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张雪菲  张帅  于雁 《现代肿瘤医学》2016,(13):2070-2072
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凝血指标异常与一般临床病理特征、转移及生存期的关系。方法:对128例NSCLC患者进行凝血指标测定,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两样本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凝血指标与生存期关系采用线性相关分析。结果:各凝血指标与NSCLC患者的年龄、性别无相关性。腺癌组APTT值明显低于鳞癌组,D-D水平明显高于鳞癌组,PT、FIB、PLT水平与病理类型无相关性。有转移组D-D水平明显高于无转移组,APTT、PT、FIB、PLT水平与有无转移无相关性。血小板水平与生存期呈负相关(r=-0.373 9,t=3.56,P<0.01)。结论:NSCLC患者普遍存在凝血指标异常,可能与病理类型及转移有关,凝血异常可影响患者的生存期。深入研究凝血异常状态,有利于估计病情变化及判断预后,对延长患者生存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外周血凝血指标与胃癌临床病理特征及化疗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3年2月至2015年12月延安大学附属医院普通外科收治的120例胃癌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选100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的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血清纤维蛋白原(FIB)、血小板计数(PLT)和D-二聚体(D-D)等外周血凝血指标,并比较不同临床病理特征胃癌患者的外周血凝血指标。结果两组APTT和PT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TT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FIB、D-D和PLT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胃癌患者中,男性TT及PLT均显著低于女性(P<0.05),年轻患者FIB和D-D显著低于老年患者(P<0.05),肿瘤侵袭较浅者FIB及PLT显著低于侵袭较深者(P<0.01),分期较低者PT、FIB、D-D和PLT显著低于分期较高者(P<0.01),分化较低者TT显著低于分化较高者(P<0.05),PLT显著高于分化较高者(P<0.05),无转移者D-D与PLT均显著低于有转移者(P<0.05);化疗后胃癌患者FIB及PLT均显著降低(P<0.01)。结论胃癌患者血液呈高凝状态,且女性、老年、肿瘤侵犯较深、分期较高、分化较低和存在转移的患者更为严重,监测外周血凝血指标,能够较早了解凝血功能异常及出血倾向,及早给予科学干预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肺癌患者凝血指标水平的变化与其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经病理组织学确诊肺癌的初治患者190例,检测其血浆凝血活酶时间(thromboplastin time,TT)、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D-二聚体(D-dimer,D-D)、血小板(plateletcount,PLT)水平,及患者相关临床病理资料,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结果:男性患者APTT、PT、FIB的均值分别为(34.12±3.98)s、(14.56±2.24)s、(5.39±0.76)g/L,较女性患者APTT、PT延长,FIB水平升高(P<0.05);年龄≥60岁与<60岁患者D-D水平的均值分别为(0.74±0.20)mg/L和(0.59±0.15)mg/L(P<0.05),提示年龄愈大,D-D水平越高;淋巴结侵犯阳性患者FIB、D-D的均值分别为(5.31±0.65)g/L、(0.83±0.24)mg/L,较阴性患者相比升高明显(P<0.05),淋巴结侵犯阳性患者APTT均值为(32.06±2.94)s,较阴性患者相比缩短(P<0.05);有远处转移的患者不仅FIB、D-D水平较无远处转移患者明显升高,其PLT水平(269.85±49.60)×109/L也明显升高(P<0.05);腺癌患者FIB、D-D的均值分别为(5.37±0.55)g/L、(0.75±0.22)mg/L,较鳞癌患者相比升高(P<0.05);肿瘤分期为III、IV期患者FIB、D-D的均值分别为(5.38±0.58)g/L、(0.81±0.20)mg/L,较I、II期患者相比升高明显(P<0.05),提示肿瘤分期越晚,D-D及FIB水平越高。不同肿瘤直径之间凝血指标水平的比较无明显意义(P>0.05)。结论:凝血功能异常与肿瘤细胞的生长、迁徙具有一定相关性,测定肺癌患者凝血指标水平,可为临床评估病情提供相关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凝血及纤溶指标在不同病理类型、分期及治疗状态的肺癌患者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 用ELISA法对62例初治和治疗后肺癌患者血浆中血小板(PL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的部分凝血酶原激活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和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uPA)及其受体(uPAR)和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tPA)进行检测。结果 PLT、PT、APTT和TT的含量在不同分期、不同病理类型和不同治疗状态的患者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FIB在Ⅳ期和小细胞肺癌患者血浆中含量高于其他分期和类型患者,P值分别为0.028和0.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D-D在腺癌患者血浆中含量较其他类型患者有升高,P=0.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PAR在腺癌患者血浆中水平低于其他类型患者,在Ⅲ期患者血浆中高于Ⅳ期患者,而治疗后患者血浆uPAR的水平低于未治疗者,P值分别为0.03、0.045和0.0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PA在小细胞癌患者血浆中含量高于其他类型,P值0.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治疗后患者血浆uPAR的水平低于未治疗患者;腺癌患者血浆D-D含量高于其他类型患者;不同病理类型和不同临床分期肺癌患者表达凝血及纤溶指标的种类和数量不同。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术后外周血循环肿瘤细胞(CTC)与血浆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IB)、血小板(PLT)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的关系。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间上海市宝山区罗店医院收治的90例非小细胞肺癌术后患者作为研究组,选取同期体检的108例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受试者的D-D、FIB、PLT、APTT,并探讨研究组患者CTC与上述指标的关系。结果D-D、FIB、PLT受患者性别因素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LT指标和年龄有一定关系,≥60岁的患者PLT水平高于<60岁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TNM分期上,D-D、FIB、PLT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CTC阳性46例,阴性44例。CTC阳性肺癌患者D-D、FIB和PLT水平均高于CTC阴性患者,APTT水平低于CTC阴性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D-D和PLT对CTC阳性率有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术后CTC与D-D、FIB、PLT和APTT有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化疗对凝血指标的影响,评估凝血指标对小细胞肺癌(Small cell lung cancer,SCLC)患者的预后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210例SCLC患者的临床资料。收集患者的临床特征、治疗和凝血指标,包括血小板(Platelet,PLT)、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凝血酶时间(Thrombin time,TT)、D-二聚体(D-dimer,D-D)。将化疗前PLT、D-D和FIB中任意一项值大于正常上限(Upper limit of normal,ULN)或PT、APTT和TT三项中任意一项值低于正常下限定义为高凝组,其余为正常组。结果 高凝组和正常组的年龄、性别、吸烟史和临床分期等临床特征无统计学差异(P>0.05);高凝组经化疗干预后凝血指标PLT、FIB和D-D均有下降,且FIB的变化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正常组化疗前后凝血、纤溶等指标无统计学差异(P>0.05);表现状态(Performance status,PS)、临床分期、PT和FIB是影响SCLC预后的独立因素,且PLT、FIB和D-D异常升高的患者,生存期均低于正常患者,预后较差。结论 化疗可以改善SCLC患者的高凝状态,但对凝血功能正常的患者无明显影响;凝血指标异常升高的患者较凝血指标正常的患者生存期短,预后差。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手术切除直径≤2cm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选取2010年至2014年间治疗组共138例直径≤2 cm非小细胞肺癌的手术病例。通过临床病理资料及术后随访回顾性分析手术方式、淋巴结转移程度、组织病理类型等对术后生存的影响。结果:样本总体的5年生存率为71.7%。其中138例患者中共有24例(17.4%)发生淋巴结转移,无淋巴结转移的患者5年生存率为82.7%,而pN1和pN2患者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75.0%和48.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接受肺叶切除术的患者5年生存率明显高于接受肺段或肺部分切除的患者(P<0.05)。患者术后肿瘤分期Ⅰ期、Ⅱ期、Ⅲ期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89.8%、77.8%和43.1%(P<0.05)。结论:直径≤2 cm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术后生存与手术方式、淋巴结转移程度及肿瘤分期密切相关,肿瘤的大小不应作为是否行系统性淋巴结清扫的依据。  相似文献   

8.
背景与目的凝血及纤溶系统激活在肺癌患者中较为常见,与肺癌侵袭、转移的高风险和预后差相关。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NSCLC)占肺癌的80%-85%,本研究旨在回顾性分析凝血功能指标对NSCLC的预后价值,为目前NSCLC患者高凝状态的预防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2年12月首次就诊于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的604例经病理学证实的NSCLC患者的临床资料。资料内容包括患者治疗前凝血功能相关指标[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 PT)、凝血酶原活动度(prothrombin time activity, PTA)、国际标准化比率(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 INR)、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 APTT)、纤维蛋白原(ifbrinogen, Fib)、D二聚体(D-dimer, D-D)、血小板计数(platelet count, PLT)]、性别、年龄、病理分型、TNM分期、淋巴结状态等。本研究选择了50例同期就诊于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的非癌症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 NSCLC组与对照组之间所有的凝血功能指标(包括PT、PTA、INR、APTT、Fib、D-D、血小板计数)的血浆水平显示均有统计学差异[除了Fib(P=0.001,5)、Plt(P=0.004,5),其余指标(P<0.001)]。纤维蛋白原水平与NSCLC的组织学亚型之间相关,鳞癌比腺癌的Fib水平明显升高(P<0.001)。III期、IV期期比I期-II期患者的Fib、PLT水平升高(P<0.001, P=0.014),APTT缩短(P<0.001)。与N0患者相比,N1-N3患者的APTT,明显缩短(P<0.001),Fib、D-D水平升高(P<0.001, P=0.048)。对生存率的比较研究显示,PT、INR延长(P=0.032, P=0.001),Fib升高(P<0.001),PTA下降(P=0.005),在统计学上对总生存有明显的不利影响。多因素生存分析显示,在凝血功能指标中INR是唯一的独立预后因素(P=0.017)。结论 NSCLC患者往往存在凝血纤溶系统的激活,导致凝血纤溶指标的亚临床改变。肺腺癌患者以及分期为晚期、淋巴结存在转移的NSCLC患者更易出现高血凝状态。PT、INR的延长与NSCLC患者生存率的下降密切相关,INR是NSCLC的独立预后因素,PT、INR可能成为NSCLC的预后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外周血循环肿瘤细胞(Circulating Tumor Cells, CTC)与临床特征及凝血功能的相关性。方法 应用观察性研究的方法,收集多中心284例确诊为原发性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患者外周血CTC,研究CTC与性别、年龄、TNM分期、病理类型等临床特征的相关性;同时对患者血小板、凝血功能进行检测,研究CTC表达与凝血功能的相关性。结果 CTC阳性表达在性别、年龄间无统计学差异;不同的TNM分期患者的CTC阳性表达差异显著(P<0.05),CTC阳性表达率与TNM分期呈正相关(r=0.137,P<0.05)。CTC阳性肺癌患者的PT水平降低(P<0.05), CTC阳性表达率与PT呈负相关(r=-0.128,P<0.05);有远处转移的患者FDP、FIB水平均显著高于无远处转移的患者(P<0.05),PT、TT水平均显著低于无远处转移患者,经相关性检验FDP、FIB、PT与转移呈正相关(P<0.05),TT与转移呈负相关(r=-0.281,P<0.05)。结论 循环肿瘤细胞与非小细胞肺癌TNM分期相关,CTC表达阳性患者存在凝血功能异常,凝血功能异常可能促进非小细胞肺癌循环肿瘤细胞的远处转移。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化疗对肺癌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检测40例肺癌住院化疗患者(病例组)及同期体检健康人群40例(健康组)的凝血功能相关指标:凝血酶原时间( PT)、纤维蛋白原( FIB)、部分活化凝血酶原时间(APTT)、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压积(PC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结果肺癌患者(病例组)化疗前PT、FIB、APTT、PLT、PCT、MPV、PDW值均显著大于健康组( P<0.05)。不同临床分期、病理类型肺癌患者的PT、FIB、APTT、PLT、PCT、MPV、PDW值比较差异均不显著( P>0.05)。40例肺癌患者化疗前与化疗后PT、FIB、APTT、PLT、PCT、值比较差异显著(P<0.05),化疗后较化疗前均有所改善,MPV、PDW值在化疗前后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晚期肺癌患者存在凝血功能异常,与肿瘤临床分期、病理类型无明显相关性;通过化疗可逐步改善患者的凝血功能。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胃癌患者凝血指标的变化与肿瘤侵犯深度、淋巴结转移及临床分期的关系。方法 收集2014年1月至12月的120例胃癌患者并检测其凝血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和血小板(PLT)。并以同期6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比较两组间凝血指标的差异,并分析凝血指标和胃癌肿瘤侵犯深度、淋巴结转移及临床分期的关系。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胃癌组Fib、DD、PLT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APTT、TT、PT水平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胃癌患者中,T2~T4期与T1期比较,N1~N3期与N0比较,Ⅳ期与Ⅰ~Ⅲ期比较,Fib、DD、PLT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胃癌患者的凝血功能明显变差,同时其凝血功能与胃癌的分期、浸润深度及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胃腺癌患者术前四项凝血功能指标检测值与临床病理学方面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84例胃腺癌患者术前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F)、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值。结果APTT在不同年龄组间有统计学差异,低年龄段胃腺癌APTT较高年龄者延长,而TT较后者缩短(P〈0.05)。TT在Ⅲ期胃腺癌较Ⅰ~Ⅱ期缩短(P〈0.05)。FIB在高年龄组、高分期、肿瘤范围≥5cm、淋巴结转移数〉2枚者要高于低年龄组、低分期、肿瘤范围〈5cm、淋巴结转移数0—2枚者(P〈0.05)。其余凝血指标在年龄、性别、组织学分级、肿瘤大小、淋巴结阴阳性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年龄组胃癌患者APTT、TT、FIB不同,提示在研究胃癌凝血功能时要对不同年龄组进行分析。胃癌患者凝血功能紊乱,特别是恶性程度高的胃腺癌患者FIB升高,提示FIB可作为监测胃癌恶性程度的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回顾性分析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凝血纤溶指标的异常,进一步探讨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方法对101例初治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分别测定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血浆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凝血酶时间(TT)和血小板(PLT)。结果 101例患者中,PLT高于正常者有29例(28.7%),PT缩短者有29例(28.7%),APTT缩短者有9例(8.9%),FIB升高者有27例(26.7%),D-D升高者有19例(18.8%),FDP升高者有18例(17.8%),TT延长者有14例(13.9%)。结论肿瘤患者存在高凝状态,如何在临床中使用抗凝治疗,以及抗凝治疗能够改善患者的生存还需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4.
目的高凝状态是恶性肿瘤预后差的重要因素。血栓弹力图(thrombelastography,TEG)能全面反映凝血因子、血小板功能、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功能及纤溶过程。本研究通过分析TEG同常规凝血检查(conventional coagulation tests,CCTs)的关系,评估两者在晚期肺癌高凝状态中的诊断效能,探讨合理有效的联合检测方式,为临床发现晚期肺癌高凝状态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18-03-01-2018-09-30青岛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内科就诊的Ⅲ^Ⅳ期不可手术晚期肺癌患者72例,以是否合并栓塞分为高凝组(32例)和非高凝组(40例),分别检测血TEG、CCTs、D-二聚体(D-dimer,D-D)和血小板计数(platelet,Plt)。采用Spearman秩次相关分析各观察指标间的关系;通过二元Logistics回归分析筛选关联因素,通过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分析诊断效能,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ROC)比较采用Z检验。结果TEG参数与CCTs指标之间,凝血反应时间(reaction time,R)与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及D-D相关(rs值均为0.588,均P<0.001);凝血形成时间(K time,K)与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lasma prothrombin time,PT)、APTT、FIB及D-D相关(rs值分别为0.283、0.237、0.273和0.335;P值分别为0.016、0.045、0.020和0.004);凝固角(angle)与D-D相关(rs=0.388;P=0.001);最大凝块强度(maxium amplitude,MA)与PT、国际标准化比率(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INR)、FIB和D-D相关(rs值分别为0.356、0.340、0.345和0.323;P值分别为0.002、0.004、0.003和0.006);凝血综合指数(coagulation composite index,CI)与PT、APTT、INR、FIB及D-D相关(rs值分别为0.257、0.345、0.260、0.270和0.412;P值分别为0.029、0.003、0.028、0.022和<0.001)。Plt、APTT、D-D及R与血栓形成有统计学意义的相关性(rs值分别为0.394、0.529、0.388和0.628,均P<0.001)。TEG各参数之间均有统计学意义的相关性,均P<0.001。Logistics回归分析显示,CCTs参数中APTT、D-D、Plt对回归方程有统计学意义(R^2=0.386,F=14.264,P<0.001);TEG参数中R和MA对回归方程有统计学意义(R^2=0.396,F=22.698,P<0.001);两者联合,PT、R、Plt、APTT、Angel对回归方程有统计学意义(R^2=0.574,F=17.799,P<0.001)。CCTs与TEG的AUCRO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UCROC差值=0.004,Z=0.070,P=0.945)。联合应用CCTs及TEG的AUCROC最高(AUCROC=0.966),约登指数为0.838,敏感度为93.75%,特异度为90.00%,与CCTs、TEG的AUCRO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UCROC差值分别为0.099和0.103;Z值分别为2.750和2.943;P值分别为0.006和0.003)。结论TEG各参数与常规凝血检查有相关性,APTT、Plt、D-D、R和MA是反映高凝状态的主要因素,联合检测CCTs与TEG能更好地反映晚期肺癌患者的凝血功能状态。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化疗前后凝血指标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对60例肺癌患者及20例健康人的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部分活化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D-二聚体(D-D))水平进行测定,同时计数血小板(PLT)。结果:化疗前肺癌患者凝血指标凝血酶原时间、纤维蛋白原、部分活化凝血活酶时间、D-二聚体、血小板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肺癌患者化疗后与化疗前各项指标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晚期NSCLC患者普遍存在凝血功能异常,化疗可改善患者的凝血功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究脉管癌栓对非小细胞肺癌手术后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32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临床资料和病理资料,CD34标记血管癌栓,D2-40标记淋巴管癌栓,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手术后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比较脉管癌栓组患者和无脉管癌栓组患者生存率差异,比较淋巴管癌栓组和血管癌栓组患者生存率差异。结果:不同病理分型、临床分期、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手术方式、化疗情况和脉管癌栓均会影响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手术后预后(P<0.05);临床分期、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和脉管癌栓均为影响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手术后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脉管癌栓组生存期显著低于无脉管癌栓组(P<0.01);血管癌栓组生存率显著低于淋巴管癌栓组(P<0.05);血管癌栓组VEGF高表达比率显著高于淋巴管癌栓组(P<0.01)。结论:脉管癌栓是非小细胞肺癌手术后预后独立危险因素,其中血管癌栓是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70岁以上非手术治疗的老年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患者治疗前外周血的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atelet-to-lymphocyte ratio,PLR)与D-二聚体(D-dimer,D-D)水平及意义,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入组115例老年NSCLC患者,并选取50例老年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的淋巴细胞、血小板、D-D水平,分别按年龄、性别、病理类型、肿瘤TNM分期、ECOG评分、吸烟指数、BMI、有无合并症、有无淋巴结转移进行分组,分析PLR和D-D水平在不同亚组中的差异。 结果:老年NSCLC患者治疗前外周血中PLR、D-D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01)。PLR值与TNM分期、ECOG评分、BMI、有无基础疾病、是否合并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而D-D则与TNM分期、ECOG评分、有无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PLR、D-D水平与OS呈负相关(P<0.05)。结论:70岁以上老年NSCLC患者治疗前外周血中PLR、D-D水平越高,生存期越短,预后越差,提示PLR、D-D可能作为非手术治疗的老年NSCLC患者预后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