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伤寒论》六经及六经辨证来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为了解《伤寒论》六经及六经辨证的来源,通过对《周易》、《内经》、《伤寒论》等古代哲学典籍知医学典籍的分析研究,揭示出《伤寒论》六经理论和六经辨证方法的来源和形成是一个复杂的综合的渐进过程,它经过了对古代哲学和汉代以前医学的传承和嬗变,并融入了张仲景个人的临床买践经验和思维成果。首先其思辩性理论来源于《周易》,是《周易》中的辩证法思想和对事物的认识论;其次是其医学理论来源于《内经》,《内经》的理论雏形奠定了六经辨证方法的基础;前两者的结合加之仲景个人思维成果形成了系统的六经理论和六经辨证方法。  相似文献   

2.
《伤寒论》六经辨证理论起源于《内经》六经分证,六经辨证是对伤寒某经病证的病因、病位、病性、正邪力量对比、病机、病势、预后的高度概括,伤寒六经实质是指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的手足十二经脉和所连属的脏腑及其生理功能与病理变化而言。  相似文献   

3.
从六经标本中气理论的渊源、六经标本中气分配规律及其从化规律等方面探讨六经标本中气理论的实质,认为六经标本中气理论肇始于《内经》中专论五运六气的7篇大论,《伤寒论》继承并发展了《内经》的标本中气理论,创造性地将其贯穿到伤寒外感病和内伤杂病辨证施治的全过程。六经标本中气理论的实质是阴阳气的内外出入运动。探讨六经标本中气理论的实质,有望为《伤寒论》的理论研究开辟一条新思路,从而指导《伤寒论》的现代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4.
基于《内经》脏腑辨证与《伤寒论》六经辨证的理论渊源梳理,对六经病变的发生、发展变化和脏腑相关性进行总结,探讨六经合脏腑辨证的临床实践模式,提出六经合脏腑辨证是六经辨证和脏腑辨证的有力补充,笔者认为对此进行深入研究的推广应用能为中医临床的提高探寻更好的理论指导模式,同时也是对中医辩证理论的传承和创新,并有助于提高中医药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5.
《黄帝内经》成书于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著作,被后世医家奉为中医学的经典。在《内经》中建立了以五脏阴阳为核心的医学理论,构成了中医学的理论根基,后世历代医家虽各有创见,流派纷呈,而究其本源,莫不由此。东汉年间,伤寒大疫流行,医学家张仲景以悲天悯人之心、济危扶厄之志,勤求古训,博采众方,著《伤寒杂病论》一十六卷,该书在流传中被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书。《伤寒论》中仲景运用了三阴三阳的辨证方法,创立了理法方药兼备的辨证论治体系,即后世所称“六经辨证”。六经辨证体系是仲景先师在五脏阴…  相似文献   

6.
《伤寒论》作为一部临床经典,一直是医家准绳。张仲景在《伤寒论》中以六经分病、以六经分篇、以六经定法,其理论完备、思路清晰、组方巧妙,在临床中能够提纲挈领,以简驭繁,至今仍然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理解和掌握六经理论,明确各经的属性、所主部位、关联脏腑和生理特性,对于《伤寒论》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对疾病的认识、理解、分析、诊断和治疗有深刻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伤寒论》是中国第一部理法方药比较完备的医学著作,一直被中国医家奉为经典。同样基于对《伤寒论》的研究,因侧重不同,后世学者发展出各具特色的学术体系,并开展了不同的临床实践。郑寿全是清代伤寒学大师,被后世中医学者尊为“火神派”鼻祖。其融合《周易》、《黄帝内经》等两部经典著作的思想,对《伤寒论》进行阐释,提出“六经即六气,六经本一经”的“万病一气说”;并以阴阳为纲,总括伤寒六经,又在阴阳之中,重视阳气。使《伤寒论》辨证简白,主次分明,颇有独到之处。  相似文献   

8.
杜雨茂是一位现代以研究《伤寒论》而著称的医家,他学术严谨、思维活跃、深入浅出,对《伤寒论》学术理论主要在六经辨证、理法方药方面进行了全面而细致的阐释,见解颇多而独特.对《伤寒论》六经实质内容注重整体观,六经与气化学说应该本着既不可弃离,又不可拘泥的的原则,从实践论六经辨证、六经传变理论,从广义角度认识伤寒与温病的关系,《伤寒论》的理法方药也适应于温病,且善于治疗危重急证、疑难病症等.  相似文献   

9.
王兴  杜晓刚 《中医学报》2020,35(2):232-235
中医外感热病,是指感受外邪,主要症状为发热,同时在病变过程中出现各种其他证候类型的一类疾病群。这类疾病在现代医学中主要为急性传染病,包括以发热为主要症状,由细菌或者病毒感染等引起的各类疾病。通过文献梳理不难看出,《黄帝内经》作为第一个里程碑奠定了中医外感热病学理论基础。张仲景《伤寒论》的问世便是第二个里程碑。明清时期温热病学说的成熟则为第三个里程碑,这一时期的代表著作为《温病条辨》。这期间中医对于外感热病诊断和治疗一直在不断完善,从刚开始认为其病因为"伤寒之类也",到论述狭义伤寒和广义伤寒的区别,从六经辨证的出现、完善到提出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从《黄帝内经》《伤寒论》时出具系统化的伤寒治疗体系,到明清时期温病独立成科。中医学基本思想为辨证论治,近年来各种亚型流感频发,中医可以在明确致病因素前采用对症治疗,解决了西医治疗的后发性缺点,在疾病的初起阶段也能够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0.
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中并无“提纲”字眼,可后人在研究《伤寒论》时,发现六经辨证论治中各有“太阳之为病”、“阳明之为病”、“少阳之为病”、“太阴之为病”、“少阴之为病”、“厥阴之为病”。因其行文构思独特,哲理精深奥妙,故尔认为此即是六经辨证的提纲。由于仲景未明言直叙“提纲”,加上后人在研究时所持的方法、思路及角度不同,因此对“提纲”的认识也不尽一致。本文试将拙识浅析于次,并冀斧正。1 对六经提纲不同认识的回顾1.1 全面肯定六经提纲的作用 六经提纲学说的兴起,始于《伤寒来苏集》。柯琴在《伤寒论注》…  相似文献   

11.
系统梳理和考察经络理论的学术轨迹,并进行断代,可以将其分为五个阶段:理论起源、多元发展、重构统论、矛盾冲突、反思回归。其中关键性事件和观点有:经过先秦时期的酝酿,西汉初年淳于意提出经脉概念;《内经》时代经络理论呈现了多元化发展;《圣济总录》以“经脉统论”重构经络学术框架并影响至今;西学东渐后,学术界对经络理论的理解陷入了冲突和困惑之中;承淡安先生等在反思中重塑经络理论价值,并回归传统学术轨迹。经络理论的断代研究,清晰呈现了经络理论内涵的演变轨迹和过程,可为当代经络理论的诠释与应用、形态基础的研究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12.
基于本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以下简称"新冠肺炎")中医药防治过程可知,张仲景的伤寒六经方证在疫情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本文在遵循和保持原创性六经理论体系发展规律、自身特色的基础上,深入挖掘张仲景六经方证体系在治疗新冠肺炎及其相关并发症中所体现出的固有科学内涵和优越性,并对其重新作出系统梳理和现代诠释,建立新冠肺炎六经方证-病...  相似文献   

13.
依据《黄帝内经》中关于肛肠疾病辨证的论述,分析其辨证思路。《黄帝内经》关于肛肠疾病的辨证内容,主要涉及五运六气、脏腑传变、经络、内外因、气血、阴阳等方面,多角度、全方位的辨证思路是其创新点,将肠腹疾患与自身气血阴阳经络以及五运六气、外邪、虫疾等外在因素进行关联性分析。通过对《黄帝内经》中关于肛肠疾病的辨证思路解析,为临床诊疗肛肠疾病提供较为全面的创新视角。  相似文献   

14.
失眠之病机与人体气机运行失常,阴阳失交有着密切关系.基于《黄帝内经》天人相应理论,运用顾植山教授"司天-司人-司病证"的诊疗思维方法,张晋教授将三阴三阳开阖枢理论与《伤寒论》六经欲解时及针刺疗法相结合,运用"司天-司人-司病证"的诊疗思维方法,即辨天时运气、辨人体时期、辨病邪虚实,从时间及空间的角度对失眠进行论治.三阴...  相似文献   

15.
温阳法是中医辨证治疗便秘的重要方法之一。《黄帝内经》为温阳法治疗便秘的理论渊源;汉代《伤寒杂病论》首创温阳法治疗便秘的理法方药;隋唐时期,温阳法治疗便秘不断推陈出新;宋金元时期,多位医家对温阳法治疗便秘进行了深入的探索;而到了明清时期,温阳法治疗便秘有了较大的创新及完善。因此,追溯温阳法治疗便秘的历史源流,有助于更加了解及重视温阳法在便秘治疗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挖掘《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的美容思想,为现代针灸美容临床提供指导。[方法]研读《内经》并整理与针灸美容相关内容,从《素问》中的阴阳、五行、藏象、气血津液学说与《灵枢》中的经络学说、针刺原则、古典针刺法等角度入手,探讨《内经》在理法方穴术各个方面对针灸美容临床的指导。[结果]《内经》整体美容观中蕴含了以五脏为基础的表里统一美容观和以经络与精气血津液为物质基础的形神统一美容观,其为针灸美容的辨证施治、取经用穴提供了理论指导,使针灸美容成为一种调内养外的健康自然美容法。《灵枢》则指导针灸美容要明确病位深浅、选择合适的针具、应用适宜的针刺手法,使针灸美容在整体调治的同时兼具局部美容的效果。此外,从古典针刺法中五刺、九刺、十二刺总结而来的“刺皮三法、刺肉之法、刺脉之法、刺筋之法”等在现代也有新的发展,丰富了针灸美容的方式。[结论]《内经》的整体美容观在理论层面为针灸美容奠定了基础,《灵枢》的刺法在操作层面为针灸美容提供了技术指导。  相似文献   

17.
[目的]阐发"三阴三阳"的来源、内涵及其科学实质。[方法]从对阴阳定义出发,用发生还原论的方法,通过分析《黄帝内经》对各种三阴三阳说法的阐述,寻找"三阴三阳"各种说法来源。[结果]从《黄帝内经》的描述中发现,各种三阴三阳说都来源于太阳运动,第一种说法来源于太阳光照强度在人身的阴阳分法,第二种说法来源于日地的相互运动产生的阴阳消长的量变阴阳分法,第三种来源于日地相互运动产生的四时四象发展成的三阴三阳说。[结论]各种"三阴三阳"说都来源于太阳运动,日地相互运动是产生各种"三阴三阳"说的本源,是黄帝师徒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对三阴三阳的阐述,不是多派各家学说杂陈。  相似文献   

18.
"邪气"亦称为"虚邪",是《黄帝内经》病因学核心范畴。邪气亦称虚邪,两者在《黄帝内经》中有明确的性质指向、发生背景、致病时机等认识。邪者斜,是指自然气候中非时令之气,具有致病性;虚邪的概念源自运气理论,是指中运不及、本位气虚引动其他时令的气候来至,又称为胜复之气。对邪气、虚邪进行深入解读,对正确阐释《黄帝内经》的病因学理论,以及充分发挥其在防病治病中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黄帝内经》对脑的论述颇为丰富,但多散在于各章节中。为进一步探讨中医脑理论,剖析《内经》对脑的认识,对《内经》关于脑的论述予以梳理,并结合文献从脑为奇恒之府、脑为髓海、脑与脏腑经络联系以及脑的功能、病变等方面进行总结与探讨,以期溯本求源。  相似文献   

20.
高体三教授认为乳癖与肝脾肾关系密切,往往由于肾气不足,精血亏虚,肝失所养,肝气郁结,木郁化火,横乘脾土,脾虚湿阻,气滞则血瘀,湿聚日久煎熬成痰,痰湿瘀互结,留着乳络,聚为癖块。在长期的临床诊疗中以六经辨证为主,脏腑辨证为核心,创立了三阴理论。治疗以通阳散结、温补脾肾、养血疏肝、肝脾肾同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