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定量测试前路螺旋融合笼 (AFC)对腰骶椎椎间隙高度、椎间孔高度、椎管容积的影响。方法 在人尸腰骶椎节段标本 (8具 )、新鲜牛腰骶椎节段标准 (8具 )及临床病例 (5例 )上用特定方法定量测量AFC放置前后的椎间隙前后缘高度、椎间孔高度、椎管容积的变化 ,对测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上述三种实验对象在AFC放置后 ,三组测量值均有不同程度增加 (P <0 0 5 )。后侧椎间隙高度与椎管容量的变化、椎间孔高度的变化相关性均较好。结论 AFC的适当使用可以不同程度地增加椎间隙高度、椎间孔高度及椎管容积 ;增加程度与实验对象的退变状况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人工椎间盘(artificialdiscreplacement,ADR)植入后,下腰椎神经根管、椎管的径线及容积改变,以其为合理的ADR植入提供临床依据。方法7例腰椎间盘突出症分别行ADR置换,观察术后JOA与ODI评分、椎间隙活动度、椎间孔径线改变以及椎间孔、椎管的容积变化。结果ADR术后JOA与ODI评分明显改善,椎间隙与椎管径线与容积显著增加,腰椎节段的稳定性与功能恢复。结论人工椎间盘植入后不仅能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而且能有效地恢复椎管及神经根管径线与容积。目的探讨人工椎间盘(artificialdiscreplacement,ADR)植入后,下腰椎神经根管、椎管的径线及容积改变,以其为合理的ADR植入提供临床依据。方法7例腰椎间盘突出症分别行ADR置换,观察术后JOA与ODI评分、椎间隙活动度、椎间孔径线改变以及椎间孔、椎管的容积变化。结果ADR术后JOA与ODI评分明显改善,椎间隙与椎管径线与容积显著增加,腰椎节段的稳定性与功能恢复。结论人工椎间盘植入后不仅能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而且能有效地恢复椎管及神经根管径线与容积。  相似文献   

3.
颈椎前路局部旋转植骨忆扩钉内固定对椎间隙高度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颈椎前路局部旋转植骨、忆扩钉内固定对融合节段椎间隙高度的影响。方法:两组病人共61例。内固定组37例,采用局部旋转植骨,忆扩钉内固定;对照组24例,保留椎体终板,自体髂骨植骨。在离体实验中,于5具新鲜尸体颈椎标本上模拟忆扩钉内固定手术,采用图像分析测量固定节段手术后椎间孔的高度和面积。结果:内固定组术后融合节段的平均高度降低11mm±1372,对照组降低09mm±0734,两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实验研究中,忆扩钉固定节段椎间孔的平均高度和面积术后都略有增大,但与术前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颈前路局部旋转植骨,忆扩钉内固定能够维持融合节段椎间隙的高度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极外侧入路椎体间融合术(extreme lateral interbody fusion,XLIF)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的初期疗效。方法:2012年7月~2017年3月在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采用XLIF治疗41例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男15例,女26例,年龄64.4±9.8(39~83)岁,手术节段共51节。临床疗效评价包括术前及末次随访时的腰腿痛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及腰椎JOA评分。影像学评价包括在腰椎侧位X线片上测量手术节段的术前、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的椎间孔高度、椎间隙高度(椎体后缘测量)和椎间孔面积,在术前和术后1周的MRI(T2加权)图像上测量手术节段的轴位椎管矢状径和椎管最狭窄处面积。根据内固定方式分为两组:侧方钢板组,21例,26个节段;后路螺钉组,20例,25个节段。比较总体的术前、术后1周、末次随访的差异以及两组的手术前后变化的差异。结果:每节段手术时间为92.12±45.95min(50~260min),每节段术中出血量56.34±58.81ml(10~225ml)。11例患者术后出现短暂性大腿前外侧麻木,均于术后1~6周症状减轻或消失;均无脑脊液漏,无大血管、腹腔脏器、生殖股神经等损伤。随访22.39±13.18个月(6~63个月),13例(31.7%)患者出现融合器下沉,其中11例为Ⅰ级,2例为Ⅱ级,均无临床症状。末次随访时41例患者的腰腿痛VAS评分、ODI及腰椎JOA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术后1周手术节段的椎间隙高度、椎间孔高度、椎间孔面积、轴位椎管矢状径、椎管最狭窄处面积及末次随访时手术节段的椎间隙高度、椎间孔高度和椎间孔面积均较术前明显改善,有统计学差异(P0.05)。对比两种内固定方式,术后1周手术节段的椎间孔高度、椎间隙高度、椎间孔面积、轴位椎管矢状径和椎管最狭窄处面积的变化值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末次随访时侧方钢板组手术节段的椎间隙高度与椎间孔面积丢失比后路螺钉组多,两组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XLIF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具有良好的初期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5.
同种异体骨圈椎体融合术稳定颈椎的生物力学评价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目的 评价同种异体皮质骨圈(AFC)重建颈椎稳定性的即刻效果及自身强度。方法在8 具新鲜成人颈椎标本上,模拟临床术式,对C4,5 、C5,6 行椎间盘切除术,分别将髂骨、AFC 置于椎间隙,对节段进行压缩、植入物拔出测试(C4,5) 和脊柱三维运动稳定性评价(C5,6)。结果 (1)AFC组的运动范围与正常组和髂骨组相比,除后伸运动范围略有增大外,其余方向的运动范围均减小。(2) 在压缩载荷为(502 ±114)N 时,AFC组的椎骨有挤压破坏,而AFC结构正常;在300 N 的拔力作用下,骨圈与椎体间无松动。而在髂骨组中,当压力为(135 ±42)N 时,植骨块被破坏;在60 N 的拔力作用下,植骨块与椎体间产生松动移位。结论 AFC 具有足够的支撑、抗滑、维持或增加椎间隙高度的功能,符合生物力学及临床要求。  相似文献   

6.
不同生理曲度下颈椎管容积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颈椎生理曲度的存在增加了颈椎的弹性,减轻和缓冲外力的震荡,保护脊髓和大脑以避免损伤。随着颈椎间盘髓核脱水、退变及其继发的一系列病理改变,可导致椎间隙的狭窄、椎间高度的降低和颈椎生理曲度减小、变直甚至反弓弯曲以及椎管和椎间孔的狭窄。不同的颈椎曲度下,颈椎椎管的有效容积、椎间孔的容积会发生变化。笔者对不同生理曲度下颈椎管容积的变化及临床意义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腰骶神经节的应用解剖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30,自引:0,他引:30  
本文报告了15例成人防腐固定腰骶椎标本的观察结果。据神经节位置分为椎管内型(SC),椎间孔(管)内型(IF)及椎间孔外型(EF)。结果L_(1、2)均为EF型,L_38侧IF型,L_419侧IF型,1侧SC型,L_5、S_1无EF型,L_5有5侧SC型,S_1有10侧SC型。同时报告了6例因神经节异位受压手术病例,CT,MRI诊断意义较大。手术中应注意区别神经纤维瘤与腰骶神经节间的异同,避免误切或盲目活检的悲剧。  相似文献   

8.
三种界面固定融合器在颈椎前路手术中的应用(附62例报告)   总被引:18,自引:3,他引:18  
目的:比较TFC(Threadedcage,带螺纹鸟笼状椎间融合器)、BAK(BagbyandKuslichmethod,笼状椎间融合器)及作者设计的CHTF(Cervical-spineholowthreadedfixator,颈椎空心螺纹式内固定器)在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TFC、CHTF和BAK作为界面固定行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治疗颈椎病、陈旧颈椎骨折脱位和急性颈椎间盘脱出症共62例,115个椎节。其中52节采用TFC,43节植入CHTF,20节为BAK。术后次日戴颌-胸支具下床活动及步行。结果:三种植入物均较稳定,X线片未发现有位移现象。观察3个月以上的46例中24例已恢复正常生活及工作,近于正常者15例,两者相加达85%。结论:TFC、CHTF和BAK均可使手术椎节立即稳定、促进融合,并避免了取髂骨手术的并发症。CHTF操作简单方便,设计优于TFC和BAK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严重椎间隙狭窄颈椎病的影像学特征。[方法]将C2/3或C3/4椎间隙称之为参考椎间隙,将椎间隙狭窄最严重的间隙称之为目标椎间隙,如果目标椎间隙高度小于或等于参考椎间隙高度的50%定义为严重椎间隙狭窄。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2年2月132例严重椎间隙狭窄颈椎病患者的影像指标测量结果,分析不同节段间测量指标的变化,探讨它们之间的相关性。[结果]132例患者中,严重椎间隙狭窄累及1~4个椎间隙,共累及225个椎间隙。不同节段发生严重椎间隙狭窄的概率依次为:C5/6为79.6%,C6/7为56.1%,C4/5为28.0%;C3/4为6.8%。各节段之间椎间隙高度、颈椎整体曲度C2~7Cobb角、局部Cobb角、中立位各节段棘突间距、动力位下各节段棘突间距,以及椎间孔高度、宽度及面积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方面,椎管面积与椎间隙高度、局部Cobb角、动力位棘突间距变化呈正相关(P<0.0...  相似文献   

10.
椎间融合器植入与单纯椎间植骨融合术的比较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目的探讨椎间融合器植入术与单纯椎间植骨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患对椎间隙高度丢失的影响。方法24例共35个腰椎节段接受椎间融合手术,其中18个间隙实施椎间盘摘除,单纯椎间植骨;17个间隙实施椎间盘摘除后椎间融合器植入术。共置入融合器26枚(双枚植入9例,单枚植入8例)。摄X线片测量施术节段椎间隙高度变化,进行比较研究。结果随访18~24个月,单纯植骨组椎间隙高度丢失主要出现在术后3~6个月,丢失率为24.80%;而椎间融合器组的椎间隙高度早期丢失较少,丢失率为18.65%。结论单纯椎间植骨和椎间融合器植入术各有特点,前者手术费用低,但患者下地负重时间较迟,在术后近期应加强保护,以减少椎间隙高度的丢失;后者术后即刻稳定性好,可以早期下地负重,但对于骨质疏松患者应该慎重选择,必要时在积极治疗骨质疏松的基础上选择大接触面的低应力融合器,以降低应力集中引起的迟发性融合器下沉。  相似文献   

11.
下颈椎屈伸运动对椎间孔面积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定量描述下颈椎屈伸运动时椎间孔面积变化。方法:对5具正常成人男性新鲜颈椎标本行动态X线45°斜位摄片,图象分析计算椎间孔面积。结果:屈曲时颈椎间孔面积增大,伸展时缩小。其中C3~4,C4~5变化最大。C3~4节段椎间孔面积与椎间角度呈直线关系,也可拟合为Logistic曲线。结论:屈曲时椎间孔面积增大对颈椎病变神经根刺激症状的诊断和治疗具有相应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2.
微创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的临床应用进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在临床应用已越来越广泛,从理论上说TLIF较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有很大的优势,例如TLIF术中不需牵拉硬膜囊和神经根,适用于所有腰椎节段;TLIF保留了后方张力带结卡勾.可通过撑开、压缩机理恢复椎间隙高度和节段性前凸,有效防止Cage或植骨块后移;TLIF较完整保留了脊柱后侧大部分结构,减少了椎管内干扰、以及术后硬膜外黏连和瘢痕形成等:特别是近几年由于微创技术的迅猛发展,微创途径的TLIF技术也不断涌现和发展。本文就近年来微创途径的TLIF手术的临床应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3.
颈椎前路不同融合方式维持椎间高度的对照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Xia L  Wang YS  Wang LM  Zhai FY  Wang WD  Li JW 《中华外科杂志》2006,44(16):1094-1097
目的 比较颈椎前路自体植骨、环锯减压加椎间融合器(cage)以及自体植骨加钢板内固定对术后椎间高度的维持效果。方法 对1998年3月至2004年6月收治的117例接受颈椎前路融合术的颈椎病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65例,女52例;年龄31-72岁,平均57岁。117例患者中1个椎间隙受压91例,2个椎间隙受压26例。行单纯自体三面皮质髂骨植骨31例(单纯植骨组);环锯减压加cage自体植骨38例(cage融合组);自体三面皮质髂骨加自锁钢板固定48例(钢板内固定组)。融合节段高度测量采用融合节段上下终板中部高度。脊髓功能采用JOA评分方法。统计学方法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3~59个月,平均23个月。至最后随访时,单纯植骨组椎间高度平均丢失1.94mm,明显高于cage融合组1.48mm和钢板内固定组1.25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各组脊髓功能恢复均满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钢板内固定组有3例出现内固定失败,再手术后恢复满意。无其他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颈椎前路融合术中,合理选用cage或钢板内固定可有效维持术后椎间高度。  相似文献   

14.
Coflex棘突间动力内固定装置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目的:评价采用Coflex棘突间动力内固定装置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的疗效及其影像学变化。方法:2007年10月至2009年2月对诊断为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的30例行Coflex棘突间动力内固定治疗。其中男17例,女13例;年龄39~65岁,平均45岁。手术在L4,5节段20例,L5S1节段9例,1例同时行L4,5、L5S1双节段治疗。所有患者手术前后均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ODI)和日本骨科学会评分(JOA)。影像学观察指标包括X线中立位椎间隙腹、背侧高度,动力位手术节段上下两椎体的边缘与其相邻椎体的边缘连线的夹角变化;CT测量指标包括椎管面积、硬膜囊面积、椎管矢状径、硬膜囊横矢状径。手术采用椎板开窗或部分切除,椎管减压后棘突间植入Coflex装置。结果:随访5~19个月,ODI分值由术前的平均(62.41±10.38)分下降到平均(10.49±5.93)分(P〈0.01),JOA分值由术前的平均(8.96±2.76)分提高到平均(25.36±1.55)分(P〈0.01)。3例术后疼痛改善不明显而需药物或封闭治疗,3例麻痹及感觉减退症状无改善,其余患者症状均获明显改善,未再出现间歇性跛行及神经根压迫症状。未发现与Colfex装置本身相关的并发症。X线检查椎间隙背侧高度明显增大,手术节段相邻椎体间运动幅度无明显增大。CT检查术后椎管内空间,硬膜囊面积均有所增加。结论:采用Coflex棘突间动力内固定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短期相关并发症少,同时对增加椎管及硬膜囊面积,增加椎间隙后缘高度,防止相邻节段运动幅度增加以及预防邻椎病发生具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背景:目前国内外公认椎体间融合术(PLIF)是治疗腰椎滑脱症的最佳手术方式,但椎间融合器的应用尚存争议。目的:比较同一患者应用自体骨植骨和椎间融合器行PLIF治疗不同节段腰椎滑脱症的临床疗效。方法:2008年3月至2012年1月收治两节段腰椎滑脱症患者61例,两个病变节段分别应用自体骨植骨和椎间融合器行腰椎后路PLIF。术前、术后和随访期间的日本骨科学会(JOA)下腰痛功能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视觉模拟评分(VAS)进行临床疗效评估;Tailland指数、Boxal指数、滑脱角、腰椎生理前凸角进行影像学疗效评估;Suk法进行椎间融合评估;测量比较各节段的椎间隙及椎间孔高度。结果:全部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1~47个月,平均28.4个月。JOA评分治疗改善优良率为91.8%,术后JOA评分、ODI、VAS、Tailland指数、Boxal指数、滑脱角、腰椎生理前凸角均较术前明显好转(P〈0.01),且末次随访无丢失(P〉0.05)。应用自体骨植骨的融合时间为(8.8±3.4)个月,融合率为93.4%;应用椎间融合器的融合时间为(9.4±2.9)个月,融合率为95.1%,两种椎间融合方式的融合时间及融合率相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各腰椎间隙前缘高度、后缘高度、平均高度及椎间孔高度均较术前明显提高(P〈0.01),但两种椎间融合方式术前和术后的腰椎间隙前缘高度、后缘高度、平均高度及椎间孔高度相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自体骨植骨椎间融合方式末次随访的椎间隙前缘高度、平均高度及椎间孔高度与术后比较丢失明显(P〈0.05)。结论:两种椎间融合方式均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及椎间融合,而椎间融合器在维持椎间高度方面表现优异,其联合前方自体骨植骨可以作为PLIF的理想椎间融合选择。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腰椎间盘突出症骨性椎间孔的病理变化规律,探讨腰椎间孔狭窄的发病机制。方法对100例无下腰痛病史及腰椎畸形的人群(正常组)和59例L4~5椎间盘突出症患者(L4~5突出组)拍摄标准腰椎X线侧位片。在侧位片上分别测量L3~4及L4~5椎间隙高度、椎间孔高度、椎间孔上部宽度;采用"同身法"处理后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L4~5突出组病变椎间隙高度、椎间孔高度和椎间孔上部宽度均较正常组明显变小(P<0.001);椎间孔高度与椎间隙高度变化正相关;椎间孔上部宽度与椎间孔高度变化正相关。结论 L4~5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病变节段骨性椎间孔高度和上部宽度明显变小,腰椎间孔有效空间明显减少;椎间孔的高度随腰椎间盘退变的加重而减小;腰椎间盘退变对腰椎间孔上部宽度无直接影响;腰椎间孔高度和上部宽度的变化有关联性。  相似文献   

17.
颈椎椎间隙不同程度变窄与椎间孔变化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颈椎椎间隙不同程度变窄与椎间孔大小变化的关系。方法计算机辅助模拟测量15具国人颈椎解剖标本的C_(4、5),C_(5、6),C_(6、7)椎间孔的面积及在椎间隙狭窄1、2、3 mm时椎间孔面积的变化。结果在椎间隙变窄1、2、3 mm时,椎间孔的面积分别减少20%~30%、30%~40%、35%~45%。结论不同程度的椎间隙变窄导致的椎间孔面积的减少在统计学上有显著性差异,椎间孔的大小直接与椎间隙的高度有关,椎间盘退变狭窄所致的椎间孔内神经根的压迫不应被忽视。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应用插入型椎间融合器治疗腰椎不稳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插入型椎间融合器治疗腰椎不稳43例,52个节段。椎间盘突出症13例,椎管狭窄症19例,退变性椎体滑脱7例,椎弓崩裂性滑脱4例。使用两种插入式融合器:高分子聚醚醚酮融合器31例,表面钛涂层融合器12例。均行后路椎间融合术(PLIF)。测量术前、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的椎间隙及椎间孔高度,椎体间活动域,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进行疗效评定。结果全部病例均得到随访,平均随访时间21个月。融合率90.7%。椎间隙及椎间孔高度得到满意恢复。疗效评定结果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优良率分别为86.1%及93.1%。结论插入型椎间融合器应用于腰椎不稳的治疗是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三种方法恢复颈椎生理曲度及椎间高度的比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分析颈前路减压术中不同撑开技术对恢复颈椎生理曲度及椎间高度的影响。方法  1995 .7— 2 0 0 1.3月间施术的颈椎病患者 5 4例 ,按照术中椎间隙牵开方法的不同分为徒手牵开组、Cage牵开组及牵开器牵开组等三种。分别测量各组术前、术后颈椎生理曲度及椎节高度值 ,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 牵开器牵开法及Cage牵开法较徒手牵开法颈椎生理曲度及椎节高度增加值大 ,且具显著性差异 (P <0 .0 1)。结论 术中牵开技术可影响颈椎生理曲度及椎节高度的恢复 ,牵开器牵开法对改善颈椎生理曲度及椎节高度较为理想。  相似文献   

20.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9,(19):1729-1733
[目的]在CT影像上测量经皮椎间孔镜椎间盘切除术相关解剖参数。[方法]选取40名志愿者,男女各20名,采集腰椎影像学资料进行数字化处理,测量椎间孔的高度、宽度、椎间隙上下终板水平出口根到上关节突的距离、椎间隙上下终板水平神经根内缘与硬膜囊外缘的距离。[结果]从L3/4到L5S1节段椎间孔的高度和宽度均呈逐步降低趋势,同一节段的左右双侧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一侧不同节段椎间孔的高度和宽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椎间隙上、下终板水平出口根到上关节突距离从L3/4到L5S1节段逐渐增大。同一节段的左右双侧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一侧不同节段椎间隙上、下终板水平出口根到上关节突距离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椎间隙上下终板水平上神经根內缘与硬膜囊外缘的距离从L3/4到L5S1节段逐渐增大,同一节段的左右双侧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同一侧不同节段间隙上下终板水平上神经根內缘与硬膜囊外缘的距离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虽然从上到下椎间孔面积逐渐减小,但神经出口根倾斜角度逐渐增大,工作通道可操作范围也逐渐增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