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基于《黄帝内经》中“阳化气,阴成形”的理论,提出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病机关键在于“阳虚阴结”。“阳化气,阴成形”失衡,阳气亏虚,邪气侵犯人体,并与精微物质相搏结,凝聚不化而生痰瘀,痰瘀为标,壅滞胞宫,阻碍气机而发为子宫内膜异位症。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时单用温阳扶正之法不可,仅用化瘀散结之法亦不当,应抓住阳虚阴结之病机,采用温阳、散结相结合的治疗原则,随症选用活血化瘀、化痰软坚之品除瘀消痰以治其标,用药可采用附子理中汤合桂枝茯苓丸合消瘰丸加减治疗。  相似文献   

2.
“阳化气,阴成形”理论对于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诊治过程中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对肝硬化的临床治疗有积极的作用。“阳化气”不足,“阴成形”太过,使肝脏的功能减退。基于对“阳化气,阴成形”理论对肝硬化的病因、病机、症状进行探讨,并由此提出温阳化气是治疗肝硬化的重要原则,并应该贯穿整个肝硬化治疗的始终。  相似文献   

3.
肺癌是肺系病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和死亡率逐年升高,早期可采取手术治疗,但其起病隐匿,早期缺乏明显症状,多半患者发现肺癌时已处于晚期阶段,其中符合手术指征者不足1/3,难以采取手术手段治愈。肺癌属于祖国医学"咳嗽""咯血""胸痛""肺积""息贲"等范畴,《黄帝内经》所言"阳化气,阴成形"是对肿瘤本质和病机的高度概括。临证应在"阳化气,阴成形"的大前提下,辨证阴阳的多寡,依据"阳化气"及"阴成形"的能力,四诊合参,综合考虑阴阳失衡的切入点,扶阳抑阴,培元固本,灵活用药,应用温阳类药物以助阳化气,辅阴成形,从而达到阴平阳秘的状态。该文从"阳化气,阴成形"论治肺癌,以期为肺癌的治疗提供理论指导,提高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取得一定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4.
陈新宇认为"阳化气,阴成形"失常是众多内科疾病的病机关键,提出治疗当立足"阳化气,阴成形",重在温化阳气,通散阴结.  相似文献   

5.
《黄帝内经》“阳化气,阴成形”理论蕴含着深刻的生命观、疾病观,“化气与成形”之间的动态平衡,是维持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基本保障,太过或不及,均可导致疾病发生。基于“阳化气,阴成形”理论认为,不稳定型心绞痛多属气虚血瘀证,关键病机是“阳化气不足,阴成形太过”,“化气”不足则精血不能正常生成及输布,促使“成形”太过凝而为瘀,即发心绞痛。益气通脉汤为名老中医经验方,常用于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胸痹心痛),其益气温阳、活血通脉组方之旨,契合“阳化气不足,阴成形太过”之病机。  相似文献   

6.
子宫内膜息肉是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国医大师夏桂成教授基于《黄帝内经》“阳化气、阴成形”理论,认为子宫内膜息肉属本虚标实证,病机为心肾阳虚,气化失常,瘀滞胞宫,治以温阳化气法,结合补肾调周法,并创立温阳化气方,于经前期阳长之时,采用温肾助阳,化气消癥之法,以期“六阳”到位,实现重阳转阴,恢复子宫功能,促进行经期子宫内膜瘀浊及水液排净,减少子宫内膜息肉的复发。   相似文献   

7.
精液不液化症是近年来导致男性不育的主要常见病理原因之一。笔者基于《黄帝内经》中“阳化气,阴成形”理论体系探析精液不液化的基本病机,认为精液不液化的主要发病责之于肾之阴阳失衡,元阳亏虚,气化功能不足。在其治疗中我们应准确把握和调和阴阳平衡、温阳化气的基本治疗原则,善用阴中求阳之法,在温阳时佐以滋阴,使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  相似文献   

8.
袁海波教授认为,缓慢性心律失常以心、脾、肾三脏阳气虚弱为根本病机,并在阳虚基础上产生气滞、湿阻、血瘀等病理产物和一系列的病机变化。临证可见心脾阳虚、心肾阳虚、心脾肾三阳俱虚等证型。治疗当以温脾阳、扶肾阳、养心阳为本病的基本治法,其中温阳三法首重温运脾阳,且要三阳共治。温阳同时不忘养阴、益气、理气、驱阴邪。袁海波教授创立的袁氏苏心醒方为治疗缓慢心律失常的基本方药,临证根据证候变化,灵活加减化裁。同时袁老提出"医嘱调护,实为无形之药"。认为用药之外的调护,在心脏病的治疗中同样重要。  相似文献   

9.
水饮的形成与多个重要脏器有关,水饮的存在又影响了多个脏腑、组织的生理功能,因水饮病的临床证型多,证候复杂,故水饮病证的辨证论治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伤寒论》中称水饮病为“水”、“水气”、“水饮”,记载了17个饮证,叙述水饮病的条文有28条,其主要治法可归纳为14种。1健脾利水温阳化气若素体脾虚或治疗不当,脾胃受伐,中气不足,转输失职,则可导致水液蓄留中焦,以致水气上逆,凌于心下而变生诸证。主要症状可见:心下逆满,气上冲胸,头目眩晕,心悸气短及小便不利,苔白滑,脉沉紧等。治法为健脾利水,温阳化气。代…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总结张杰运用经方治疗积聚病的经验,探讨其辨治思路。 [方法] 通过临床跟诊,整理分析张老治疗的积聚病验案4则,从病因病机、治则治法、经方运用等方面对验案进行分析。 [结果] 张老认为,结节、肌瘤、囊肿等体内有形之物多为阴寒凝聚所致,阴气凝滞,非阳不运,故而重视阳气的生理作用,并提出“脾阳为本,肾阳为根”的理论。临证以合方治难病,重剂治大病,处方用药注重温阳化气,俾阳气的通达、外展、温煦功能恢复,则湿、寒、痰、瘀易散。 [结论] 张老治疗积聚病,以“阳化气,阴成形”理论为根本,结合自身经验,重视阳气,合方用药,疗效显著,值得推广与学习。  相似文献   

11.
"阳化气,阴成形"功能失调与排卵障碍的发生密切相关。卵子失去精微的滋养则"阴成形"不足,难以长大成为成熟卵泡;卵子失于温煦则"阳化气"虚弱,动力不足,难以在排卵期突破胞膜而排出。平调阴阳对于排卵障碍的治疗至关重要。对于"阴成形"不足者,应以补肾填精养血为主,滋阴以充形;对于"阳化气"虚弱者,应以温补脾肾为主,扶阳以益气。在整体辨证的同时还需兼顾卵子的生长周期,以期达到"阴平阳秘"的最佳状态。  相似文献   

12.
黄元御在《四圣心源》中提出"一气周流,土枢四象"的学术思想,注重左升右降之圆圈理论。以此理论分析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基本病机为"阳衰土湿木郁",简而言之为清阳不升于左,故其治疗上主张升达左阳,使一气周流复常,清升浊自降,临证灵活运用"扶阳抑阴"学术思想对泄泻疗效显著。文章从针灸学子午流注时辰规律、《伤寒论》六经病欲解时辰规律,阐述了择时治疗疾病的重要性,为遵循时辰规律用药提供可靠的依据。结合相关文献资料进一步探讨"扶阳抑阴"学术思想辨证施治IBS-D的优势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3.
发热是中晚期恶性肿瘤的常见症状,多反复发作。临床上对其缺乏特效的药物治疗。中医理论认为其发热病机为阳气亏虚,虚阳外越,治疗应立以温阳益气,调和阴阳为大法。  相似文献   

14.
气阴两虚、湿热内蕴是胃肠病的基本病机。按邪正斗争态势分,正虚有气虚、阴虚、气阴两虚、阳虚、阴阳两虚、血虚之异,邪实有湿滞、热郁、滞结和血瘀之别。胃肠病的治疗重在补中清化。  相似文献   

15.
痤疮的病因病机是人体汗出后受到风、寒、湿等邪气的侵袭,导致腠理闭塞,玄府不通,阳气郁滞,气化失司,久之痰湿、瘀血、郁火等病理产物内生,痰瘀相互胶着,阳气内郁于上焦,形成痤疮结节或囊肿。治疗上要从根本入手,该温则温,该补则补,熟练掌握温热药的种类、用量、配伍及病机虚实,活用辛温发散法、温补气血法、温阳潜纳法,达到平衡机体阴阳及治愈疾病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阳虚证属于高血压病的重要证型之一,治疗上多以温阳法为主,但久病多致脏腑虚损,或病久入络,水瘀互结,故临证应当根据病情多脏并治,并配伍利湿、活血通络等品,同时注意顾护阴液。简而言之,即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从脏入手,温阳补脏;(2)旨在温阳,气血随治;(3)阴阳论治,兼施滋潜。  相似文献   

17.
刘超峰主任认为心为属阴而位阳之脏,其疾病的特性既可趋阴又可偏阳。心悸与胸痹虽有着相同的病理因素,但主症大不相同,是因为当兼夹属阳的风邪为患时,心病的病机发展便趋向于阳的特性,表现为运动活跃的心悸;当以属阴的寒邪痰浊为主时,便趋向于收引凝滞状态,即表现为胸痹心痛。刘超峰主任提出内风的形成首先由于病邪导致阳气郁滞化生内热,继而在内热的基础上阳气亢逆变动又生内风。热扰心神使躁动不安,风动心神致休作无常,风热相搏则发为心悸。治疗上提出治阳气为本,除风热为标,重在调理心肝,从而为心悸的诊疗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8.
内阳外阴本体结构是指在下在内之阳与在上在外之阴为正常的阴阳结构关系。阳虚盗汗或为阳虚日久、卫外不固、腠理疏松、汗液外泄所致;或为阴盛于下、格阳于外、阳不得潜所致。然"阳化气,阴成形",阳虚易致痰瘀浊邪阻滞中焦,上下不通,病情缠绵。故阳虚盗汗应分期而治,早期以疏通上、中二焦为主,使邪有所出,可选桂枝汤类方;中后期法宜扶阳,使在内之阳气充足,则卫气充盛,且能祛除阴邪,在外之阳亦可回归本位,实现阴阳自和,则疾病自然向愈,可选四逆汤类方。  相似文献   

19.
虚阳外越病机与证治规律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虚阳外越是指在阳气本已亏虚的病理状态下,阴气仍不能正常地发挥其收敛潜降的作用,阳气虽虚却浮越于外而不得返宅,其包括阳虚阴盛状态下的上热下寒证和阴盛格阳证,及阴虚阳亢状态下,久病阴损及阳证。研究虚阳外越就必须从阴阳二气各自的特性以及阴阳对立制约、互根互生的关系入手,才能更加准确地把握虚阳外越的根本病机和病理表现,更好地鉴别“实火”和“虚火”,并最终为摄生防病及其辨证论治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20.
嗜睡症的病机为脏腑阴阳气血失调,表现为阳虚阴盛,气血亏虚及气郁血瘀,主要与脾、肾功能失调有关,涉及心、肝两脏。临床治疗应谨守病机,辨证论治,常用方为补中益气汤、香砂六君子汤、右归丸、温胆汤、柴胡疏肝散、通窍活血汤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