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2 毫秒
1.
自李杲在《脾胃论》中提出甘温除热之说以后,对阳气损伤而导致的阴火证方有了一个明确的指导性治疗原则。历年来,有效地指导着临床实践,但在理论上对阴火的认识尚不一致,存在着众多争议。 热即火,在自然界为六气和六淫之一。六气之火为正常的气候变化,六淫之火为异常的气候变化,若人体不能适应之则成为一种致病因素。在人体内为生理之火和病理之火。生理之火即《内经》所谓“少火”,病理之火即《内经》所谓“壮火”。前八对火分阴阳,虽大多认为阳火是指君火,阴火是指肾、肝、心包络、三焦和胆之相火。但也有不同观点,如李杲之说:“心火者,阴火也”。今天看来,火分阴阳,以君相别之,并无实际探求人身脏腑生理病理的意义。生理之火即人身之阳气,并无阴阳之分。五脏六腑各有自己  相似文献   

2.
以李杲的“阴火”理论为基础,从中医学角度分析胃癌的发病机制和辨证治法,认为元气虚损是胃癌发生的基础,气火失调,痰、气、瘀蕴结是胃癌发展的病因。胃癌的发生与脾胃内伤化火有关,阴火与肿瘤的能量代谢和酸性微环境有着密切联系。从中医典籍中溯源阴火,阐释“阴火”学说的理论内涵,对阴火致病与胃癌形成的生理、病理变化做出总结分析,并提出中医治疗胃癌的原则和方法。在治疗上,应用“升阳散火”之法,既能补中升阳,又能泻火清热,达到调整气机、消除阴火、抑制肿瘤的目的。为胃癌的中医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理论依据,也为“阴火”理论的临床应用拓展了新的领域。此外,对“阴火”理论与胃癌的能量代谢、酸性微环境的关系进行探讨,指出两者之间的相似性和互补性,为中西医结合治疗胃癌提供新视角和可能性。  相似文献   

3.
浅谈李杲之“阴火”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脾胃内伤”学说是李杲学术思想的主要内容,而“阴火”学说、“甘温除热法”以及在方药配伍上重补益阳气与升阳散火相结合,是李杲学术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这样说,这三部分既是李杲“脾胃学说”的主要精华,也是李杲丰富发展医学的重要贡献,然而李杲本人对“阴火”的阐述确有矛盾和罅漏之处,致使后世学术在探讨和解释“阴火”学说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余不揣愚陋,浅谈此说,阐述如下。  相似文献   

4.
金元时期李东垣创立了阴火说,但他在《脾胃论》《内外伤辨惑论》《兰室秘藏》等书中说阴火为肾火者5处,为脾火者3处,为心火者2处,为肝火、肺火、胃火者各1处,为经脉之火者6处,为五志化火者2处,为实火者1处,为虚火者6处[1],没有明示阴火的概念.于是后世医家就从不同的角度来阐释阴火与阳火,在《类证治裁·火症论治》中林珮琴认为阴火乃五脏六腑游行不归之火,在《医医小草》中荆州宝辉认为阴火是与阳火相对立而言的,现代有医家认为阴火乃内脏之火[2]、浊气郁化之火[3]、虚热[4],也有认为阴火与气火对立统一、且为下焦相火之变[5]等等,见解参差,争论不休.笔者基于先贤的观点,对阴火与阳火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5.
阴火刍探     
阴火理论源于李东垣,但对于阴火的认识,至今尚未有定论。关于阴火学说的起源,有阴虚内热说和壮火散气说两种。关于阴火学说的内涵,有阴火即心火说、阴火即肾火说、阴火即脾胃火说、阴火即脉中伏火说、阴火即三焦火说、阴火即相火说几种观点。心火,有心阴虚火旺、离位之心火、代君之火之分;肾火,有肾阴虚火旺、肾中真阳外越、肾气郁火之分;脾胃之火,有脾胃郁火、血虚之火、脾胃虚火之分;脉中伏火,有心火煎熬血脉、气郁血脉、火邪下陷血脉、卫气下陷血脉之分;三焦火,有三焦气郁化火、三焦流行之火之分;相火,有妄行相火、离位相火、病理相火之分。  相似文献   

6.
李东垣的"阴火"理论贯穿于慢性湿疹发生发展的始终。"阴火"的本质为一种致病性的内伤之火,其成因与饮食失节、劳倦过度、情志不调损伤脾胃,人体气机升降失常息息相关。脾胃元气亏虚,运化失常,清阳不升,浊阴不降,"阴火"内生,与湿热相搏结,流注脏腑、肌肤及毛窍是慢性湿疹产生及病变之关键。治疗应标本同治,攻补兼施,以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气为主,同时兼以疏肝理气、活血通络等方法,可为临床治疗本病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7.
李杲所谓"阴火"为内伤发热,其病因为饮食损胃,劳倦伤脾,致脾胃气虚所致;其病症特点主要表现为与外感相对的发热或显见热象的火热证;治疗上创立了甘温除热和升阳散火的治疗大法,并创制了补中益气汤和升阳散火汤等传世名方.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阴阳、脏腑、虚实三方面探讨了李杲提出的“阴火”本质。其一从阴阳角度来分析,阴火是相对阳火而言的;其二从脏腑角度来看,阴火并非单指某一脏腑之邪火,而是“气虚有火”———凡有气虚表现,又有内脏偏亢之火的种种邪火统属“阴火”范畴;其三从病理的虚实方面来探讨“阴火”本质。认为须从多方位、多脏腑分析才有可能揭开“阴火”本质,从而有助于分析气虚发热之机理,更好地指导临床遣方用药。  相似文献   

9.
谈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果创立脾胃学说的初衷与依据。探讨了《脾胃论》中的内伤热中证的病机即“阴火”所致,而阴火产生总属气火失调,详细阐述“阴火”产生的机理。提出治疗内伤热中证的两大法则即甘温除热与升阳散火,并取其代表方剂附以分析。简述李杲脾胃学说的沿袭与继承。  相似文献   

10.
<正>李东垣是"补土派"的创始人,在他所著《脾胃论》《内外伤辨惑论》《兰室秘藏》《医学发明》4部著作中,有40多处提到"阴火"。但他对阴火的概念交待得不够确切,有时指心火,有时指肾火,有时又指脾火、胃火、肝火、肺火、经脉之火、五志之火、实火、虚火、相火、下焦包络之火、七情之火等。上述这些繁杂不同的说法,造成了后世学者对其"阴火论"学术思想认识的不同。正确理解李东垣"阴火论"学术思想,对全面准确把握和深入研究李东垣整个  相似文献   

11.
通过分析《小儿药证直诀》误治小儿内伤发热医案,结合古今医家相关阐述,认为钱乙《小儿药证直诀》已初步具有了“阴火”理论的内涵,对李杲“阴火”理论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且为后世治疗小儿气虚发热、伤食发热、肾阳不足发热等“阴火”所致内伤热病的治疗奠定了理论基础。李杲“阴火”的概念应为饮食、情志等病因内伤脏腑,或病人素来身体羸弱,中气不足,肾气不充,脏腑虚损,以致阳气升发、潜藏的升降运动失常,导致阳气不归其位、不循其道而致的内伤热病。  相似文献   

12.
中医学深刻地体现出了"生生文化"。在理论上,中医学用阴阳的变化来阐释人体的生理病理变化,讲求协调阴阳以达平衡、保健康,体现着生生之理;在实践上,中医学是一种"方技",医者根据阴阳二气变化的自然规律以及人体病变情况,使用适当的方剂调养正气,使生生之气得到调补充盈,从而可以进行不息的生命活动;在疾病的预防上,中医学的针刺、艾灸、拔罐、推拿、导引以及养生保健的药物有利于维护、培养人体生生之气,从而达到治未病的效果。中医学深刻地遵循自然之理,与人的生生之气相通相合,由此助长人体内的生生之气,使人类生命得以延续传承。天地合德而生人,中医学在探求生命健康和治病救人的实践中不断地践行行医之德,同时也是在践行天地之德。简而言之,中医学是一门用生生之具去循生生之理、助生生之气、行生生之德,最终达生生之道的科学。  相似文献   

13.
"阳不入阴"是失眠的关键病机,包括阳盛、阴虚、阴盛、阳虚四个方面。由于阴阳既相互对立,也相互依存,因此临证中失眠病机较为复杂,常见阴虚与阳盛合并,或阳虚与阴盛共存。调和阴阳,使阴阳相交是失眠的治疗大法。阳盛证治宜清肝泻火、清心安神;阴虚证治宜滋补肝肾、宁心安神;阳虚证治宜温补心肾、通阳化气;阴盛证治宜化痰开窍、活血化瘀;若阴阳俱病、虚实夹杂,则需阴阳并调、气血兼顾、攻补兼施。  相似文献   

14.
从病名、病因病机、治疗三个方面梳理血瘤病的学术源流。血瘤病最早载于《外台秘要》,唐代以后,亦有医家将此病命名为胎瘤、红丝瘤。心火妄动、肝火燔灼、肾伏虚火、气滞血瘀是本病常见病机,病涉心、肝、肾及气机;中医治疗本病多用内服与外敷相结合,因本病若用外科手术,处理不当多可致血流不止而成危证。内治法有:软坚散结,益肾养阴,补养气血和清心凉肝。外治法有外敷、针灸、手术等相结合运用。  相似文献   

15.
阴阳无哲学与医学之分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认为人身之阴阳与天地之阴阳、水火之阴阳、气味之阴阳等并无二致,皆在于说明阴阳的可分性。作为阴阳本质问题的讨论,没有必要区分阴阳的本质与人身阴阳的本质。阴阳具有广泛的物质基础,气与其他事物一样,是阴阳的物质基础之一。人身并无统一之气,把人身阴阳的物质基础规定为人身之气,不符合中医学的实际。所谓人身阴阳,只是阴阳应人之象  相似文献   

16.
滋阴降火汤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93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滋阴降火汤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阴虚火旺型的疗效。方法:将132例复发性口腔溃疡阴虚火旺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9例每日予口服强的松、复合维生素B,并含服华素片;治疗组93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中药。疗程5天。治疗结束后复诊,记录症状变化,评定两组疗效。结果:两组治愈率与总有效率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滋阴降火法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阴虚火旺型临床有效。  相似文献   

17.
脾胃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李东垣对仲景顾护脾胃的思想有所发扬创新,认为脾胃为元气之本,脾胃为元气升降之中枢,并在仲景建中汤的基础上创立了补中益气汤为代表的升阳益气、甘温除热法。李氏补脾胃、升清阳、泻阴火的学术思想,对于后世医家脾胃学说的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8.
从病因病机、诊疗思路、治法方药、临证特点等方面探析夏亲华诊治绝经前后诸证的独特经验。夏老师认为绝经前后诸证的主要病机为阴虚火旺——肾阴虚,心火旺,涉及肝郁脾虚,兼夹痰瘀,治疗上注重标本兼顾,以滋补肾阴、清降心火为基本治疗原则,辅以疏肝解郁、化瘀祛痰。  相似文献   

19.
王莞秋  王旭 《中医学报》2020,35(3):523-526
"一气周流"理论强调"中气"之要,重视培补中土脾胃,提出中土健运,木火左旋上升、金水右旋下降得畅,中气循环周身无碍,百病乃平。桥本甲状腺炎可归属于中医"瘿病""瘿瘤"等范畴,其病位在肝、脾、肾,病机为脾虚湿困、肝郁气滞、肾虚血瘀,气机升降循环障碍贯穿始终。临床中,可运用"一气周流"理论论治桥本甲状腺炎。无论肝木郁滞,亦或肾虚水寒,皆为中土湿困所致,故应重视恢复中土斡旋、左升右降之效,以使中气通流全身而循环不绝,肝木升发、肾水降敛而升降平衡,相火下煦、肾水上资而阴阳调和。黄元御自创柴胡芍药汤治疗瘿病,以疏肝解郁、调和气机,为临床治疗桥本甲状腺炎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