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 毫秒
1.
耳蜗微音电位(CM)能反映内耳毛细胞功能。但有人认为低音区的CM来自耳蜗顶转,而鼓岬电极只能提供基底转的信息。因而作者对耳蜗电图(ECochG)中的CM可靠性进行研究。用鼓岬电极对10名18~25岁听力正常的男性受检者进行检查。检查室作了电屏蔽。刺激声为不同频率的短纯音。用XY记录仪描记CM。以8kHz90dB声刺激CM出现的时间为标准(即0ms),4、2、1和0.5kHz声刺激CM出现的时间变化作为CM改变的指标。在4 kHz声刺激时CM出现的时间为0.16±0.01ms,2kHz时为0.29±0.02ms,1kHz时为0.43±0.02ms,  相似文献   

2.
耳蜗内淋巴具有独特的离子成分,以及相对于外淋巴+80mv+90mv的耳蜗内电位。血管纹对维持耳蜗内环境的稳定有重要作用,它在向内淋巴转运钾离子的过程中产生耳蜗内电位。本文对血管纹产生耳蜗内电位的各种相关机理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
耳蜗内淋巴具有独特的离子成分,以及相对于外淋巴 80mv~ 90mv的耳蜗内电位。血管纹对维持耳蜗内环境的稳定有重要作用,它在向内淋巴转运钾离子的过程中产生耳蜗内电位。本文对血管纹产生耳蜗内电位的各种相关机理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
耳蜗微音电位(cochlear microphonic potential, CM)是耳蜗受到声音刺激后产生的一种交流电位变化。早在80多年前,人们就已经发现了CM的存在,只是由于受设备条件等的限制,人体记录一直有难度,故一直以来都仅限于动物实验。近年来,随着记录设备和技术的改进,尤其是CM测试、提取软件的开发, CM逐渐开始应用于临床。本文对CM的来源、记录方式及临床应用前景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耳蜗微音电位,从不同频率反映耳蜗外毛细胞的功能状态,因而具有很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本文回顾耳蜗微音电位的发生发展史,并就其记录方法、产生原理和特性、临床应用价值以及目前国际有关研究等诸方面予以介绍。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分别比较听力正常成年人及听力下降(蜗性聋)成年人相应频率的短纯音耳蜗微音电位(CM)及畸变产物耳声发射(DPOAE)的引出情况,探讨短纯音诱发的耳蜗微音电位在成人听力检测中的意义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听力正常成年人(34例68耳)、轻度听力下降成年人(23例27耳)及中度听力下降成年人(19例22耳)分别进行500 Hz、1000 Hz、2000 Hz短纯音CM及DPOAE检测,通过受试者自身对比,分析比较二者相应频率的检出率。结果听力正常组500 Hz、1000 Hz、2000 Hz短纯音CM的检出率分别为100%(68/68)、100%(68/68)、86.76%(59/68),DPOAE的检出率分别为76.47%(52/68)、100%(68/68)、100%(68/68);听力正常组500 Hz的短纯音CM检出率显著高于DPOAE检出率(P<0.05)。轻度听力下降组(27耳)500 Hz、1000 Hz、2000 Hz短纯音CM的检出率分别为85.19%(23/27)、81.48%(22/27)、37.03%(10/27),相应频率DPOAE的检出率分别为29.63%(8/27)、51.85%(14/27)、44.44%(12/27),此组500 Hz、1000 Hz短纯音CM的检出率均显著高于DPOAE的检出率(P<0.05)。中度听力下降组(22耳)500 Hz、1000 Hz、2000 Hz短纯音CM的检出率分别为77.27%(17/22)、77.27%(17/22)、27.27%(6/22),相应频率DPOAE检出率分别为13.64%(3/22)、40.91%(9/22)、40.91%(9/22),此组500 Hz、1000 Hz短纯音CM的检出率均显著高于DPOAE的检出率(P<0.05)。。结论对于轻度、中度蜗性听力损失患者,CM在500 Hz、1000 Hz的敏感性优于DPOAE,能弥补DPOAE在中低频段敏感性不足、假阳性率高的问题;在临床工作中推荐联合应用CM和DPOAE评估耳蜗功能。  相似文献   

7.
为解决表面电极引导耳蜗微音器电位的结果中存在刺激伪迹信号的状况,探讨了用自适应滤波处理抵消刺激伪迹信号提取的方法,结果发现:正常耳的CM较同侧表面电极引导的波形有一定的滞后时间,2kHz以上的神经动作电位波形分化明显;31耳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聋和11耳中度或中重度感音神经性聋耳各频率的CM消失,9耳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聋和29中度和中重度感音神经性聋各频率存在较好的CM波形。提示:不同程度的感音神经性聋  相似文献   

8.
为解决表面电极引导耳蜗微音器电位(CM)的结果中存在刺激伪迹信号的状况,探讨了用自适应滤波处理抵消刺激伪迹信号提取CM的方法。结果发现:正常耳的CM较同侧表面电极引导的波形有一定的滞后时间,2kHz以上的神经动作电位(AP)波形分化明显;31耳(77.5%)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聋和11耳(27.5%)中度或中重度感音神经性聋耳各频率的CM消失,9耳(22.5%)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聋和29耳(72.5%)中度或中重度感音神经性聋各频率存在较好的CM波形。提示:不同程度的感音神经性聋可根据本方法进一步分为感受器部分引起的听力损失和蜗后病变引起的听力损失。  相似文献   

9.
2004年英国新生儿筛查项目组(Newborn Hearing Screening Programme,NHSP)颁布了首版《婴幼儿听神经谱病系障碍评估和处理指南》,指南包含听神经谱系障碍/听神经病(auditory neuropathy spectrum disorder,ANSD)的诊断标准、方法及综合听功能评估,干预指导原则、方法和效果评估两大部分内容[1]。2011-2012年,英国NHSP对上一版指南进行了更新,删除了上一版指南附录2耳蜗微音电位(Cochlear Microphonic,CM)内容,作为独立CM测试指南[2]。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颅内压升高对耳蜗总和电位(SP)的影响。方法:对31例颅内压升高的患者行纯音测听、听性脑干反应(ABR)和AP-SP复合波的检测,计算-SP和AP的比值(-SP/AP)。结果:所有患者纯音听力正常,ABR波Ⅰ-Ⅴ间期均小于4.5ms;所有患者的-SP/AP均大于0.27,其中22例大于或等于0.4,结果:颅内压升高的患者也可能出现优势-SP,因此,-SP/AP≥0.4,并不一定是梅尼埃病患者或蜗性病性病变的特性,也许可用来作为诊断颅压力高的辅助手段。  相似文献   

11.
目的建立使用表面电极记录成人短纯音诱发的耳蜗微音电位(CM)的临床检测方法。方法采用加拿大vivosonic integrity TM V500听性诱发电位诊断系统,对34例听力正常成年人共68耳使用表面电极进行短纯音CM检测,每次检测后均夹闭声管再次检测以辨别伪迹,分别统计34例受试者68耳500Hz、1000 Hz、2000 Hz短纯音诱发的CM检出率,并与理论检出率(100%)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上述测试方法可记录到清晰可靠的CM波形;500 Hz、1000 Hz、2000 Hz短纯音CM检出率分别为100%、100%及86.76%,经X2检验,与理论检出率(100%)相比差别无统计学意义(X2=2.411,p>0.05)。结论本研究建立的表面电极记录成人短纯音CM的检测方法真实可靠、重复性佳,尤其适用于检测500Hz、1000 Hz短纯音CM。  相似文献   

12.
目的旨在探讨听神经动作电位(AP)与耳蜗内电位(EP)之间是否存在着一定的对应的关系。方法经豚鼠颈静脉注入速尿与小牛血清白蛋白混合液,同步记录EP和AP。EP由耳蜗基底周引出,AP以105dBpeSPL短声诱发,面神经管电极记录。对AP百分比振幅与EP幅值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AP百分比振幅与EP幅值呈高度的正相关(r>0.9),两者为明确的“S”型对应关系。当EP值在60~70mV以上时,AP振幅能保持在80%以上;当EP值从60mV降至40mV,或从30mV上升至70mV时,AP振幅变化急剧;当EP值低于30mV时,AP则趋于消失。结论提示当EP受有害因素影响而不低于60~70mV时,耳蜗仍能保持一定程度的生理活性  相似文献   

13.
耳蜗内电位的形成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将近10年来有关耳蜗内电位(EP)研究的文献进行综述,初步对EP的产生机理、耳蜗内离子、pH值与EP的关系及影响EP的几种因素等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ABR正常组和ABR异常组婴幼儿的DPOAE及耳蜗微音电位(CM)的引出情况,以探讨CM在小儿听力检测中的意义。方法根据短声ABR反应阈值将受试儿分为ABR正常组(70例135耳,ABR反应阈≤35 dB nHL)及ABR异常组(88例165耳,ABR反应阈>35 dB nHL),两组分别进行声导抗、DPOAE和CM检测。结果 ABR正常组DPOAE检出率为40%(54/135),CM检出率为100%(135/135);ABR异常组DPOAE检出率3.63%(6/165),CM检出率76.36%(126/165),ABR正常组和异常组鼓室导抗图A型与B型者DPOAE引出耳数均有统计学差异(χ2=20.42,P<0.05;χ2=5.37,P<0.05)。结论 OAE筛查容易出现假阳性,而CM更能反映耳蜗外毛细胞的功能,在听力检测工作中应该把CM作为一个常规项目,以更全面的了解耳蜗功能。  相似文献   

15.
耳蜗外侧壁微区微循环损伤对耳蜗内淋巴电位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6.
噪声对豚鼠耳蜗外淋巴谷氨酸含量及耳蜗电位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观察噪声暴露对豚鼠耳蜗外淋巴液中谷氨酸含量及耳蜗电位的影响.方法应用高效液相色谱仪检测豚鼠噪声暴露耳与对照耳耳蜗外淋巴液中谷氨酸的含量,同时记录噪声暴露前及噪声暴露2小时的耳蜗电位(CM、CAP).结果对照耳外淋巴液中谷氨酸含量为4.27±0.40 μmol/L,噪声暴露耳为8.15±0.78 μmol/L,提示噪声暴露2小时后外淋巴液中谷氨酸含量明显增加(P<0.05);CM相对幅度下降,并且其非线性特点消失,CAP阈值平均升高了约50 dB.结论噪声暴露可以使豚鼠耳蜗外淋巴液中的谷氨酸含量明显增加,并引起耳蜗功能的改变.提示噪声不仅损伤外毛细胞,还可以使内毛细胞谷氨酸过度释放产生兴奋性毒性,直接引起内毛细胞及耳蜗传入神经的损伤.  相似文献   

17.
耳蜗外侧壁微区微循环损伤对耳蜗内淋巴电位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某些内耳疾病引起的感音神经性聋的区域频率听力下降与耳蜗局部血流改变的关系,采用光化学方法造成耳蜗外侧壁微区微循环血管损伤,应用活体耳蜗微循环与内淋巴电位(EP)同时观察记录的方法,观察了不同损伤面积的微循环改变对内淋巴电位的影响。实验应用血卟啉单甲醚作为光敏剂,超高压汞灯作为激发光。实验发现相对较小面积的耳蜗外侧壁微循环损伤组(0.2mm×0.4mm)EP无明显变化;相对较大面积的损伤组(0.2mm×0.8mm)EP轻度下降,但这种下降与正常对照组EP变化相比差异无显著性。结果提示EP虽产生于血管纹,但小面积血管纹微循环损伤不引起EP的明显变化,说明耳蜗局部代偿能力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维持内耳功能。  相似文献   

18.
噪声对豚鼠耳蜗电位及其超微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噪声暴露对豚鼠耳蜗电位和超微结构的影响。方法选用健康杂色豚鼠10只,以右耳为噪声暴露耳,以左耳为对照耳,右耳持续给白噪声100dBSPL2小时。于噪声暴露前及噪声暴露后测量右耳耳蜗电位,并于噪声暴露后取噪声暴露耳和对照耳的耳蜗,应用透射电镜进行形态学的观察。结果噪声暴露后耳蜗微音电位幅度下降并且其非线性特点消失,听神经复合动作电位阈值明显升高;内毛细胞及其下方传入神经末梢空化,外毛细胞溶酶体增多、胞浆内出现空泡。结论噪声暴露不仅引起外毛细胞的损伤,还可以引起内毛细胞及传入神经纤维的损伤。  相似文献   

19.
爆震对耳蜗内电位影响的实验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20.
事件相关电位这种心理学常用的研究工具现在被应用到人工耳蜗植入者的听觉测试中,期望通过观察听觉中枢的认知来探查人工耳蜗植入者的不同听觉状况.相同或不同的测试方法可以得到不同的事件相关电位成分,本文就目前人工耳蜗植入研究中应用到的事件相关电位的几种成分及其意义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