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 探讨脑梗死合并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血压晨峰与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8月住院的脑梗死合并高血压患者132例进行颈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根据血管内膜中层厚度(IMT)分为IMT正常组20例,IMT增厚组56例,IMT斑块组56例,后2组判定为颈动脉粥样硬化.另外,根据24 h动态血压监测结果将132例患者分为非晨峰组49例和晨峰组83例.测定各组血脂、24 h平均收缩压(24 h SBP)、24 h平均舒张压(24 h DBP)、日间平均收缩压(dSBP)、日间平均舒张压(dDBP)、夜间平均收缩压(nSBP)、夜间平均舒张压(nDBP)、血压变异性、血压晨峰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IHSS)、日常生活能力评分(BI).结果 IMT正常组、IMT增厚组、IMT斑块组TG、TC、LDL-C、HDL-C、ApoA、ApoB、Hcy、hs-CRP、24 h SBP、24 h DBP、dSBP、dDBP、nSBP、nDBP、24 h SBPV、dSBPV、血压晨峰检出率、NIHSS、BI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脑梗死合并高血压患者血脂、Hcy、hs-CRP、24 h SBPV、dSBPV、血压晨峰与动脉粥样硬化有关,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 对比血液透析伴高血压患者与腹膜透析伴高血压患者血压波动的特点,为临床治疗及护理提供指导.方法 收集选取2014年5月至2016年5月于本院规律血液透析伴高血压患者98例,腹膜透析伴高血压者68例.对其行动态血压检测,观察指标两组间24 h平均收缩压(24hSBP)、24 h平均舒张压(24hDBP)、日间平均收缩压(dSBP)、日间平均舒张压(dDBP)、夜间平均收缩压(nSBP)和夜间平均舒张压(nDBP)及其下降率.结果 腹膜透析伴高血压组杓型血压比例明显高于血液透析伴高血压组(P=0.009).血液透析伴高血压组24hSBP、24hDBP、nSBP、nDBP高于腹膜透析组伴高血压组(P<0.05).血液透析伴高血压组夜间SBP下降率、夜间DBP下降率低于腹膜透析伴高血压组(P<0.05).结论 血液透析伴高血压患者比腹膜透析伴高血压患者杓型血压比例较少,夜间SBP下降率、夜间DBP下降率低,昼夜节律不明显.在临床工作中医务人员更应该注意血液透析伴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血压昼夜节律、血压负荷及血压变异性对左室肥厚(LVH)影响。方法:对确诊的60例EH患者行24h动态血压和超声心动图检测。结果:EH伴LVH与无LVH两组24h平均收缩压(SBP)及昼间平均SBP有显著性差异(P<0.01,P<0.05);夜间平均SBP、平均舒张压(DBP)有显著性差异(P<0.01,P<0.05)。两组24h收缩压负荷(SBP load)及舒张压负荷(DBP load)有显著性差异(P<0.05),昼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夜间SBP load及DBP load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昼间收缩压标准差(ABPVs)有显著性差异(P<0.05),夜间ABPVs及舒张压标准差(ABPVd)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原发性高血压伴左心室肥厚者其血压负荷及血压变异明显增大。夜间血压和左心室肥厚的关系更为密切。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研究高血压(EH)患者和正常血压者的血压昼夜变异性,探讨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变异性特点,以及与正常血压者的异同.方法126例高血压病患者和40例正常血压者分别作为高血压组和正常血压组.比较两组平均血压各参数(24hSBP、24hDBP、dSBP、dDBP、nSBP、nDBP)和两组间的变异性参数--标准差s(24hSBPs、24hDBPs、dSBPs、dDBPs、nSBPs、nDBPs),各时间段平均收缩压和舒张压的变异系数CV.结果高血压组平均血压参数(24hSBP、24hDBP、dSBP、dDBP、nSBP、nDBP)均显著大于正常血压组(P<0.001).昼夜变化规律两组一致,高血压组血压变异性各参数(24hSBPs、24hDBPs、dSBPs、dDBPs、nSBPs、nDBPs)大于正常血压组.各时段的变异度指标--变异系数(24hSBPCV、24hDBPCV、dSBPCV、dDBPCV、nSBPCV、nDBPCV)其绝对值显著大于正常血压组.两者血压变异性(BPV)变化规律,均为昼夜24h血压变异大于白天的血压变异,收缩压变异大于舒张压变异,白天血压变异大于夜间血压变异.结论本研究显示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变异性显著大于正常血压者,而两者血压变异性的昼夜变化规律一致.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高血压鼻出血24h动态血压特征及血压控制和护理。方法 选取我院2018年6月~2019年3月高血压鼻出血患者100例为观察对象,监测患者血压并实施护理,观察患者24h平均动脉压(mABP)、24h收缩压(24h SBP)、24h舒张压(24h DBP)、白天平均收缩压(dSBP)、白天平均舒张压(dDBP)、夜间平均收缩压(nSBP)、夜间平均舒张压(nDBP)、临床转归、住院时间。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高血压鼻出血的影响因素。结果 高血压鼻出血患者24h SBP、dSBP、nSBP及24h DBP、dDBP、nDB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经护理后,所有患者止血成功,未发生因鼻出血死亡情况,住院时间(4.86±1.02)d;夜间血压升高、高胆固醇、高血压病程、高血压Ⅱ~Ⅲ级是高血压鼻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P 0.05)。结论高血压鼻出血患者的血压昼夜节律不明显,加强护理有助于患者康复,夜间血压升高、高血压病程、高血压Ⅱ~Ⅲ级是高血压鼻出血密的危险因素,应加强对该类患者的观察及护理,预防多次出血。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苏黄止咳肢囊对老年患者动态血压的影响。方法对80例老年感冒后咳嗽患者于应用苏黄止咳胶囊前、应用后第3天和第7天进行动态血压监测各参数进行对比分析,包括24 h平均收缩压(24hSBP)、24h平均舒张压(24hDBP)、日间平均收缩压 (dSBP)、日间平均舒张压(dDBP)、夜间平均收缩压(nSBP)、夜间平均舒张压(nDBP)和昼夜平均动脉压差值百分率(d-nMAP/dMAP)。结果用药后第3天和第7天动态血压24hSBP,24hDBP,dSBP, dDBP, nSBP,nDBP和d-nMAP/dMAP与用药前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 (p〉0.05)。结论苏黄止咳胶囊可以安全用于无高血压、心脏病及肝肾肺疾病的老年感冒后咳嗽患者。  相似文献   

7.
动态血压昼夜节律、变异性与高血压左室肥厚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建松 《现代医药卫生》2003,19(10):1235-1236
目的 :研究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监测参数、昼夜节律、变异性与左室肥厚的关系。方法 :75例高血压患者,男51例,女24例,平均年龄 (63±8)岁。动态血压监测24小时血压 ,超声心动图测量并按Devereux校正公式计算左心室重量指数(LVMI)。结果 :血压昼夜节律消失患者LVMI、动态血压参数 :24小时SBP、nSBP、nDBP、24小时SBPV、nSBPV、ndDBPV高于存在者 (P<0.05) ;高血压左室肥厚 (LVH)者LVMI、动态血压变异系数 :24小时SBPV、nSBPV明显高于无LVH组 (P<0.05) ;LVH组LVMI与24小时SBPV、nSBPV呈正相关(r=0.497、0.369 ,P<0.05)。结论 :高血压左室肥厚与动态血压变异性增高及昼夜节律消失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血压变异性(BPV)与左室肥厚(LVH)的相关性。方法对112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进行24 h 动态血压监测和超声心动图检查,比较伴 LVH 和不伴 LVH 组患者24 h ,日间,夜间的收缩压(SBP)和舒张压(DBP)标准差(SD)差异,采用 Pearson 相关系数和多因素回归系数评价左室重量指数(LVMI)与 SD 的相关性。结果伴 LVH 患者的24 hSBP -SD、日间 SBP - SD 和夜间 SBP - SD 均高于不伴 LVH 患者(P ﹤0.05),24 hDBP - SD、日间 DBP - SD 和夜间 DBP - SD 间均未发现有统计学差异(P ﹥0.05);患者左室重量指数(LVMI)与24 h SBP - SD 呈正相关(r =0.501,P ﹤0.05),与24 DBP - SD无相关性(r =0.141,P ﹥0.05);24 h SBP - SD、日间 SBP - SD、夜间 SBP - SD 值与 LVMI 独立相关,回归系数分别为0.167,0.093,0.196。结论 LVH 形成过程中,SBP 变异性增加比 DBP 变异性更为重要,且以夜间 BPV 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高血压患者早晚服用长效钙离子拮抗剂(CCB)马来酸左旋氨氯地平对昼夜血压的影响。方法对41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行动态血压检测,分为2组;A组,即杓型组(n=18);B组,即非杓型组(n=23),将B组患者又分左旋氨氯地平早晨组(n=11)与晚上组(n=12),口服剂量2.5mg/1次/d。治疗第8周末复查动态血压。结果早晨和晚上服药组平均日间收缩压(dSBP)与舒张压(dDBP)、夜间收缩压(nSBP)与舒张压(nDBP)水平较治疗前下降(P<0.05);早、晚服药对dSBP、dDBP的降压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nSBP、nDBP的降压有统计学意义(P<0.05)。晚上服药使高血压非杓型转为杓型比例高于早晨服药。结论晚上服用左旋氨氯地平能使部分非杓型血压转变为杓型血压,更有效地控制血压,稳定夜间血压,保护靶器官。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厄贝沙坦对高血压患者治疗效果。方法192例高血压患者应用厄贝沙坦治疗12周,比较治疗前、后24h收缩压、舒张压、血压变异性及左心室质量变化。结果24h平均收缩压(24hSBP)、白天平均收缩压(dSBP)、白天平均舒张压(dDBP)、夜间平均收缩夺(nSBP)及24h收缩压变异性(24hSBPV)、24h舒张压变异性(24hDBPv)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左心室质量较治疗前减轻。结论厄贝沙坦可降低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变异性,减轻左心室质量。  相似文献   

11.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动态血压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急性期24h动态血压变化.方法 应用24h动态血压监测仪分别对8例AMI急性期患者、12例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和12例正常对照者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ABPM).结果 AMI与不稳定性心绞痛比较:24hSBP、24hDBP、dSBP、dDBP、nSBP、nDBP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正常对照者比较:24hSBP、24hDBP、dSBP、dDBP均降低,差异显著(P<0.05);并且AMI的血压昼夜节律消失.结论 对AMI患者急性期应密切监测血压变化,合理使用药物.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24小时血压变化状况,指导临床用药。方法采用MOBIL-O-Graph动态血压监测仪监测40例原发性高血压病(EH组)和38例原发性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DM组)患者24小时血压,比较其24hSBP、24hDBP、dSBP、dDBP、nSBP、nDBP、血压负荷值、血压昼夜节律。结果24hSBP、24hDBP、dSBP、dDBP、白天血压负荷两组无差异(P>0.05),nSBP、nDBP、夜间血压负荷及血压昼夜节律存在差异(P<0.05)。结论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夜间血压升高,夜间负荷值升高,血压昼夜节律发生改变。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自主呼吸训练影响稳定型冠心病心率变异性和心率-压力乘积的护理康复效果。方法 选取120例稳定型冠心病患者平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2组,每组6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健康宣教,观察组患者则在常规健康宣教的基础上给予自主呼吸训练。分析2组患者康复训练前后心率变异性[1 d正常RR标准差异(SDNN)、1 d内5 min时段RR间期均值标准差(SDANN)、连续RR间期差值均方根(RMSSD)和相邻正常RR间期差值>50 ms百分比(PNN50)]和心率-压力乘积的差异,同时记录康复训练后患者的动态血压参数[24 h平均收缩压(24 h SBP)、24 h平均舒张压(24 h DBP)、白昼平均收缩压(dSBP)、白昼平均舒张压(dDBP)、夜间平均收缩压(nSBP)、夜间平均舒张压(n DBP)]和血脂指标[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并统计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康复训练后,与对照组患者相比,观察组患者的24 h SBP、24 h DBP、dSBP、dDBP、nSBP、nDBP、TC、TG和LDL-C均减小,HD...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动态心电图联合24 h动态血压监测在高血压心肌缺血中的监测效果。方法 选择2020年8月至2021年8月北京航天总医院心血管内科收治的123例高血压心肌缺血患者为观察组,选择2019年7月至2020年7月收治的122例高血压心肌缺血患者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均行动态血压监测及24 h动态心电图监测。观察两组患者心肌缺血发生率、昼夜收缩压(d SBP/n SBP)、昼夜舒张压(dDBP/nDBP)、昼夜心率(dHR/nHR)及ST段下移持续时间、下移幅度及心肌缺血阈变异性情况。结果 观察组心肌缺血发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中有心肌缺血患者的dSBP低于无心肌缺血组患者,dHR、nSBP、nHR高于无心肌缺血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中,有心肌缺血组患者dSBP、nSBP低于无心肌缺血组患者,nHR高于无心肌缺血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有心肌缺血组患者的dSBP、nSBP高于对照组有心肌缺血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无心肌缺血组患者的dDBP、低于对照组无心肌缺...  相似文献   

15.
目的:用超声心动图评价氨氯地平消退轻中度高血压病左室肥厚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轻中度高血压病左室肥厚患者20例,给予氨氯地平口服20周,治疗前后分别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和心脏超声检查,结果:24h动态血压监测的指标24h SBP,24h DBP,dSBP,dDBP,nSBP,nDBP与心脏超声左室肥厚的指标IVST、PWT、LVMI用药后均较用药前有显著下降(P<0.01),结论:氨氯地平能够明显降低轻中度高血压病患者24h血压,并能使其左室肥厚明显消退。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左旋氨氯地平对中青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及血压变异性的影响。方法将96例中青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左旋氨氯地平组和拉西地平组(均n=48),分别口服左旋氨氯地平2.5 mg·d(-1)和拉西地平4 mg·d(-1)和拉西地平4 mg·d(-1),治疗12周,分别于治疗前后对能按规定服药并按时回访的患者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比较两种药物对患者血压、血压变异性、血压杓形及24 h收缩压(SBP)/24 h舒张压(DBP)平滑指数(SI)的影响。结果治疗12周后,左旋氨氯地平组及拉西地平组各时段SBP及DBP均较治疗前有明显下降,左旋氨氯地平组降压幅度更显著(P<0.01);治疗后两组患者杓形血压百分率明显提高(P<0.05);与拉西地平组比较,左旋氨氯地平组日间平均SBP/DBP变异性、夜间平均SBP/DBP变异性、清晨06:00(-1),治疗12周,分别于治疗前后对能按规定服药并按时回访的患者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比较两种药物对患者血压、血压变异性、血压杓形及24 h收缩压(SBP)/24 h舒张压(DBP)平滑指数(SI)的影响。结果治疗12周后,左旋氨氯地平组及拉西地平组各时段SBP及DBP均较治疗前有明显下降,左旋氨氯地平组降压幅度更显著(P<0.01);治疗后两组患者杓形血压百分率明显提高(P<0.05);与拉西地平组比较,左旋氨氯地平组日间平均SBP/DBP变异性、夜间平均SBP/DBP变异性、清晨06:0009:00点平均SBP/DBP变异性、夜间23:0009:00点平均SBP/DBP变异性、夜间23:0024:00点平均SBP/DBP变异性均显著改善(P<0.01)。左旋氨氯地平组SI_(SBP)和SI_(DBP)明显高于拉西地平组(P<0.01)。结论左旋氨氯地平能有效地控制中青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改善血压变异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动态血压变异性与高血压左心室肥厚(LVH)的关系。方法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00例,其中高血压LVH组40例,高血压无LVH组60例,对照组正常血压者50例。予动态血压监测仪24 h连续记录,统计各时间段血压均值及血压变异性。结果高血压LVH组与高血压无LVH组及正常对照组比较,24h各时间段的血压均值和血压变异性的差异均有极显著意义(P<0.01)。高血压无LVH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血压均值差异有极显著意义(P<0.01),血压变异性比较,除白昼收缩压变异性有显著差异外,其余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动态血压变异性与高血压LVH密切相关。故高血压病的早发现、早治疗对减少LVH及各种并发症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血压负荷值及血压昼夜节律与左心室肥厚的关系。方法采用24h动态血压监测(24小时ABPM)仪,对352例高血压患者进行监测,并应用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确定左心室肥厚(LVH)或无LVH。筛查出LHV组60例,在无LVH组的292例中随机抽出60例作对照,以24小时、白天、夜间平均血压(SBP和DBP)及血压负荷值,并计算出血压昼夜节律值[(日间均值—夜间均值)/日间均值×100%],为参数指标。结果两组血压昼夜节律、血压负荷值、血压均值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血压昼夜节律及血压负荷值与高血压LVH密切相关,并对左室肥厚的发生和预后有着重要的评估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高血压左室肥厚(LVH)与血压变异性(BPV)的关系.方法 对72例伴有或不伴有LVH的高血压患者进行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分析血压的变异性,并和对照组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高血压组无论是否伴有LVH与正常组相比较,长时血压变异各指标均显著增高,24小时收缩压标准差(24h SSD)及24小时舒张压标准差(24hDSD),昼间收缩压标准差(d SSD)在伴有LVH的患者较无LVH的高血压患者相比显著增高.结论 血压变异性增高是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的一个特征,长时血压变异与LVH有一定关系,理想的抗高血压治疗也应降低BPV.  相似文献   

20.
缬沙坦联用氨氯地平对老年性高血压左心室构型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缬沙坦联合氨氯地平对老年性高血压左心室肥厚及构型的影响。方法将70例高血压患者分成2组,Ⅰ组(n=38)予以缬沙坦联合氨氯地平;Ⅱ组(n=32)单用氨氯地平,2组均给药6 mo后,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ABPM)和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2组24 h ABPM参数24 h SBP、24 h DBP、dSBP、dDBP、nSBP、nDBP和心脏彩色超声参数IVST、RWT、INMI用药后均较用药前有显著下降,但Ⅰ组优于Ⅱ组(P<0.05)。结论缬沙坦联合氨氯地平在逆转高血压左室肥厚方面有协同作用,且左室构型中向心性重构是防止心肌损害加重的关键阶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