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刘宇馨 《河南中医》2021,41(2):166-168
肝虚者,失其温升也.对于肝虚的治疗,张仲景用了 3种方法,"补用酸"为直接补肝法;"助用焦苦"为肝虚补心之法,体现了五行相生的"子令母实"原则;"益用甘味之药调之"起到了补脾制水,纵火刑金之用,体现了五行相克的用药方法.由张仲景采用气味理论治疗肝虚可知,五脏虚实,源于五行气化,所谓肝气温升、心气热散、脾气湿重、肺气清肃...  相似文献   

2.
根据五行理论内涵,五行可再分五行。由此从伏风内潜五脏入手,以多层五行理论解释伏风内潜五脏的中医理论依据。并从五脏伏风角度整合癫痫急性期、缓解期五脏和五行关系,阐释传统证型的病机、详论方药治则,以五脏伏风为理论核心把癫痫的中医辨证归纳为以伏风为基础的中医理论框架,用以指导癫痫的预防,并以典型病例说明癫痫临床诊疗的中医病机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3.
王亚丽 《中医研究》2011,24(6):75-77
敦煌写本张仲景《五脏论》部分卷文因残损模糊不清,或因抄手书写潦草和用字的随意性,某些字形考辨争议颇多。比较张仲景《五脏论》的五种写本,参照各类字书,兼及文义及医理,考辨其用字,以此观照隋唐五代时期的具体用字状况,为字书编纂等提供字例及书证等。  相似文献   

4.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出自敦煌遗书,题梁·陶弘景.<汤液经法>图是<法要>中阐述五脏五行五味攻补原理的图示,也是五脏疾病遣方用药的原则.按照该图五脏补泻的用药原则是,泻五脏方逆时针按脏腑之间的生克关系及五脏五味之间的关系用药,补五脏方顺时针用药.  相似文献   

5.
五色,即青、赤、黄、白、黑五种颜色。五色诊,即通过观察西部的五色表现以诊断疾病的一种方法。它是望诊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五行将事物进行归类的理论,即青属本、赤属火、黄属土、白属金、黑属水。若再结合脏腑学说,则五色又分属于五脏。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云:“在脏为肝,在色为苍(即青)……,在脏为心,在色为赤……,在脏为脾,在色为黄……;在脏为肺,在色为白……;在脏为肾,在色为黑,”这就把五色与五脏按五行的属性联系起来了。  相似文献   

6.
精神状态内属于五神,依附于五脏,外现于五情志.该文对如何运用<黄帝内经>中的五行相克规律,发挥五情志生理功能,避免五情志病理状态,从而调养与治疗人们的心理障碍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7.
中药五味是中药药性理论的基本内容之一。目前中医界关于五味对应五行、五脏等关系的认识主要以《黄帝内经》为主,但《黄帝内经》中关于这部分内容的论述也有让人费解之处。在《辅行诀五藏用药法要》(简称《辅行诀》,下同)一书中也有关于五味与五行关系的描述,且该书还有以五味补泻五脏的方剂。然而这两部巨著在论述上述五味补泻五脏时出现了不同的内容,致使目前业界对五味补泻五脏的真实情况出现了模糊认识,难以识别孰对孰错。本文试以《辅行诀》中五脏小补、泻方的药味组合为切入点,分析五味与五行、五脏的对应关系,并阐明五味是如何补泻五脏的。  相似文献   

8.
目的 此研究旨在对五音疗法进行整理分析,归纳"五音-五行-五脏"关系及五音疗法的临床应用,希望对此方法的临床应用及机制研究有所裨益.方法 以"五音疗法""五行音乐"为主题词在维普、知网、万方3个数据库进行检索,最终纳入具有临床研究背景的中文文献31篇,且以《黄帝内经》为理论支撑,阐述五行概念、五行与五脏、五行与五音、五...  相似文献   

9.
《灵枢·五邪》按照邪在肺、肝、脾(胃)、肾、心的顺序,分别论述了邪气侵袭五脏,根据五脏不同生理功能而引发的不同病证表现及针刺治疗。对该篇的学术思想从五脏五行,互藏互用和五邪证治、各有法度两方面进行了归纳和概括。  相似文献   

10.
浅谈五行学说与五脏相关论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五行学说本是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它不是固化的理论,五行配属五脏是互藏的,五行之间的联系是双向的。于是,为了弥补五行学说缺陷而提出的五脏相关论,不可能是独立的理论体系,而是对五行学说的阐释。  相似文献   

11.
潘金波 《中医药学刊》2010,(12):2653-2657
目的:为研究《黄帝内经》的五味理论,并探讨五味理论在张仲景方剂配伍中的运用,借以指导临床辨证施治,为进一步研究仲景学说和中医药基础理论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论述了《黄帝内经》五味理论与人体的生理、病理的关系及其在治疗上的指导作用,并从3个方面研究张仲景运用五味理论遣药制方的规律:①从五味和合见八法统方的配伍规律;②从五味和合见相辅相成的配伍规律;③从五味和合见相反相成的配伍规律。结果:《黄帝内经》认为五味与五脏有特定的亲和力,人体的生理结构和功能与五味的作用密切相关;五味过用或不及则脏腑偏盛偏衰,使脏腑之间相互制约、对立统一的平衡破坏,导致疾病的发生;脏腑各有苦欲,运用五味之性,纠脏腑之偏,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张仲景临床选药组方治疗疾病是根据药物五味与五脏之间的相互关联;药物之间的五行生克制胜规律;药物五味各自具有的或收、或散、或缓、或急、或燥、或润、或降等的功效特性,运用药物的五味之偏来补泻调整人体脏腑五行之气的偏胜偏衰。结论:第一:《黄帝内经》五味配伍理论实是选药制方最基本的理论,不仅有着很高的科学内涵,而且有指导临床实践的意义。第二:张仲景承其说,从其法,以五味学说为核心理论配伍制方,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2.
李中梓论治痿证法宗《黄帝内经》《难经》,下启诸家,在张仲景、李东垣、朱丹溪等治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了发挥与补充,临证尤为重视辨证论治,不妄投成方,注重因时、因地、因人三因制宜;针对痿证虚损的性质,以温补为善,多用温药补阳,并注重先后天之本脾肾的顾护.此外,李中梓论治痿证以初法攻伐、中法既济、末法宽补三法分阶段论治,通过标...  相似文献   

13.
韩雨欣  杨必安 《河南中医》2022,42(1):109-114
古典针灸理论体系形成于先秦及两汉时期,秦汉时期的张家山汉简《脉书》、马王堆汉墓医书、《黄帝内经》都是古人留下的宝贵财富,对研究后世针灸理论体系有着重要的意义.古典针灸中蕴含三大理论体系,包括五行体系、卫气体系和阴阳体系.五行体系以五脏病为核心,脉色合参,或从经验效穴,或从经脉取穴为治;卫气体系以卫气循行、输布为核心,"...  相似文献   

14.
《黄帝内经》“苦味”探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内经》苦味之品、苦味功效、苦味应用及用苦禁忌进行探析。《内经》中苦味之品以温热性质居多,有坚、温、燥、发、泄、下等功效,其中温、发之功效仅在"运气七篇"中提出,可能与苦味五行属火有关。《内经》应用苦味时除依据五行理论之外,尚有五脏苦欲补泻及运气理论中的特殊应用及配伍方法。应用苦味时不宜多用过用,否则伤本脏、伐所克之脏,还会走骨、伤脾、令人呕。研究结果提示我们,理解《内经》苦味配伍需从其功效出发,慎将后世本草属苦药物代入分析。  相似文献   

15.
《内经》中厥病的相关资料内容丰富,虽都以厥为病名,但其中许多厥病并非今天中医内科所说的厥,所以在教学及临证中常造成困扰。参考现代医学相关理论及古代医著中厥的相关论述,从疾病症状特点、病机特点两方面,对《内经》中常见的厥病的疾病实质进行分析讨论,以欲明确其疾病内涵。  相似文献   

16.
陈士玉  谢鑫 《中医药学刊》2012,(6):1345-1346
《内经》中厥病的相关资料内容丰富,虽都以厥为病名,但其中许多厥病并非今天中医内科所说的厥,所以在教学及临证中常造成困扰。该文章将参考现代医学相关理论及古代医著中厥的相关论述,从疾病症状特点、病机特点两方面,对《内经》中常见的厥病的疾病实质进行分析讨论,以欲明确其疾病内涵。  相似文献   

17.
《内经》中厥病的相关资料内容丰富,虽都以厥为病名,但其中许多厥病并非今天中医内科所说的厥,所以在教学及临证中常造成困扰。参考现代医学相关理论及古代医著中厥的相关论述,从疾病症状特点、病机特点两方面,对《内经》中常见的厥病的疾病实质进行分析讨论,以欲明确其疾病内涵。  相似文献   

18.
《内经》中厥病的相关资料内容丰富,虽都以厥为病名,但其中许多厥病并非今天中医内科所说的厥,所以在教学及临证中常造成困扰。该文章将参考现代医学相关理论及古代医著中厥的相关论述,从疾病症状特点、病机特点两方面,对《内经》中常见的厥病的疾病实质进行分析讨论,以欲明确其疾病内涵。  相似文献   

19.
《内经》中厥病的相关资料内容丰富,虽都以厥为病名,但其中许多厥病并非今天中医内科所说的厥,所以在教学及临证中常造成困扰。将参考现代医学相关理论及古代医著中厥的相关论述,从疾病症状特点、病机特点两方面,对《内经》中常见的厥病的疾病实质进行分析讨论,以欲明确其疾病内涵。  相似文献   

20.
王莉华  钱俊华 《河南中医》2009,29(8):737-739
先秦时期对饮病已有初步认识,《黄帝内经》时代饮病学说的思想就已萌芽;后汉张仲景首创“痰饮”病名,《金匮要略》对饮病论治的总结,形成了饮病学说的系统理论;至宋元,饮病学说研究较前人有了较大发展,其中最具有代表意义的当属巢元方痰饮分治;明清时代,饮病学说的研究逐渐完善,医家在理论上大多遵循前人观点,许多医家已经主张痰饮分治,逐渐改变了以往痰饮混称、混治的局面,痰饮病学说发展为独立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