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目的]探讨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ACDF)中保留与切除钩椎关节减压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08月~2015年12月接受1个或者2个节段的颈前路减压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的86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根据是否对钩椎关节椎间孔进行部分切除,29例患者列入钩椎保留组,57例患者列入钩椎减压组。采用日本骨科协会评分(JOA)评估治疗分数、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评分、颈部及上肢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对治疗效果进行评价并比较。[结果]86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未出现椎动脉损伤、神经根损伤及硬膜破裂情况。所有患者随访15~85个月,平均(20.2±3.6)个月。所有患者随访期间均达到骨性融合,钢板无松动。两组术后的JOA、VAS、NDI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钩椎保留组优27.59%,良55.17%,一般13.79%,差3.45%;钩椎减压组优28.07%,良54.39%,一般14.04%,差3.51%.[结论]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在颈前路手术中,保留钩椎关节椎间撑开减压可获得与切除钩椎关节减压同样良好的临床效果。因此,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实施颈前路减压融合术(ACDF)不应常规切除钩椎关节。  相似文献   

2.
单纯性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神经根型颈椎病的定位诊断、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 对 12例单纯性神经根型颈椎病行前外侧钩椎关节切除植骨融合术或前路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术 ,术后平均随访时间 2年 8个月。结果 疗效优 6例 ,良 4例 ,可 2例 ,优良率83 3%。结论 前外侧钩椎关节切除植骨融合术或前路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满意。定位诊断对手术疗效至关重要。颈椎MRI结合CT能协助定位诊断。  相似文献   

3.
单纯性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神经根型颈椎病的定位诊断、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 对12例单纯性神经根型颈椎病行前外侧钩椎关节切除植骨融合术或前路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术,术后平均随访时间2年8个月。结果 疗效优6例,良4例,可2例,优良率83.3%。结论 前外侧钩椎关节切除植骨融合术或前路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满意。定位诊断对手术疗效至关重要。颈椎MRI结合CT能协助定位诊断。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颈前路椎间盘切除椎间植骨融合ACDF术中保留与切除钩椎关节减压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2-09—2018-03采取ACDF治疗的43例神经根型颈椎病,26例在术中采取保留钩椎关节椎间撑开减压治疗(保留钩椎组),17例在术中采取部分切除钩椎关节减压治疗(切除钩椎组)。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末次随访时JOA评分、NDI评分和JOA评分改善率。结果 43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40.6个月。保留钩椎组手术时间较切除钩椎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99,P=0.008)。2组术中出血量、末次随访时JOA评分、NDI评分、JOA评分改善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CDF术中保留椎钩关节和切除椎钩关节可以取得同样的临床疗效,而伴有关节增生致神经根管狭窄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应切除椎钩关节。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前路减压椎间植骨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ecompression and fusion,ACDF)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术中保留钩椎关节的可行性。方法纳入2014年4月~2016年4月行ACDF治疗的72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将术中保留钩椎关节的32例患者设为观察组,切除钩椎关节的40例设为对照组。随访2年,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植骨融合情况。结果两组术后3个月、6个月、2年的NDI指数、VAS评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JOA评分显著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手术优良率为87.50%,对照组为90.00%,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吞咽不适、切口感染、慢性疼痛等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植骨融合效果略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CDF手术能显著改善神经根型颈椎病疼痛症状及颈椎功能,保留钩椎关节能获得与切除钩椎关节相同的近期疗效,且手术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6.
袁健东  陈鑫  刘彩龙  张帆 《中国骨伤》2012,25(9):721-725
目的:分析颈前路术中钩椎关节切除减压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07年1月至2009年12月收治的56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33例,女23例;年龄41~72岁,平均(58.83±8.01)岁;病史5~48个月,平均(14.09±8.54)个月。手术方法为颈前路椎体次全切减压植骨融合术,术中予以双侧钩椎关节切除减压。分析内容为围手术期指标(包括住院天数、失血量、手术时间),影像学改变(包括椎体高度、前凸角和术后植骨融合率)、神经功能情况(JOA评分改善情况)。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12~30个月,平均18.2个月。患者的住院天数、失血量、手术时间分别为(4.42±0.25)d、(195.51±23.67)ml、(145.52±28.29)min。椎体高度术前、术后1年分别为(5.19±0.03)cm和(5.37±0.29)c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前凸角从术前(1.53±0.03)°增加到术后1年的(7.78±0.66)°(P<0.01),术后1年植骨融合率96.5%。术前JOA评分为8.69±2.13,术后1年随访时提高到15.58±2.45(P<0.001)。根据JOA评分标准进行疗效评定:优20例,良28例,可7例,差1例。结论:颈前路术中钩椎关节切除减压手术安全、可行,适用于伴有根管狭窄和钩椎关节骨赘增生的颈椎病患者。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一期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型、前路椎间减压、自锁式椎间融合器自体植骨椎间融合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2006年9月~ 2008年4月,采用一期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型、前路椎间减压、自锁式椎间融合器自体植骨椎间融合术连续治疗脊髓型颈椎病52例;前路椎间减压单节段23例、双节段29例.记录患者术前及术后的JOA评分,在颈椎侧位X线片上测量椎间隙高度、椎间前凸角、颈椎前凸角的变化.[结果] 52例共随访24~40个月(平均30个月).52例患者在术后2周内均感到神经症状明显好转;没有发生手术相关并发症.术后6个月随访时,所有患者主诉四肢感觉、肌力、活动均较前明显改善,颈椎X线检查可见椎间已融合,椎间高度及生理曲度完好,无融合器移位、下沉、断裂发生.平均JOA评分由术前(7.3±0.5)分,提高到术后6个月(14.1±0.7)分,术后12个月(14.7±0.6)分,术后24个月(14.9±1.2)分;术后6个月随访时的JOA评分改善率:优21例,良25例,可6例,术后12个月及术后24个月时的JOA评分改善率与术后6个月无明显改变.[结论]采用一期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型、前路椎间减压、自锁式椎间融合器自体植骨椎间融合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能获得颈髓前后方的充分减压及满意的临床疗效,能获得满意的颈椎曲度、稳定性重建及椎间融合.  相似文献   

8.
背景:颈椎前路Zero-P固定融合术终板间人工骨植骨术后早期融合率较低。为了提高Zero-P固定融合术后早期融合率,本研究试图在终板间人工骨植骨的基础上加用单侧钩椎关节植骨。目的:观察Zero-P固定融合术终板间人工骨植骨后加用单侧钩椎关节植骨对融合的影响。方法:纳入2013年2月至2016年5月确诊为单节段颈椎病且选择Zero-P固定融合术作为治疗方式的患者90例。根据是否加用单侧钩椎关节植骨分为A组(单纯终板间人工骨植骨,36例)和B组(加用单侧钩椎关节植骨,54例)。将椎间隙分为两侧钩椎关节、终板间区域和椎间融合器后方4个部分,术后3、6、12个月通过X线和颈椎CT三维重建观察融合率。术前,术后3 d、3个月、6个月、12个月通过JOA评分和VAS评分评价手术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术后JOA评分和VAS评分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但组间无差异(P>0.05)。B组术后早期融合率高于A组,术后6、12个月时,B组两侧钩椎关节融合率均高于A组(P<0.05),B组融合部位数量亦多于A组。结论:Zero-P固定融合术加用钩椎关节植骨安全有效,可有效加快融合速度,提高融合质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腰后路全椎板及双侧下关节突切除减压,自体小关节骨质及Cage椎间植骨融合椎弓根内固定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的手术疗效.[方法]41例患者(男23例,女18例);平均60.3岁,行腰后路全椎板及双侧下关节突切除减压,自体小关节骨质及Cage椎间植骨融合椎弓根内固定手术,平均随访31.5个月,评价其术前及术后随访时JOA评分、手术效果、放射学结果及手术并发症.[结果]术后无内固定物松动、断裂等并发症发生.随访时植骨融合率97.56%,1例患者有腰椎不稳征象.随访时JOA评分较术前有明显提高(P<0.01),临床优良率为90.24%.手术并发症包括2例硬脊膜撕裂,1例椎弓根位置偏斜,1例假关节形成.[结论]腰后路全椎板及双侧下关节突切除减压,自体小关节骨质及Cage椎间植骨融合椎弓根内固定手术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估寰椎后弓椎板钩联合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植骨融合治疗Ⅱ型齿突骨折的疗效。方法2004年3月-2007年3月对13例Ⅱ型齿突骨折患者以寰椎后弓椎板钩联合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自体髂骨植骨融合术进行治疗,其中6例伴脊髓受损症状。结果术中未发生椎动脉和脊髓损伤;平均随访时间为18个月(6—32个月);未发生内固定物松动、断裂。所有患者寰枢椎均融合。6例脊髓受损患者术前JOA评分为10.1分(9.2~11.8分),术后2周JOA评分为15.6分(15.2~16.8分)。结论寰椎后弓椎板钩联合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植骨融合术治疗Ⅱ型齿突骨折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