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运动诱发电位是一种在患者清醒状态下无创性地对运动功能进行客观评价的方法。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影像学检查和血液动力学改变的对照研究提示,卒中后运动诱发电位的异常程度不但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病情的轻重,而且是预测卒中后运动功能障碍恢复程度的有价值的指标,有助于阐明卒中后运动皮质功能的可塑性变化。  相似文献   

2.
卒中是中国居民死亡的首位原因.脑出血占所有卒中的10%~20%,神经功能损伤程度往往较缺血性卒中更严重.皮质脊髓束受损是卒中后运动功能缺损的重要机制.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是目前唯一可无创性检测脑白质纤维束的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可客观评估纤维束受损程度,预测患者的运动功能转归.文章对DTI在脑出血患者运动功能转归预测中的作用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3.
卒中是严重危害我国国民健康的重大疾病,也是我国成年人致残、致死的首位病因。卒中患者可能遗留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其中运动功能障碍是卒中后最为常见的,也是研究最为广泛的功能障碍,尽管经过物理治疗和常规康复治疗,仍然有近三分之一的卒中患者发展为终身残疾。近年来,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rTMS)作为一项无创脑刺激技术越来越多地被用来促进卒中患者的运动功能恢复。卒中后的各个时期,都可见到rTMS被应用于改善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本文总结了rTMS对卒中后肢体运动功能康复的治疗作用,并对其背后的潜在作用机制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4.
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预测十分重要。作者用经颅磁脑刺激(TMS)对缺血性卒中伴运动功能丧失的患者进行了前瞻性研究,目的旨在评价TMS在运动功能恢复中的早期预后价值。方法 对50例不同程度偏瘫的患者于卒中后第1周进行临床测评,包括CT或MRI检查,以判断梗死的体积和部位;功能能力用Barthel指数判定;以医学研究理事会(MRC)标准对上肢拇指外展肌及下肢拇趾外展肌对肌肉的强度进行评分。在卒中发生第3天和第7天起同时进行TMS研究,以2T最大磁场强度产生运动诱发电位(MEP),由肌力电流记录图记录结果,并得…  相似文献   

5.
运动诱发电位作为了解运动神经系统功能的一项新颖的检测方法和科研手段,已被广泛用于神经内外科疾病的诊断及疗效判断。文章综述了运动诱发电位的基本原理、方法及脑血管疾病患者的运动诱发电位改变(包括诊断、疾病预后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作用于小脑的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后循环缺血性卒中(PCS)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临床疗效和大脑皮层兴奋性变化,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 方法收集宜昌市第一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自2019年1月至12月收治的27例PCS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13例)与对照组(14例)。2组患者均接受常规物理治疗,治疗组再此基础上给予rTMS治疗,刺激部位为健侧小脑(体表定位为枕骨粗隆旁开3 cm、下移1 cm处),重复频率为1 Hz,80%静息运动阈值(RMT),刺激数为1600个,每天1次,连续4周;对照组的刺激参数与治疗组一样,但仅有声音提示。分别在治疗前、治疗4周后采用Fugl-Meyer运动量表(FMA)、Fugl-Meyer平衡量表(FMBS)和威斯康星步态量表(WGS)对患者进行功能评估,同时检测患者的RMT、皮层运动诱发电位(MEP)波幅的变化,并将运动功能改善与皮层兴奋性的变化进行相关性分析。 结果治疗4周后,2组患者的FMA、FMBS及WGS评分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RMT降低、MEP波幅增高(P<0.05);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RMT和MEP波幅的改变更明显(P<0.05)。进一步研究发现,FMBS的改善程度与RMT的变化呈负相关(P<0.05)。 结论作用于小脑的低频rTMS能有效改善后循环卒中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其机制可能与其增加了大脑的皮层兴奋性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优化运动技巧的康复训练对卒中后上肢功能恢复的作用。方法将有上肢功能障碍的40例卒中(脑出血或脑缺血)患者按照入院病例号尾数的奇偶数,分为优化组(20例)和对照组(20例)。所有患者均接受卒中的传统康复和药物治疗,给予优化组患者优化运动技巧的康复训练,40 min/次,2次/d,5 d/周。时间均为6周。分别在治疗前及治疗后6周进行上肢Fugl-Meyer评分(FMA)、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简易上肢功能检查(STEF)评分。结果①治疗后6周,两组FMA评分均上升,但治疗前后优化组评分的差值高于对照组,分别为(12.6±6.0)分和(3.6±2.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②在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量表评分中,治疗后肩臂运动评分和手部运动功能评分,优化组较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③治疗后两组简易上肢功能检查STEF评分均有提高,治疗前后评分的差值优化组高于对照组,分别为(14.8±5.3)分和(9.5±2.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优化运动技巧的康复训练能够帮助改善卒中后上肢的运用和控制能力,促进上肢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8.
脑血管疾病的运动诱发电位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动诱发电位作为了解运动神经系统功能的一项新颖的检测方和科研手段,已被广泛用于神经内外疾病的诊断及疗效判断。文章综述了运动诱发电位的基本原理,方法及脑血管疾病患者的运动诱发电位改变。  相似文献   

9.
据第20届欧洲卒中会议(European Stroke Conference,ESC)报道,在缺血性卒中后早期给予氟西汀的耐受性良好,并可改善严重运动功能缺损患者的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0.
卒中后神经可塑性与运动功能恢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前卒中后神经可塑性与运动功能恢复的关系已越来越受到重视。卒中后脑皮质重塑可代偿受损部位的功能,并已得到动物实验证实。功能性神经影像学技术已逐渐应用于评价神经可塑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经颅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 (MEP)异常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临床病情之间的相关性及临床意义。方法 对 3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分别进行经颅磁刺激 ,双侧外展小指肌 (ADM)记录运动诱发电位。结果 临床肌力 (0~ 5级 ) 4级以上者 11例患者在静止状态下可引出MEP波 ,10例肌力 3级者在轻收缩状态下可引出MEP波 ,肌力 0~ 2级的 9例患者不能引出MEP波。脑梗死组病侧中枢传导时间 (CMCT)比健侧明显延长由 (7.9± 0 .7)ms延长至 (10 .2± 0 .8)ms。通过对MEP波的潜伏期、波幅、中枢传导时间以及对照组 30例的MEP波进行统计学分析 ,发现MEP异常与临床运动功能障碍密切相关 ,能反映卒中患者病情的轻重。结论 经颅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能较好地反应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病情 ,可用于临床判断病情。  相似文献   

12.
偏瘫和轻偏瘫是卒中后最常见的神经功能缺损。一些小样本临床试验提示氟西汀可促进运动功能恢复,但其临床疗效尚不清楚。法国图卢兹大学中心医院神经内科的Chollet等进行了一项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试验,旨在评价氟西汀能否促进急性缺血性卒中后运动障碍患者的运动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3.
[摘要] 运动想象(motor imagery,MI)与物理治疗相结合可以改善脑卒中后患者肢体功能。MI简便易行,能充分调动患者积极主动参与康复训练,现已逐步应用到临床实践中。该文就MI的脑机制及其在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康复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针刺联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后足内翻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120例脑卒中后足内翻患者随机分为针康组和康复组,康复组给予康复训练治疗,针康组在康复治疗的基础上采用针刺方法,治疗8周后观察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和临床疗效。结果针康组总有效率为93.33%,康复组为80.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Fugl-Meyer量表评分较治疗组明显升高(P〈0.01),但针康组升高程度优于康复组(P〈0.01)。结论针刺联合康复训练可以显著改善脑卒中后足内翻患者的运动功能,并且临床疗效优于康复组。  相似文献   

15.
严重的运动缺损是卒中患者长期残疾的主要原因。有关卒中初期进展性轻偏瘫的资料很少,本研究试图明确具有可能的发病机制的危险人群。 方法 调查1997年~1999年间941例住院的卒中患者,将缺血性卒中发生24 h内且入院时有严重的运动功能缺损[小于25分,按欧洲卒中量表(ESS)7条运动项目评价,总分:42  相似文献   

16.
背景:卒中后的物理治疗包括各种不同的方法,这些方法的核心都是建立在“神经生理”、“运动学习”和“整形外科”原理基础上的。目的:判断以整形外科、神经生理或运动学习原理以及综合这几种原理的不同物理治疗方法在促进卒中患者的姿势控制和下肢功能恢复方面是否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7.
大量研究证实卒中后病人电刺激体感诱发电位(SEP)与深感觉损害有关。近来应用CO_2激光刺激器记录与痛觉相关的诱发电位,对周围神经病变者可客观地反映痛觉损害程度,并与痛觉损害程度有较好的相关性。本文作者对12例(男7例,女5例,平均年龄67.5岁)经颅脑CT或MRI证实患有脑梗塞或脑出血病人的痛觉相关SEPs和电刺激SEPs与卒中病变部位的相关性进行了对照研究。检查在卒中1个月后进  相似文献   

18.
认知,是指人在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过程中对感觉输入信息的获取、编码、操作、提取和使用的过程,是输入和输出之间发生的内部心理过程,包括知觉、注意、记忆及思维等。卒中后患者不但存在肢体运动功能障碍,而且一部分病人可伴有不同程度的认知功能障碍。在各种认知功能障碍中,注意障碍的发生率高达60.61%,且注意障碍常与记忆障碍同时存在。有研究结果显示。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评价点穴治疗对卒中偏瘫急性期患者运动功能、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60例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点穴组和对照组,2组均采用针灸科病房常规治疗,点穴组配合点穴,共治疗2周。在治疗前、后分别采用卒中患者运动功能评定量表(MAS)、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Barthel指数(BI)评定患者的运动能力、神经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 点穴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MAS得分、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得分和BI得分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点穴组治疗前、后的MAS得分差值、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得分差值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1);而点穴组BI得分差值略高于对照组,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早期点穴治疗能很好地改善卒中偏瘫患者的运动功能,减轻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促进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恢复。  相似文献   

20.
张德辉  朱民  徐恒雁 《山东医药》2009,49(27):50-51
目的探讨雌激素对大鼠急性脊髓损伤(SCI)后运动诱发电位(MEP)和后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24只健康成年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观察组肌注雌二醇100μg/(kg.d)直至处死,对照组肌注生理盐水0.5ml/d直至处死。测定各组脊髓MEP,评定后肢运动功能。结果大鼠脊髓损伤后4hMEP潜伏期延长和波幅的降低变化达到高峰,观察组变化小于对照组;观察组后肢运动功能优于对照组。结论雌激素在脊髓损伤中通过改善微循环,清除氧自由基,抗氧化作用能够减轻脊髓继发性损伤,促进脊髓神经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