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朱音  高丽君 《护理与康复》2011,10(3):192-194
目的总结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监测在心脏术后监护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33例患者分别在术前及术后0.5 h、术后6~18 h、术后19~24 h采集动脉血和混合静脉血测氧分压、氧饱和度,计算氧利用率;将术后不同时间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与氧利用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心脏术后患者的氧耗明显增加,不同时间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监测值下降明显;不同时间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与氧利用率呈明显负相关,r值分别为-0.991、-0.984、-0.988。结论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监测反映机体氧供需失衡情况较动脉血氧饱和度监测更为敏感可靠。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81例次非开胸手术中动脉观察单肺通气时血氧饱合度(SpO2)的变化,分析了其诱发因素。结果显示,该组病例由双肺通过气为单肺通气后,血氧饱和度下降。单肺通气8分钟时血氧饱和度由双肺通气的97.3%±3.08%(^X±S)降低92%±3.3%(^X±S)。提示,非开胸状态下单肺通气引起较大幅度的血氧饱和度下降,可能与肺内静脉血分流量增加,气体交换面积减少,导致双肺内通气/血流比值失衡;因此,对轻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非体外静静脉转流术下原位肝移植(OLT)围术期肺氧合功能及肺内分流的改变。方法对19例晚期肝病行OLT手术的患者采用静吸复合麻醉,无肝期均未使用体外静静脉转流术。常规经右颈内静脉放置SwanGanz导管持续监测心排血量(CO),测定肺氧合功能及肺内分流率。分别在麻醉诱导后、无肝前30min、无肝30min、新肝30min和术毕抽取桡动脉血和肺动脉血进行血气分析,记录不同时期的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和心排血指数(CI),计算肺泡动脉氧分压差(PAaO2)。根据肺内分流标准模型公式计算肺内分流率(Qs/Qt)。结果麻醉诱导后吸入氧浓度(FiO2)1.00情况下,PaO2为(385.0±56.4)mmHg(1mmHg=0.133kPa),PAaO2和Qs/Qt均明显高于正常参考值。麻醉诱导后各项指标与无肝前30min相比差异均无显著性;无肝30minCO和CI明显下降(P均<0.01),Qs/Qt明显下降(P<0.05);新肝30minPaO2、PaCO2均明显升高(P均<0.05),PAaO2明显下降(P<0.05),CO和CI均明显升高(P均<0.01);术毕CO和CI也均明显升高(P均<0.05),并维持在较高的水平,Qs/Qt明显下降(P<0.05),但PaO2、PaCO2、PAaO2则均无明显变化。结论OLT患者非静静脉转流术前和术中均存在明显的肺氧合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4.
肝肺综合征(HPS)是指在慢性肝病门脉高压的基础上肺内血管异常扩张诱导产生的动脉血氧合缺陷,气体交换障碍、低血氧血症等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和临床表现.目前认为,HPS主要与肺内毛细血管扩张和分流形成有关.本文对血液分流:肺内分流、门肺分流和胸膜分流;通气/血流比例失调;弥散障碍及血管活性物质:肺内一氧化氮、内皮素-1、肿瘤坏死因子-α和乙酮可可碱改变等因素在HPS中的作用机制进行了系统的综述,旨在为探讨HPS的发病机制、临床特征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护士进修杂志》2009,(11):997-997
答:血氧饱和度指血红蛋白与氧结合达到饱和程度的百分数,正常动脉血氧饱和度约95%~97%,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约为75%。  相似文献   

6.
医用富氧液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的临床观察与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经富氧仪处理后的富氧液治疗慢性阻塞肺病病人的效果.方法采用脉冲式氧饱和度监测仪分别记录10例慢性阻塞性肺病人静脉输入富氧液前后的血氧饱和度.结果氧疗前血氧饱和度为92.200±1.989,氧疗后的血氧饱和度为97.000士0.667,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静脉输入富氧液能提高病人的血氧饱和度,有效改善病人缺氧症状,故新的氧疗方法具有临床实用价值,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7.
答:(1)循环性缺氧时,动脉血PaO2、血氧容量、血氧含量以及血氧饱和度一般均是正常的;(2)由于血流缓慢和氧解离曲线右移(因缺氧、组织代谢不全产物堆积、pH下降所致,右移时氧易与血红蛋白解离),组织从单位容积血液内摄取的氧增多,静脉血PaO2、血氧饱和度和血氧含量降低,因而动、静脉血氧差加大。但休克时,如果微循环动、静脉吻合支开放,或细胞利用氧的能力降低,动、静脉血氧差也可变小;(3)由于缺氧伴有组织代谢产物堆积不能及时运出,因而此型缺氧比乏氧性缺氧对组织细胞损害更为严重。  相似文献   

8.
对25例经右心导管检测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和肺心病患者氧合作用指标进行分析,观察肺动脉压正常组、隐性肺动脉高压组及肺动脉高压组之间氧合作用的变化。方差分析结果:动脉氧分压、混合静脉血氧分压、氧孢和度、混合静脉血氧孢和度、动静脉氧含量差、混合静脉血氧含量、肺泡氧分压以及左右分流等氧合指标有高度显著性差异(P<0.01)。这与3组患者的肺组织结构及肺毛细血管床破坏、缺氧程度加重、肺循环阻力增大及肺循环储备力减低有关,致使其氧合作用亦发生相应的改变。  相似文献   

9.
混合静脉氧饱和度监测的理论基础及临床应用进展北京军区总医院张燕容综述张林祥校缺氧是临床常见的重要问题,需及时发现和处理。缺氧的定义是组织氧合不足。主要原因有低氧血症、组织灌注不足、贫血和氧利用障碍。通常采用的动脉血气分析和脉搏血氧仪仅能监测低氧血症而...  相似文献   

10.
体外膜肺氧合在严重肺挫伤中的应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探讨体外膜肺氧合(ECMO)对严重肺挫伤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应用价值。方法 应用ECMO治疗严重肺挫伤患者17例,均采用颈内静脉、股静脉插管技术,应用离心泵和肝素涂敷管道。ECMO辅助27-94h,平均62h。监测治疗前后血流动力学及氧代谢指标。结果 行ECMO治疗后,静脉血氧分压、静脉血氧饱和度、动脉血氧分压、血氧饱和度明显上升(P〈0.01);氧供明显增加,氧耗也随之有所增加(P〈0.05);动脉血乳酸含量明显降低(P〈0.01);氧摄取率有所上升(P〈0.05)。ECMO前后血流动力学无明显变化。结论 ECMO治疗能明显改善低氧血症,从而改善机体氧代谢,提高组织氧摄取率,为治疗原发病赢得时间。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总结甲型H1N1流感危重患者体外膜肺氧合(ECMO)支持治疗的方法和经验.方法 5例甲型H1N1流感危重症患者均在呼吸机辅助吸入氧浓度(FiO2)1.00时,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0.70~0.85.男3例,女2例.5例患者分别经股静脉-颈内静脉置管采用V-V模式ECMO转流进行肺功能辅助,膜肺氧流量与血流量比为2~1∶1,吸入氧浓度0.21~1.00;呼吸机氧浓度0.30~0.70,呼吸末正压(PEEP)5~10 cm H2O;活化凝血时间(ACT)维持在160~250 s;在ECMO撤离观察期间关闭膜肺气体,动、静脉血氧饱和度和血气无明显变化后即可停ECMO并拔管,继续呼吸机辅助.结果 5例患者辅助时间48~330 h,平均178.2 h;ECMO辅助流量2.4~4.0 L/min;ECMO撤离观察时间4~24 h.4例患者顺利撤离ECMO过渡到呼吸机辅助呼吸,1例患者家属放弃治疗而死亡.结论 股静脉-颈内静脉置管V-V模式ECMO转流可以为甲型H1N1流感危重患者提供有效的肺功能辅助,为患者过渡到适宜呼吸机辅助的状态争取时间.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婴幼儿心脏术后采用正压通气膨肺加喉头喷雾后拔除气管插管(简称拔管)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3年12月入住我院心血管外科重症监护室的心脏术后婴幼儿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采用正压通气膨肺加喉头喷雾后拔管,对照组采用传统边吸引边拔管。观察两组婴幼儿拔管后平均动脉压、心率、血氧饱和度的变化。结果观察组平均动脉压和血氧饱和度在拔管后1 min、5 min、10 min、15 min均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心率在拔管即刻、拔管后1 min、5 min、10 min、15 min均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正压通气膨肺加喉头喷雾后拔管在整个拔管期间均未中断供氧,避免传统边吸引边拔管对气道和咽部的刺激,在拔管期间能够维持稳定的氧合状态,可预防婴幼儿心脏术后拔管时平均动脉压降低、心率增快、血氧饱和度下降,是一种安全的拔管方法。  相似文献   

13.
1.下列关于监测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SvO_2)的说法,哪一项正确? a.监测SvO_2获得某一特定时刻的资料。 b.监测SvO_2取代心脏参数的需要。 c.监测SvO_2测定静脉氧饱和度与脉搏血氧饱和度仪测定动脉氧饱和度完全一样。 d.SvO_2监护是继续进行中的氧合血红蛋白饱和度的描绘。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急诊体外膜肺氧合(extrae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ECMO)在心搏骤停患者中的治疗作用及应用价值。方法2002年6月至2007年7月,应用急诊体外膜肺氧合(ECMO)治疗心搏骤停患者16例,患者男10例,女6例,均采用股动、静脉插管技术,应用离心泵和肝素涂敷管道。ECMO辅助8~73h,平均19h。监测治疗前后动脉血压及血气分析等指标。结果平均动脉压在ECMO后10min比ECMO前明显升高(P〈0.01),ECMO后1h比ECMO后10min有所升高(P〈0.05),CVP在ECMO后10min比ECMO前有所降低,ECMO后1h比ECMO后10min又有所降低(P〈0.05)。经ECMO辅助治疗后低氧血症均迅速改善,动脉血氧分压、血氧饱和度较转流前明显上升(P〈0.05),动脉血乳酸含量明显降低(P〈0.05)。结论ECMO治疗可辅助心脏维持有效的血液循环,明显改善低氧血症,改善机体氧代谢,为大脑提供稳定的氧合血灌流,对心肺复苏有利。  相似文献   

15.
非体外循环下双向格林手术的围术期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非体外循环下双向格林手术是治疗肺血减少的复杂先天性心脏病的1种有效术式,它具有分流更多的低氧饱和度血到肺组织、明显提高术后动脉血氧饱和度的优点,同时避免了体外循环所致的全身炎症反应。这类手术的围术期具有特殊性,作者总结7例小儿复杂先心病行非体外循环下双向格林手术的临床资料,重点探讨围术期处理特点。  相似文献   

16.
脉搏血氧饱和度监测在ICU及全麻术后的应用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我院ICU主要收治心胸外科大手术后患者 ,以及其它外科全麻术后麻醉未清醒或呼吸功能未完全恢复的患者。无创性脉搏血氧饱和度仪可连续监测血氧饱和度和脉搏容积图 ,其原理是通过置于手指末端、耳垂等处的红外光传感器来测量氧合血红蛋白的含量。所测的经皮血氧饱和度和动脉血气血氧饱和度的相关性很好 ,其绝对值十分接近[1] 。我科1994年 8月~ 2 0 0 0年 4月脉搏血氧饱和度 (SPO2 )监测患者例数 184 0余例 ,现将监护体会总结如下。1 脉搏血氧饱和度的监测意义动脉血氧饱和度是指血红蛋白 (Hb)的氧合程度的百分比 ,SPO2 =Hb氧…  相似文献   

17.
动脉 颈内静脉血气监测评价重症患者脑代谢功能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临床评价危重患者脑组织代谢功能的简便、实用、快速、有效的观察方法。方法  2 8例昏迷患者为观察组 ,2 5例清醒患者为对照组 ,同步进行动脉、颈内静脉双份血样标本的血气分析。结果 经对比分析 ,观察组的动脉与颈内静脉血氧分压差、氧含量差均低于对照组 (P <0 0 1) ;氧饱和度差也低于对照组 (P <0 0 5 ) ,脑氧摄取率降低 ,将其作为预后不良的指标。动、静脉氧分压差的灵敏度为 71 4 3% ,特异度为 72 % ;血氧饱和度差与血氧含量差的灵敏度均为 5 7 14 % ,特异度均为 88%。结论 动脉、颈内静脉血气分析血氧差异的监测对判断昏迷患者脑组织摄氧、代谢状态、评价疗效、判断预后均有临床实用价值 ,优于单份标本血气分析。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静舒氧与传统的鼻导管输氧应用于气管切开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新型的VFSY-1医用自动输氧器,将高氧输入静脉的方法,应用于气管切开术后患者。结果:静舒氧能直接提高患者血氧饱和度,改善患者缺氧状态。提高机体应激能力,优于传统的鼻导管输氧。结论:静舒氧能提高患者动脉血氧饱和度,加速修复脑组织,减少炎症、低氧血症、代谢紊乱等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急诊体外膜肺氧合在心肺复苏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体外膜肺氧合(ECMO)是一种呼吸循环支持技术,其原理是经导管将静脉血引到体外,在血泵的驱动下,经过膜式氧合器氧合,再输回患者体内。本研究采用股动-静脉体外氧合技术,对心搏骤停患者进行急诊救治,就治疗前后循环的稳定性及血氧状况进行比较,旨在探讨急诊ECM0在心肺复苏(CPR)中的应用价值,以期为CPR提供一种新的高级生命支持方法。  相似文献   

20.
体外膜肺氧合在严重肺挫伤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探讨体外膜肺氧合 (extracorporealmembraneoxygenation ,ECMO)在严重肺挫伤患者中治疗作用及应用价值。方法  2 0 0 2年 6月至 2 0 0 4年 8月应用体外膜肺氧合 (ECMO)治疗严重肺挫伤患者 17例 ,患者男 11例 ,女 6例 ,均采用颈内静脉股静脉插管技术 ,应用离心泵和肝素涂敷管道。ECMO辅助 2 7~ 94h ,平均 6 2h。监测治疗前后血流动力学及氧代谢指标。结果 行ECMO治疗后 ,混合静脉血氧分压、静脉血氧饱和度、动脉血氧分压、血氧饱和度明显上升 (P <0 0 1) ,氧供明显增加 ,氧耗也随之增加 (P<0 0 5 ) ,动脉血乳酸含量明显降低 (P <0 0 1) ,氧摄取率有所上升 (P <0 0 5 )。ECMO前后血流动力学无明显变化。结论 ECMO治疗能明显改善低氧血症 ,从而改善机体氧代谢 ,提高组织氧摄取率 ,为治疗原发病赢得时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