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 研究股骨颈骨折行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围手术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19年10月-2021年10月在我院接受髋关节置换术的62例股骨颈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分为两组,收集患者相关临床资料,进行单因素和Logistic多因素分析。结果 单因素结果显示:患者年龄、体质指数、合并糖尿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麻醉方式及术中使用假体类型为股骨颈骨折行髋关节置换术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因素。Logistic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40岁,合并糖尿病、全麻、双侧髋关节置换术、应用骨水泥型假体为股骨颈骨折行髋关节置换术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结论 影响股骨颈骨折行髋关节置换术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因素众多,其中年龄≥40岁、合并糖尿病、手术全麻、双侧髋关节置换术、应用骨水泥型假体是影响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独立性因素。术前对患者年龄,是否合并糖尿病情况进行评估;术后对患者麻醉方式、髋关节置换数量及术中应用假体类型进行评估。针对存在独立性因素的患者应给予适当治疗护理干预,预防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2.
目的 总结老年股骨颈骨折全髋关节置换术伴糖尿病患者的护理经验,探讨提高老年患者股骨颈骨折全髋关节置换术伴糖尿病患者术后的康复质量的护理对策.方法 回顾分析58例老年股骨颈骨折全髋关节置换术伴糖尿病病例.结果 54例术后恢复顺利,1例术后合并酮症昏迷,2例术后合并感染.1例术后合并深静脉栓塞经及时治疗后均痊愈出院.结论 术前做好心理护理、饮食护理,严格控制血糖,纠正电解质等各项指标以改善全身状况;术后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及时发现治疗并发症.  相似文献   

3.
目的回顾性研究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股骨颈骨折患者的临床特点,对比半髋置换术和全髋置换术治疗股骨颈骨折的效果,分析影响患者髋关节评分的因素。方法单中心回顾性研究,随访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创伤骨科行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股骨颈骨折的患者490例。对所有患者的年龄、性别、受伤原因、骨折类型、患肢侧别、伴随疾病、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髋关节功能情况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因股骨颈骨折行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共490例,半髋关节置换术202例,全髋关节置换术288例。男145例,女345例,所有患者平均年龄(75.3±9.5)岁。骨折类型主要为Garden IV型,摔伤是患者的主要致伤原因。半髋置换组对比全髋置换组,患者年龄更大、手术时间更短、术中出血量更少(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年龄是影响患者髋关节功能评分的独立影响因素,年龄越大,优良率越低(OR=1.139,P<0.001),术式对患者髋关节评分影响无统计学意义(P=0.336)。结论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股骨颈骨折患者多为老年女性,多由摔伤等低能量损伤导致。半髋置换术较全髋置换术对患者的创伤更小。患者年龄越大,术后髋关节功能越差。年龄较大、身体条件差的患者可考虑行半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年龄较小、身体条件好的患者可考虑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老年股骨颈骨折病人关节置换术后生存现状及影响因素。方法老年股骨颈骨折124例均进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收集对病人术后病死率的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对单因素分析中有意义的项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124例病人中失访4例,病死9例;所有病人髋关节Harris各维度评分随时间延长而上升(P < 0.05);单因素分析中年龄、糖尿病、高血压、术后功能锻炼、血清白蛋白含量、血红白蛋白含量及淋巴细胞计数均与老年股骨颈骨折病人关节置换术后病死率具有相关性(P < 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糖尿病、术后功能锻炼、血清白蛋白含量、血红蛋白含量及淋巴细胞计数均为老年股骨颈骨折病人关节置换术后病死率的独立影响因素(P < 0.01)。结论老年股骨颈骨折病人关节置换术后病死率受多种因素共同影响,临床上应根据这些危险因素制定出合理有效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5.
目的 总结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的围手术期治疗方法及其效果. 方法 27例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采用全髋关节置换术12例,人工股骨头置换术15例.所有患者重视围手术期治疗,包括术前全面评估患者全身情况;术中严密监护、缩短手术时间;术后加强合并疾病的治疗等. 结果 术后出现各种并发症16例,发生率59.3%.其中1例麻醉后发生心肌梗死致死亡,1例术后心律失常,4例患侧下肢深静脉血栓,4例尿路感染,3例肺部感染,2例合并尿路感染和肺部感染,1例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和肺部感染.经加强围手术期治疗,26例全部治愈出院,髋关节活动功能良好. 结论 重视高龄股骨颈骨折髋关节置换术的围手术期治疗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通过全髋关节与半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后取得的临床成效。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月-2013年6月入院的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4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4人。对照组治疗方法为半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观察组为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针对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两组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在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方面,观察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针对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观察组发生率(4.2%)与对照组(8.3%)相比差异不明显(P0.05)。结论: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通过全髋关节与半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后均能取得显著的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发生率均较低,但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均较半髋关节置换术高,可见全髋适用相对年轻及体质较好的患者,半髋适用相对年龄大及体质较差的患者。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股骨头置换术和全髋关节置换术在老年股骨颈骨折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18年3月我院收治的老年股骨颈骨折的患者40例,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两组,20例患者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进行治疗,作为对照组,20例患者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作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效果、一般手术情况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95.00%,对照组为80.00%,P0.05;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量和住院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于观察组,P0.05。结论股骨头置换术和全髋关节置换术在老年股骨颈骨折中治疗各有优势,前者手术创伤小、术后恢复快,后者疗效更优且远期并发症更好,综合分析全髋关节置换术在老年股骨颈骨折中应用效果更优。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与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2例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6例。观察组采用全髋关节置换术,对照组采用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术。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情况及术后髋关节恢复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及1年髋关节功能评分比较无显著差异;观察组术后3年髋关节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全髋关节置换术与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全髋关节置换术远期疗效更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全髋与半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60例老年股骨颈股骨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30例。实验组采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对照组采用半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时间、疼痛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随访1年,根据Harris评分标准进行髋关节功能评分。结果实验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明显多于对照组(P<0.05),但实验组术后优良率和并发症发生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全髋与半髋置换术对老年股骨颈骨折均有良好疗效,应根据不同患者的身体状态、合并症及骨折损伤程度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并比较老年股骨颈骨折行全髋与半髋关节置换术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此次32例研究对象均选自本院2017年3月至2019年3月本院接收的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根据入院先后顺序均分成两组,16例行全髋关节置换术,为研究组(n=16),16例应用半髋关节置换术,设为对照组(n=16),比较两组患者住院时间、手术用时、术中出血量、术后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与结论研究组和对照组在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上,没有统计学意义(P 0.05),在手术用时上半髋关节置换术少于全髋关节置换术(P0.05),截止末次随访,全髋关节置换术的Harris评分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明显优于半髋关节置换术(P0.05)。对于老年股骨颈骨折手术,我们更加推荐全髋关节置换术。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择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96例,随机分为全髋关节置换组50例,人工股骨头置换组46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1年的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人工股骨头置换组的手术时间、出血量均少于全髋关节置换组(P〈0.05);全髋关节置换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人工股骨头置换组(P〈0.05);术后1年全髋关节置换组的髋关节功能的恢复情况优于人工股骨头置换组(P〈0.05)。结论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可降低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及改善临床治疗效果,具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2.
梁振华 《吉林医学》2012,33(22):4730-4731
目的:探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疗效及可靠性。方法:将65例有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和观察组(35例),分别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和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并比较两组手术疗效、疼痛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全髋关节置换术组的疗效明显优于人工股骨头置换组,观察组的疼痛发生率、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较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好,且疼痛发生率和并发症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骨折复位内固定与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疗效。方法:收集所有的内固定与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随机对照试验(RCT),对其逐个进行质量分析,作系统评价。结果:内固定术较髋关节置换术手术时间短(P〈0.05),手术失血量少(P〈0.05),术后并发症少(P〈0.05),但其再次手术率明显高于髋关节置换术(P〈0.05)。结论:内固定术的创伤较小,术后并发症少,但因其术后骨折不愈合和股骨头缺血坏死率较高,其再次手术率明显高于髋关节置换术。  相似文献   

14.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1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人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5例65岁以上股骨颈骨折患者行人工股骨头置换(10例)和全髋置换术(5例),并对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进行观察。结果经过4—22个月,平均8.5个月随访,所有患者3—4周恢复行走功能,按Harris评分,优9例,良5例,可1例,优良率为93.3%。结论人工髋关节置换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是一种简单且安全有效的方法,可促进老年人早期活动,提高生活质量,合理的围手术期治疗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直接前入路髋关节置换的手术技术和早期临床疗效。方法: 对北京积水潭医院矫形骨科2015年3月11日至2016年6月21日,共100例患者116髋(双侧髋关节16例)进行了直接前入路髋关节置换术,其中男性50例,女性50例,平均年龄51岁,平均体重指数 24.69 kg/m2。术前诊断包括股骨头缺血坏死、髋关节骨关节炎、髋臼发育不良继发骨关节炎、髋关节陈旧感染、强直性脊柱炎、类风湿性关节炎、股骨颈骨折空心钉术后股骨头坏死等,其中7例髋关节既往有手术史,3例为股骨头坏死既往采用Smith-Peterson入路进行植骨,2例为髋臼发育不良采用Smith-Peterson入路进行髋臼加盖术,2例为股骨颈骨折空心钉内固定(内固定残留)。所有髋关节假体均为非骨水泥型,其中67例股骨柄为Triloc(美国强生公司),45例Corail(美国强生公司),2例Accolade(美国史赛克医疗器械公司),1例Synergy(美国施乐辉公司),1例Polarstem(美国施乐辉公司)。结果: 术后平均随访8.5个月,切口瘢痕长度平均10 cm,术后Harris评分平均93.62。95%患者术后双下肢长度差别在3 mm以内。术后平均外展角为38.7°,94.8%髋关节外展角在30°~50°,平均前倾角为14.3°,94.2%髋关节前倾角在5°~25°。共有15例(12.9%)发生术中和术后并发症,2例股骨穿孔(由原计划的Triloc柄改为Corail柄处理),3例股骨矩劈裂(采用钢丝环扎固定),4例大转子骨折(2例采用钢丝张力带固定,2例未移位骨折未处理),1例深部感染(清创处理并保留了假体),1例浅表软组织感染(清创处理),1例血肿和3例伤口愈合不良(清创处理),所有并发症病例至随访时均已痊愈。未见术后脱位和严重血管神经损伤病例,35例(30.2%)髋关节术后出现股外侧皮神经麻痹症状。结论: 直接前入路髋关节置换能够更准确地控制髋臼假体安放角度和双下肢肢体长度,降低术后脱位风险,有利于术后早期快速康复。  相似文献   

16.
老年人是发生髋部骨折的主要人群,髋关节置换术是治疗老年人髋部骨折的主要方法。加速康复(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 ERAS)理念的推广,对髋关节置换术麻醉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现简要介绍ERAS在髋关节置换术围术期的应用,主要探讨ERAS理念下麻醉方法选择的依据和新技术应用的价值评价体系。对全身麻醉、椎管内麻醉、周围神经阻滞及其联合应用进行比较,并提出ERAS理念下不同麻醉方式的发展优化方向。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老年性股骨颈骨折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相关要点及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45例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老年性股骨颈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根据Harris评分标准评定:总优良率95.56%。随访期间出现髋关节脱位2例;髋关节疼痛2例;假体松动1例。无一例出现感染、骨折及神经损伤等并发症。结论老年性股骨颈骨折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优势在于术后可以早期下地活动并恢复功能锻炼,术后症状和功能恢复更加确切,再手术率较低,其手术成功的关键是重建股骨偏心距。  相似文献   

18.
外侧入路小切口全髋关节置换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临床对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实施外侧入路小切口全髋关节置换手术的效果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30例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观察分析外侧小切口全髋关节置换术实施的效果。结果:手术切口平均8cm,手术时间均为68min,术中出血量平均380m L。随访16个月后得知,本组患者实施手术治疗一年后Harris评分平均为(95.1±2.4)分,同时本组患者术后没有出现神经经脉血栓、切开感染以及神经血管损伤和假体松动以及髋关节脱位等并发症发生。结论:临床对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实施外侧小切口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不仅效果显著,而且手术切口小、创伤小、瘢痕少、术后功能恢复快,是一种非常理想的治疗方法,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全髋关节置换术(THR)与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疗效。方法:对2003-2007年我院收治的63例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根据病例不同的治疗方式分为全髋关节置换术组(A组)和人工股骨头置换组(B组),随访时间3年1个月-3年8个月(平均42个月)。从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天数,术后不良反应和Harris评分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结果:A组手术时间和出血量高于B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1年A组优良率和B组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年A组优良率高于B组,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B组两组住院时间没有明显差异(P>0.05);两组不良反应比较:A组和B组各有1例在术后出现患侧髋部红肿、疼痛,经证实无假体周围感染,对症治疗后痊愈。结论:人工股骨头置换和全髋关节置换术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有效方法,可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减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但全髋关节置换的效果优于人工股骨头置换。  相似文献   

20.
目的:结合股骨近端解剖X线测量,均衡全髋关节置换术(THA)双下肢的长度。方法:将2011年2月至2012年12月120例接受单侧初次THA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65例,女55例。术前临床测量患者双下肢不等长数据,并拍摄双髋标准正位片,在PACS系统上测量双下肢不等长程度及手术对侧股骨头中心和大粗隆顶点连线与股骨纵轴的夹角并记录,术中使用定点测量法结合术前测量的上述交角的恢复程度作为均衡肢体长度的参考依据,通过股骨假体头部或颈部长度进行调节纠正,并结合Shuck实验、稳定实验进行评估。结果:所有患者创口均一期愈合。术后2周测量,双下肢长度相差<0.5 cm者68例,相差0.5~1.0 cm者40例,相差>1.0 cm者12例。其中102例患者随访至今,除4例长度差异超过1.0 cm的患者外,其余患者均无明显跛行或疼痛。患者Harris评分从术前(46.2±7.2)分,提高到(86.5±6.9)分。结论:术前对髋关节进行正位X线测量,结合术中综合定点测量法,股骨近端角度的恢复及各种辅助实验,可以使THA后双下肢均衡的问题得到很好的解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