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王延斌  蒲志超  谢伟勇 《武警医学》2013,24(12):1076-1077
先天性脊柱侧凸是由于椎体发育缺陷导致的脊柱畸形,分为椎体形成障碍、椎体分节不良和混合型3型.其中,半椎体是先天性脊柱侧凸的最常见原因[1],临床上较为常见的半椎体有完全分节和部分分节半椎体,非手术治疗方式常无效.我科自2007-05至2012-03采用后路一期半椎体切除,通用脊柱内固定系统(general spine system,GSS)矫正内固定治疗先天性脊柱侧凸患者16例,矫形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后路手术治疗椎体肿瘤合并脊柱后凸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椎体肿瘤合并脊柱后凸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后路肿瘤切除+钉棒固定椎间融合器植骨融合术组(观察组)和后外侧入路肿瘤切除术+钉棒固定椎间融合器植骨融合术组(对照组),观察手术相关指标、椎体功能、融合情况以及生活质量。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卧床时间、Cobb角均明显少于对照组;治疗后椎间隙高度、椎体融合率、生活质量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后路手术创伤较小、预后好,对于椎体肿瘤合并脊柱后凸的患者治疗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3.
高军  于彤  彭芸  曾津津  段晓岷   《放射学实践》2013,28(9):924-927
目的:总结分析神经纤维瘤病Ⅰ型致营养不良性脊柱侧凸的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及病理学证实的13例神经纤维瘤病I型致营养不良性脊柱侧凸患儿的CT资料。结果:13例均表现为脊柱节段短弧形侧凸成角,脊柱侧弯Cobb角为26.6°~91.2°,椎体呈不同程度的楔形变及扇贝样改变。8例合并椎管扩大、椎间孔扩大及椎弓、椎板变薄,硬膜囊扩张;11例病变累及肋骨,肋骨表现为不规则变形;12例可见椎旁软组织增厚或包块影。结论:神经纤维瘤病I型致营养不良性脊柱侧凸的CT表现具特征性,有利于监测脊柱侧弯的进展,为临床矫形手术提供更多信息。  相似文献   

4.
儿童先天性脊柱侧凸是小儿常见的先天性脊柱畸形,脊柱凸弯可以使人体的躯干严重变形,甚至影响心、肺功能的正常发育生长,严重影响儿童的身心健康。早期行椎弓根钉内固定和矫形术是治疗的关键,为提高手术安全性,降低手术并发症,科学有效的围手术期护理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5.
脊柱侧弯是由于脊椎先天性发育异常而导致脊柱冠状面侧向弯曲的畸形,躯干呈"s"畸形,不但影响孩子的身体发育、外观、功能,严重者可影响内脏功能,尤其是心脏,甚至出现神经受压症状。手术的目的在于:矫正畸形并维持效果,或单纯稳定侧弯以防侧凸继续加重,由于手术创伤大、出血多并发症多,故术前术后护理对手术成功与否有着重要作用。本科自2006~2007年行脊柱侧凸畸形术病人5例,均未出现相关不良并发症、预后良好,现将有关护理和健康教  相似文献   

6.
当脊柱发生先天性,特发性、瘫痪性畸形时,常出现脊柱侧凸,不但影响人体外观和劳动,还使胸腔和腹腔的内脏受压,造成发育不良或脊髓受压导致瘫痪.对于脊柱侧凸病人,目前世界各国采用最广泛的治疗方法是哈林顿(Harrington)手术矫正脊柱侧弯,其目的是最大限度地矫正现有畸形,防止侧凸继续发展,使脊柱长期保持稳定.我院开展此项手术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对该项手术治疗前后的护理工作小结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从影像学角度对我院采用经皮椎体成形术(PVP)结合术中过伸体位治疗新鲜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的临床疗效进行评价。方法:收集近3年来我院应用PVP治疗OVCF患者37例(共39个椎体),分别对其术前、术后及术后半年随访时的侧位X线片进行测量,计算出其椎体压缩率及cobb’s角,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从影像学角度对疗效进行评价。结果:本组患者均得到了半年以上的随访,术前、术后椎体压缩率及cobb’s角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术后椎体压缩率及cobb’s角与半年后随访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在严格掌握适应证和严格手术操作的前提下,采用PVP结合术中过伸体位治疗新鲜的OVCF,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有效恢复压缩椎体的高度,纠正脊柱的后凸畸形,并能有效维持椎体高度,防止椎体进一步塌陷,影像学评价满意。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15例Luque技术矫正脊柱侧凸进行X线摄影分析,其中包括特发性脊柱侧凸12例,先天性脊柱侧凸3例。男7例,女8例。年龄10~28岁,平均18岁。作者对其X线摄影技术和脊柱侧凸测量及X线观察问题进行了简要讨论。  相似文献   

9.
目的:讨论病灶清除Ⅰ期植骨内固定治疗脊柱结核的手术前后临床观察与护理。方法:总结76例采用病灶清除Ⅰ期植骨内固定治疗脊柱结核的治疗及手术配合经验,强调手术前后临床观察与护理重点。结果:76例患者手术均取得满意的效果,无植骨块脱出、塌陷及不愈发生,优良率达100%,结论:此类手术提高了患者的长期稳定性,提高植骨的融合率和减少了手术后的并发症,具有较好的科学性、先进性、实用性,有很好的推广和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CT引导下经椎弓根单球囊跨中线扩张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脊柱压缩骨折的疗效及优缺点。资料与方法 37例疼痛性骨质疏松脊柱压缩性骨折患者,累及椎体47个。在CT引导下,经一侧椎弓根单球囊置入椎体中线区,使单球囊在椎体内跨中线扩张,骨水泥在椎体内跨中线分布,术后观察患者的疗效及骨折复位情况。结果 37例(47个椎体)均穿刺成功,术前受累椎体前缘高度(12.05±3.73)mm,术后恢复至(16.49±4.85)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后凸畸形由术前(23.4±5.4)°,矫正至术后(12.3±4.7)°,手术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CT引导下单球囊椎体后凸成形术,路径设计合理,穿刺成功率高,避免多次重复穿刺,所以创伤小、手术时间短;有效地解除了由于骨质疏松性脊柱压缩骨折引起的多种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1.
一期后前路手术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伴关节突绞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一期后前联合入路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伴关节突绞锁的临床疗效。方法2008年9月~2012年5月,笔者手术治疗32例成人颈椎骨折脱位伴关节突绞锁,其中单侧小关节脱位23例,双侧小关节脱位9例。术前神经功能ASIA分级: A级5例,B级12例,C级11例,D级3例,E级1例。均采用一期后路小关节撬拨复位或关节突切除复位、前路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术后定期随访,通过影像学检查了解节段稳定性、植骨融合情况,比较患者手术前后ASIA分级变化,进行疗效评价。结果32例随访10~24个月,平均15个月。术后影像学检查显示复位效果满意,颈椎椎间高度及生理曲度维持良好,植骨全部融合,无钢板螺钉并发症;除术前ASIA分级A级的3例患者神经功能无恢复,其余29例神经功能均有1~2级的恢复。结论一期后前联合入路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伴关节突绞锁可以获得满意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眶颧骨折的修复时机和方法.方法 本组43例患者,其中41例在受伤早期行切开复位和内固定,根据不同伤情选择不同的手术入路和相应的固定点.结果 伤口均Ⅰ期愈合,术后6个月~ 1年随访,骨折愈合良好,外观及功能恢复满意.结论 眶颧骨折应在伤后早期复位和坚强固定.  相似文献   

13.
规则肝切除治疗严重肝外伤37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探讨规则肝切除在肝创伤外科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昆士兰肝胆中心13年间(1983-1996年)287例肝外伤中行规则肝切除的37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37例无术中死亡,术后死亡3例(8.1%),主要死于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和多脏器功能衰竭。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一期前路病灶清除钛网植骨后路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结核并后凸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对66例胸腰椎结核并后凸畸形患者在术前进行至少3周正规抗结核药物治疗后行病灶清除、椎间植骨及后路内固定术,根据术后后凸畸形的矫正角度及Frankel分级评价效果。结果对66例患者随访9~18(12±2)个月,所有患者无局部复发及窦道形成,术前术后Cobb角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rankel分级与术前比较均有1~3级恢复。结论一期前路病灶清除、钛网植骨、后路内固定手术具有病灶清除彻底,植骨融合内固定可靠,畸形矫正理想等优点。  相似文献   

15.
Recurrent dislocations of the superior tibiofibular joint are rare. The majority of these patients are physically active, young adults. Different surgical techniques have been described for the management of this pathology: resection of the proximal aspect of the fibula, arthrodesis of the superior tibiofibular joint with or without fibular osteotomy. Because of the problems reported with these techniques, we opted for Weinert and Giachino ligament reconstruction. From 1989 to 1994, three patients were treated and reviewed in our practice: all, soccer players on the local team, 20, 23, and 25 years old, with superior tibiofibular pain and tumefaction, without neurological symptoms, but with anteroposterior mobility of the fibular head. The average duration of the symptoms before operation was 9 months, and the average follow-up was 15 months. At the follow-up, pain and anteroposterior mobility were gone. Soccer playing was resumed at 7 months without recurrence but with low frequency and stress. In our opinion, the Weinert and Giachino ligament reconstruction, using a portion of the biceps tendon to reconstruct the superior tibiofibular ligament, appears an effective approach to restore indolence and stability to the superior tibiofibular joint and to avoid complications of resection and arthrodesis. Received: 29 April 1996 Accepted: 31 October 1996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重症脊柱结核手术治疗的方法和临床效果。方法110例病变累及1—3个椎节的胸腰椎结核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结核中毒症状,32例患者有不同程度后凸畸形。一期行前路病灶切除减压,自体髂骨肋骨和同种异体骨椎体间植骨,“K”钢板内固定重建脊柱稳定性,术后给予12~18个月抗痨治疗,观察术后腰背部疼痛缓解、脊髓神经功能恢复、植骨融合及内固定稳定情况。结果术后患者腰背部疼痛缓解,下肢疼痛麻木消失,术前伴有脊髓功能障碍的27例患者术后神经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恢复。术后影像学检查示植骨块及内固定钢板位置良好,椎体序列及高度恢复良好。随访1~7年,平均4.2年,复发8例,经处理后痊愈。结论采用前路一期病变椎体切除椎体间植骨钢板内固定的手术方式有利于病变切除彻底,椎管减压彻底,脊柱稳定性重建可靠。  相似文献   

17.
后入路脊髓前侧推挤减压治疗胸腰椎损伤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8  
报告50例后入路全椎板切除,不破坏小关节突和椎弓根,采用作者设计的特殊弧度的骨凿,骨膜剥离器,骨锉和推进器作脊髓前侧推挤减压,Dick器械短节段椎弓根内固定和后路植骨融合术。术后和随访神经功能恢复标准,按Frankel氏分级法,6例达到B级,16例进入C级,5例进入D级,19例达到E极。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Ⅰ期前后联合入路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ssification of posterior Iongitudinal ligament,OPLL)的必要性及可行性。方法 自2001年10月至2004年3月采用前路及后路联合减压术治疗颈椎OPLL8例,其中男7例,女1例;年龄32—55岁,平均48.2岁。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为6~30个月。根据日本矫形外科学会(JOA)评分标准,术后评分提高了1~8分,平均4.5分,术后症状改善率4/8。结论 采用Ⅰ期前后联合入路减压成形前路钢板内固定融合术治疗颈椎OPLL具有病灶切除彻底、减压完全、安全有效的特点,是目前治疗该病的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髋关节多角度投照在股骨颈骨折内固定导针置入中的重要意义.方法 将一个正常成人股骨近段标本划分为前上、前下、后上、后下4个区域,分别对4个区域的导针进行多角度投照.结果 正位旋转与侧位展收与尖面距有线形关系,并且发现已经穿出股骨头面的导针在正侧位投照仍均在股骨头中的情况,根据不同的导针尖区域可选择不同的投照角度来确定导针是否穿出股骨头.结论 导针如果在正侧位上均在股骨头里面,仍不能排除导针已穿出股骨头,需加照相应角度确定.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Mason Ⅲ型或Ⅳ型桡骨头骨折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及桡骨头切除术的预后疗效,探讨临床治疗该类骨折手术方式的选择.方法 桡骨头骨折23例,男11例,女12例.行桡骨头切除8例(Mason Ⅲ 型3例,Ⅳ型5例);行切开复位内固定15例(Ⅲ型7例,Ⅳ型8例),其中板钉系统固定8例,螺钉合并克氏针固定7例.术后从肘关节活动度、X线片表现、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 AS)、患者满意度、手臂肩残疾问卷表(DASH)及Broberg&Morrey功能评分等进行疗效评定.结果 平均随访时间35个月(12~65个月),所有患者骨折均愈合,无创伤性关节炎发生.切开复位内固定组及桡骨头切除组肘关节屈曲伸直弧度分别平均为132°及79.4°(P<0.01),患者满意度分别平均为9.1分及8分(P<0.05).Broberg & Morrey肘关节功能评分:切开复位内固定组平均93.9分,优9例,良5例,可1例,差0例;桡骨头切除组平均80.6分,优2例,良2例,可4例,差0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切开复位内固定组及桡骨头切除组DASH评分分别平均2.9分及18.1分(P<0.05).结论 Mason Ⅲ型或Ⅳ型桡骨头骨折行切开复位内固定可以获得比桡骨头切除术更好的肘关节活动度、肘关节功能、日常生活功能及患者满意度,建议此类患者优先选择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尽力重建或修复桡骨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