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肝脏》2017,(6)
正左肝内胆管结石,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是指左肝管汇合部以上各分支胆管内的结石。它可以单独存在,也可以与肝外胆管结石并存。一般为胆红素结石。肝内胆管结石常合并肝外胆管结石;并发胆管梗阻;诱发局部感染及继发胆管狭窄,使结石难以自行排出,病情迁延不愈~([1-2])。目前,该病的主要外科治疗手段是左肝叶、段切除术~([3])。本文发现既往接受左肝外叶切除术治疗此病的患者术后结石复发率较高。2011  相似文献   

2.
肝内胆管结石是指肝总管分叉以上的胆管结石.在东亚及东南亚一些国家和地区发病率很高,而在欧美国家发病率低.肝内胆管结石合并胆管狭窄发病率高,据报道国内胆管狭窄的发生率为24.80%-41.94%,肝内胆管狭窄是肝内胆管结石的主要病理改变,两者互为因果.长期存在的结石,合并肝内胆管感染、狭窄及胆汁淤积,常导致胆石存在肝段实质萎缩,甚至恶变.结石、炎症及狭窄3者互为因果,由于其反复发作的炎症、胆管狭窄及手术后残留的结石,肝内胆管结石合并狭窄一直是临床治疗的难点之一.因病变部位不同,其临床表现也因人而异.一般而言,其临床表现往往不如肝外胆管结石那样严重,但治疗难度却明显高于肝外胆管结石.B超诊断肝内胆管结石的准确率很高,近年来随着经皮肝穿刺胆管造影(percutaneous transhepatic cholangiography,PTC)、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磁共振胰胆管造影(magnetic resonance cholan giopancreatography,MRCP)等先进诊断技术手段的应用,肝内胆管结石及狭窄得以更及时更清晰的诊断,其治疗方法也取得一定进展.术前进行详尽的影像学检查,明确结石及胆管狭窄所处的具体位置,针对不同患者的病情,制定恰当的个体化治疗方案尤为重要.本文结合我们的治疗体会探讨肝内胆管结石合并胆管狭窄的诊断和治疗问题.  相似文献   

3.
肝内胆管结石常合并肝胆管狭窄。作者单位1981/1987年共收治肝胆管结石患者585例,其中伴有肝胆管狭窄223例,占38.1%。全国71所医院收集肝内胆管结石病4197例,胆管狭窄的发生率为24.28%,最高的地区发生率可达41.94%。近10年来,肝内胆管结石狭窄的相对发病率有所下降,新发现的患者人数减少。但由于总人口基数大,患者仍然较多,肝胆管狭窄仍然是胆道外科的主要问题。原发性肝胆管狭窄合并结石的治疗原则是清除病灶,取净结石,解除梗阻,通畅引流。在具体实施上主要是肝门部高位胆管炎性狭窄切开整形,左肝管高位狭窄的处理,右肝管开口狭窄的切开和引流物的安置。  相似文献   

4.
胰腺癌和胆总管结石常可引起肝外胆管梗阻,但是非结石性慢性胰腺炎也是引起肝外胆管梗阻并导致胆汁郁积的常见原因则却未被充分认识。本文报告38例非胆石性慢性胰腺炎均由内窥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经皮穿刺胆管造影术或静脉胆管造影术证实胰腺内末端胆总管有狭窄者11例,其中10例在慢性胰腺炎急性发作时出现暂时的胆汁郁积,6例最后因胆汁郁  相似文献   

5.
肝内胆管结石合并胆管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肝内胆管结石在东亚地区是较为常见的疾病,是肝内胆管癌最主要的病因之一.胆管内结石对胆管壁的长期刺激,结石引起的胆管狭窄梗阻造成胆汁滞留及同时伴发的细菌感染等生物因素的慢性刺激,导致胆管壁的慢性增生性炎症,进而引起胆管上皮的不典型增生和上皮化生,发生癌变.本文主要对肝内胆管结石合并胆管癌的病因、临床表现、影像学诊断和病理特点、治疗方式等方面进行阐述.肝内胆管结石合并胆管癌的诊断和治疗均是对外科医生的巨大挑战.  相似文献   

6.
本组原发性胆管结石136例和单纯性胆管狭窄11例患者行胆肠内引流术扩大的胆肠Roux-en-Y型吻合术为主要手术方式,随访92例,显效率为88.3%。关于胆肠内引流术的适应症:左或/和右肝管内结石合并狭窄者,对不能耐受手术者,如肝内胆管无狭窄而肝外胆管扩张者,应行肝外胆管空肠端侧吻合术。扩大的胆肠Roux-en-Y型吻合术方法  相似文献   

7.
经十二指肠镜治疗肝内胆管结石283例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经十二指肠镜沿正常生理通道治疗肝內胆管结石的经验.方法 收集1996年9月至2009年1月在沈阳军区总医院常规行內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十二指肠乳头切开(ESF)患者283例资料,合并肝外胆管结石先行ERCP取出结石,合并胆管狭窄行柱状气囊扩张术,再行肝管碎石及网篮、球囊取石术,取石困难者行鼻胆引流后注入中药溶石治疗或胆管内支架治疗后择期取石.结果 283例肝內胆管结石患者中,101例合并肝外胆管结石均一次取出,肝內胆管结石一次完全取尽215例.余68例中,9例行鼻胆管注入中药溶石治疗1周,再行ERCP取尽结石;59例行肝內胆管內支架置入术,3个月后行ERCP取尽21例,37例结石未取尽,继续留置胆管內支架,无任何不适,建议定期随访.33例合并肝內胆管狭窄经柱状气囊扩张治疗治愈19例,14例行胆管內支架支撑治疗.19例合并肝內胆管脓肿经鼻胆引流治疗脓肿消失.结论 经十二指肠镜沿正常生理通道治疗肝內胆管结石安全可靠、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8.
肝内胆管结石与门静脉高压症都是临床处理上较为复杂的问题。两者合并更增添了处理上的难度。肝内胆管结石合并门静脉高压症的发生率约占肝内胆管结石就诊人数的10%左右,临床上以胆石胆道梗阻和肝硬变门静脉高压为特点。有关肝内胆管结石合并门静脉高压症的治疗的报道甚少,且尚无统一定论。一旦处理不当。常可产生严重后果,轻则影响治疗效果,加重患者的痛苦,重则可能危及患者的生命。肝内胆管结石合并门静脉高压症总的治疗原则是控制胆道感染,解除胆道梗阻,降低门静脉压力,改善肝脏功能。但临床上由于其复杂性,难以决定是先处理胆道疾患还是先处理门静脉高压症,是一次手术同时处理二者还是行分期手术治疗等。举棋不定则有可能延误治疗甚至危及患者的生命。因此,应在充分认识本病治疗中的问题及全面评估患者情况的前提下。选择适当的手术时机和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9.
胆石症是我国胆道外科疾病的主要组成部分。肝内胆管结石是构成胆道外科的难点和重点。因其具有明显节段性分布的特点,并发结石处的胆管狭窄、扩张,局部肝组织纤维化乃至发生胆管癌。单纯手术切除取石,胆肠内引流治疗本病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有鉴于此,肝叶或肝段切除乃是“去除病灶”获得理想效果的根本措施。经过多年的大宗病例的临床观察研究,肝切除术在肝内结石治疗中的地位已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与肯定。 1 肝切除术治疗肝内结石的理论基础肝内结石常合并胆管炎症狭窄及梗阻上方的扩张,反复的感染带来肝脏纤维化毁损、肝硬变、门脉高压症,长期结石炎症刺激亦可使胆管癌发病率升高。单纯的胆管切开取石常由  相似文献   

10.
对40例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AOSC)采用经皮肝穿刺胆管引流(PTCD)治疗。本组病例就诊时间较晚,全组病例均有黄疸,血胆红质平均4mg%,胆汁培养40例。39例(97.5)阳性,其中大肠杆菌37例(91.7%)。血培养40例,阳性12例(30%)。肝外梗阻14例,肝内胆管梗阻26例。梗阻性质以结石居多(34例),依次为炎性狭窄、肿瘤、蛔虫等。病人先做PTC检查,明确梗阻部位,性质,然后在电视屏监测下行梗阻胆管近端引流,  相似文献   

11.
胆管支架治疗肝外胆管梗阻已经是当前内镜下治疗的研究热点.肝外胆管梗阻的常见病因有:胆管结石、胆管慢性炎症狭窄、胆管恶性肿瘤、壶腹部肿瘤、肝门部胆管癌、慢性胰腺炎、胰头癌等.胆管支架治疗可以是恶性肿瘤的姑息性退黄治疗,也可以是外科手术前的暂时性退黄治疗或不宜手术患者的对症治疗.但是关于胆管支架治疗肝外梗阻目前国内未有一致意见的报道,统一标准的缺失使得临床的诊治工作仍面临重大的挑战.  相似文献   

12.
内镜配合液电碎石治疗肝内外胆管嵌顿结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肝内、外胆管巨大嵌顿结石是内镜治疗较为困难的课题之一,此类结石发病率约占肝内、外胆管结石的10%左右1, 以往只能用活检钳开窗、挖沟碎解结石;;费时费力。我们自1992年1月至2000年6月行胆道镜检查和治疗646例;;自1995年引进液电碎石(EHL)技术以来;;采用内镜EHL对132例肝内、外胆管巨大或嵌顿结石行碎石治疗取得了满意的效 果,现报告如下。一、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本组病例中127例肝内、外胆管巨大或嵌顿结石经胆道镜行碎石治疗,其中男76例,女51例;年龄26~80岁。其中右肝管结石30例,左肝管结石68例,两侧肝…  相似文献   

13.
一、对原发胆管结石的重新认识原发性胆管结石亦称泥沙样结石、胆色素性结石、胆液淤积性结石、胆红素钙结石,乃指原发于胆管系统的结石。结石多呈棕黑色,不定形,易碎,大小不一,小者如沙粒,大者可形成巨大的胆管铸型结石,切面呈层状,常遍布于肝内及肝外胆道系统。原发胆管结石约占全部胆结石症的50%。它多  相似文献   

14.
规范胆管良性狭窄的内镜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胆管良性狭窄是指由于非肿瘤原因所致的胆管(尤其是肝外胆管)腔的局限性狭小,引起胆汁排出受阻和胆管炎发作,长期的胆管狭窄及胆道感染还将导致结石生成及胆汁性肝硬化的发生。肝外胆管的良性狭窄可由多种不同的原因造成,包含了多种疾病,临床常见的有手术损伤性狭窄、肝移植术后胆管狭窄、慢性胰腺炎所致胆总管狭窄、乳头壶腹部狭窄和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等,约占临床胆道疾病的10%~20%,而且亦有逐年增加的趋势。  相似文献   

15.
目的广泛切开狭窄的肝内胆管,取净结石,大口胆肠内引流,提高肝内胆管结石的治疗效果.方法15例中男2例,女13例,年龄29岁~62岁.有反复发作性畏寒、发热、黄疸病史2a~15a.除1例为首次手术,其余经历2~6次胆道手术,皆因肝内病灶残留或狭窄胆管未解除而症状反复出现.术前PTC造影确定结石分布及狭窄部位.术中广泛肝内胆管切开,解除狭窄,取净结石,通畅引流达2~3级胆管,修整胆管成一完整的胆盆,行大口径胆盆-空肠Roux-y内引流或行间置空肠,胆肠吻合口处置Y形内支撑管,放置3mo~6mo.胆总管远端缝闭,以防盲袋感染;做人工瓣或人工乳头,减少食物反流.对5例合并有肝纤维化萎缩、局灶性肝脓疡的行肝右叶部分、左叶或左外叶切除.结果术后通过内支撑管造影,B超随访3mo~5a,2例有边周小胆管少许结石残留,全部病例临床症状消失,体重增加.结论广泛肝内狭窄胆管切开,取净结石,大口径肝门胆肠内引流是治疗肝内胆管结石的一种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6.
《肝脏》2015,(7)
<正>肝外胆管结石在临床极为常见,易引发腹痛及黄疸。在我国,肝外胆管结石发病率较高,85%~86%的胆石症为肝外胆管结石,胆道梗阻及感染是其主要特点,如果患者的病情较为严重,则会发生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等,严重时造成死亡[1]。及时诊断和治疗该病具有极为重要的临床意义。超声显像无创,操作简便,安全有效,能明确诊断肝外胆管结石,进而将可靠的依据提供给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因此成为现阶段临床对肝外  相似文献   

17.
肝内胆管残余结石的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肝内胆管残余结石是迄今为止肝内胆管结石治疗困难和预后不佳的原因。因为结石在肝内胆管分布广,位置深;作为结石的主要成分的胆红素钙质地脆,在所处胆管的部位呈铸型充填,不易取出也不易取尽而成为残余结石,嵌顿在肝管内结石引起胆汁瘀滞、胆管梗阻致胆管炎,形成肝内胆管串珠状扩张与狭窄相间,使清除结石更为困难,结石残留难以避免。若结石长期残存在肝内,将引起胆汁性肝硬变、门静脉高压症成为晚期胆道病等严重后果。因而解决肝内胆管残余结石问题成为治疗该病的关键。尽管肝内结石的现代治疗已由胆肠内流 肝切除为主的模式过渡到肝切除 内镜取石的主要模式,近年来肝内胆管结石发病率较高的亚洲地区的胆道外科医生针对肝内结石治疗中的难点,如取尽结石,纠正胆管狭窄和残石方面,在术前影象学检查、手术设计、术中准确判断结石分布及术后有效地清除残石等各环节作了很大  相似文献   

18.
肝内胆管结石在我国发病率较高 ,占胆石症患者的 1 5 %~ 3 0 % [1] ,而胆管结石常伴胆管炎 ,结石与炎症互为因果 ,最终造成肝硬化、胆管壁纤维组织增生、胆管狭窄 ,甚至癌变等。上述合并症的出现 ,增加了该病的诊断和治疗难度。1 997年 8月至 2 0 0 2年 1 2月 ,山东省立医院和曲阜市中医院共收治 2 0例有合并症的肝内胆管结石患者 ,现结合其临床资料 ,将诊治方法介绍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共 2 0例 ,男 6例 ,女 1 4例 ;年龄 2 4~ 86岁 ,平均 45岁。临床表现为腹痛、发热、寒战、肝大、上腹压痛 ,2例出现黄疸。外周血白细胞升高 1 1例 ,谷…  相似文献   

19.
作者报告1977年7月~1980年2月 Mount Sinai医院作了150例经肝胆管造影术(THC)。发现16例(9%)有不完全性(11例)或完全性(5例)梗阻,而无肝内肥管扩张,其中5例有总胆管扩张。梗阻部位在肝门(6例)及总胆管行程各部位(9例)。肝内胆管不扩张的最常见病因是:肝门转移性病变4例,良性狭窄4例,结石3例。对梗阻而无肝内胆管扩张这种矛盾现象有下述解释:①根据 Laplace 定律,在恒定的压力作用下,圆柱体内的张力与其直径成正比。假定胆管系统内的  相似文献   

20.
急性重症胆管炎(ACST)是胆道良性疾病中的主要死因,病死率高达50%。 1.病因:主要病因是胆管的梗阻和细菌感染。肝内外胆管结石、胆管炎性狭窄、胆管肿瘤、胰腺炎症或肿瘤、十二指肠乳突狭窄、胆管先天畸形、胆道蛔虫症等均可造成梗阻,其中肝内外胆管色素结石最常见。不完全性梗阻病情较缓和,治疗后可缓解,但易反复发作。其致病菌主要是大肠杆菌、副大肠杆菌、产气杆菌、变形杆菌、绿脓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梭状芽胞杆菌等。值得注意的是,部分患者有胆管梗阻表现,但手术中无梗阻原因可查,有人认为其发病可能与Oddis括约肌功能失调有关。 2.发病机理:①正常胆汁是无菌的。胆管细菌来源有三种途径,即由肠道逆行进入胆管,由门静脉进入胆管,由胃、肠上部、胆囊淋巴管进入胆管。胆管梗阻,使胆汁淤积胆管内压力增加,细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