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目的 评价各种上肢动静脉内瘘在老年血液透析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和主要并发症.方法 对46例尿毒症血液透析患者行直接动静脉内瘘,分高位组(前臂上端及肘窝处)26例,腕部标准组20例,比较两组内瘘的血流量、成熟时间、开始应用时间、通畅率及并发症.结果 两组在成熟时间、开始应用时间无显著差异,但内瘘血流量差异显著(P<0.05).高位组内瘘闭塞2例,标准组内瘘闭塞2例.血栓形成发生率分别为7.69%和6.67%(P>0.05).结论 高位动静脉内瘘血流量好、通畅率高,为血管条件差的老年患者建立血液透析血管通路的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2.
目的 通过比较老年及非老年患者建立鼻烟窝自体动静脉内瘘应用于尿毒症血液透析的临床疗效,来探讨老年患者建立鼻烟窝动静脉内瘘的临床特点.方法 根据患者就诊及随访情况,记录患者的基本病情,建立鼻烟窝动静脉内瘘的时间,血管的情况,内瘘成熟所需时间,内瘘第一次穿刺时间,透析时的初始血流量,内瘘用于透析的时间,内瘘的畅通情况,发生的并发症等.结果 两组患者的基本病情,建立鼻烟窝动静脉内瘘的平均吻合口内径,内瘘成熟时间,透析时的初始血流量,内瘘用于透析的时间以及分别在1个月、1年、2年及3年的畅通率,并发症发生情况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老年患者建立鼻烟窝自体动静脉内瘘用于尿毒症血液透析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老年血液透析病人在前臂近端建立自体动静脉内瘘的优劣性及临床转归。方法选取在我院进行首次自体动静脉内瘘建立的老年病人,分为近端组(桡动脉起始段与正中静脉或头静脉吻合)和远端组(桡动脉与头静脉吻合),观察2组病人内瘘术后的手术并发症以及内瘘血流量、成熟情况及预后等。结果所有内瘘手术术后即刻成功率为100%。术后6~8周进行内瘘超声评估,近端组和远端组的血流量分别为(1328.5±234.4)mL/min和(1125.6±198.1)mL/min(P<0.05),首次穿刺时间分别为(56±15)d和(62±13)d(P=0.03),首次穿刺成功率分别为87.8%和78.9%(P<0.05)。2组术后总体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手术6个月的总体通畅率为92.41%,1年的总体通畅率为81.01%。2组病人1年的内瘘存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5.2%比74.1%,P=0.32),但在第2年时,近端组的存活率为74.3%,明显高于远端组的48.3%(P<0.05);同时近端组由于血栓形成而导致的内瘘闭塞率及再次手术干预次数也低于远端组(P<0.05)。结论前臂近端自体动静脉内瘘具有成熟快、流量充足、通畅率高等优点,对于前臂远端血管条件不佳、需建立内瘘的老年人,尤其是高龄病人可以优先考虑。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改良动静脉内瘘术在尿毒症患者透析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328例尿毒症患者行改良动脉、头静脉内瘘术用于血液透析,其中150例扩张后管径<5 mm者采用间断缝合吻合血管,178例扩张后管径>5 mm者采用连续缝合吻合血管。术后随访1 a,观察血管通畅率,并用彩超监测吻合口直径及内瘘血流量变化。结果本组内瘘手术均一次成功,术后瘘口均可扪及震颤或闻及血流杂音。术后3、6、12个月与术后1个月时比较,其吻合口内径、血流量无明显变化(P均>0.05)。结论在尿毒症患者透析治疗中,采用改良动静脉内瘘术造瘘操作简便,吻合成功率高,瘘管可保留功能1 a以上。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血液透析患者行动静脉内瘘经皮穿刺腔内血管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PTA)后通畅率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广东省人民医院2016年8月至2017年5月53例血液透析患者因动静脉内瘘狭窄行PTA手术的患者,根据临床资料或电话随访得到每位患者PTA术后3、6、12个月的动静脉内瘘通畅情况,分析其狭窄部位、长度以及程度,年龄,原发病,血红蛋白,内瘘使用时间,内瘘类型(自体动静脉内瘘或移植物动静脉内瘘),球囊直径,手术方式(B超引导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引导)与PTA术后通畅率的关系。结果狭窄长度≤3 cm组与3 cm组PTA术后3个月通畅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狭窄长度≤3 cm组PTA术后6、12个月初级通畅率显著升高,与3 cm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数字血管造影组PTA术后3个月初级通畅率比B超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PTA术后6、12个月初级通畅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狭窄部位、狭窄程度、年龄、糖尿病、血红蛋白、内瘘使用时间、内瘘类型、球囊直径各组的术后初级通畅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狭窄长度是影响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PTA术后初级通畅率的重要因素,而手术方法(B超引导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引导)、年龄、糖尿病、内瘘使用时间、狭窄部位对于PTA术后通畅率的影响作用仍需深入研究,血红蛋白、狭窄程度、内瘘类型(自体动静脉内瘘或移植物动静脉内瘘)、术中所用球囊直径对于PTA术后通畅率影响作用不大。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改良鼻烟窝动静脉内瘘(AVF)对血液透析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采用动静脉内瘘进行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60例,根据手术部位不同将患者分为两组:A组30例,行前臂桡动脉与头静脉端侧吻合术;B组30例,行改良鼻烟窝处桡动脉末端与头静脉端侧吻合术。彩色多普勒超声显像观察患者AVF术前、术后1个月、术后半年的心输出量(CO)、心脏指数(CI)、射血分数(EF)和短轴缩短率(FS),同时测定不同时期内瘘吻合口直径(AVFD)、内瘘血流量(AVFB)值。结果术后1个月及术后半年心输出量、心脏指数较术前明显增高(P〈0.01),射血分数、短轴缩短率变化不明显;AVFB、AVFD与心输出量差值(△CO)、心脏指数差值(△CI)呈直线正相关(r=0.499,P〈0.01)。A组AVFB、△CO、△CI明显大于B组(P〈0.05)。结论AVF对血液透析患者的心功能有一定影响。改良鼻烟窝AVF与前臂AVF比较,其血流量相对较小,对患者心功能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因上肢血管耗竭不能建立血管通路的尿毒症患者,通过建立股部人工血管移植动静脉内瘘术行血液透析的必要性. 方法:2011年7月至2014年3月15例尿毒症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行右侧股部股(浅)动脉-大隐静脉人工血管移植内瘘术,对手术方式及效果进行评价. 结果:15例患者手术均成功且无并发症,术后内瘘通畅,血液透析时血流量>230 ml/min.所有患者随访3~34月,除1例患者术后半年出现血栓形成,取栓成功,半年后再次堵塞取栓失败后改留置右侧颈内静脉半永久导管维持透析.1例血清肿形成大半年后行手术清除,未影响内瘘使用.应用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超滤率、收缩压、血磷、总胆固醇、三酰甘油是内瘘血栓形成独立影响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对上肢血管条件无法行人工血管移植的尿毒症患者,选择股部人工血管移植作为新的血管通路,是有效实用的方法.减少超滤率、预防透析低血压、控制高黏滞血症及高磷血症可减少内瘘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超声在诊断持续血液透析患者术肢肿胀病因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30例接受自体动静脉内瘘术后,并发术肢肿胀的持续血液透析尿毒症患者进行超声检查,观察术肢内瘘血管流入道、流出道、吻合口有无狭窄,上肢深浅静脉至中心静脉,桡、尺动脉及其供血动脉,以及周围组织情况,对肿胀因素进行分析。结果:30例中左前臂头静脉扩张24例(其中18例呈瘤样扩张);左前臂头静脉假性动脉瘤2例;左前臂头静脉穿刺点周围血肿1例;左侧头静脉前臂段及其近心端延至腋静脉多处血栓形成1例;左无名静脉狭窄1例;窃血综合征1例。结论:自体动静脉内瘘术后持续血液透析并发术肢肿胀的患者可应用超声检查快速准确评估病变部位、范围及程度,检出可能引发严重后果的并发症,为临床采取针对性处理措施提供重要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癀术的术式选择和血管保护经验。方法以我院2010年-2013年收治的慢性肾功能衰竭原发病患者共56例为对象,通过回顾性分析临床治疗,以总结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术的术式选择和血管保护方法。结果本组资料共行鼻烟窝内瘘术12例,腕部头静脉及桡动脉内瘘术35例,曾接受两次以上手术的9例患者均行铅笔上部头静脉及桡动脉内瘘术。所有内瘘术均一期成功。患者术后无出血、窃血综合征、血栓形成、肿胀手综合征等并发症出现。有5例患者因穿刺损伤、针眼未愈合等,造成血管浪费,增加了手术困难。结论内瘘术的选择要根据患者具体情况,予以整体考虑和规划,从而更好的保护血管、确保血管通路。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高频超声对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头静脉血流量的监测价值,分析头静脉血流量并得出提示动静脉内瘘功能异常的最佳阈值。方法:按照临床标准将透析患者分为两组,其中自体动静脉内瘘功能正常组30例,功能异常组30例。通过高频超声测量患者肱动脉与头静脉的血流量,记录相应数值并计算其平均值。比较内瘘功能正常组与功能异常组间头静脉血流量是否有差异,应用ROC曲线对所有患者肱动脉及头静脉血流量进行分析,比较两指标预测内瘘功能的价值,分析利用超声监测头静脉血流量提示动静脉内瘘功能异常的最佳阈值。结果:动静脉内瘘功能正常组头静脉血流量与功能异常组头静脉血流量两者均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通过ROC曲线分析得到头静脉血流量曲线下面积大于肱动脉血流量指标曲线下面积,分析得到头静脉血流量提示动静脉内瘘功能异常的最佳阈值为342.5m L/min。结论:利用高频超声测量头静脉血流量对预测内瘘功能有较大的意义;在预测内瘘功能方面,头静脉血流量指标好于肱动脉;头静脉提示内瘘功能异常的最佳阈值为342.5ml/min。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Fogarty导管取栓联合高压球囊腔内成形术在老年血液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狭窄伴血栓形成中的应用。方法 选择2018年3月至2019年3月于宜宾市第一人民医院杂交手术室同期行Fogarty导管取栓和高压球囊腔内成形术的老年血液透析患者42例为研究对象,分析其治疗效果、并发症、通畅率及其影响因素。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采用Breslow检验对术后内瘘通畅时间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Cox风险回归分析对术后内瘘通畅率影响因素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 手术成功率为95.24%(40/42),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9.52%(4/42)。手术成功的患者术后1个月通畅率97.5%(39/40),3个月通畅率87.5%(35/40),6个月通畅率72.5%(29/40),12个月通畅率52.5%(21/40),24个月通畅率22.5%(9/40)。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后吸烟、血糖和血压控制差、残留狭窄、吻合口狭窄及穿刺点狭窄是影响老年患者术后内瘘通畅时间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多因素Cox分析结果显示:术后吸烟、血糖和血压控制差、残留狭窄、吻合口狭窄及穿刺点狭窄是影响老年患者术后内瘘通畅率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 Fogarty导管取栓联合高压球囊腔内成形术治疗老年血液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狭窄伴血栓形成手术成功率高,术后短中期通畅率较高,并发症较少。术后吸烟、血糖或血压控制差、残留狭窄、吻合口狭窄及穿刺点狭窄是影响老年患者术后内瘘通畅率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内科》2016,(3)
目的探讨远红外线照射加喜疗妥软膏外涂对尿毒症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成熟及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2例进行自体动静脉内瘘术的尿毒症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1例,对照组患者术后进行常规处理、功能锻炼;观察组患者术后除进行常规处理、功能锻炼外,局部进行远红外线照射加用喜疗妥外涂。观察两组患者术后1个月内瘘成熟情况及功能。结果内瘘术后1个月,观察组患者内瘘血管内径及桡动脉RI数值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内瘘血管血流量及血管杂音水平优于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远红外线照射加喜疗妥外涂,能更好地促进尿毒症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的成熟、提高畅通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分析前臂环形跨关节与不跨关节两种人工血管动静脉内瘘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前臂环形人工血管动静脉内瘘患者的资料,比较两种构建方式在通畅率、并发症等方面的差别。结果:纳入85例患者,跨关节人工血管内瘘56例;不跨关节29例。跨关节组术前透析龄明显更长(46.04±37.79月vs 2.99±3.91月,P0.05),1年一期通畅率(47.62%vs 58.62%)、二期通畅率(98.18%vs 100%)与不跨关节组无统计学差异,但年均腔内介入干预次数更多(0.71次vs 0.45次,P0.05)。结论:肘部没有其他静脉可选患者,前臂环形跨关节人工血管动静脉内瘘也是一种可行的内瘘构建方式。  相似文献   

14.
Fogarty导管用于动静脉内瘘成形术31例经验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成功建立动静脉内瘘对血液透析效果影响较大,糖尿病、血管硬化和血管纤细的患者动静脉内瘘术失败率较高.我院近3年来对31例前臂血管纤细、血流量差的患者行动静脉内瘘成形术时应用Fogarty导管,取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5.
成功建立动静脉内瘘对血液透析效果影响较大,糖尿病、血管硬化和血管纤细的患者动静脉内瘘术失败率较高。我院近3年来对31例前臂血管纤细、血流量差的患者行动静脉内瘘成形术时应用Fogany导管,取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动静脉内瘘血流量(AVFB)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利用动静脉内瘘行血液透析的慢性肾衰竭患者90例,依据AVFB值大小分为低流量组(AVFB400 ml/min,28例)、中流量组(AVFB在400~600 ml/min,33例)和高流量组(AVFB600 ml/min,29例)。动静脉内瘘吻合术后患者进行1年维持性血液透析,观察期间患者高危事件及内瘘失功能发生情况。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显像仪,分别在透析前(动静脉内瘘吻合术后1个月)、透析1年后测定心排出量(CO)、心脏指数(CI)和射血分数(EF)。结果三组患者高危事件发生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高流量组患者高危事件发生率显著高于低流量组和中流量组(P0.05)。三组患者内瘘失功能发生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低流量组患者内瘘失功能发生率显著高于中流量组和高流量组(P0.05)。透析后,三组CO、CI和EF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流量组各指标值较低流量组、中流量组显著升高,(P0.05),与透析前比较,中流量组、高流量组CO、CI和EF水平均较透析前升高。结论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建立动静脉内瘘时,应注意限制血流量,既要避免因血流量过低引起的内瘘功能丧失,又要防止因血流量过大所致的心力衰竭。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专项预见性干预减少老年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相关并发症。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18年6月在我院血液透析科首次接受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的老年患者85例,随机分为预见性干预组(43例)及对照组(42例),预见性干预组另行专项护理干预,内容包括进行健康教育、指导围术期功能锻炼、采用弹力包扎预防出血、预防假性动脉瘤形成、预防内瘘血栓形成。结果接受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1年后,预见性干预组的内瘘闭塞、动脉瘤样扩张、血栓形成及并发症总例数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P<0.05)。结论专项预见性干预可以明确减少老年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相关并发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老年血液透析病人动静脉内瘘血流量(AVFB)对心功能及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7年2月至2018年3月我院利用动静脉内瘘进行血液透析治疗的老年病人124例为研究对象,根据病人动静脉内瘘吻合术后1个月AVFB的流量大小,将病人分为高流量组(>600 mL/min,n=38)、中流量组(400~600 m...  相似文献   

19.
鄢艳  陈钦开  王瑜  张莉 《临床内科杂志》2007,24(12):814-816
目的观察人造血管动静脉内瘘在血液净化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15例采用膨体聚四氟乙烯(PTFE)人造血管行前臂动静脉内瘘的患者,同时选取行自体动静脉内瘘(AVF)患者172例为对照组,分析其成熟时间、使用时间、透析时血流量及并发症。结果15例慢性透析患者术后4~6周开始使用人造血管内瘘,通畅率100%,血流量均可达250~350ml/min,与自体AVF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其使用时间最短2周,最长时间3年,平均使用寿命比自体AVF要短(P<0.05),术后肿胀手综合征及血栓形的并发症较自体AVF要显著(P<0.05)。结论人造血管动静脉内瘘具有手术操作简便、通畅率高、血流量大等优点,可作为弥补自体血管造瘘术失败后的动静脉造瘘方式。  相似文献   

20.
血液透析是目前终末期尿毒症的主要治疗手段。用于血液透析的永久性血管通路最常用的方法为自身动静脉内瘘的建立 ,而老年患者由于心血管病变因素的影响 ,动静脉内瘘的建立较非老年组有所差异 ,现就本院 78例老年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的建立作临床分析。临床资料 :本组 78例均为各种原因所致的终末期尿毒症患者。男 43例 ,女 35例 ;年龄 60~ 81岁 ,平均 70 .5岁。尿毒症症状严重者 ,术前在颈内静脉插管行血液透析 ,其症状缓解后行动静脉内瘘手术。方法 :选用手腕部头静脉—桡动脉端端吻合或端侧吻合术。其中端端吻合者 31例 ,端侧吻合者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