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介绍符为民教授从风论治偏头痛经验.符教授认为,偏头痛不外乎外感与内伤.外感头痛与风邪密切相关,根据其所夹的其他病邪,临床可表现为风寒、风热、风湿,分别治以祛风散寒,和络止痛;祛风清热,和络止痛;祛风胜湿,和络止痛.内伤头痛因于脏腑功能失调,临床表现为肝风内动,肝阳上亢;阳亢风动,痰浊上蒙;阳亢风动,气滞血瘀;阳亢风动,...  相似文献   

2.
偏头痛从肝论治经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朱建贵 《中医杂志》1996,37(11):659-660
由血管舒缩功能障碍引起的偏头痛,是一间断性反复发作的,以一侧头痛为主的搏动性头痛疾病。据其临床表现,属于中医所说的“头风”。笔者继承先师赵金铎老中医治疗头痛的经验,结合自己多年来的临床实践,悟出了治偏头痛宜以肝脏为病位中心,以气血痰热风寒虚为病机重点的心得体会。凡肝郁、肝火、肝风、肝寒、肝瘀肝虚等病理变化可致偏头痛,当分别施以疏、清、平、温、化、补诸法,和肝而治之。兹按疏肝解郁、疏肝化痰、清肝泄火、平肝熄风、温肝降逆、化肝活血、补肝养血7法分述于下。  相似文献   

3.
<正>偏头痛属中医"头痛"一证,首载于内经。晋代皇甫谧在《甲乙经》中首先提出"偏头痛"病名和偏头痛的症状、病因病机。中医学对偏头痛的认识历史悠久。参考古代医家的思想、现代研究以及临床实践等方面,均发现从肝论治偏头痛较为主流,且临床显示较好疗效。现从病因病机、辨证论治、现  相似文献   

4.
5.
从肝论治偏头痛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笔者参考历代医家、有关资料和现代医学对偏头痛病因病机和辨证论治的认识,结合长期的临床实践,认为本病病位主要在肝胆,其基本的病机是肝失疏泄,挟邪上扰,头侧肝胆经络不利,不通而痛。偏头痛应从肝辨证论治。1偏头痛的病因病机在肝或外感风邪侵袭头侧肝胆经脉;或情志失常,肝失  相似文献   

6.
目前临床就医的脱发病人中以中青年人为多,其中许多病人的发病与精神、情志因素有关,分析其病因主要是当今社会竞争激烈的时代特点给正处在成就事业的中青年人带来较大的精神压力,并由此产生复杂的情志变化,导致气血失调造成的。中医学认为肝主疏泄,调畅气机和情志,...  相似文献   

7.
王新志教授临床多从风论治前庭性偏头痛,或平肝熄风,或化痰熄风,或祛瘀熄风,或填精熄风,或补益气血熄风,收效甚好。本文试将王师经验予以总结,并附验案一则以飨同道。  相似文献   

8.
9.
荨麻疹是临床常见病 ,多发病 ,各年龄均可发病。目前对本病的中医治疗多采用活血、祛风、凉血、熄风、清热、解毒等法 ,虽其疗效较好 ,但对某些患者 ,仍未能治愈。笔者结合多年临床经验 ,对部分治疗困难的患者从肝论治 ,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现举数例如下。肝郁气滞林某 ,女 ,2 3岁。荨麻疹反复发作 ,在心情抑郁急躁之时更甚 ,喜叹息。西医曾多次使用抗过敏药物治疗 ,可取效一时 ,停药后如故。也曾服中药治疗 ,效果不显。检视前医所用多为疏风、清热、凉血、止痒之品。见其舌质淡红 ,苔薄白 ,其脉弦 ,辨证属肝郁气滞之证 ,故治以疏肝理气为主 …  相似文献   

10.
黄蓓 《湖北中医杂志》2007,29(12):21-21
头痛在临床上十分常见,许多急慢性疾病都具有这一症状。头痛在祖国医学中是指以头部疼痛为主的病症,其疼痛部位、性质、疼痛程度、持续时间、伴发症状都因人而异,主要分为外感和内伤两大类,包括头风、偏头痛、真头痛、雷头风。笔者的老师董梦久是湖北中医学院博士生导师、主任医师、教授,亦是全国200名中医优秀人才。董老师精通医理,临床经验丰富。笔者有幸随师学习,于门诊所见诸多头痛患者中,多与西医的偏头痛类似,且具有反复发作的特点。西药止痛等治疗无明显疗效,但中药疗效则值得肯定。中医学认为,头为诸阳之会,清阳之府,又为髓海之所在,五脏精华之血、六腑清阳之气,皆上注于头。故六淫之邪、内伤诸疾,使气血逆乱,瘀阻脉络,脑失所养,皆可致病。董师针对头痛的临床表现,根据中医学理论,擅长从肝论治偏头痛。现将董师治疗偏头痛的经验方药介绍如下。1典型病例案1:患者,男,56岁,间断发作头痛1月余。一月前因受凉出现头痛,双颞侧及前额尤甚,以胀痛为主,伴恶寒发热,恶心呕吐,畏光畏声。经治疗恶寒发热缓解,但此后头痛间断发作,每次持续数小时不等,发作时多伴有恶心感,并有流泪流涕,畏光畏声等症状,烦躁不安,夜寐差。舌红,苔白腻,脉弦。董师辨证属外感风寒...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中医学及现代医学理论为出发点,结合部分近现代学者从肝论治肺癌的经验,阐述其理论基础,分析作用机制,总结临床疗效。分析从肝论治肺癌的优势。中医学理论支持从肝论治肺癌治则,认为肝肺生理相关、病理相连,临床可分为肝郁气滞、气滞血瘀、肝火犯肺、肝肺阴虚四证。临床研究亦支持此观点,从肝论治是肺癌治疗中的重要治则,能明显改善患者身心及呼吸系统症状,提高免疫功能,增强正气,改善生命质量,最终达到扶正祛邪的抗肿瘤目的。其作用机制与诱导细胞凋亡、抑制肿瘤细胞增殖有关。  相似文献   

12.
黄仰模教授在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甲亢)方面注重患者不同时期的不同特点,辨证论治,选药灵活,组方精当。素体阴虚气郁化火型则疏肝解郁、养阴清热;阴虚阳亢痰气交结型则清热养阴、行气化痰;痰瘀互结阻滞经络型则消痰散结、活血通经;气阴两虚顽痰阻络型则益气养阴、祛痰通络。黄仰模教授在治疗上重视存阴,因为甲亢患者体质的特殊性,所以将养阴清热法贯穿于甲亢治疗不同阶段的始终。  相似文献   

13.
酒精性肝病是临床常见肝病之一,甘草酸制剂、水飞蓟素类、还原性谷胱甘肽等能起到抗氧化、抗炎、保护肝细胞膜等作用,是西医临床常用的保肝药物。中医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进行辨证论治,湿热蕴结型方选茵陈蒿汤加减;气滞血瘀型方选膈下逐瘀汤加减;肝肾阴虚型方选一贯煎加减;脾肾阳虚型方选济生肾气丸加减;肝郁脾虚型方选逍遥散加减。中药对酒精性肝病的治疗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不仅能够保护肝脏,减缓肝纤维化的进程,而且在减轻患者腹胀,腹水程度,提高生存质量等方面均有不错的临床效果。中西医结合治疗酒精性肝病,可以兼容中药和西药两者共同的优势,取长补短,可以获得更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肝癌放疗期间中医证候变化的规律,探寻放疗引起不良反应的中医病因病机。方法:采用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回顾性调查289例接受放疗的肝癌患者放疗前、放疗30 GY、放疗后共3次的中医四诊资料,应用SPSS 19.0软件,采用聚类分析法及因子分析法,将患者分类并确定每类的证候要素,归纳出每类的中医证候,比较放疗期间中医证候变化特点。结果:放疗期间,肝癌的中医分型以5型为主,分别为:肝郁气滞证、血瘀证、湿热蕴结证、脾虚证、阴虚证。放疗不同阶段常见基本证候整体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湿热蕴结证在放疗30GY、放疗后较放疗前均显著增多(P0.05),脾虚证在放疗30 GY较放疗前显著减少(P0.05),放疗后较放疗30 GY显著增多(P0.05),而放疗后较放疗前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肝郁气滞、血瘀证、阴虚证三类证候在放疗过程中的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放疗前,肝癌患者以脾虚和肝郁气滞两型最为多见;放疗30 GY时以湿热蕴结证和肝郁气滞证为主;放疗后以脾虚和湿热蕴结两型为主。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抑郁症临床的辨证分型。方法:从循证医学角度把抑郁症的中医辨证分型研究与临床流行病学及医学统计学接轨,运用聚类分析方法,结合专业知识,对所有调查资料进行分型研究。结果:抑郁症临床可分为肝气郁结、心神抑郁型;痰瘀交阻、阴虚神郁型;肝郁化火、心神被扰型;脾气亏虚、心神失养型;心阴不足,虚火内扰型;心血亏虚、气机郁结型6种主要证型。结论:6类主要证型的划分可使抑郁症辨证分型更客观、明了,临床实践也更有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糖尿病从肝论治的治疗方法。方法:以肝的生理特性、生理功能以及肝与其他各脏腑的关系为基础,阐述肝与糖尿病发生发展过程的关系和作用,并把从肝论治糖尿病用于临床治疗。结果:从肝论治可使患者肝气条达,气血、阴阳调和,而达到阴平阳秘的治疗目的。同时再给患者以精神安慰,帮助其建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从而可达到满意的治疗效果。结论:糖尿病从肝论治有切实的理论依据,符合中医理论特点,与现代医学研究结论也相吻合。故临床从肝论治糖尿病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7.
张会芹  李浩 《河南中医》2019,39(7):1042-1044
肝体阴而用阳,围绝经期女性多处于阴常不足,阳常有余的状态,故补肝体、调肝用在围绝经期综合征(perimenopausal syndrome,PMS)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至关重要。肝血虚证运用补养肝血的药物充养肝体;肝阴虚证运用酸肝化阴的药物充养肝体;肝郁气滞证采用疏肝理气解郁药物使肝气调达以调理全身之气机;肝经郁火证采用苦寒泻火药物清泄肝火,疏泄肝气;阴虚阳亢证用养肝育阴、平抑肝阳药物补肝体、调肝用。  相似文献   

18.
总结丁元庆教授分型辨治偏头痛516例的证候要点及用药特色。认为偏头痛的病因病机为风、火(热)、痰、瘀、湿等邪气上壅,令清窍失和,脉络闭阻,不通则痛,风火上扰是偏头痛发作的重要因素,发病首责于肝。临床辨证分为湿热内蕴证、痰热生风证、瘀热内扰证、阴虚阳旺证四型论治,并自拟头风汤、瓜蒌牛蒡汤、二丹汤、玄参天麻汤对证加味治疗。通过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对516例偏头痛处方用药规律总结发现,丁教授治疗偏头痛的核心用药为天麻、僵蚕、蝉蜕、菊花等,除上述高频的药物外,丁教授还常用白鲜皮、苦参、瓜蒌、牛蒡子、牡丹皮、夏枯草、当归、珍珠母等特色药物,在清热、化痰、祛瘀基础上,注重对厥阴肝风、肝火、肝阳的辨治。  相似文献   

19.
姜德友  曲晓雪 《河南中医》2016,(7):1237-1239
瘿病形如缨络,由此得名,瘿病之状如缨络,在颈绕喉,以地理环境和精神因素为发病原因,其病机不外乎气滞、痰凝,血瘀、肝火郁结。临床治疗采用辨证分型,痰浊阻滞证治法为化痰软坚,消瘿散结,首选软坚散结类药物如海藻、昆布、海带等;肝郁气滞证治法为疏肝理气消瘿,当用陈皮、柴胡、槟榔、青皮、香附、木香等疏肝理气药;痰结血瘀证治法为理气活血,化痰消瘿,方中多用当归、川芎、青皮、陈皮等理气活血化痰药物;肝火旺盛证治法为清肝泻火,消瘿散结,古代医家喜用苦寒药物如龙胆草、黄芩、栀子、夏枯草等以泻其火,同时配用清热解毒药如白蔹、白头翁、连翘、水牛角、松萝等来消痈散结;心肝阴虚证治法为滋阴降火,宁心柔肝,选药多为滋阴降火散结类;气阴两虚证治法为益气养阴,用药多为人参、黄芪、茯苓。在中药治疗的同时历代医家也将针灸运用于治疗瘿病,每获良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中医辨证论治眩晕的临床体会。方法:总结中医对眩晕病因病机的认识和中医辨证论治的方法。结果:眩晕常见的病理因素为风、火、痰、虚、瘀,病位在脑,其病变脏腑与肝、脾、肾三脏相关。本病多属本虚标实,以肝肾阴虚、气血不足为本,风火痰瘀为标,但亦有实中带虚者,临床治疗应在辨病的基础上辨证施治,注重辨脏腑虚实,随证治之。结论:中医辨证论治眩晕的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