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寿彭认为,痹证主要是发生在运动系统中以肢体筋肉关节疼痛为主的病证,强调寒湿和瘀血是导致痹证的重要原因,关键病机是寒湿和瘀血导致的“不通则痛”,治疗以散寒除湿、活血止痛为主要方法,常以经验方“痹痛宁”随证加减,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2.
王济生 《中医药学刊》2005,23(5):884-884
外感病因感受外邪而发,多由表入里、从气到血、先实后虚。在这个过程中,肺系功能往往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而出现相应证候。本文根据外感病肺系证候的基本病机,初步探讨了宣、肃、温、清、润、补6法。治法是联系方与证的桥梁,方随法出,法因证立。因此,研究治法,不能脱离具体的证候与方剂。  相似文献   

3.
外感病因感受外邪而发,多由表入里、从气到血、先实后虚.在这个过程中,肺系功能往往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而出现相应证候.本文根据外感病肺系证候的基本病机,初步探讨了宣、肃、温、清、润、补6法.治法是联系方与证的桥梁,方随法出,法因证立.因此,研究治法,不能脱离具体的证候与方剂.  相似文献   

4.
痹证是一种筋骨肌肉或关节等部位发生疼痛、重着、硬肿或顽麻不仁的证候。痹者,闭也,乃气血凝涩不通之意。其病多由气血亏损,腠理疏  相似文献   

5.
从逻辑学角度对《伤寒论》"六经病"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伤寒论》的主要内容是"六经病"辨证论治.本文试从逻辑学角度对《伤寒论》的"六经病"进行探讨,分析"六经病"的概念与张仲景思想方法.不妥之处,敬请指正.太阳病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这是张仲景对外感热病初期证候的归纳与命名.外感热病初期,外邪侵袭人体,正气抗邪,必然会引起一系列的病理变化而出现众多的证候.但是,证候的表现有无规律性?哪些证候是主要的?概括出哪些证候能够反映外感热病初期的本质?这就需要对临床众多的证  相似文献   

6.
目的归纳有肾系内伤基础疾病兼有感冒的患者的一般证候特征,以期为治疗提供一定的依据。方法比较观察组和对照组感冒病程、肾功能变化、慢性肾脏病积分、感冒症状积分和中医证候的异同,探讨肾系内伤基础上感冒的证候特征。结果寒邪、燥邪是肾系内伤基础上外感致病的主要因素。肾系内伤基础影响外感病的病程,使病势缠绵难愈。外感病对患者原有的肾脏病会产生影响,在外感病发病初期,即表现为肾功能降低,尿潜血和(或)尿蛋白增加,虽然随着外感病的痊愈,肾功能及原有肾脏病的情况亦会有所恢复,但均无法恢复到外感病前的水平,说明外感病会加重肾系内伤基础疾病。结论有肾系内伤疾病的患者临床症状多且复杂;外感病对其大部分临床症状会产生影响,加重原有的临床症状;肾系内伤基础的感冒,多发生在肾阳虚、肾阴虚或肾阴阳两虚的本虚基础之上,而又多兼有湿、痰、瘀、郁等证候。  相似文献   

7.
痹痛证,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和多发病。本病多由风寒湿邪侵袭经络,气血闭阻不能畅行,引起肌肉、筋骨、关节疫痛、麻术、重着,屈伸不利,甚则关节肿大灼热等症状。我科从1981~1992年运用药砖治疗痹痛症350例,临床观察514例痹痛症者,随机分为药砖组350例和对照组164例,用统计学处理,发现疗效有非常显著的差别,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正类风湿关节炎属于祖国医学"痹证"范畴,是指由于风、寒、湿、热等外邪侵袭人体,闭阻经络,引起肢体关节、肌肉的疼痛,肿胀,重着,麻木,甚或活动不利的一类疾病。痹证,《内经》称为痹,《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第五称为历节。其病因病机不外乎风、寒、湿三气杂至。痹症极为复杂,其说既多,含义亦广,以痹证之证候而言,分为行痹(痛处行而不定)、痛痹(掣痛苦楚)、着痹(定而不移)。以邪侵部位深浅分别之,则有骨痹、筋痹、脉痹、  相似文献   

9.
痛证从肝论治探讨山东中医学院(250014)孙迎节关键词痛证;肝(中医);辨证论治痛证是以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病证,包括头痛、胸痛、胁痛、胃脘痛、腹痛、腰痛、肢体痛、痹证等。痛证的致病因素很多,常见者如六淫、七情、饮食、劳倦、外伤、虫兽等。其病机...  相似文献   

10.
考诸痹论,都将肢体肌肉筋骨部位疼痛的肢体型痹证,与关节部位肿痛的关节型痹证相混淆,统称为痹证.但是,之后有关痹证的辨证论治内容,通常只论关节型痹证,少有肢体型痹证的论述.如现行高等医药院校规划教材就最具代表性,在<中医内科学·痹病>中:"所谓肢节痹病,系以肢体经络为风寒湿热之邪所闭塞,导致气血不通,经络痹阻,引起肌肉、关节、筋骨发生疼痛、酸楚、麻木、重着、灼热、屈伸不利,甚或肿大变形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随后只阐述关节型痹证的辨证论治方法(将关节肿痛分为行、痛、着、热、尪痹5型进行辨证论治)[1],缺少肢体型痹证的辨治内容.由于缺少指导肢体型痹证的辨证论治的方法,临床上只能沿用辨治关节型痹证的辨治思路来治疗肢体型痹证.因此,治疗效果不十分理想.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成都地区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患者的中医证候分布规律.方法 对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来自四川大学华西医院1341例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患者(成都市行政区域内的常住人口,且居住时间≥5年)采用横断面调查,填写调查表,数据收集包括患者一般资料及中医证候诊断要素相关资料,统计患者主要中医症状与体征分布、主要证候分布情况,并以性别(男、女)、偏瘫侧肢体(左、右)、年龄段(≤40岁、>40岁但≤70岁、>70岁)及病程(≤72 h、>72h)分类探讨影响证候分型的相关因素. 结果 40种中医症状与体征可分为风、火、痰、气虚、瘀和阴虚6类,其中包含症状与体征数最多的是气虚证,包含症状与体征数最少的是瘀证.1341例患者中中经络1073例,中脏腑268例.中经络的证候分型频数从高到低依次为风痰阻络、阴虚风动、痰瘀阻络、气虚血瘀和痰热腑实;中脏腑的证候分型频数从高到低依次为痰蒙清窍、痰热内闭.不同性别、年龄段患者中医证候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程≤72h患者多以风痰阻络证候为主,而>72h患者多以阴虚风动证候为主.右侧肢体偏瘫多以痰蒙清窍、痰瘀阻络与痰热内闭3种证候为主;而左侧肢体偏瘫多以风痰阻络与阴虚风动两种证候为主.结论 成都地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急性期以风痰阻络、痰蒙清窍、阴虚风动证候为主,病程长短及肢体瘫痪偏侧部位可能对中医证候分布有影响.  相似文献   

12.
证是温病中最常见的证候类型,不论是温热病还是湿热病均可发生.因其证候类型较多,且有温热与湿热之别,故治法亦多.叶天士在<外感温热篇>第六条、第七条和第十条中,分别论述了温热病与湿热病气分证的治法.  相似文献   

13.
痛证是人类最早感受和认识的疾患。中医学的起源和理论特色都与痛证的诊疗实践密切相关。创伤性疼痛在先民狩猎、生产活动中最为多见,很多外感和内伤杂病也以疼痛为早发症状。疼痛以其是人类最敏感常见多发而被古人指称为病。《说文解字》以此言:“痛,病也。”原始人类...  相似文献   

14.
王政  冯全生 《河南中医》2011,31(8):870-872
慢性乙型肝炎病位在肝,涉及胆、脾、肾多脏,多由正气不足、外感湿热疫毒引起,正虚是其发病基础,湿热疫毒是其发病外因,正虚交织、肝、脾、肾气血阴阳俱损是其病理演变.笔者通过从传统研究、中医体质研究、证候要素研究等方面研究慢性乙型肝炎的中医证候规律,旨在揭示慢性乙型肝炎的中医证候本质.  相似文献   

15.
类风湿性关节炎属于中医“痹证”的范畴。所谓痹证系指以肢体经络为风寒湿热之邪所闭塞 ,导致气血不通 ,经络痹阻 ,引起肌肉、关节、筋骨发生疼痛 ,酸楚、麻木、重着、灼热、屈伸不利 ,甚或关节肿大变形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古往今来 ,痹证患者求治于中医者多 ,疗效亦佳。近 2 0年来 ,笔者用自拟痹痛消加减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 2 86例 ,疗效颇佳 ,体会颇深。1 临床资料一般资料 男性 12 4例 ,女性 16 2例 ,年龄在 9~ 76岁之间 ,其中 4 0~ 5 0岁之间者 172例 ,占 6 0 .1%。实验室检查 急性期可出现血沉加快 ,C反应蛋白指标及免疫复合…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介绍陈基长教授活用蠲痹汤治疗骨伤科痹痛证多年的临床经验。他认为正气不足、经脉气血痹阻是骨伤科痹痛证重要病机,但发病往往本虚标实、虚实夹杂,应衡量虚实,按辨证一辨病一再辨证的诊疗模式,审病因察病位指导用药,蠲痹汤是攻补兼施、标本兼治之剂,是治疗痹痛证的良方。随证加减治疗痹痛证充分体现祖国医学“异病同治”原则的精髓。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规范专家经验辨证,提取证候要素,总结溃疡性结肠炎的常见证候及其证候要素的分布特点。方法对符合疾病诊断标准和纳入标准的76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进行临床流行病学调查,在专家经验辨证证候名称规范化的基础上,提取病位和病性类证候要素,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经初步规范后,涉及证候名称20个,常见证候是大肠湿热、脾气虚、肝郁脾虚、脾胃虚弱和脾肾阳虚证。在此基础上提取病位类证候要素6个,病性类证候要素11个。出现较多的病位类证候要素是脾、大肠、肝、肾、胃,病性类证候要素是气虚、湿、热、阳虚、气滞。活动期大肠湿热的分布较缓解期明显增多,而缓解期则多见脾胃虚弱、脾气虚和脾肾阳虚证;缓解期的病位多在脾、胃、肾,活动期病位多在大肠,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溃疡性结肠炎的证候分布具有复杂多样的特点,证候要素分布则相对简约。活动期和缓解期两期的证候、证候要素在总体分布上存在差异,可为揭示该疾病常见的中医证候及其证候要素分布规律提供相应的依据,并为临床治疗本病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与厥阴体质及证候的相关性。方法对93例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体质调查,筛选出厥阴体质和阳明体质患者,分为厥阴体质组71例、阳明体质组22例;研究中医证候分布情况、体质与证候的相关性。结果 93例患者出现较多的证候是阴虚证及气虚证,在此基础上厥阴体质组还多见风阳证,阳明体质组还多见结热证和血瘀证。对2组证候分布情况分别进行比较,厥阴体质组风阳证出现的频率较阳明体质组多(P<0.01),阳明体质组结热证出现的频率较厥阴体质组多(P<0.01)。2组其他证候出现的频率分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风阳证与厥阴体质糖尿病患者呈显著正相关(P<0.01),结热证与厥阴体质患者呈显著负相关(P<0.01)。结论厥阴体质2型糖尿病患者出现风阳证较阳明体质患者明显偏多,体质与证候之间具有显著相关性,提示体质辨识有助于在一定程度上预测病情,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19.
早在唐代《经效产宝·产后中风方论》中即有:“产后中风,身体疼痛,四肢蕤弱不遂……”的记载。广义的说:“凡是产后或产褥期发生的痹证均属“产后痹病”;狭义指:妇女在产后出现肢体疼痛、酸楚、麻木,重着以及关节活动不利等证,为“产后痹证”,或称“产后痛风”等。《医方类聚》说:“夫产后中风,筋脉四肢挛急者,是气血不足,脏腑俱虚,日月未满,而起早劳役,动伤脏腑,虚损未复,为风邪所乘,风邪冷气初客于皮肤经络,则令人顽痹不仁,赢乏少气,风气入手筋脉,挟寒则挛急也。”若日久不治或误治,每可致顽证痼疾,经久不愈。  相似文献   

20.
刘晓伟 《光明中医》1999,14(5):19-20
中医杂证症状多端,病机复杂,虚实相兼,多涉及气、血、阴、阳等变化,其中血虚就是常见病证之一,故对血虚所致杂证探究,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为此,笔者结合临床病位辨治血虚杂证体会论述如次:1 血虚病位在表身痛:阴血亏虚,筋脉失养,不荣则痛。身痛的特点为疼痛时轻时重,常于安静或卧床时加重,且卧床一侧尤甚,这疼痛应与痹证有别,痹证疼痛是动静无影响,其卧无增减。治宜补血通络,可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常用药物有黄芪、红花、桂枝、鸡血藤、怀牛膝、广地龙、桑寄生等。身痒:血失濡润,血虚生风,风行走窜则身痒。在临床上多见于面部与肢体皮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