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七情学说是中医心理学的核心内容,喜、怒、忧、思、悲、恐、惊概括了七种常见的情感致病因素。其并没有包括"郁",很多医家把忧和郁归属一类,实则不然,"忧"重愁思而"郁"重郁结,临床多见因"郁"致病者,治疗方面不同医家亦各有侧重。掌握郁病的症因及证治规律,全面认识郁证本质,这对于完善中医情志致病理论、提高临床疗效、丰富临床治疗方法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马玉光 《河北中医》2004,26(11):836-837
喜、怒、忧、思、悲、恐、惊是人类常见的七种情绪反映 ,简称七情。七情过激又是中医内伤致病的重要原因。例如《素问·举痛论》曰 :“惊则气上 ,喜则气缓 ,悲则气消 ,恐则气下……惊则气乱 ,思则气结。”认为七情过激皆可使机体气机紊乱而引起疾病的发生、发展。临床常见多发病中 ,直接由情志引起的病种达数十种。因此 ,有必要不断总结和探讨情志致病的规律 ,以便更好的为临床实践服务。现就笔者在临床工作中对情志致病特点的认识总结如下。1 情志致病的特点1 .1 七情致病 ,病因难除 情志致病 ,既不同于外感六淫 ,也不同于其它内伤诸因…  相似文献   

3.
作者以古籍文献研究、文化历史考证等方法,疏理分析浙派中医永嘉医派的代表人物陈无择,总结归纳其学术思想特色。陈氏在继承《黄帝内经》"情志致病"思想的指导下,提出"七情致病"的理论,其认为七情为病应重视调畅气机,诊治时首重脉象,调摄养生以七情为要。永嘉医派七情致病理论的创立对中医病因学具有突破性贡献,对现今仍有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正> 一、七情在临床护理上的重要性: 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属于精神致病因素,在一般情况下,七情是人体对客观外界事物的不同反映,居于正常的精神活动范围,并不致病,只有突然强烈或长期持久的情志刺激才能影响人体的正常生理使脏腑气血功能系乱引起疾病的发生。七情致病不同于六淫,六淫主要从口鼻、皮毛侵入机体内,而七情则是直接影响有关内脏而发病,内伤七情是造成内伤病的主要致病因素,因此作好一名中医护理人员必须做好情志护理。一般我们在日常工作中只单纯注意患者的躯体疾病,照顾病人的吃药、打针、整理  相似文献   

5.
"生活事件"是个体愿望受阻、行为受挫而导致怒产生的主要原因,也是怒的始发因素。本文通过梳理相关文献探讨怒情志产生的真正的始发原因,得出"现行《中医基础理论》教科书中七情内伤学说忽略了引起怒情绪反应的外界原因"结论,为怒致病提供相关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中医认为,致病因素无外乎外感六淫、内伤七情、饮食失调、过度劳倦等。七情是正常的生理反应,但当某些特殊因素致情志太过就会损伤脏腑功能气机而致病,故有“喜伤心、怒伤肝、忧思伤脾、悲伤肺、恐惊伤肾”以及“喜则气缓、怒则气上、思则气结、悲则气泄、惊则气下”之说。《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喜胜忧、恐胜喜、思胜恐、怒胜思、悲胜怒”,此乃中医总结出的一套以情治情的心理治疗理论和方法。因此,在临床护理工作中,了解病人的情志变化,并运用七情相互转变、相互制约的理论采取以情胜情的护理措施是非常重要的,现就七情变化及其辨证…  相似文献   

7.
文章探讨《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的时代背景,并分析其情志思想。陈言情志思想主要内容包括:重视情志致病,将情志致病作为三大病因之一的内因;最早提出七情这一概念,并将其应用到各类疾病中;提出了情志脉法,确定了七情与五志致病的脉象,丰富了对于情志病的诊断;对于情志病辨治与分阶段治疗也有所发展。陈言对于中医情志学说贡献巨大,通过对陈言的情志思想分析,丰富了中医心理学内容,为辨治情志疾病提供了理论依据,有一定的理论及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8.
<正>笔者通过对慢性病患者行中医情志护理的观察,探讨中医情志护理如下。1中医情志的内涵中医重视人的精神活动和思想变化,这些因素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归纳为五志(怒、喜、思、悲、恐),后延伸为"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作为人精神的外在体现,虽不是直接的致病因素,但是如果长期过度的精神刺激,则可以引起阴阳失调、气血紊乱,导致脏腑经络各项功能的失常,引发疾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素问·举  相似文献   

9.
梁美英 《光明中医》2011,26(5):885-886
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是机体的精神状态。《礼·礼运》称七情即"人情",并说"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勿学而能"。明确说明人的情志活动是人的本能。  相似文献   

10.
禄颖  吴莹  鲁艺  翟双庆 《吉林中医药》2013,33(8):858-860
对于七情学说的认识,萌芽于春秋战国,系统形成于《黄帝内经》,宋·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在此基础上,首倡七情内伤病因论,对“七情”进行了更为系统和深入的研究.陈无择明确提出了“七情”病因,强调七情致病的广泛性,重视气机及虚实在七情致病和治疗中的重要作用,同时注重疾病的情志调养.因此,《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关于七情学说的特点,是对中医病因学的一个突破性贡献,成为七情学说成熟的里程碑.  相似文献   

11.
中医学家素来重视心理与躯体(神与形)之间在健康和疾病过程中的相互关系,这种重视又集中在情志上,七情内伤理论概括了中医学对情志疾病病因病理的认识。其中七情致"郁"和七情致"虚"学说是中医对情志疾病病因病机的整体概括,体现了情志疾病虚实夹杂的基本特点,本文基于中医"形—气—神"体系提出七情致病的"虚气"病邪假说,从"留滞"创虚气新病因病机理论诠释七情致病的动态演变机理,以期丰富发展中医七情内伤理论并有效指导临床实践。  相似文献   

12.
中医的“七情学说”,始于《内经》时代,是当时中国古代心理思想在医学中的反映,中医病因学说中内伤致病因素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代心理学、医学心理学的发展中,人们对七情的内涵提出了一些异议,尤其对“思”的确认更为集中。探究“思”的实质,对于发展完善中医的情志致病学说,使其更科学地指导临床实践,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中医情志护理理论在胸痹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方法:将中医情志护理中养性调神、心清形静等护理理念运用于胸痹患者的日常护理中。在胸痹患者的临床护理当中,针对胸痹患者七情失节的心理状态,分析七情之间的相胜关系,采取情志相胜的护理措施,促进胸痹患者病情的康复。结论:应用情志护理,在促进胸痹的康复及预防并发症上可以达到药物难以发挥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探讨七情病中医论治方法:单一情志致病辨别病因病机采用相应的情志和药物治疗;多种情志致病辨证论治,整体调整.并列举相应的病案验证观点.通过对疾病的治疗可更加明确七情病的理论基础和中医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5.
情志理论是中医学特色理论之一,是中医学整体观的重要体现,一直被历代医家广泛应用于临床。目前肿瘤性疾病已成为常见病、多发病,并有继续增加的趋势。如何将情志理论更好的应用于肿瘤病人的治疗和康复之中,是中医护理学探讨的课题。本文探讨了七情致病机理、肿瘤患者的情志特点,介绍了临床行之有效的情志护理方法。  相似文献   

16.
杨力 《科学养生》2012,(4):17-18
杨力提示:提醒大家要遵从《黄帝内经》中“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的养生思想,保护身体,不狂喜、不大悲、不嗔怒、不惊、不忧、不恐,以此来修养健康的身心,长命百岁!七情既属人体七种情志变化的表现,又为致病因素之一,是中医病因学的重要内容。掌握七情致病的原理,对防病保健及临床诊疗均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李玉清 《国医论坛》2003,18(2):48-49
中国历来重视精神情志因素在人体健康和疾病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但对于小儿因情志因素致病甚少谈及。明代万密斋在《万氏幼科发挥》中提及小儿七情不遂可致病 ,并应用心理疗法治疗疾病。现聊述如下 ,以供临床参考。1 提出小儿七情不遂可致病对于小儿七情致病 ,《备急千金要方》中仅论及了惊可致病 ,其后医家皆沿用《备急千金要方》的说法 ,而万氏在临证中注意到 :在成人看来不甚强烈之思、怒、惊、恐皆可致病。其谓 :“儿性执拗 ,凡平日亲爱之人 ,玩弄之物 ,不可失也 ,失则心思 ,思则伤脾 ,昏睡不食 ;求人不得则怒 ,怒则伤肝 ,啼哭不止 ,此…  相似文献   

18.
《金匮要略》论情志与心身疾病浅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情志致病,是中医病因学理论体系中“三因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诸多心身疾病之所以形成的重要致病因素。《金匮要略》(以下简称《金匮》)乃世医公认治疗内、妇科杂证之专著,而内、妇科杂证之病因又每与七情失调有关,但书中对情志致病的脉证并治论述却颇显隐晦,立论鲜明详尽之处又似觉偏少,不免令人费解。笔者认为,情志所致心身疾病的思想贯穿全书始终,只是需要反复咀嚼,细细品味,方能彻悟其精髓。为此,笔者不揣冒昧,对《金匮》中关于情志与心身疾病的论述及脉证并治、理法方药作一浅析。1《金匮》论情志致病病因说祖国医…  相似文献   

19.
张改花 《山西中医》2003,19(1):63-63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 ,护理学亦由“以疾病为中心”的护理观念转变为“以病人为中心”的护理观念。这种转变蕴含着中医以人为本、辨证施治的精髓。祖国医学很早以前就将七情 ,即 :喜、怒、忧、思、悲、恐、惊列为内伤致病因素 ,称内伤七情。在正常情况下 ,七情是正常生理表现。当某些特殊因素导致情志太过或不及时 ,就会损害脏腑气机 ,故有喜伤心 ,怒伤肝 ,思伤脾 ,悲伤肺 ,惊恐伤肾及喜则气缓 ,怒则气上 ,思则气结 ,惊则气下之说。实践证明 ,在临床护理中及时掌握病人情志变化 ,运用七情相互转变、相互制约的理论 ,采取以情胜情的护理措施是…  相似文献   

20.
中医护理原则是建立在中医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之上的,其基本特点是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护。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与自然界有着密切的关系,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即有外界致病因素“六淫”,又有不可忽视的内因“七情”致病。1 加强肝病患者的情志护理 情志护理是肝病护理的重要环节,将直接影响肝病的转归,使病人保持稳定的情诸则有利于疾病的治疗与康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