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心肌梗死后交感神经重构与室性心律失常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心肌梗死(简称心梗)早期发生的室性心律失常可能与交感神经失支配有关,而心梗慢性期发生的室性心律失常则与交感神经过度支配和分布异常有关,交感神经重构在室性心律失常和猝死的发生中占有重要地位,β受体阻滞剂可能有改善交感神经重构的作用,从而减少致命性心律失常和猝死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β受体阻滞剂能阻滞肾上腺素能神经β受体的兴奋作用,故可有效治疗室上性和室性心律失常。窦房结和房室结对交感神经调节极敏感,故用β受体阻滞剂能最有效地治疗由窦房结和房室绪产生并经其传导的心律失常。正确判断心律失常的发生机制对有效应用这类抗心律失常药是极其重要的。本文综述β受体阻滞剂的电生理性质,着重探讨其对特殊心律失常亚型病人的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3.
对于顽固性室性心律失常,尤其是对于交感神经张力明显增高的患者,如单用胺碘酮无效,适量加用静脉或口服β受体阻滞剂有时可显奇效。因为高交感神经张力除了使室性心律失常不易终止和易复发外,还可削弱胺碘酮的延迟复极作用,在应用β受体阻滞剂后胺碘酮的药理作用方能充分发挥,且可与β受体阻滞剂对多种离子通道的阻滞作用相互增强。但在临床应用中,一定要结合患者的不同病理生理状态进行个体化给药,同时密切监测患者的心率、血压变化,做好临时起搏等抢救准备。要有全局观念,切忌只对心律失常、不对病人的教条化治疗。  相似文献   

4.
索他洛尔(sotalol)为水溶性的β肾上腺素受体阻滞剂,是非选择性的,无内源性拟交感活性及无膜稳定作用。在β阻滞剂中该药为唯一的兼有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作用的药物,近年来,有文献已表明,交感神经功能亢进易产生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心室颤动(室颤);迷...  相似文献   

5.
β受体阻滞剂在慢性心力衰竭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心脏的交感神经驱动力开始有利于衰竭心脏的做功,但交感神经的长期激活是有害的,交感神经激活使外周血管收缩和减少肾脏对钠排泄,使心室容量和压力增加。去甲肾上腺素可导致心室肥厚,但是限制了冠状动脉对增厚心室壁的血流供应,导致心肌缺血。交感神经系统的激活还可通过提高心肌细胞的自律性,增加心肌细胞的触发活动和促进低钾血症的发生诱发心律失常。去甲肾上腺素还可加快心率,增强其他神经激素系统的活动与做功。最后,通过刺激终末分化细胞的生长和氧应激,去甲肾上腺素可触发细胞程序性死亡。这些有害效应可被β受体阻滞剂拮抗,已经证明治疗心力衰竭有效的β受体阻滞剂包括选择性β1受体阻滞剂(如此索洛尔和美托洛尔)及兼有阻断α1、β1和β2受体的阻滞剂(如卡维地洛)。  相似文献   

6.
<正>迟相林(潍坊医学院附属文登中心医院神经内科,山东文登264400)众所周知,β受体阻滞剂能够抑制交感神经兴奋、降低心率、抑制心律失常的发生、减少心肌耗氧量,从而改善冠状动脉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的临床症状和生活质量,降低死亡率。一些国内外临床研究、荟萃分析和指南也建议加强β受体阻滞剂在高血压、冠心病、心力衰竭及心律失常等疾病中的应用。这已成了共识。但是共识也需要重新反思,就如同β受体阻滞剂  相似文献   

7.
不同病因的心脏病在疾病发生发展的不同阶段均可引起室性心律失常(VA)的发生,尽管VA是心脏病患者发生猝死的重要原因,但对其发生机制的认识和治疗是不能令人满意的.研究表明,交感神经系统活性升高在致命性心律失常的发生中占有重要地位.以往认为,心脏β肾上腺素受体反应主要是通过β1受体,并因此促进了选择性β1受体拮抗剂的产生,以减少因阻断心脏外β2受体而产生的副作用。然而,最近研究发现β2受体占人心脏全部β受体的20%-40%,使这一看法也发生了改变。  相似文献   

8.
降压药物β阻滞剂和钙拮抗剂均有抗心律失常作用。这两类药物治疗室上性快速心律失常的效果基本相同,而治疗室性心律失常的效果则差别明显。本文着重讨论β阻滞对室性心律失常的疗效。交感神经介质对心肌动作电位的影响肾上腺素能介质的释放对室上性和室性心动过速的发作起重要作用。其最大效应表现为对窦房结和房室结电位的影响。肾上腺素能受体兴奋剂可使窦房结4相坡度增加,  相似文献   

9.
心肌梗死后交感神经的重构现象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目的 探讨大鼠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交感神经重构机制及 β受体阻滞剂在心肌梗死后交感神经重构中的作用。方法 通过抗酪氨酸羟化酶的免疫组化染色方法 ,检测心肌梗死后 3d、 7d、 30d及普奈洛尔干预后的左心室梗死周围、室间隔和右心室中交感神经支配的密度和范围。结果 心肌梗死后 3d ,交感神经支配密度在梗死周围和室间隔中降低 ,在右心室中增加 (P <0 0 5 ) ;心肌梗死后 7d ,梗死周围、室间隔和右心室中交感神经支配密度和范围均增加 ;心肌梗死后30d时上述变化更加明显 (P <0 0 1)。普奈洛尔促使心肌梗死后各部位心室中交感神经支配的范围趋于正常化 ,并降低室间隔和右心室中的交感神经支配密度 (P <0 0 1)。结论 左心室心肌梗死后的梗死周围、室间隔和右心室中出现交感神经重构现象 ,β受体阻滞剂能改善心肌梗死后的交感神经重构。  相似文献   

10.
1 β受体阻滞剂的药理学 β受体阻滞剂选择性结合β肾上腺素能受体(β受体),竞争性和可逆性拮抗β肾上腺素能刺激物对各器官的作用.人体交感神经活性主要由β1和β2受体介导.能够同时竞争性阻断β1和β2受体的称为非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对β1受体有更强亲和力的称为β1选择性阻滞剂(如比索洛尔、阿替洛尔、美托洛尔、艾司洛尔...  相似文献   

11.
随着对心律失常基础与临床研究的深入,以β受体阻滞剂治疗室性心律失常,在临床上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应用无内源性拟交感活性的心脏选择性β_1受体阻滞剂-阿替洛尔治疗室性心律失常30例,取得了较好疗效,现报告  相似文献   

12.
目的:系统评价β-受体阻滞剂治疗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电子搜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1979.01~2012.01)、Pubmed(1978~2012.01)、The Cochrane Library,搜集β-受体阻滞剂治疗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随机对照试验,按照Cochrane协作网等的相关方法评价纳入文献质量和提取有效数据,应用RevMan5.0.25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4项研究,包括1586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静脉应用β-受体阻滞剂是治疗恶性室性心律失常非常有效而且安全的方法,能有效地降低患者的死亡率(P<0.01,I2=0)OR=0.44,95%CI(0.32,0.60),未见严重不良反应报道。结论:β-受体阻滞剂治疗恶性室性心律失常能有效改善患者的生存率且相对安全。  相似文献   

13.
左心交感神经切除术治疗室性心律失常的历史与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左心交感神经切除术(LCSD)从提出至今已走过100多年。近年通过电视胸腔镜来施行LCSD使创伤更小,恢复更快。它通过切除左侧星状神经节下半部与左胸1-5交感神经节,可干扰去甲肾上腺素的释放,从而降低心脏交感神经活性。现在可用LCSD联合β受体阻滞剂治疗的心律失常包括长QT综合征(LQTS)、儿茶酚胺敏感性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CPVT)以及一些难治性心律失常。它与ICD联用还可减少ICD的放电次数。  相似文献   

14.
β受体阻滞剂在心律失常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近年来,β受体阻滞剂在心律失常治疗中的地位及重要性逐步上升,目前已成为心律失常药物治疗的中流砥柱。其最大的特点是疗效肯定,副作用小,这与它治疗心律失常的五个重要机制密切相关。β受体阻滞剂已被推荐为多种心律失常治疗的Ⅰ类和Ⅱa类应用指征,又是很多心律失常治疗的首选药物。循证医学的资料证明,其能有效地治疗各种早搏、各种室上性和室性心律失常,是唯一能被证明可以降低心脏性猝死的药物。临床医生提高对这些问题的理解和重视,才能更好地应用β受体阻滞剂治疗心律失常。  相似文献   

15.
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包括器质性和遗传性2大类,因可导致猝死严重危害人类健康。这些心律失常发生多与心脏交感神经激活有关。心脏交感神经切除术(CSD)通过切除下半部分星状神经节和前四对胸交感神经节可降低心脏交感神经活性,是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有效、安全的治疗手段。对于长QT综合征和儿茶酚胺敏感性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CPVT),单纯左侧CSD可能就已足够;对于器质性心脏病合并室性心律失常,双侧CSD可能具有更好疗效。  相似文献   

16.
心肌梗死后交感神经重构在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和猝死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防治心肌梗死后交感神经重构是近年研究的热点。根据交感神经重构的机制,从不同靶点水平进行药物或神经阻滞干预,有助于改善心肌梗死后交感神经重构,从而减少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和猝死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不同病因的心脏病在疾病发生发展的不同阶段均可引起室性心律失常(VA)的发生,尽管VA是心脏病患者发生猝死的重要原因,但对其发生机制的认识和治疗是不能令人满意的。研究表明,交感神经系统活性升高在致命性心律失常的发生中占有重要地位[1]。以往认为,心脏β肾上腺素受体反应主要是通过β1受体,并因此促进了选择性β1受体拮抗剂的产生,以减少因阻断心脏外β2受体而产生的副作用。然而,最近研究发现β2受体占人心脏全部β受体的20%~40%,使这一看法也发生了改变[2]。临床研究表明[3],非选择性β受体拮抗剂比选择性β1受体拮抗剂能更好地降低…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病人早期口服β受体阻滞剂对住院期间心脏事件的影响.方法急性心肌梗死病人237例,记录病人病史、临床特点、药物治疗情况以及住院期间心脏事件的发生.结果 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早期使用β受体阻滞剂对于住院期间室性心律失常(OR=0.54,P=0.021)、再发心绞痛(OR=0.54,P=0.027)以及再梗死(OR=0.29,P=0.035)的发生是保护因素,早期应用β受体阻滞剂对于住院期间病死率无明显影响(OR=0.61,P=0.32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早期口服β受体阻滞剂可减少住院期间室性心律失常、再发心绞痛、再梗死的发生,而对于住院期间病死率无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吕毅  张金英  李凌  邱建清 《山东医药》2008,48(25):65-65
临床上,急性心肌梗死(AMI)早期出现快速心律失常很常见,且预后较差.新近研究证实,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和β-受体阻滞可抑制神经内分泌系统,减少AMI早期快速心律失常发生.为观察非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卡维地洛对AMI早期快速心律失常的疗效,我们进行了相关研究.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正>β受体阻滞剂在发生交感神经过度兴奋或交感风暴时有特殊作用,可通过拮抗交感神经过度兴奋,使内环境趋于稳定,发挥抗心律失常作用。现将本院β受体阻滞剂终止心肌梗死后顽固性室性心动过速1例总结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患者,男,55岁,入院5 d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前胸、后背疼痛,伴双手麻木、气短、乏力而入院。既往高血压病史1年,最高血压170/100 mm Hg(1 mm Hg=0.133 k Pa),口服“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