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大脑半球卒中时眼球侧视运动麻痹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52例有眼球侧视运动麻痹的大脑半球卒中病例,与没有侧视运动麻痹的同类病例相比,有侧视运动麻痹者入院时意识障碍者多,肢体瘫痪重,CT显示病灶大,出院时病残等级高,因此病情较重,有非常显著的统计学差异。只有大、中病灶才引起眼球侧视运动麻痹.脑梗塞引起者以额叶或颤、颞、顶叶大片皮质及白质梗塞多见,其次是基底节区的片状梗塞。脑出血引起者则以基底节出血多见,额叶出血少见。  相似文献   

2.
近2年来,我们共收治脑壳核出血94例其中43例出现眼球侧视麻痹,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94例脑壳核出血患者均符合1986年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定的诊断标准,并经头颅CT证实,根据有无眼球同向侧视麻痹分为两组:①侧视麻痹组(43例):男25例,女18例,年龄44~71岁,平均582岁。左侧壳核出血12例,右侧31例。②无侧视麻痹组(51例):男29例,女22例,年龄39~68岁,平均567岁。左侧壳核出血30例,右侧21例。分析与结果:对比观察以上两组患者的出血量、意识障碍、偏瘫程度及预后等…  相似文献   

3.
眼球同向偏视与大脑半球卒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对大脑半球卒中时眼球同向偏视(conjugate eye deviation,CED)的发生率、相关部位和发生机制,CED支配的不对称性和持续时间、CED与视觉空间注意和预后的关系进行了综述。认为CED不仅有确切的定位作用,而且是大脑半球卒中患者预后不良的重要体征。  相似文献   

4.
眼球同向偏视与大脑半球卒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对大脑半球率中时眼球同向偏视(conjugate eye deviation,CED)的发生率、相关部位和发生机制,CED支配的不对称性和持续时间、CED与视觉空间注意和预后的关系进行了综述。认为CED不仅有确切的定位作用,而且是大脑半球卒中患者预后不良的重要体征。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大脑半球中风眼球反病灶侧偏视这一体征发生的病理机制及临床意义。方法 连续观察了12 0例伴有眼球同向偏视的急性幕上脑中风病例 ,对其中表现为反病灶侧偏视的 8例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8例均经头颅CT扫描确诊为一侧大脑半球大面积出血或梗死病灶。入院时均有眼球向病灶侧同向偏视的体征。当病情加重 ,出现脑干功能受累诸临床征象时 ,偏视指向病灶半球的对侧。 5例死于枕大孔疝 ,3例由于及时采取有效干预措施好转出院。结论 大脑半球卒中病情恶化是由于继发中心性脑疝形成。眼球反病灶侧偏视是其相关体征。脑干功能受累是产生该眼征的病理基础  相似文献   

6.
获得性单眼上视麻痹已为组织病理学和放射学所 证实是动眼神经核上纤维受损所致。临床上,核上性眼球运动神经损害特点是Bell现象完整、垂直性头眼反射运动存在。本例临床特点和放射学所见均提示为核上性损害。 患者,女性,26岁,因突然出现垂直性复视、头晕、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加减会厌逐瘀汤喷剂治疗中风后假性球麻痹吞咽困难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确诊为中风后假性球麻痹,洼田饮水试验评价3级以上的急性期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在常规内科治疗的基础上,治疗组给予加减会厌逐瘀汤喷剂喷涂口咽部,分别于治疗前、治疗1个疗程后采用洼田饮水试验评价。结果治疗1个疗程后,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7.5%,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72.5%,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减会厌逐瘀汤喷剂喷涂口咽部治疗中风后假性球麻痹疗效显著,简便易行。  相似文献   

8.
<正> 在德国西部城市卡塞尔,一名义眼制作者在实验室展示以假乱真的玻璃眼球。这里制作的玻璃义眼根据每位病人的不同需求制作而成。它们尺寸不同、颜色各  相似文献   

9.
中风病人经过医院救治幸存后,或多或少会遗留有运动、感觉和语言等障碍,出院回家后,家属如能进行恰当的康复护理,则可以有效地消除或减轻患者的功能缺陷,有助于最大限度恢复患者的生活和工作能力。康复护理要点有:  相似文献   

10.
作者对脑梗塞患者血清进行T淋巴细胞增殖反应实验,观察对免疫活性的影响。病人和方法 60例(34男、26女)急性脑血栓形成致脑梗塞患者,年龄47~85岁,均由脑血管造影或CT证实。未经任何治疗。根据Gelsme等神经学标准判定采血时神经功能分值,主要以肌力、意识和一般临床情况为主判定,最低4分,最高17分,分值低表示神经功能损害严重。评分者不介入免疫测定。对照组58例健康者,年龄41~90岁。两组分别采血,无菌冷冻贮存。4~6周近亲DA鼠取胸腺作单细胞混悬液,用小牛血清一式三份,加入0.5%中风或对照组血清进行胸腺淋巴培养。试验中加入植物血凝素(PHA)或刀豆球蛋白(Co-nA),再加入3H胸腺嘧啶核苷孵化,震荡,滤  相似文献   

11.
通过多年实践,我们对各种类型的中风病人摸索一套行之有效的护理措施。 1.肝阳暴亢,风火上扰型:系由肝肾阴亏,肝阳暴亢、心肝有热、肝风内动、窜扰经络所致,其施护要点是语言与心理的护理。在护理过程中以安慰性、保护性、治疗性、礼貌性的语言使病人和亲属产生亲切,信赖、温暖及安全感,稳定情绪,提  相似文献   

12.
陈育科 《山东医药》2010,50(12):91-92
目的探讨针刺治疗中风假性延髓麻痹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4例中风假性延髓麻痹患者分为针刺组及对照组,针刺组在西医常规对症治疗的基础上进行针刺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的总有效率。结果针刺组总有效率95.1%,对照组为54.8%,P〈0.01。结论针刺治疗中风假性延髓麻痹不失为一种有效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3.
以单纯眼球运动神经麻痹为主要表现的脑卒中很罕见,过去对其发病原因认识不够,最近文献提示脑干内损害可能是重要原因。本文报道经MRI或CT证实为脑干内损害的脑卒中7例。男5例,女2例,年龄38~76岁,中值年龄52岁。卒中的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4例,吸烟1例,高血脂1例,冠心病1例,脑血管畸形1例。症状:7例病人均有复视,伴有头晕4例、面部麻木4例、头痛2例、共济失调和手臂活动不便2例、嗜睡1例。体征:动眼神经麻痹者5例,表现为上睑下垂3例,其中1例为双侧性,瞳孔改变者2例,动眼神经支配的眼肌无力者4例,仅下直肌不全麻痹者1例,垂直上视麻痹者2例,垂直下视麻痹者1例。滑车神经麻痹者1例,表现为单  相似文献   

14.
急性脑血管病发作时凝视麻痹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凝视麻痹作为急性脑血管病的症状之一,临床上经常遇到.我院2004年-2007年共收治86例有凝视麻痹的急性脑血管病患者.现分析其临床意义如下.  相似文献   

15.
针刺治疗假性球麻痹的临床研究已经取得了较好疗效,尤其在针刺治疗取穴、手法等方面取得了有意义成果。本研究对近3年来研究现状进行综述,旨在对针刺治疗假性球麻痹的临床和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Campbell等复习2254例65岁以上居住家中老年人的心电图,发现心房颤动发生率<75岁者为2%、>75岁者为5%。patel报道老年急诊病房300例病人的常规心电图,心房颤动占21.6%,远比同年龄的一般人群高。Wolf等调查5148例30~62岁者的中风发生率,发现慢性心房颤动病人中风的危险明显增加,这类中风可能是由检塞所致。作者收集老年急诊病房3年中的心房颤动病人,分为持续性心房颤动组276例,所有心电图均显示心房颤动,其中116例发生中风,占41.7%;阵发性心房颤动组138例,同一次或另一次心电图上出现窦性心律,其中34例发生中风,占28.6%。另选200例窦性心律病人作为对照组,其中38例发生中风,占19%。3个组病人的年龄为60~102岁,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中风康对脑梗死病人血脂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临床对照观察方法,将259例病人随机分为两组,两组均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服中风康;对照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服脑心通胶囊。观察两组病人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血脂变化,并判断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治疗后三酰甘油(TG)、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1),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含量明显升高(P<0.01),其中TG、TC、LDL-C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HDL-C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组总有效率(99.19%)明显优于对照组(82.96%,P<0.01);治疗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为(8.95±7.62)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2.54±6.63)分(P<0.01)。结论中风康通过调节血脂,抑制动脉粥样硬化形成,提高脑梗死病人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18.
"中风"起病急,变化快,症状复杂,致残率很高。而中风患者的家属,大多只懂得一般的护理常识,对该病关键的康复护理未能认识和掌握,往往因此而延缓了患者康复的时间,甚至还会造成永久的缺憾。下面介绍中风病人家庭康复护理中最为关键的四个要点:1 要摆正脚。从患者发病一开始就要尽量使其脚保持在功能位,即仰卧时使患者的患足背翘起与床面垂直成90度,患侧下肢保持正直不向外侧倾斜。可通过穿止"丁"字鞋,或用枕头、沙发等物支撑足底和患肢的外侧来实  相似文献   

19.
20.
老年病人,尤其有高血压等中风危险因素者,突然发生面瘫时,往往首先想到是中风,其实并不如此。作者例举四例最后都确诊为Bell麻痹。例1,舒张压在药物严密控制下仍始终高于12.53kPa,女病人,75和80岁时曾先后左、右侧两次面瘫,然后恢复,最后确诊为Bell麻痹,83岁还健在。例2,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20年,曾发生三次心肌梗死,63岁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在60岁时患Bell麻痹,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