质醇、胰岛素:Ⅱ组、Ⅲ组在插管后4min有明显上升,(P<0.05)。血糖:3组在诱导插管期间均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异丙酚静脉诱导比硫喷妥钠、依托咪酯对循环及内分泌的影响小,应激反应轻,静脉诱导平稳,适用于各种全麻手术的诱导。  相似文献   

3.
使用喉镜暴露声门和气管插管过程中易发生血压急剧升高、心律加快等副反应 ,预防气管插管时心血管副反应、力求麻醉诱导平稳 ,近年来已得到麻醉工作者的普遍重视。本文旨在比较异丙酚、硫喷妥钠、依托咪酯用于全麻诱导对气管插管应激反应的影响。1 临床资料30例择期手术病人 ,  相似文献   

4.
目的 :比较依托咪酯与硫喷妥钠全麻诱导的效果及血流动力学改变。方法 :4 0例全麻择期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依托咪酯组 (A组 )和硫喷妥钠组 (B组 ) ,诱导时 A组静注依托咪酯 ,B组静注硫喷妥钠 ,余诱导药物相同 ,行气管插管 ,控制呼吸 ,监测MAP、ECG、SPO2 ,并观察诱导时病人睫毛反射消失时间。结果 :睫毛反射消失时间 ,A组快于 B组 ,P<0 .0 1,有显著差异 ;SPO2无明显差异 ;A组 MAP变化经 t检验 P>0 .0 5 ,说明对心脏系统无影响 ,B组 MAP变化较大。结论 :依托咪酯用于全麻诱导与硫喷妥钠相比 ,对血流动力学影响小 ,起效快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异丙酚、依托咪酯和硫喷妥钠在麻醉诱导期间对人体血流动力学若干指标的影响。方法:用异丙酚(2mg·kg-1)、依托咪酯(0.3mg·kg-1)、或硫喷妥钠[(4mg~6mg)·kg-1]对30例ASAⅠ或Ⅱ级的病人进行静脉麻醉诱导,以无创伤监测仪测定动脉血压和脉率。结果:异丙酚、硫喷妥钠静脉注射以后,患者的血压明显下降,硫喷妥钠组的脉率有显著增加,而异丙酚组的脉率相对平稳。依托咪酯组的血压、脉率无明显变化。结论:异丙酚对循环有较大的抑制作用,但控制心率的作用优于硫喷妥钠,依托咪酯对循环的影响最小。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异丙酚、硫喷妥钠、依托米酯用于全麻诱导对插管反应的影响。方法 30例开胸手术病人ASAⅠ-Ⅱ级,随机分为三组。分别以芬太尼 异丙酚(D组)或疏喷妥钠(S组)或依托米酯(E组) 司可林诱导。观察SBP、DBP、HR、SPO2和ECG的变化。结果插管即刻D组 SBP和DBP升高(P<0.01),持续3’。S组DBP升高(P<0.01),持续3’;HR增快(P<0.05),持续5’。E组HR、SBP和DBR均显著升高(P<0.001),持续5’。E组HR增快较其它两组显著(P<0.01)。结论:异丙酚、硫喷妥钠用于全麻插管时心血管反应较依托米酯轻,且异丙酚不增加心率,是较理想的诱导用药。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异丙酚在全麻诱导插管期间对呼吸循环的影响,并和硫喷妥钠进行比较.方法:择期手术病人30例,随机分为两组,即异丙酚组(P组)和硫喷妥钠组(T组),每组各15例.诱导方法为静注芬太尼4ug/kg, 观察2分钟静注异丙酚2.0mg/kg-2.5mg/kg或硫喷妥钠6mg/kg-8mg/kg和琥珀胆碱1.5mg/kg-2.0mg/kg后气管插管.应用Dash3000监测仪分别在诱导前、诱导后、插管后即刻及插管后5分钟测定循环参数的变化.结果:诱导后P组的血压和RPP与诱导前比较显著降低(P<0.01).在插管后即刻P组的血压,RPP和HR上升幅度比T组小,T组与诱导前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组间相比有差异(P<0.05).结论:异丙酚诱导迅速、平稳,可能减少心肌耗氧量,对插管刺激引起的高血压反应比硫喷妥钠轻.异丙酚不失为一种良好的全麻诱导药.  相似文献   

8.
观察异丙酚快速诱导对气管插管时心血管反应的影响。选择30例患者随机分成3组,I组硫喷妥钠,Ⅱ组依托咪酯,Ⅲ组异丙酚。结果,注入诱导剂后3组心率均略增快,SAP,DAP,MAP均呈不同程度的降低,气管插管后,仅Ⅱ组HR明显增快(P<0.05),I,Ⅱ组的SAP,MAP均显著高于基础值(P<0.05),Ⅱ组DAP在插管后3min显著升高,Ⅲ组的SAP,DAP,MAP均升高,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3组RPP在插管后均显著升高。提示:异丙酚对气管插管时心血管应激反应的抑制程度大于硫喷妥钠和依托咪酯,但不能完全抑制这种副反应。  相似文献   

9.
张恒刚  张景亮 《中外医疗》2012,31(22):102-103
目的探索依托咪酯在心脏直视手术全麻诱导时对循环的影响和起效时间的分析。方法对该院40例病人随机分为2组,A组为依托咪酯组,B组为硫喷妥钠组进行比较,分别在麻醉诱导前、用药后和气管插管后的变化进行观察。结果依托咪酯组与硫喷妥钠组相比较其麻醉诱导时间快、对循环影响小。结论依托咪酯具有起效快,持续时间短,是一种安全的静脉麻醉药。  相似文献   

10.
研究异丙酚,依托咪酯和硫喷妥钠在麻醉诱导期间对人体血流动力学若干指标物影响。方法;用异丙酚,依托咪醋,或硫喷妥钠以对30例ASAI或Ⅱ级的病人进行静脉麻醉诱导,以无创伤监测仪测定动脉血压和脉率。结果:异丙酚,硫喷妥钠静脉注射以后,患者的血压明显下降,硫喷妥钠组的脉率有显著增加,而异丙酚组的脉率相对平稳。  相似文献   

11.
王强  陈敏  巩固 《陕西医学杂志》2006,35(8):926-928,931
目的:观察丙泊酚或依托咪酯全麻诱导对心脏瓣膜置换病人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择心功能Ⅲ级,择期行心脏瓣膜置换病人50例,随机分为丙泊酚组(P组)及依托咪酯组(E组),每组25例,分别静脉注射丙泊酚2.5m g/kg和依托咪酯乳剂0.3m g/kg,再给予维库溴铵0.15m g/kg和芬太尼4μg/kg,3m in后行气管内插管。记录诱导前、诱导后1m in、3m in以及插管后1m in、3m in和5m in时的心率(HR)、动脉收缩压(SBP)、动脉舒张压(SDP)、平均动脉压(MAP)、中心静脉压(CVP)和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结果:用药后两组病人血压和心率均呈不同程度下降,诱导后3m in,丙泊酚组SBP、DBP比诱导前显著降低(P<0.01)、HR显著减慢(P<0.05),而依托咪酯组SBP、DBP、HR与诱导前比较无显著差异。气管插管后两组SBP、DBP和HR均上升,但与诱导前比较均无显著差异。组间比较,两组病人诱导后3m in,丙泊酚组SBP、DBP明显降于依托咪酯组(P<0.05)。结论:对心功能差的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依托咪酯比丙泊酚诱导可获得平稳的血流动力学,有效地抑制插管时的心血管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比较依托咪酯与丙泊酚对全身麻醉剖宫产产妇血流动力学、意识和新生儿的影响。方法  选取70例全身麻醉下行剖宫产产妇,随机分为2组,即丙泊酚组(35例):诱导剂量2 mg/kg,依托咪酯组(35例):诱导量0.3 mg/kg。记录所有产妇麻醉诱导前(T0)、诱导后1 min(T1)、2 min(T2)及5 min(T3)时的心率(HR)、收缩压(SAP)、舒张压(DAP)、平均动脉压(MAP)以及血氧饱和度(SpO2)。记录并分析术前、术后(前10 min,1次/min,之后1次/5 min)、切皮、子宫切开、胎儿娩出、子宫缝合、皮肤缝合、睁眼和拔管时的脑电双频指数(BIS)等数据。结果  两组产妇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及T3时,依托咪酯组的SAP、DAP及MAP均高于丙泊酚组(P <0.05)。麻醉诱导后1~8 min以及切皮时、切子宫时、胎儿娩出时及气管拔管时,依托咪酯组的BIS值均低于丙泊酚组(P <0.05)。两组产妇手术时间、脐静脉血气值、新生儿APGAR评分、术后血流动力学、止痛效果及不良反应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但依托咪酯组产妇复苏时间短于丙泊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36)。结论  依托咪酯较丙泊酚诱导全身麻醉对剖宫产产妇的血流动力学影响更小,安全性高,更适合剖宫产手术的全麻诱导,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全麻诱导对气管插管心血管反应的影响。方法60例ASAI-Ⅱ择期全麻的患者,随机分为瑞芬太尼组(RF组)和芬太尼组(F组),每组30例。麻醉诱导采用静注咪达唑仑0.1mg/kg,丙泊酚2mg/kg,维库溴胺0.1mg/kg,RF组予瑞芬太尼2ug/kg,F组予芬太尼2ug/kg,3min后气管插管。观察两组患者诱导前、诱导后、气管插管后即刻、1min、3min和5min的血压和心率变化。结果RF组血压和心率在诱导后和插管后均比诱导前降低(P〈0.05),而插管后与诱导后比无变化(P〉0.05);F组诱导后与诱导前比血压和心率无明显变化(P〉0.05),但插管后即刻、1rain和3min比诱导前升高(P〈0.05)。RF组诱导后和插管后血压和心率的降低比F组更显著(P〈0.05)。结论瑞芬太尼2ug/kg复合丙泊酚能有效地抑制全麻诱导气管插管引起的心血管反应。  相似文献   

14.
纪方  陈磊  舒洛娃 《北京医学》2012,34(8):674-676
目的比较全麻诱导期喉罩置入和视可尼气管内插管对患者心血管反应和脑电双频指数(BIS)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行鼻内窥镜全麻手术的患者60例,ASAⅠ~Ⅱ级,随机分为喉罩置入组(Ⅰ组)和视可尼气管插管组(Ⅱ组),每组30例。麻醉诱导和维持采用靶控输注丙泊酚和瑞芬太尼全静脉麻醉。比较各组患者诱导前(T1),诱导后(T2),喉罩置入或视可尼气管插管后即刻(T3)、1min(T4)、3min(T5)、5min(T6)时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BIS值的变化。结果Ⅰ组喉罩置入前后MAP、HR、BIS值组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Ⅱ组T3、T4、T5的MAP、HR较T2时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BIS值明显升高(P<0.05),且在T3、T4、T5时明显高于Ⅰ组(P<0.05)。结论在相同麻醉深度下,全麻诱导期使用喉罩置入或视可尼气管内插管均可保持患者循环系统稳定,但视可尼气管内插管可使中枢神经兴奋性增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依托咪酯在老年高血压患者全麻诱导ProSeal喉罩(PLMA)置入过程中对血流动力学及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行腹部手术的全麻老年高血压患者(年龄65-78岁,ASA分级Ⅱ-Ⅲ级)60例,随机分为2组(n=30):依托咪酯组(E组)和丙泊酚组(P组)。两组均采用快诱导PLMA喉罩置入,术中静吸复合麻醉维持。观察比较两组老年高血压患者诱导前(T0)、诱导后(T1)、插管后1 min(T2)、插管后3 min(T3)、插管后5 min(T4)及插管后10 min(T5)各时点血流动力学、血糖及皮质醇的变化。结果与T0相比,E组T1、T3、T4、T5时点的SBP、DBP明显降低(P<0.05),T1时点的HR明显降低(P<0.05),T2时点的SBP、DBP和HR无明显变化(P>0.05);P组T1、T4、T5时点SBP、DBP明显降低(P<0.05),T1时点HR明显降低(P<0.05),T2时点SBP、DBP、HR明显升高(P<0.05)。与E组相比,P组T2、T3时点SBP、DBP明显增高(P<0.05),T2时点HR明显增高(P<0.05)。两组患者各时点的SpO2和血糖浓度与诱导前(T0)相比及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T0相比,E组T3、T4、T5时点血浆皮质醇浓度逐渐降低,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组T3、T4、T5时点血浆皮质醇浓度呈下降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组T3、T4、T5时点血浆皮质醇浓度均明显低于P组(P<0.05)。结论在老年人麻醉诱导中,静脉注射依托咪酯比静脉注射丙泊酚能更好地稳定血流动力学改变,抑制喉罩插管的应激反应,更适合老年高血压病人的麻醉诱导。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小剂量氯胺酮对老年人全麻诱导气管插管期心血管反应的影响。方法选择80例拟行全麻择期手术老年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小剂量氯胺酮(0.3 mg/Kg)+丙泊酚(1.8mg/Kg)诱导组(KP组);丙泊酚诱导组(P组)。记录两组患者在诱导前(T0)、诱导后气管插管前(T1)、气管插管时(T2)、插管后1min(T3)、插管后3min(T4)、插管后5min(T5)时间点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的变化。结果KP组组间SBP、MAP、DBP和HR变化有显著性(P〈0.05);P组组间SBP、MAP、DBP和HR变化有显著性(P〈0.05);KP组与P组比较,T1、T2和T3时点的SBP、MAP、DBP、HR的变化均有显著性(P〈0.05)。结论小剂量氯胺酮能够有效减低老年人全麻诱导期气管插管的心血管反应。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地氟醚与丙泊酚联合诱导对MAP、HR及BIS的影响,以期达到循环稳定和达到气管插管所需麻醉深度的目的。方法选择择期甲状腺瘤切除手术患者60例,ASAⅠ~Ⅱ级,随机分为丙泊酚组(P组)和地氟醚+丙泊酚组(D+P组),每组30例。全麻诱导:所有患者静脉注射咪达唑仑0.03 mg/kg ,10 min后P组(丙泊酚)静脉注射舒芬太尼0.4μg/kg,丙泊酚2 mg/kg,顺式阿曲库铵0.15 mg/kg;D+P组(地氟醚+丙泊酚)静脉注射舒芬太尼0.4μg/kg,异丙酚0.5 mg/kg,顺式阿曲库铵0.15 mg/kg,两组静脉注药时间均为1分钟。然后D+P组(地氟醚+丙泊酚)开启地氟醚蒸发罐刻度至12%,氧流量8 L/min。所有患者均于静脉注药结束4 min后行气管插管。插管后关闭地氟醚蒸发罐,维持新鲜氧流量2 L/min,潮气量8~10 mL/kg,调整呼吸频率或潮气量维持呼气末CO2分压35~45 mmHg。记录所有患者麻醉诱导前(T0)、诱导后插管前(T1)、插管后1 min(T2)、插管后3 min(T3)的MAP和HR和BIS。结果与基础值相比,两组患者MAP在T1时均降低,在T2时均升高,P组(丙泊酚)变化较D+P组(地氟醚+丙泊酚)明显(P<0.05),MAP在T1时降至(68.1±8.1)mmHg;两组HR在 T1时均减慢(P<0.05),在T2时均加快,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BIS值在T1均在45以下,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无临床意义。结论地氟醚与丙泊酚及舒芬太尼联合诱导可维持循环相对稳定并可达到气管插管所需的麻醉深度。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盐酸氢吗啡酮和芬太尼对全麻诱导气管插管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择期全麻行口腔颌面部良性肿物切除术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三组。建立静脉通路后,H1组、H2组、F组患者分别静脉注射氢吗啡酮0.2mg、0.4mg和芬太尼0.2mg,5min之后常规诱导气管插管。记录患者入室后5min(T0),插管前即刻(T1),插管即刻(T2),插管后1min(T3)、3min(T4)、5min(T5)、10min(T6)的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HR)。结果:三组药物对MAP、HR的影响存在组间差异,其中H2组不同时相MAP、HR较平稳。结论:0.4mg盐酸氢吗啡酮和0.2mg芬太尼均能有效减弱全麻气管插管引起的应激反应,且0.4mg盐酸氢吗啡酮在不同时相对患者MAP、HR的影响更小,全麻诱导插管更为平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