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常人们认为是Adam Politzer(1835—1920,现代耳科学之父)最早描述了分泌性中耳炎(同义词:渗出性中耳炎、浆液性中耳炎、黏液性中耳炎、卡他性中耳炎、非化脓性中耳炎,等),其实,早在Politzer之前,这种疾病已经存在、流行,并且被当时的医生所认识。  相似文献   

2.
乳突气房发育与分泌性中耳炎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分泌性中耳炎与乳突气房的发育程度有关,谁为因果,意见尚不一致。在总结200余耳分泌性中耳炎诊治经验的基础上,随机对44例分泌性中耳炎患者和40例无耳病者进行观察,全部观察耳均摄乳突Schuller位片,用Diamant法测量并计算X线片上显示的乳突气房的几何学面积,将其分为两型:气化良化型和气化不良型。  相似文献   

3.
腺样体是如何与中耳炎发病相关联,尤其在复发性中耳炎、顽固性中耳炎、慢性分泌性中耳炎发病中起到了什么作用及如何处理腺样体从而达到治疗中耳炎的目的,近十年来再次吸引了小儿耳鼻喉医师们的目光。本就腺样体的微生物学、腺样体的耐药菌、腺样体切除与中耳炎、疫苗等相关献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分泌性中耳炎(secretory otitis media,SOM)是以鼓室积液及听力下降为主要特征的中耳非化脓性疾病,又名非化脓性中耳炎、卡他性中耳炎、渗出性中耳炎、浆液性中耳炎。SOM属于中医"耳胀"、"耳  相似文献   

5.
表面活性物质在分泌性中耳炎发病中的作用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就表面活性物质在分泌性中耳炎发病中的作用研究进展进行综述,讨论了表面活性物质的组成,功能及在中耳腔,咽鼓管及鼻咽部的分布特征。纵观表面活性物质研究的历史及新进展,认为内源性表面活性物质缺乏可引起中耳腔及咽鼓管粘膜表面张力改变,使咽鼓管开放压增高而致中耳积液,从而发生分泌性中耳炎,而外源性表面活性物质的运用及激发内源内源性表面活性物质的分泌可分为预防和治疗分泌性中耳炎开辟一条新途径。  相似文献   

6.
鼻咽癌患者放疗前后并发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分析鼻咽癌患者放疗前后分泌性中耳炎(secretory oddsmedia,SOM)的发病情况,以探讨鼻咽癌放疗前后并发分泌性中耳炎的发病机制。方法 选取1999年7月-2000年11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确诊为鼻咽癌并接受放疗的58例患者,将其放疗前、放疗中、放疗结束时、放疗后3个月、6个月、9个月、一年时并发SOM的情况进行分析和统计。结果 58例患者放疗前有33例并发分泌性中耳炎,其中双耳8例;放疗后分泌性中耳炎的患者44例,其中双耳18例。放疗前后均未发生分泌性中耳炎者14例。鼻咽癌患者各个T分期(除T3外)放疗后合并分泌性中耳炎的发生率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即随放疗后时间延长有逐渐增加的趋势。放疗后3个月动态变化最大,放疗后6个月-1年分泌性中耳炎发病较平稳。结论 鼻咽癌患者鼻咽部机械性阻塞、腭帆张肌功能异常、咽鼓管功能不良和咽鼓管位置异常是放疗前合并分泌性中耳炎的重要原因;放疗后合并分泌性中耳炎的机制是多因素的。  相似文献   

7.
分泌性中耳炎病因及发病机制概述   总被引:51,自引:0,他引:51  
本文就分泌性中耳炎病因及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分泌性中耳炎病因及发病机制很复杂,可能并非是一种因素作用,而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儿童鼻窦炎与分泌性中耳炎相关性研究现状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本文就儿童鼻窦炎与分泌性中耳炎相关性研究现状进行综述。认为儿童鼻窦炎引起咽鼓管功能障碍和逆行感染,从而导致分泌性中耳炎的产生。  相似文献   

9.
分泌性中耳炎的治疗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重点介绍近十年来分泌性中耳炎治疗进展的有关资料,包括抗生素的应用、中耳积液的推出方法及腺样体刮除术对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效果等。  相似文献   

10.
东菱克栓酶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应用东菱克栓酶(DF-521)治疗分泌性中耳炎25例(40耳),并以20例(30耳)用糜蛋白酶+地塞米松(糜+地)做对照治疗,结果:DF-521组有效率97.5%,治愈率85%,明显优于糜+地组,急性分泌性中耳炎早期应用效果好,反复应用糜+地治疗无效而使用DF-521有效,DF-521可以预防粘连性中耳炎的产生。  相似文献   

11.
衣原体感染与分泌性中耳炎关系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了解衣原体感染与分泌性中耳炎的关系,初步建立临床上鼓室抽吸液衣原体的检测方法。方法收集44例分泌性中耳炎患者的血清及鼓室抽吸液,分别以微量免疫荧光法检测衣原体特异性抗体,聚合酶链反应法检测衣原体特异性DNA,用Hep-2细胞进行鼓室抽吸液中肺炎衣原体培养。  相似文献   

12.
杨敏  龚政 《耳鼻咽喉》2002,9(2):70-71
目的:总结并分析在纤维喉镜电视监视下用咽鼓管导管行咽彭管吹张 注药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疗效。方法:在纤维喉镜电视监视下用咽鼓管导管行咽鼓管吹张 注药治疗分泌性中耳炎36例41耳,结果:临床观察4-12个月,显效:18耳,占43.9%;有效;15耳,占36.6%,无效:8耳,占19.5%,总有效率为80.5%,结论:此法操作简单,不破坏鼓膜的生理结构。并发症少,是改善分泌性中耳炎患者咽鼓管功能,提高其听力的一种有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3.
咽鼓管表面活性物质与分泌性中耳炎关系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咽鼓管功能障碍被认为是引起分泌性中耳炎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在咽鼓管有表面活性物质,它能影响咽鼓管的功能。本就咽鼓管功能与分泌性中耳炎,咽鼓管表面活性物质与咽鼓管的开放压、顺应性、纤毛粘液系统、先天性非特异性免疫及对分泌性中耳炎治疗作用等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4.
分泌性中耳炎的听力状况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泌性中耳炎是一种引起听力下降的常见病,小儿及成人均可发病,本文通过对本病患者治疗前进行纯音听阈及声导抗测试,了解分泌性中耳炎患者的听力状况并分析其原因。  相似文献   

15.
中西医结合治疗分泌性中耳炎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疗效。方法 对80例分泌性中耳炎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同时,另外80例患者单纯使用西药治疗作为对照组。结果 中西医结合治疗组的痊愈率及总有效率均明显提高。结论 中西医结合治疗分泌性中耳炎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空勤人员航空性中耳炎的致病因素及治疗对策.方法 回顾分析我科2000年1月-2009年4月所收治的25例空勤人员的航空性中耳炎的临床资料,分析病因及总结治疗的方案.结果 因上呼吸道感染(8例)、鼻腔及增殖体病变(14例)等继发性因素引发的航空性中耳炎23例,因咽鼓管功能障碍本身致航空性中耳炎2例.24例治疗治愈后恢复正常飞行,1例因咽鼓管机能不良治疗无效停飞.结论 继发性航空性中耳炎经保守治疗及处理咽鼓管咽口周围病变,疗效肯定,可恢复飞行;原发性航空性中耳炎保守治疗效果不佳,鼓膜置管可作为今后探索的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寻找鼻咽癌放疗后分泌性中耳炎的有效治疗方法,以提高鼻咽癌患者放疗后的生存质量。方法 对鼻咽癌放疗后并发分泌性中耳炎的患者行鼓膜穿刺抽液、鼻腔鼻咽部清理及冲洗,随访半年后评价疗效。结果 在治疗鼻咽癌放疗后分泌性中耳炎的患者时,行鼓膜穿刺加鼻腔鼻咽部清洗疗效较佳。结论 对鼻咽癌放疗后分泌性中耳炎的治疗需要综合疗法。  相似文献   

18.
分泌性中耳炎咽鼓管及鼓室黏膜的光镜及电镜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分泌性中耳炎的发病原因,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微波烧灼双侧咽鼓管口,建立分泌性中耳炎动物模型。光镜观察比较咽鼓管管腔及黏一软骨膜和鼓室黏膜变化。电镜观察咽鼓管鼓室段暗颗粒分泌细胞及其表面活性物质样板层体的变化。结果:各组咽鼓管管腔通畅,咽鼓管黏一软骨膜不易受炎症浸润及负压影响。鼓室黏膜水肿、增生、炎性细胞浸润明显,暗颗粒细胞分泌功能受损,表面活性物质板层体结构明显减少或消失。结论:咽鼓管黏一软骨膜在分泌性中耳炎发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表面活性物质减少与分泌性中耳炎的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分泌中耳炎的感染因素及其致病机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感染因素作为分泌性中耳炎的重要病因之一,已为大家所公认。本文着重从细菌、病毒、衣原体等感染因素对分泌性中耳炎的致病作用及其致病机理的研究进展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0.
分泌性中耳炎中西医结合治疗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泌注中耳炎是一种以中耳积液和听力下降为特征的疾病,以往治法多种.虽有一定疗效,但常反复发作,形成粘连性中耳炎。我们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渗出性中耳炎40例(50耳),疗效较为满意;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全部病例均为我科门诊患者,随机分成两组.中西医结合组和对照组。治疗组40例,男22例,女18例;年龄12岁~65岁,平均40岁;单月发病30例,双耳发病10例。病程一周至4月,平均1.5月。全部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耳闷胀感耳鸣,鼓膜呈黄色或淡黄色,中耳有积波。电测听力传导性聋,在500Hz,1000Hz,21300Hz,4000Hz的平均气导阈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