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中药复方在临床中广泛应用,循证医学对中药复方研究提出新的挑战。开展中药复方的研究和开发,提供充足的疗效证据,以促进中医药现代化。本文提出中药复方循证生物系统研究策略(Chinese herbal compound formula evidencebased biosystem research strategy,CHCF-EB-BRS),从中医古医籍、系统评价、质量控制、临床辩证治疗疗效评价、物质基础及其作用机制等多层次对中药复方进行研究,从古医籍、系统评价和临床研究多层面验证中药复方的临床疗效,采用质量控制良好的复方进行实验室及临床研究,揭示复方的疗效物质基础及其作用机制,为解决目前中药复方研究面临的瓶颈提供参考。本策略各个研究层次已经在基础及临床研究中广泛实施,但仍缺乏某个中药复方系统性研究的案例,CHCF-EB-BRS思路的提出有助于系统深入研究中药复方,进一步促进中医药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中药多靶点逆转肺癌多药耐药机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通过对近年国内外相关文献的查阅、分析,对中药单体及复方逆转肺癌多药耐药机制的研究情况进行介绍。目前中药单体及复方主要从下调膜转运蛋白、降低肿瘤细胞解毒、修复功能、影响信号转导凋亡调控基因、影响细胞周期、影响肿瘤细胞外基质等方面实现逆转肺癌多药耐药的作用;结果表明中药单体及复方通过多途径、多层次逆转肺癌多药耐药,逆转作用机制广泛,体现了中医药高效、低毒、多靶点的优势。但目前研究大多集中在中药单体成分、体外研究,中药复方及临床研究明显不足,而中医临床辨证用药及疗效的发挥大多是以中药复方为手段实现的。因此,充分运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着力中药复方逆转剂的研究更具临床应用价值;中医药必将在逆转肿瘤耐药,防治复发转移、延长生存期、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为中医药临床治疗肺癌耐药提供科研依据。  相似文献   

3.
复方阿胶浆在补血、升高白细胞和辅助化疗等方面有广泛的药理及临床研究.该研究通过查阅相关文献,从药理及临床应用两方面对复方阿胶浆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为复方阿胶浆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文献基础.  相似文献   

4.
干燥综合征是一种慢性炎症性自身免疫病,多见于中老年女性,中医药对于该病的治疗有其独特的优势,且相关研究逐年增多,内治法涉及中药单体、中药提取物、中药复方,外治法涉及针刀、针刺、外敷等。通过从中医药基础和临床研究方面,对近年来中医药治疗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探索更加全面有效的中医药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中医药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瑾 《西部中医药》2011,24(5):75-77
通过分析近年来的相关文献,对中医药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临床研究和实验室研究进行总结,以期为中医药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进一步研究和临床应用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6.
《中成药》2004,26(5):385-385
中华中医药学会拟于今年秋季在黄山举办“第三届全国中医药临床学术研究科技论坛”,现向全国中医药临床工作者征文。1 征文内容在对病因不明性和多因素性疾病的诊治等中医药具有比较优势的方面,在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等重大传染性疾病的诊治上,临床各科从不同角度和方面所开展和进行的各项临床研究和分析;循证医学、DME、GCP等方法在中医药临床研究中的具体运用,中医药临床研究的科研设计、评价、质量控制等方面的分析研究;中医药临床如何适应现代社会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和思想观念等发展变化的探讨;中医药临床各科的现状、问…  相似文献   

7.
《中成药》2014,(2)
从中医药的临床研究以及实验室研究等方面综述了中医药研究非酒精性脂肪肝的进展,表明了中医药在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方面具有良好的疗效和优势。  相似文献   

8.
从基础研究(单味和复方抗肿瘤研究)及临床研究(包括辨证论治、辨病论治、中医药结合手术、中医药结合化疗等)两方面对近几年来中西医结合治疗卵巢癌进行概述,并对其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9.
综述了近年关于中医药治疗柯萨奇B病毒性心肌炎的实验及临床研究。研究包括单味中药(以黄芪、西洋参、人参等为主)、中药复方(中药传统方剂及自拟方)治疗本病的情况。实验研究方面从保护心肌、抑制病毒复制和免疫治疗三方面进行较深入的研究,临床研究方面从该病的分期入手论述了中药的显著疗效,同时也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0.
中华中医药学会拟于今年秋季在黄山举办“第三届全国中医药临床学术研究科技论坛”,现向全国中医药临床工作者征文。1.征文内容:①在对病因不明性和多因素性疾病的诊治等等中医药具有比较优势的方面,在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等重大传染性疾病的诊治上,临床各科从不同角度和方面所开展和进行的各项临床研究和分析;②循证医学、DMF、GCP等方法在中医药临床研究中的具体运用,中医药临床研究的科研设计、评价、质量控制等方面的分析研究;③中医药临床如何适应现代社会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和思想观念等发展变化的探讨;④中医药临床各科…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治疗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有效方法。方法将90例(164眼)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患者随机分为中药组30例54眼、西药组30例55眼及实验组30例54眼,分别予以中药、西药、中西药结合治疗。观察并比较3组疗效。结果实验组总有效率(67%)显著高于中药组(53%)及西药组(30%)(P<0.05),而中药组显著高于西药组(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较其他方法为佳。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中医药治疗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临床研究文献进行分析和质量评价,为指导中医药进一步治疗本病提供参考。方法计算机检索中英文数据库,采用循证医学的方法,对1994年1月—2011年11月发表的中医药治疗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临床研究文献进行描述性分析,对文献质量进行系统评价。结果共筛选出78篇文献,均为中文,其中Jadad量表评分≥3分的文献有5篇,其中4篇分值为3,仅1篇文献分值为4分。结论目前正式发表的中医药治疗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临床研究文献质量较差,可信度不高,亟待采用大样本多中心随机对照的规范化研究加以证实。  相似文献   

13.
文章通过对近年来干燥综合征的文献进行归纳总结,着重从历史沿革、病因病机、辨证分型、辨证论治、中医外治法五方面阐述相关研究进展.干燥综合征属于中医"燥痹"范畴,病因多系内外相因为患,病机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目前尚缺乏统一公认的标准化的辨证论治与辨证分型,临床上大多从自身经验或临床研究总结.此外,中医外治法的配合使用在改...  相似文献   

14.
对治疗老年黄斑变性病的药物制剂进行综述。介绍了老年黄斑变性病国内外发病的情况,治疗所使用的药物的剂型情况以及治疗老年黄斑变性病的药物未来研究开发的方向。老年黄斑变性病是全球第三大致盲性疾病,其发病增长率为6.62%。传统药物多是口服而起到全身作用的制剂,新型药物多为局部给药制剂。中医药在治疗老年黄斑变性病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如能与新型制剂技术相结合开发一些局部给药制剂,未来发展前景良好。  相似文献   

15.
综述近5年来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足的研究进展。中医内治以分期论治、辨证分型论治为主线。中医外治多采用中药泡洗足部及中药外敷创面。中药新剂型也尝试应用于糖尿病足临床治疗。今后糖尿病足中医临床实践中应遵循循证医学研究方法,完善分期或辨证分型标准,制定统一的临床疗效评定标准。  相似文献   

16.
加味参脉散治疗萎缩型老年性黄斑变性152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玲  钟瑞英  于蓝 《光明中医》2012,27(4):706-707
目的探讨萎缩型老年性黄斑变性的中医治疗。方法选用自拟的加味参脉散加减。结果 152例病例301只眼中,总有效率为90.03%。结论中医治疗萎缩型老年性黄斑变性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7.
中医眼科临证时,应充分结合中西医诊断技术考虑眼部病因,辨清全身病机,整体辨证与局部辨病相结合,目症与全身症状相结合,眼部检查与舌象脉象相结合,灵活运用中医学的整体观念"辨证求因,审因论治",多层次分析、综合辨证、确定证侯,提出合理的治法与方药,对提高眼病疗效具有事半功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五诊十纲理论是国医大师邓铁涛首次提出的,是对中医传统四诊八纲的补充和创新。五诊十纲将中医治未病理念与现代预防医学思想、传统宏观辨证和现代微观辨证相结合,在四诊八纲的基础上加入"查"诊和"已病、未病"辨证,形成了现代中医临床诊疗新体系。免疫性复发性流产病因复杂多变,临证时须结合查诊和已病未病辨证,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早期诊断,中医辨证论治,中西医优势互补,以减少复发性流产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中医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中医命名、诊法研究、病因病机认识、辨证施治等几方面对其介绍,帮助了解中医治疗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进展。  相似文献   

20.
摘 要 近年来因精子DNA 损伤所致的不育逐渐成为男性不育症的研究热点和治疗难点,李祥云教授融汇中西,将中医辨证论治概念进行延伸拓展,针对目前精子DNA损伤重要指标精子DFI指数,采用中医整体论治,认为病位在肾,离不开脾胃运化功能协助,其中瘀血湿毒常常交互存在,需要分证治之,取得显著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