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温针治疗风湿寒性膝关节痛5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田明 《光明中医》2010,25(9):1678-1678
<正>近年来,笔者采用温针治疗风湿寒性膝关节痛50例,取得十分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1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100例患者均为我院门诊或住院患者,诊断标准参照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中风湿寒性关节痛诊疗标准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蜂针和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治疗风湿寒性关节痛的临床疗效。方法:73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2例用蜂针和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治疗,对照组31例用双氯芬酸钠缓释片治疗。两组均以15 d为1疗程,2疗程后观察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7.61%,对照组77.41%,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蜂针和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治疗风湿寒性关节痛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火龙疗法治疗风湿寒性关节痛的疗效观察。方法:将34例患者前后对照,应用火龙疗法,每天治疗1次;以治疗5天为1个疗程,并观察疗效。结果:治疗治愈率34%。总有效率88.24%;结论:火龙疗法治疗风湿寒性关节痛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4.
目的:慢性心力衰竭是心血管疾病的终末期表现,属于诸多因素导致的复杂的临床综合征,多发于老年患者。虽然西药治疗可以提高患者的心肌收缩力,但长期应用会产生不良反应。文章主要探讨温阳强心汤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心功能、中医证候、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9月-2020年9月收治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112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和研究组),各56例。对照组应用常规西药治疗,即给予限水、控制饮食、吸氧后口服螺内酯片(每天3次,每次40 mg)+呋塞米片(每天1次,每次20 mg)+地高辛片(每天1次,每次0.25 mg)以及静脉滴注环磷腺苷注射液(每天1次,每次40 mg);研究组在此基础上应用温阳强心汤治疗,口服用药,每天1剂。两组患者均治疗28天,之后对两组的中医证候积分、心功能变化情况、血液流变学指标等的变化情况进行评估。结果:研究组夜尿、水肿、心悸、胸闷及中医证候总积分均低于对照组(P <0.05);研究组治疗后血液流变学指标和对照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研究组心功能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 <0.05)。结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应用温阳强...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蒙医温针治疗风湿寒性膝关节痛的疗效。方法:将87例患者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蒙医温针治疗组和局部封闭治疗组,治疗后观察每组的疗效及相互差异。结果:蒙医温针治疗组51例患者,43例有效,有效率84.4%;局部封闭治疗组36例,29例有效,有效率80.6%。两组疗效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蒙医温针治疗风湿寒性膝关节痛的疗效满意且副作用少,疗程短,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辨证施护对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中医证候评分影响。方法:将本病患者7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6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及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以中医理论为依据进行辨证施护,观察护理前后两组中医证候评分并进行疗效评定。结果:两组治疗护理后中医证候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治疗后改善较对照组明显(P<0.05)。两组疗效及随访半年复发人数比较,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采用辨证施护能改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中医证候评分,疗效较好且能减少复发次数。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涤痰逐瘀方联合左氧氟沙星治疗慢性盆腔炎疗效及对患者血液流变学、应激及中医证候评分的影响.方法:选取慢性盆腔炎患者102例,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对照组51例患者给予左氧氟沙星治疗,观察组51例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涤痰逐瘀方治疗,两组患者均治疗1个月,比较两组患者血液流变学、氧化应激及中...  相似文献   

8.
9.
目的 为提高脑卒中后眩晕患者的康复效果,分析小柴胡汤加减治疗中的作用。方法 纳入2019年1月—2021年1月脑卒中后眩晕患者8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0例给予常规西药治疗,试验组40例给予小柴胡汤加减治疗。对两组患者在治疗有效率、中医证候积分、血液流变学以及不良反应方面的情况进行比较。结果 治疗有效率试验组的数据比对照组较高(P<0.05),中医证候积分,治疗后试验组的数据比对照组更优(P<0.05)。血液流变学,治疗后试验组的数据显示比对照组较优(P<0.05)。不良反应,试验组数据比对照组较低(P<0.05)。结论 将小柴胡汤加减治疗应用在脑卒中后眩晕患者的治疗中,能够对相关症状予以改善,提高治疗有效率,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有很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0.
冠心病中医证型间血液流变性的异同及辩治及对其影响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蜂针治疗不同中医证型膝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分析总结蜂针治疗本病的适宜中医证型.方法 按照中医辨证将膝骨性关节炎分为行痹、痛痹、着痹、热痹4个证型组,用活蜂蛰刺患膝阿是穴、内外膝眼、鹤顶穴、梁丘、血海.每周治疗2次,2周为l疗程.结果 蜂针疗法治疗膝骨性关节炎中,痛痹组及着痹组的总有效率、症状体征评分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行痹组及热痹组(P<0.05).结论 蜂针疗法更适合痛痹、着痹证型的膝骨性关节炎.  相似文献   

12.
针灸对中风患者微循环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赵凌杰  郭郡浩  蔡辉 《针刺研究》2003,28(4):299-302
本文综述了针灸治疗中风改善微循环、血液流变学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一方面 ,通过对甲襞和球结膜微循环的观察 ,证明针刺能够改善中风患者全身及脑组织的微循环状况 ;另一方面 ,资料显示 ,针刺后中风患者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均有改善 ,提示针刺能够降低患者的血液粘度 ,加速血流 ,从而有利于病变部位脑组织的血液供应。  相似文献   

13.
针刺对糖尿病肾病血液流变学影响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褚芹  王琳  刘国真 《针刺研究》2007,32(5):335-337
目的:通过观察针刺对糖尿病肾病(DN)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探讨针刺治疗DN的可能机制。方法:选取54例DN患者,按分层随机设计方法分为针刺组30例,对照组24例。对照组采用西药常规治疗,针刺组在西药常规治疗基础上,针刺肝俞、胃脘下俞、脾俞、肾俞、关元、足三里、阴陵泉、三阴交、太溪等穴,两组疗程均为30 d,观察治疗前后DN临床症状及血液流变学的变化。结果:针刺组30例中,16例有显著改善,12例有效,2例无效;对照组24例中,6例有显著改善,10例有效,8例无效。有效率分别为93.3%和66.7%,针刺组改善DN临床症状优于对照组(P<0.05)。针刺组全血低切黏度、血浆黏度及纤维蛋白原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而且针刺对全血低切黏度及纤维蛋白原的调节作用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能改善DN血液流变学,对延缓DN进展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4.
针刺对突发性耳聋血液流变学及细胞流变学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观察针刺对突发性耳聋患者血液流变学和细胞流变学的影响 ,探讨针刺治疗突发性耳聋的作用机理。方法 :采用毫针平补平泻手法 ,针刺耳门、听宫、听会、翳风、中渚、三阴交、太溪 ,每天 1次 ,每次 3 0min ,6天为 1疗程。 4个疗程后采用自身前后对照的方法 ,比较针刺前后的血液流变、细胞流变学检测数据。结果 :突发性耳聋患者血液流变各项指标、细胞流变学红细胞聚集指数均明显高于正常人群参考值 ,红细胞变形指数较正常值低 ,经针刺后全血高切粘度、全血低切粘度、纤维蛋白元含量、红细胞压积及红细胞聚集指数均较针刺前下降明显 (P <0 .0 5) ,红细胞变形能力明显提高 (P <0 .0 5)。结论 :针刺可以降低突发性耳聋患者的高粘血状态 ,提高红细胞的变形能力。提示降低血粘度可能是针刺治疗突发性耳聋的机理之一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醒脑开窍针刺法对重度颅脑损伤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72例重度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应用西医常规治疗,针刺组在此基础上加用醒脑开窍针刺法;检测两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并对其进行比较。结果针刺组治疗后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和红细胞变形指数的改善均优于对照组。结论醒脑开窍针刺法能有效改善重度颅脑损伤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针灸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14年4月—2016年3月收治的76例原发性痛经患者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分组,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8例,对照组单用药物治疗,观察组在药物基础上加针灸治疗,对两组患者疗效与血液流变学水平进行观察。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89.47%、65.79%,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的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等血液流变学参数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均有改善,且观察组血液流变学参数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灸应用于原发性痛经治疗中效果满意,可有效调节血液流变学,对缓解临床症状具有显著作用,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7.
不同留针时间针刺对缺血性中风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观察不同留针时间针刺对缺血性中风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探索针刺治疗缺血性中风的时效关系。方法:251例缺血性中风急性期、恢复期患者,按轻度、中度和重度分3层随机分为留针20、40和60 min 3组。取肩髃、曲池、外关、合谷、伏兔、足三里、解溪、太冲等穴。进针后提插或捻转行针以使得气,施平补平泻手法,加疏波电刺激,3组留针时间分别为20、40和60 min,每天针刺1次,10次为1疗程。其中34例患者在针刺治疗前后分别进行血液流变学检测。结果:3组患者分别基本痊愈3、4、9例,显著进步15、17、21例,进步24、33、40例,无变化41、26、12例,有效率分别为50.60%、67.50%和85.37%,显效率分别为21.68%、26.25%和36.59%,20 min组和40 min组与60 min组比较差异存在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1,0.05)。针刺后患者的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和纤维蛋白原等血液流变学指标基本都降低,组间差异也均存在显著性统计学意义,以60 min组作用最明显。结论:改善血液流变学是针刺治疗缺血性中风的机制之一,且具有一定的时效关系。  相似文献   

18.
目的:建立拟血管性痴呆(VD)的动物模型,探讨针刺对VD大鼠模型的学习记忆行为、脑内NO含量、NOS活性及VD大鼠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选用纯系健康雄性Wistar大鼠36只,随机分成假手术组、模型组、针刺组和西药对照组,采用2-血管阻断法(2-VO)制作VD大鼠模型。在大鼠“百会”“大椎”穴行针刺治疗。检测VD大鼠穿梭箱实验成绩,比色法检测脑组织NO含量、NOS活性,并检测VD大鼠的全血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压积及纤维蛋白原浓度。结果:数据经统计学处理表明,针刺“百会”“大椎”穴可明显减少模型大鼠在穿梭箱实验中的电击次数和电击时间(P<0.01);降低脑组织内NO的含量及NOS活性(P<0.05);可使VD大鼠的全血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压积及纤维蛋白原浓度降低(P<0.05,0.01)。结论:针刺能改善VD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降低脑组织内NO的含量及NOS活性,改善VD大鼠的血液流变学状态,从而改善大脑的血液供应,促进智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9.
陈前锋  马卓 《时珍国医国药》2006,17(12):2468-2469
目的通过建立血淤证模型,观察颈椎灵口服液对急性血淤证大鼠血液流变学的影响,以探索颈椎灵口服液治疗颈椎病的作用及其机理。方法采用肾上腺素加冰水刺激的方法制作急性血淤证大鼠模型。以复方丹参片给药作阳性对照,测定颈椎灵口服液给药后的各项血液流变学指标。结果颈椎灵2.7,5.4,10.8 g.kg-1组和复方丹参片1.46 g.kg-1组大鼠全血低切还原黏度、全血高、低切相对指数、红细胞变形指数TK、血沉方程K值与模型组比较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其中以颈椎灵10.8 g.kg-1组作用最佳(P<0.05或P<0.01);红细胞压积、血沉与模型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颈椎灵能明显改善血淤证模型大鼠血液高黏滞状态,具有活血化淤、通经活络功效。这可能是颈椎灵口服液治疗颈椎病作用的机理之一。  相似文献   

20.
血液流变性改变与冠心病中医证型关系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贺劲 《中国中医急症》2008,17(10):1401-1403
目的探讨血液流变学改变与中医证型的关系。方法通过冠状动脉造影术(CAG),观察冠心病患者血液流变学与中医证型、CAG结果之间的关系。结果全血高切、低切黏度,血浆黏度,全血高切、低切还原黏度,纤维蛋白原,红细胞聚集指数等血流变指标在痰、瘀证中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而红细胞变形指数有不同程度的降低。痰证组突出表现在纤维蛋白原、血浆黏度的异常升高;瘀证组则突出表现在红细胞变形指数的异常降低,其它指标的异常升高在痰瘀相兼组中更为突出。全血高切、低切黏度,血浆黏度,全血高切、低切还原黏度,纤维蛋白原,红细胞聚集指数等血流变指标随着冠状动脉的狭窄程度的加重而逐渐升高,红细胞变形指数则逐渐降低。重度狭窄突出表现在全血高切、低切黏度,以及全血高切、低切还原黏度的异常升高。随着单支病变、二支病变、多支病变组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全血高切还原黏度、全血低切还原黏度、纤维蛋白原定量、红细胞聚集指数逐渐升高,红细胞变形指数逐渐降低。结论血液流变学改变与冠心病中医证型之间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