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笔者从病因病机、用药特色、理法方药3个方面浅谈采用“辛以润之”治疗食管癌的经验。柴教授认为,食管癌的病位虽属上焦,而其元在下焦,其本为精血耗竭,虚火上泛,直上阳明,贲门郁久火灼,发为枯槁,形成噎膈。拟滋肾润燥汤加减用于临床治疗食管癌患者,收效尚可。故积语成文,以飧同仁,起到抛砖引玉之效。  相似文献   

2.
燥为自然界六气之一,属于常气,禀“肃降收敛”特性,秋天为其所主。燥气起于秋,燥气有余或停留时间过长就会出现“岁阳明在泉,燥淫所胜,则雾霿(天色昏暗)清瞑”。肾气通于冬天,又在时刻维持着全身的活动。当冬天收敛过度,肾气就会内敛内郁,达到极点就会出现病理表现使人难以忍受。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化成肾中阳气阴津升腾滋润于上下内外。一旦燥邪侵袭于肾,或肺气肃降收敛太过,导致肾中阳气和津液内收而郁滞不能正常宣发,造成内蓄于水外现皮肤皴揭之燥象。治疗方法要运用辛以宣通气机,透达三焦腠理。  相似文献   

3.
中药中五味是指酸、苦、甘、辛、咸.其最早记载,据目前资料,见于《尚书·洪范》曰:"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周礼·天官冢宰中记载:"春多酸、夏多苦、秋多辛、冬多咸"又云:"凡药以酸养骨,以辛养筋、以养脉、以苦养气、以甘养肉".  相似文献   

4.
5.
[目的]总结晏军主任“辛以润之”辨治特发性肺纤维化的临证经验。[方法]通过跟师学习,整理相关医案,归纳总结晏师对特发性肺纤维化病因病机的认识,阐述晏师运用补肾益肺消癥方治疗特发性肺纤维化的理论基础和临床用药经验,并附临床案例加以验证。[结果]晏师认为,特发性肺纤维化的病机为肺肾两虚,阴津不足,肺叶失养,而致肺痿;肺叶萎弱,宣降失司,气机壅滞,行水不能,痰饮内停,气滞血瘀,痰瘀内结,痹阻肺络而发肺痹,肺痹日久,功能失用,痿证加剧,肺痿肺痹相互影响、相互转化,其病理特点为气、血、痰互结。辛药能散能行,辛以入肺,辛通玄府,调气机,散血瘀,逐痰结,与特发性肺纤维化治则相合。晏师在临床中根据“辛以润之”创立补肾益肺消癥方,临床疗效良好。验案中特发性肺纤维化患者,辨证为肺肾两虚、痰瘀内蕴,以补肺益肾、化痰祛瘀法治之,方用补肾益肺消癥方加减,取得良好疗效。[结论]晏师运用“辛以润之”辨治特发性肺纤维化疗效显著,对临床具有较好的指导意义,值得学习和传承。  相似文献   

6.
对《黄帝内经》“肾为胃之关”进行理论溯源,分析各时期医家对此条文的解读,认为“肾为胃之关”的理论内涵,应包括“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气机升降之枢纽”与“肾为脾胃升清降浊、阴阳平衡之关键”。功能性便秘的治疗,应立足于“(脾)胃”与“肾”两个核心脏腑,将“治(脾)胃应以升降为本,气血为要”与“治肾当以阴阳为根本”作为核心治则,进一步发挥“肾为胃之关”理论的指导作用,以期对功能性便秘的临床辨治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7.
邓巧玲  谭华儒 《中医学报》2022,37(2):276-279
《黄帝内经》成书于西汉时期,受儒家思想影响,以五脏六腑比类国家官职。《黄帝内经·素问》中提出:"脾为谏议之官"。谏议之官,即古代的谏议大夫,职责为监督、劝诫,匡正君失。脾五行属土,正合坤卦,脾在志为思、在神为意,"监察"周身,及时反馈异常所在,即"谏议"之功。坤卦,是《周易》六十四卦的第二卦,与乾卦一起统领全篇,以"厚德载物"为核心,承载万物。脾主运化合坤厚载物之意,脾主气机升降合直方端正之意。脾为谏议之官与坤卦的联系密不可分,脾运化水谷为"谏议"提供物质基础。脾功能正常,方可藏营舍意、直方端正、中正平和。  相似文献   

8.
《尚书》“之”字用法分为三类:代词、连词和助词。代词用法含在双宾语句式中作间接宾语。连词用法限于表示并列,相当于“及”、“与”。助词用法最普遍,含相当于“所”的用法、作定语后置记号的用法、作宾语前置记号的用法,还包括作语垫的用法。  相似文献   

9.
"肺主治节"强调肺与人体五脏的统筹关系,是中医整体观念的体现。其功能主要为:(1)上承君令,助心行血;(2)布散津气,协调诸脏;(3)统筹职能,有度发挥。同时其"治节"功能的实现,需要气血津液及各个脏腑、经络的共同作用,最终达到人体安定有序、和谐稳定的状态。  相似文献   

10.
莫慧  周跃芳  王挺  何苗 《中医学报》2021,(5):952-955
《黄帝内经》中"神"从产生顺序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为精、神、魂、魄,是"父母之精"相搏后直接产生,与意识、感觉、反射等有关,为"神之灵";第二层次为意、志、思、虑、智,是精神魂魄在"心"的"任知万物"基础上,不断记忆、强化、忖度、思虑、谋划,不断认知事物及思维深化的过程,为"神之用";第三层次为情、欲、好、愿,是万物、社会、文化的认知上"心性之动"的产物,是情绪、情感、需求范畴,为"神之别用"。"神"系统活动是以"神"为基础演变形成,包含生命力、精神、意识、认知等多个内容。"神"系统活动三个层次的区分与归类对理解"神"与"形"具有重要意义。根据不同层次,采用不同的治疗与养生方案,对治疗身心疾病及养生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关于中医辛润法的理论思考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探讨辛润源流,剖析辛味药物,指出辛味药在整体上不具备润养功效,不应与能散、能行相提并论。若把辛润理解为个别药物的润养作用,有失辛润之旨,更无法选药组方应用于临床。因此,当把辛润立之为法,即辛润法。燥证的发病机制,是外燥邪气、痰饮瘀血、气郁邪阻而致津血运行输布障碍,形体失却濡养。辛润机制,赖其辛味行散之功,宣肺祛邪,散饮化瘀,行气除滞,疏通腠理,布津行血而实现  相似文献   

12.
玄府作为人体气血津液运行、输布及代谢的重要通路,重在开阖有度。寻常型银屑病病机为素体本虚,又逢外邪侵袭,搏于肌表,气血津液不能正常代谢而致玄府郁闭。辛味药能发表、散结、行气、活血、开窍,有开通玄府的作用。玄府郁闭导致的血热、血瘀、血燥均可应用辛味药能散、能润、能行的特性治疗,使邪气得除,气血调和,疾病向愈。  相似文献   

13.
“同气相求”的理论内涵及其对中医学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同气相求为中医学重要思维方法之一,其理论基础源于气一元论思想。这种思维方法在构建中医五行藏象体系、阐释中医病因理论、指导临床诊断以及药物的使用等诸方面均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双黄连粉针湿敷治疗急性湿疹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符合纳入标准的70例急性湿疹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35例。两组患者均接受抗组胺药物治疗,口服富马酸氯马斯汀口服液;治疗组同时采用双黄连粉针湿敷治疗,对照组采用3%硼酸洗液湿敷。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显著优于对照组(91.43% vs 74.29%,P<0.05)。结论 双黄连粉针湿敷治疗急性湿疹,方法简便、安全,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简要分析"夏至一阴生,冬至一阳生"的理论渊源及其临床应用。[方法]从生理、病理、病机及临床意义等方面分别阐述对"夏至一阴生,冬至一阳生"的深层次理解,并指导应用于临床,附验案两则以佐证。[结果]"夏至一阴生,冬至一阳生"理论是古代医家在"天人一体观"、阴阳相互转化、阴阳互根等理论基础上,结合临床经验总结而来的,不仅具有高度的理论思想基础,更是将理论转化成实践、实践反证理论的真实写照。验案中两患者分别辨证为肺肾两虚和阴虚内热,应用寻常法而不得解,慎思之,笔者在"夏至一阴生,冬至一阳生"理论启发、指导下,分别治以温阳化气、止咳收敛和滋胃阴、清虚热、润肠通便,均获良效。[结论]对"夏至一阴生,冬至一阳生"进行探讨,可以更加清晰地认识中医理论体系并对于指导临床应用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益气养阴润肺止咳法治疗慢性咳嗽的疗效。[方法]将115例慢性咳嗽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57例,采用益气养阴润肺止咳法治疗,对照组58例,服用复方甲氧那明,经过1个疗程后,对比治疗效果。[结果]在1个治疗周期后,对比两组治疗的有效率以及两组症状积分,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益气养阴润肺止咳法治疗慢性咳嗽有一定疗效。  相似文献   

17.
《素问·至真要大论》中的病机十九条对常见疾病进行了准确的五脏定位,为从疾病的五脏定位角度确认药物的归经奠定了理论基础。病机十九条内容广泛,是中医审机辨证的精髓,其突出特点是明确了疾病与五脏的相互关系。中医内科学中疾病按五脏分类的方法,也是根据病机十九条,只是还没有人对疾病脏腑归经与药物归经的关系进行系统研究,如果在病机十九条脏腑定位和药物归经之间找到一个桥梁,那么这个桥梁也应该是解决疾病治疗的一个有效方案,这个桥梁应该就是归经。如果疾病脏腑归经与药物归经一致,就像找到治疗的靶点,疗效一定更显著。  相似文献   

18.
杨上善撰注《黄帝内经太素》,首倡分类研究《黄帝内经》,将《素问》《灵枢》经文分类编次并予以注释,使《内经》经文编排与学术内容趋于条理化、系统化,并具有层次性与内在逻辑推理性,初步勾勒出中医理论体系框架,形成了中医理论体系的雏形,对后世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9.
中医学"治未病"其思想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经过历代医家的发展,不断完善。所谓"未病"有3层含义:未患病的健康状态、邪伏而未发病的状态、疾病进程中邪气将要累及的状态。总结起来,"未病"主要包括疾病未生、疾病未发、疾病未传、疾病未复4个方面,相应的临床防治原则依次为未病先防、将病防发、既病防变和瘥后防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