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是一种体位变化诱发反复发作性眩晕为临床特点的常见外周前庭疾病,其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既往认为BPPV在儿童青少年眩晕中少见而未被引起足够重视。然而,随着对儿童青少年BPPV的不断深入认识以及儿童眩晕检测技术的飞速发展,BPPV在儿童青少年眩晕患者中的诊断率呈上升趋势,BPPV逐渐被认为是导致儿童青少年眩晕的一种常见疾病而愈发引起关注。研究表明儿童青少年BPPV在流行病学、临床发病特点、诊断及治疗等方面均呈现出有异于成人BPPV的独特特点,因此本文对儿童青少年BPPV的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 ,BPPV )是最常见的眩晕疾病,约占眩晕疾病的20%[1]。随着年龄的增长,BPPV发病率不断升高。以往认为眩晕患儿中不存在BP‐PV ,但随着对BPPV 认识的不断深入,国外文献对儿童BPPV已经有了相关报道,认为儿童在前庭器官未完全发育成熟时也可罹患BPPV[2,3]。本文报道一例6岁男孩反复罹患后半规管BPPV的病例,以进一步加深对儿童BPPV的认识。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临床上常见的四种前庭性眩晕患者的焦虑/抑郁状况及其眩晕残障程度等相关因素并进行分析,为临床诊治四种前庭性眩晕提供依据。 方法 搜集确诊为前庭性眩晕的患者,分别为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前庭性偏头痛(VM)、梅尼埃病(MD)及前庭神经炎(VN)四种疾病,记录患者的病程、持续时间等一般资料,完善耳科学检查并进行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AD)、眩晕残障量表(DHI)测定。 结果 纳入前庭性眩晕患者121例,其中BPPV47例,VM31例,MD29例,VN14例,四组患者焦虑/抑郁阳性率分别为BPPV 31.9%、VM 71.0%、MD 75.9%、VN 42.9%;轻度、中度及重度眩晕残障程度分别为BPPV 58.9%、19.8%、21.3%,VM 19.4%、25.8%、54.8%,MD 6.9%、24.1%、69.0%,VN 38.6%、21.4%、40.0%。焦虑与抑郁评分之间线性相关(r=0.570,P<0.05);DHI与HAD评分之间线性相关(r=0.804;P<0.05)。 结论 前庭性眩晕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焦虑/抑郁,且焦虑和抑郁有一定的相关性;VM和MD患者焦虑/抑郁的发生率较高;VM、MD及VN患者眩晕残障程度高于BPPV患者。因此在临床上诊治前庭性眩晕疾病的时候要重视患者的焦虑/抑郁状态,特别是VM、MD患者,以便更好的治疗前庭性眩晕。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眩晕患者的常见病因,减少临床误诊和漏诊。方法收集340例以眩晕为主诉的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就诊患者,根据病史、临床症状和体征、相应的辅助检查结果,分析确定病因。结果眩晕发生于各个年龄段,成人多见,亦可见于儿童,周围性眩晕占77.05%,其中BPPV占28.23%,中枢性眩晕占8.82%,非前庭系统性眩晕占10.30%,其中精神性眩晕占5.59%,原因不明者占3.82%。结论眩晕常见病因是周围性眩晕,BPPV最为常见,但随着年龄的增加,中枢性眩晕在病因所占的比例逐渐增加,而中青年患者精神性眩晕发病率亦较高。临床医师应提高对BPPV和精神性眩晕的认识,同时也不可忽视发生率低的一些疾病的存在。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梅尼埃病(Meniere’s disease,MD)患者合并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的发生率及临床特征。方法详细询问并记录116例确诊为 MD患者的体位相关性眩晕病史,对有体位性眩晕者行体位试验及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vestibular evoked myogenic potentials,VEMP)检查;对确诊合并BPPV的患者行手法复位治疗。结果116例 MD患者中4例为病史支持的BPPV,4例确诊合并BPPV,MD合并BPPV发生率为3.45%(4/116)。这8例患者BPPV眩晕均在MD发病之后出现;4例确诊BPPV患者中,2例BPPV患耳与 MD同侧,1例为非 MD 患耳,1例不确定;6例病史支持或确诊合并 BPPV 并可提供VEMP结果的 MD患者中眼性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oVEMP)异常5例,这5例异常者中4例与 MD同侧;MD合并BPPV患者手法复位均治愈。结论本组病例MD合并BPPV发生率为3.45%,详细询问眩晕病史结合体位试验及VEMP检测可有效筛选 MD合并BPPV的患者。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静态姿势图可分析BPPV患者感觉结构(Sensory structure)变化的特征;明确BPPV患者康复训练后感觉结构变化情况;方法选取符合诊断标准的BPPV患者,采用静态姿势仪进行感觉结构变化评估前庭康复,定量评价眩晕患者在消除或减弱视觉和本体觉的情况下前庭功能及半规管功能,并采用姿势图分析前庭功能低下时视觉前庭,脑干小脑,和脊髓本体觉的能量分布变化;结果静态姿势图可评估BPPV患者发病时在消除或减弱视觉系统和本体觉系统功能时,明确前庭系统中半规管功能低下的情况。;BPPV患者发病时要维持平衡,则需要通过视觉或本体觉加强,从而发现眩晕患者维持平衡很多程度依靠视觉和小脑脑干平衡功能;运用前庭康复系统按要求对外周性眩晕患者进行平衡康复训练,而且前庭功能测试后前庭评分恢复正常且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BPPV患者大部分出现前庭系统功能评分低,并能发现前庭半规管功能低下时评分低的半规管侧别;评价BPPV患者在不同状态下患者维持平衡很多程度依靠视觉和小脑平衡功能;前庭康复对BPPV患者疗效明确。  相似文献   

7.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是常见的前庭外周性疾病,本文研究手法复位配合药物治疗BPPV的疗效,以期为临床预防和治疗BPPV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突发性聋伴发的眩晕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09年7月就诊于解放军总医院眩晕中心的伴发作性眩晕的突发性聋患者96例的临床资料,突发性聋及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的诊断根据中华医学会颁布的指南.分析其前庭功能特点及前庭与耳蜗症状出现的时间关系.结果 96例患者中BPPV23例(24.O%);余73例患者中一侧前庭功能低下者58例(60.4%),前庭功能正常者15例(15.6%).96例患者中46例患者可以提供准确的耳蜗症状与眩晕出现的时间:其中6例(13.0%)耳蜗症状与眩晕同时出现;耳蜗症状与眩晕出现的间隔时间<1 h者4例(8.7%);1 h≤间隔时间<24 h者21例(45.7%);13例(28.3%)在耳蜗症状出现数天后出现眩晕,最长为10 d;仅有2例(4.3%)眩晕的出现早于耳蜗症状.结论 突发性聋伴发的眩晕可以表现为前庭功能正常或低下,部分患者可以表现为BPPV,且耳蜗症状一般早于前庭症状出现.  相似文献   

9.
儿童眩晕近年来受到重视。临床上儿童眩晕并不少见,而由于儿童群体的特质性,病史采集及前庭检查等受到限制,早期诊断困难。与成人相比,除年龄差异外,临床表现、常见疾病及诊断方法也有很大不同。流行病学资料显示儿童眩晕的疾病中常见的是良性阵发性眩晕、前庭性偏头痛、前庭神经炎及中耳炎。本文综述儿童眩晕症状特点及相关疾病及治疗。  相似文献   

10.
前庭性偏头痛(vestibular migraine,VM)和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是临床最常见的两类发作性眩晕疾病,临床症状有相似性。不典型的VM与BPPV难以鉴别,可以通过临床表现、前庭功能检查、影像检查及生物标志物等多方面进行区分。相似的诱发因素、内耳血管痉挛、炎症反应、遗传因素等可能会导致VM与BPPV共存。因此,需综合分析VM与BPPV的区别和联系,避免误诊、漏诊,从而为患者提供更加精准的诊疗方案。  相似文献   

11.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是最常见的外周性前庭功能障碍疾病之一,可分为特发性BPPV和继发性BPPV。外源性疾病被认为是继发性BPPV的最重要危险因素。除外伤和内耳手术病史外,常见内耳疾病也会导致继发性BPPV,如梅尼埃病(MD)、突发性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SSNHL)、前庭神经炎(VN)和前庭性偏头痛(VM)等,继发性BPPV也可发生于内耳疾病的某个阶段,且临床表现相似。系统回顾国内外相关文献,总结并分析常见内耳疾病继发BPPV的发病机制和临床特征,以作临床诊疗参考。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听觉诱发电位、瞬目反射联合前庭肌诱发反应在眩晕病因诊断中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诊断为后循环缺血(32例)、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20例)、梅尼埃病(15例)的共67例眩晕患者的听觉诱发电位(BAEP)、瞬目反射组合(BR)、前庭肌诱发反应(VEMP),结果分析各种电生理检查在后循环缺血、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梅尼埃病三类疾病中的阳性率、敏感性。结果后循环缺血组BAEP阳性率62.5%,BR阳性率68.8%,VEMP阳性率0%。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组BAEP及BR阳性率0%,VEMP阳性率50%。梅尼埃病BAEP及VEMP阳性率均为60%,BR阳性率0%。对于BAEP检查,PCI组及MD组阳性检出率均与BPPV组比较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1),但PCI组与MD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对于BR检查,PCI组与BPPV组、MD组阳性检查率比较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但BPPV组与MD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对于VEMP检查,BPPV组、MD组与PCI阳性检出率比较有明显统计学差异,但BPPV组与MD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BAEP有助于将前庭周围性眩晕与前庭中枢性眩晕鉴别开来。BR对前庭中枢性眩晕有较高的阳性率,是BAEP的很好的补充。VEMP对发现前庭周围性眩晕有帮助。三种电生理技术互相补充可提高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13.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 BPPV)是常见的外周性前庭疾病,尤其在老年人群中具有较高发病率。本文系统地回顾了国内外在BPPV领域的相关文献,并总结分析老年BPPV患者的病因、发病机制及临床特点,详细描述了老年BPPV患者诊断与治疗情况,以期提高临床对老年BPPV的认识及诊治水平。  相似文献   

14.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是临床最常见的前庭外周性眩晕,少数患者症状持续不愈或反复发作,此类称之为难治性BPPV.近年来,随着对BPPV的发病因素、临床表现和手法复位研究报道的增多和深入,日益受到学者和临床医师的关注和重视.本文就难治性BPPV的发病机制及其临床评价方法和意义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5.
内耳病变并发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了解继发于几种内耳疾病的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的发病情况,进一步了解BPPV的可能发病机制。方法观察眩晕诊疗中心2004年1月至2006年11月53例前庭神经炎、90例突发性聋(包括伴眩晕的突发性聋)、381例梅尼埃病BPPV等的发病情况,并与同期183例原发性BPPV比较。结果4种内耳疾病后可以出现BPPV,分别是前庭神经炎、突发性聋、梅尼埃病和Bell麻痹。前庭神经炎后出现BPPV为9.4%(5/53);突发性聋后出现BPPV为38.9%(35/90);梅尼埃病后出现BPPV为0.3%(1/381);1例Bell麻痹后出现BPPV。其中外半规管BPPV5例;后半规管37例,其中1例后半规管BPPV在复位过程中出现同侧前半规管BPPV。管结石症39例,外半规管嵴顶结石症3例。内耳病变后出现BPPV在发病后半年内出现者占75.0%(27/36)。继发性BPPV的手法复位效果与原发性BPPV相似,大多都可1、2次就诊后治愈。结论内耳病突发性聋、前庭神经炎和梅尼埃病后可以出现BPPV。这种类型的BPPV主要表现为后半规管管结石,偶见外半规管嵴帽结石。原发性BPPV与内耳病变后出现的BPPV手法复位疗效相似。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儿童眩晕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2月至2010年6月就诊的45例儿童眩晕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治疗经过。结果 45例眩晕患儿中,发病年龄在7~15岁,平均11.31岁,根据病史、听力检查、前庭功能检查、颅脑和颞骨CT扫描及脑电图检查,诊断为儿童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30例,梅尼埃病5例,前庭水管扩大2例,前庭神经炎5例,癫痫3例;属外周性眩晕者40例(88.89%),中枢性眩晕5例(11.11%)。应用耳石复位、抗眩晕药物及血管扩张剂等治疗,45例随访半年至1年,30例治愈(66.67%),10例好转(22.22%),5例未愈(11.11%)。结论儿童眩晕7~11岁为高发年龄,男性多于女性,以外周性眩晕为主。  相似文献   

17.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是一种常见的,引起眩晕的周围性前庭疾病[1],主要表现为头位变动时患者感觉到剧烈的旋转性眩晕,持续时间通常短于1 min,在变位试验检查中可以观察到典型的位置性眼震。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前庭康复训练联合药物治疗对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患者复位后残余症状的改善情况。方法选取2013年6月—2016年2月确诊为BPPV且行手法复位成功患者66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平均分为药物组、前庭康复组和联合组,每组各22例。比较患者治疗前后的眩晕残障程度量表(DHI)和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ADS)评分情况;治疗结束后随访6个月,并记录各组患者复发率。结果治疗2、4、6周时,联合组DHI评分均明显低于前庭康复组和药物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周后,联合组HADS T评分明显低于前庭康复组和药物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联合组复发率低于药物组(χ2=3.511,P<0.05)和前庭康复组(χ2=2.387,P<0.0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对BPPV且行手法复位成功患者在药物治疗的同时辅以前庭康复训练,可有效改善BPPV患者的残余症状,并且降低了眩晕复发率,改善患者焦虑和抑郁状态,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9.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诊断依据和疗效评估(2006年,贵阳)   总被引:41,自引:2,他引:41  
一、定义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ositional paroxysmal vertigo,BPPV)是头部运动到某一特定位置时诱发的短暂的眩晕,是一种具有自限性的周围性前庭疾病。可为原发性。也可为继发性。  相似文献   

20.
<正>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是最常见的前庭外周性眩晕疾病,以体位变化诱发的眩晕和眼震为其特征性表现。BPPV属中医学"眩晕"范畴,眩晕相关记载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灵枢·卫气》认为"上虚则眩",《素问·至真要大论》云"无风不作眩",《金匮要略·咳嗽痰饮病脉证并治》云"自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药王孙思邈认为"痰热相感而动风,风心相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