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低场强磁共振成像(MRI)FLAIR序列及CT对急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诊断价值对比。方法搜集108例急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所有患者在发病后72h内均做了头颅CT和MRI检查,检查序列包括T1 WI、T2 WI、FLAIR。CT和MRI检查时间间隔<24h。双盲法阅读所有的CT、MRI图像,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MRI FLAIR序列对急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检出率为99%,CT为81%,MRI对原发性SAH的原因及外伤性SAH的伴随损伤的评估优于CT。结论低场强MRI FLAIR序列对急性SAH的诊断优于CT,当疑诊急性SAH,病情允许时应选择MRI检查,常规应用FLAIR序列。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低场磁共振液体衰减反转恢复(FLAIR)序列在诊断少量急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1例初诊为SAH的患者进行磁共振检查,进行常规T2WI、TIWI加权像及快速FLAIR检查,比较两种序列对病灶的显示情况。结果:FLAIR显示病灶清晰,在诊断蛛网膜下腔出血有明显的优势,特别可显示常规磁共振加权像未能显示的颅底池及脑表面的小出血病灶等。结论:低场磁共振FLAIR序列对急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敏感性高,具有较好的诊断价值,应常规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高场磁共振磁敏感加权成像(SWI)联合液体衰减恢复序列(FLAIR)对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0例经磁共振诊断为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MR表现,行常规T1WI、T2WI扫描及FLAIR、SWI序列扫描。结果50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FLAIR及SWI均可显示, FLAIR表现为脑沟裂池内高信号,SWI为低信号,6例患者T1WI可见高信号蛛网膜下腔出血,T2WI无1例显示。结论常规MR序列诊断SAH准确率不高,FLAIR联合SWI对SAH敏感性高,诊断准确率高,可作为诊断SAH的常规序列组合。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液体衰减反转恢复(fluid attenuated inversion recoverv,FLAIR)序列在急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蛛网膜下腔出血15例,所有患者在发病2d内均进行CT和MR检查,MR检查序列包含SE序列的T1WI和T2WI以及FLAIR序列,CT与MR检查时间间隔少于30min。对比分析它们对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敏感性。[结果]在15倒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中,常规SE序列上只有7例在T1WI上出现异常信号,而CT和FLAIR序列对所有病例均能作出诊断,FLAIR在确定稿变的范围方面要优于CT。[结论]FLAIR序列对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敏感性高,临床怀疑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在行MR检查时应常规应用FLAIR序列,以提高MR对蛛网膜下腔出血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DWI)序列、磁共振液体衰减反转恢复(fluid attenuated inversion recovery,FLAIR)序列在诊断少量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0例无颅脑疾病者及28例经CT或腰穿证实为SAH的患者进行磁共振检查,观察少量SAH在DWI、FLAIR序列上的信号表现,比较两种序列对病灶的显示情况。结果:DWI、FLAIR均能显示病灶线状、条片状高信号,急性期除1例DWI未清晰显示病灶外,其他FLAIR显示病灶范围较DWI广泛;亚急性及慢性期两者显示病变范围相当,其中两列慢性期DWI显示病灶范围较FLAIR稍大。结论:DWI、FLAIR序列相结合,对少量蛛网膜下腔出血敏感性更高,具有更好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介绍2例蛛网膜下腔出血MRI表现。探讨低场强MRI装置在蛛网膜下腔病变中的应用。方法:因CT维修改做MRI的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例,并经CT复查证实。结果:2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有相应的MRI表现。结论:蛛网膜下腔出血在低场强MRI不作为首选,但相应的影像学表现也能提示该诊断,在脑膜病变的应用中可有更大的作用,需低场强磁共振机用户共同探讨总结经验。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少量蛛网膜下腔的CT特征。方法对本院2003-2005年度414例蛛网膜下腔出血的CT征象进行分析。结果少量蛛网膜下腔出血315例,占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绝大多数。结论少量蛛网膜下腔出血有其一定的诊断特征;位于纵裂池的表现为纵形线样征,位于脑沟的表现为白线征,位下小脑幕下的表现为淡薄云絮征,每条均可作为确诊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低场MRI液体衰减反转恢复(fluid attenuated inversion recovery,FLAIR)序列在后颅窝病变的应用价值。方法:对80例后颅窝疾病患者同时行常规MR T2加权像及快速FLAIR检查,比较两种序列对病灶的显示情况,同时对CT结果对照。结果:FLAIR共检出病灶235个,常规T2加权像检出152个,CT仅显示107个。FLAIR显示病灶清晰,特别可显示常规MR T2加权像及CT未能显示的脑梗死及颅底池及脑表面的小出血病灶等,在诊断后颅窝外伤及蛛网膜下腔出血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结论:FLAIR对后颅窝病变具有较好的诊断价值,应作为常规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FLAIR序列对创伤性硬膜下血肿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53例创伤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对比分析FLAIR序列与CT扫描图像.结果 53例患者中8例CT显示硬膜下血肿,共计10个血肿;38例MRI显示硬膜下血肿,共计63个血肿(P<0.05).发生于大脑凸面的硬膜下血肿,MRIFLAIR序列共显示52个,CT显示8个;发生于其他部位的硬膜下血肿,MRI FLAIR共显示11个,CT显示2个(P<0.05).结论 FLAIR序列对创伤性硬膜下血肿的诊断敏感性明显高于CT,可以作为颅脑创伤诊断的常规序列.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CT扫描对少量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准确诊断与临床的实用意义。方法:对68例少量蛛网膜下腔出血进行确诊及治疗。结果:经过及时治疗后跟踪复查,63例少量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阳性征象消失,5例患者高密度出血影增多。结论:少量蛛网膜下腔出血CT的特征性表现与检查时间有密切关系,较容易漏诊与忽视。CT是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重要检查手段,具有极高诊断率,掌握少量蛛网膜下腔出血的CT表现及鉴别诊断,能明显提高检出率,为临床的早期诊治及评估预后提供重要的客观资料。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螺旋CT对小脑天幕区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诊断分析,提高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首次CT确诊率。方法:回顾性分析小脑天幕区呈高密度影的脑出血病人90例,均经CT复查或MRI检查证实。CT扫描均用轴位平扫。结果:所有病例均有小脑幕高密度影,占100%,其中小脑幕不对称性密度增高56例,占62%,对称性密度增高34例,占38%。大脑镰密度增高83例,占92%,脑沟呈高密度影为22例,占24%。蛛网膜下腔出血65例,占72%,其中CT显示小脑天幕不对称性密度增高53例,占82%,漏诊13例,占20%,误诊2例,占3%,脑内出血40例,占44%,硬膜下血肿24例,占27%。硬膜外血肿8例,占9%,脑积水1例,占1%。外伤原因81例,占90%。结论:蛛网膜下腔出血急性期CT表现为基底池、外侧裂池、脑沟较为广泛的高密度影,少量小脑天幕区蛛网膜下腔出血,CT表现为小脑幕密度增高、变宽,较难观察,易发生漏诊情况,对于有蛛网膜下腔出血或者怀疑有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病人,建议MRI检查或1周后复查CT。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螺旋CT对小脑天幕区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诊断分析,提高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首次CT确诊率。方法:回顾性分析小脑天幕区呈高密度影的脑出血病人90例,均经CT复查或MRI检查证实。CT扫描均用轴位平扫。结果:所有病例均有小脑幕高密度影,占100%,其中小脑幕不对称性密度增高56例,占62%,对称性密度增高34例,占38%。大脑镰密度增高83例,占92%,脑沟呈高密度影为22例,占24%。蛛网膜下腔出血65例,占72%,其中CT显示小脑天幕不对称性密度增高53例,占82%,漏诊13例,占20%,误诊2例,占3%,脑内出血40例,占44%,硬膜下血肿24例,占27%。硬膜外血肿8例,占9%,脑积水1例,占1%。外伤原因81例,占90%。结论:蛛网膜下腔出血急性期CT表现为基底池、外侧裂池、脑沟较为广泛的高密度影,少量小脑天幕区蛛网膜下腔出血,CT表现为小脑幕密度增高、变宽,较难观察,易发生漏诊情况,对于有蛛网膜下腔出血或者怀疑有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病人,建议MRI检查或1周后复查CT。  相似文献   

13.
张允 《医学理论与实践》2014,(21):2892-2893
目的:对比分析头颅CT血管造影(CTA)与头颅磁共振血管造影在诊断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评价。方法:对70例明确诊断的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头颅CT血管造影(CTA)与头颅磁共振血管造影两种检查方法的诊断符合情况。结果:在70例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中,在Ⅰ级患者中通过头颅磁共振血管造影有92.35%的准确率,而通过头颅CT血管造影(CTA)检测仅有81.48%的准确率,统计分析得出两者之间相比较P<0.05,表明两者之间的准确率差异有显著性;在Ⅱ~Ⅳ级的患者中,通过头颅磁共振血管造影有96.20%的准确率,而通过头颅CT血管造影(CTA)检测仅有82.25%的准确率,统计分析得出两者之间相比较P<0.05,表明两者之间的准确率差异有显著性;结果中Ⅴ级患者中通过头颅磁共振血管造影有92.16%的准确率,而通过头颅CT血管造影(CTA)检测仅有81.25%的准确率,统计分析得出两者之间相比较P<0.05,表明两者之间的准确率差异有显著性。结论:头颅磁共振血管造影在诊断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评价要明显好于头颅CT血管造影(CTA)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4.
MRI和CT在高血压性脑出血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董李花 《现代实用医学》2005,17(10):615-616,620
目的 探讨MRI与CT在高血压性脑出血诊断中的应用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58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的CT检查结果和/或MRI常规序列及FLAIR序列图像表现,52例患者接受MRI检查,233例患者接受CT检查,其中27例患者同时接受了2项检查。结果 合并蛛网膜下隙出血15例,血肿破入脑室56例,死亡61例。CT值在53~85HU,多表现为类圆形、梭形或不规则形,边缘清晰、密度均匀的高密度灶,周边环绕低密度水肿带,血肿较大者,占位效应明显。MRI检查:FLAIR图像表现为高信号,合并蛛网膜下隙或脑室出血的FLAIR图像均可见脑沟内呈明显高信号,而T1WI和T2WI信号则呈不确定状态。结论 CT特异性高,MRI敏感性高,结合2项检查可以提高诊断准确率。MRI的FLAIR序列显示急性蛛网膜下隙或脑室出血明显优于常规序列,具有可靠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MRI快速液体抑制反转恢复脉冲序列(FLAIR)在脑挫裂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脑挫裂伤患者的MR表现,比较FLAIR、T2WI/TSE及T1WI/SE三种脉冲序列诊断脑挫裂伤病变范围和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结果。结果在36例脑挫裂伤患者中,16例FLAIR对病灶周围水肿范围以及病灶对邻近结构压迫的诊断较T2WI准确,12例FLAIR较T2WI显示出更多位于皮质功能区和灰白质交界区的较小病灶。29例经腰穿和CT检查证实合并有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中,FLAIR序列均明确诊断,而T1WI仅有11例(37.9%)能作出明确诊断。结论FLAIR对诊断脑挫裂伤的病变范围和位于重要功能区的较小病灶以及是否合并有蛛网膜下腔出血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6.
纵裂池创伤性少量蛛网膜下腔出血CT征象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CT扫描对创伤性纵裂池少量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诊断价值。方法:24例颅脑创伤患者,表现为纵裂池少量蛛网膜下腔出血,经过短规CT复查少量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阳性征象均消失。结果:24例少量蛛网膜下腔出血表现为前纵裂池高密度影长度增加,8例伴有胼胝体沟征;纵裂池呈局限性羽毛状高密度影,邻近脑沟消失;后纵裂池密度增高增粗,边缘毛糙;复查显示上述征象均消失。结论:局限在纵裂池少量蛛网膜下腔出血CT扫描有特征性表现,与检查时间关系密切,容易漏诊。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MRIFLAIR技术在颅内病变诊断中的临床应用。方法:采用GE公司2.0Tesla超导型磁共振机,对378例颅内病变行SE—T1W1,FSE-T2WI及FLAIR序列扫描。并对二种技术进行比较,其中男223例,女155例,年龄12—85岁,平均41.5岁。结果:378例中,FLAIR检出160l病灶,T2W1检出1175个病仕,本组病例T1为1600ms时能较好地抑制脑脊液信号。结论:FLAIR序列相比常规SE序列,能增加病灶的对比度,提高颅内病变的检出率,FLAIR序列对颅脑病变显示优于FSET2加权序列。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脑白质缺血灶低场强磁共振的表现,探讨低场强磁共振在脑白质缺血灶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脑白质缺血灶患者,总结其在低场强磁共振表现。结果:脑白质缺血灶多表现为皮层下或深部脑白质斑点状等T1长T2信号影,FLAIR序列为高信号,磁共振表现具有一定规律性。结论:脑白质缺血灶在低场强磁共振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结合临床表现可确诊。  相似文献   

19.
老年人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老年人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特点。方法对我院1998~2003年60岁以上的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该病女性患者较多.60~90岁段发病率高,发病无明显诱因多,以轻微头痛、呕吐为主要特点。部分患者可以头晕、意识障碍、精神症状、高血压为首发表现,脑膜刺激征阳性率低.为63%,CT阳性率低,为74%,再出血26%,脑血管痉挛9.2%.死亡率高达31%。临床上易误诊为高血压,颈椎病、脑炎等疾病,因此以该病的早期诊断需结合腰穿及CT检查。  相似文献   

20.
腰穿及头颅CT在诊断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中的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了解腰穿及头颅CT在诊断原发性蛛网膜上腔出血中的作用,方法:分析62例初诊为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其中60例为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1例为误诊为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脑叶出血,1例为误诊为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Jackson癫痫)的临床,要穿及CT检查,结果: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CSF异常在发病后10天内的阳性率为100%,11-15天为89%,21-30天为45%,CT检查的阳性率,发病48h内为100%,3-5天内的为80%,5天以后的阳性率很低,结论:腰穿与CT检查对诊断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各有利弊,两者结合可提高诊断的正确性和减少误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