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了解近五年栾川县医院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住院治疗状况。方法调查栾川县医院2002—2006年出院诊断为AMI,住院时间〉24h患者的病史资料,调查各种西医治疗措施应用情况。结果共调查了265例患者,早期再灌注治疗率为17.7%,均为溶栓治疗。适宜溶栓率为37.4%,适宜溶栓者中52.5%没有接受任何形式的早期再灌注治疗。B受体阻滞剂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的适宜使用率分别为61.1%和70.9%,实际使用率分别为38.1%和42.6%,他汀类药物的使用率为37.7%,阿司匹林、低分子肝素、硝酸酯使用率分别为92.8%、69.8%、89.8%。结论2002—2006年栾川县医院AMI患者治疗情况与2001年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AMI诊断和治疗指南的要求存在明显差距。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近五年栾川县医院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住院治疗状况.方法 调查栾川县医院2002~2006年出院诊断为AMI,住院时间>24 h患者的病史资料,调查各种西医治疗措施应用情况.结果 共调查了265例患者,早期再灌注治疗率为17.7%,均为溶栓治疗.适宜溶栓率为37.4%,适宜溶栓者中52.5%没有接受任何形式的早期再灌注治疗.β受体阻滞剂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的适宜使用率分别为61.1%和70.9%,实际使用率分别为38.1%和42.6%,他汀类药物的使用率为37.7%,阿司匹林、低分子肝素、硝酸酯使用率分别为92.8%、69.8%、89.8%.结论 2002~2006年栾川县医院AMI患者治疗情况与2001年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AMI诊断和治疗指南的要求存在明显差距.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近五年栾川县医院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住院治疗状况.方法 调查栾川县医院2002~2006年出院诊断为AMI,住院时间>24 h患者的病史资料,调查各种西医治疗措施应用情况.结果 共调查了265例患者,早期再灌注治疗率为17.7%,均为溶栓治疗.适宜溶栓率为37.4%,适宜溶栓者中52.5%没有接受任何形式的早期再灌注治疗.β受体阻滞剂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的适宜使用率分别为61.1%和70.9%,实际使用率分别为38.1%和42.6%,他汀类药物的使用率为37.7%,阿司匹林、低分子肝素、硝酸酯使用率分别为92.8%、69.8%、89.8%.结论 2002~2006年栾川县医院AMI患者治疗情况与2001年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AMI诊断和治疗指南的要求存在明显差距.  相似文献   

4.
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2006年6月在我院住院的486例急性心肌梗死(AM I)患者采用中西医治疗的情况。结果早期再灌注治疗率为21.8%;适宜溶栓率为35.0%,适宜溶栓者中37.6%未接受任何形式的早期再灌注治疗。使用阿司匹林者占99。2%、ACEI 83.3%、β受体阻滞剂50.8%、低分子肝素96.5%、调脂药48.9%。98.7%的患者在上述治疗的同时接受中医药治疗。经循证医学证实,有效的治疗AM I措施能够在中医医院临床应用,但与指南的要求仍存在差距。  相似文献   

5.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内科的危重急症,其发病急、症状重、死亡率高。本院5年来共收治急性心肌梗死43例,现总结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6.
浙江省80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药物治疗状况的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2001~2002年浙江省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药物治疗状况。方法调查浙江省23所医院2001—2002年间出院诊断为AMI的806份病史资料。结果男性占72·2%。平均年龄为67·4岁,从胸痛发生至到达医院平均时间为11h。总静脉溶栓率仅为19·2%,适宜溶栓却未进行溶栓治疗者106例(45·9%)。β受体阻滞剂(BB)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的实际使用率分别为49·4%、65·4%。阿斯匹林、低分子肝素、他汀类使用率较高,分别为88·2%、73·7%、71·5%。结论浙江省的AMI西医药治疗基本上遵循了指南推荐策略,但与指南要求仍存在差距,尤其是静脉溶栓率偏低。  相似文献   

7.
静脉溶栓治疗是抢救急性心肌梗死 (AMI)的有效措施 ,它能够消除或缩小AMI范围 ,降低死亡率[1] 。高原地区AMI溶栓治疗开展较晚 ,为提高高原地区AMI救治水平 ,现将我院 2 0 0 0~ 2 0 0 2年 3a来院前采用静溶栓治疗AMI 19例分析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 见表 1。平均溶栓时间 3 4h。表 1临床特点病例数百分比 ( % )年龄 (岁 ) 2 0~ 40 2 10 540~ 60 13 68 4>60 42 1 0性别 (藏族 )男 15 ( 9) 78 9女 4( 3 ) 2 1 1梗死部位前壁 947 4下壁 42 1 0其他 63 1 6溶栓时间 (h) <2 3 15 82~ 4947 44~ 67 3 6 81 2 溶栓治疗适…  相似文献   

8.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多发病,严重危害人们健康。我们对189例AMI患者采用常规疗法进行治疗,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89例均为我院住院病人,AMI的诊断符合ISFC/WHO诊断标准。纳入标准:经临床与心电图、血清心肌酶确诊为AMI;发病在72h之内。其中男101例,女88例,男女比为1.15:1。男性年龄26岁-85岁,平均56岁;女性44岁-85岁,平均59岁。  相似文献   

9.
院前溶栓治疗老年急性心肌梗死41例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急性心肌梗死 (AMI)早期溶栓治疗可大大降低病死率 〔1〕。 1996年 6月~1999年 12月我们对 41例老年 AMI患者院前进行静脉溶栓治疗 ,报告如下。1 病例与方法1.1 与基层医疗部门建立院前溶栓治疗急救通讯网络 ,科室成立医疗小组。1.2 病例 :(1)临床上明确诊断 AMI患者 ,入选  相似文献   

10.
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15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金明 《临床荟萃》2002,17(8):475-475
近 2 0年来急性心肌梗死 (AMI)的住院病死率有明显下降 ,但病死率的下降并非自然病情的减轻而是治疗进步的结果[1] 。其中溶栓疗法日益受到普遍重视。我们应用尿激酶(UK)静脉溶栓治疗 15例AMI ,收到明显效果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根据典型的临床表现 ,特征性心电图及血清心肌酶学检查确诊的AMI 15例 ,其中男 9例 ,女 6例 ,年龄4 4~ 71岁 ,平均 5 9岁。发病时间 30分钟至 2 2小时 ,其中 3小时以内 4例 ,~ 6小时 5例 ,~ 12小时 4例 ,~ 2 2小时 2例。有以下禁忌证者除外 :① 2周内有各种活动性出血 ;②以前…  相似文献   

11.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综合性干预研究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综合性干预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遵医行为的影响。方法将156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每组7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和宣教,干预组采用综合性护理干预措施。6个月后应用电话和随访的方式对患者进行调查并填写问卷,评价两组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对疾病的认知度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对疾病的认知度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综合性护理干预对AMI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对疾病的认知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急性心肌梗塞的康复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河北省人民医院从1982年起首先在国内开展了急性心肌梗塞(AMI)4周康复程序。1984年和1988年又开展了3周和2周程序。4周和3周程序以自由步行训练为主,住院时间分别为49天和39天,出院时心脏容量均在5个代谢当量(METs)以上,疗效95.6%。仅1例井发心衰者无效,1例79岁妇女住院期间内猝死。随访复职率71%~74%。本程序简便易行,4周程序适合于老年人和有心脏合并症者,2周程序适合于年青患者。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急性心肌梗死早期病人心肌耗氧量影响因素。方法 对42例AMI病人于入院1~7d进行动态监测,记录病人安静时、活动时的心率、血压及心率、血压变动较大时病人的状态,计算D—P(心率与收缩压二项乘积,用以表示心肌耗氧量)。结果 在排便、进食、探视及做治疗时病人D—P值增大。结论 对急性心肌梗死早期病人加强健康教育及病情监测尤为重要,只有有效控制心肌耗氧量增加的因素,才能减轻心脏负荷,使病人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14.
静脉延迟溶栓治疗老年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对 6 3例急性心肌梗死 (AMI)发病后 6~ 12h的老年患者进行延迟溶栓治疗的效果进行研究 ,探讨该时间段的治疗价值及存在问题。方法 将经溶栓治疗的AMI患者列为溶栓组 ,未经溶栓治疗者列为对照组 ;溶栓组又根据胸痛和ST段抬高情况再分为 3个亚组 :ST段仍抬高并伴有明显胸痛者 (A组 ) ;ST段抬高 ,不伴有明显胸痛者 (B组 ) ;无明显ST段抬高 ,但有明显胸痛者 (C组 ) ;观察溶栓组及亚组梗塞血管再通率 ,对比分析两组疗效及梗塞后 4周内心脏事件发生率、出血发生率。结果  1.溶栓组总的梗塞血管再通率为 4 1 3% ,A组、B组和C组则分别为 4 6 4 %、 2 8 6 %和 4 2 9% ;2 .溶栓组 4周内心脏事件发生率较对照有明显下降 (P <0 0 1) ,尤以梗塞后心绞痛发生率减少最为显著 (P <0 0 1) ,同时心功能状态有明显改善 (P <0 0 1) ;3.出血并发症发生率两组差异无显著意义 (P >0 0 5 )。结论 对发病后 6~ 12hAMI患者应积极进行延迟溶栓治疗 ,尤其对于仍伴有明显胸痛者。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再灌注心律失常的临床特点。方法 :分析 168例急性心肌梗死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冠状动脉再通后心律失常的发生情况。结果 :12 4例 (73 8% )发生再灌注心律失常 ,其中 69例 (5 5 6% )为室性心律失常 ,7例(5 6% )发生室颤或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 ,3 6例 (2 9% )发生加速性室性自主心律。 5 1例 (4 1 1% )发生缓慢性心律失常 ,且均发生在下 /后壁梗死患者。结论 :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高 ,应引起警惕。加速性室性自主心律和缓慢性心律失常为予示再灌注的较可靠的临床指征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无合并症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实施10 d住院心脏康复程序的可行性及其疗效.方法 51例AMI患者随机分成两组:10 d康复组: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实施10 d康复训练;对照组: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实施2周康复训练.两组患者出院前均以心脏彩超、Holter、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进行评估.结果 两组患者在住院期间均无死亡、再梗死病例发生;两组患者在心功能、心率变异性(heart rate variability,HRV)及焦虑指数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0 d康复组可缩短住院天数.结论 10 d康复方案可缩短患者住院天数,而不增加住院期间的病死率与再梗死率,未见影响心脏结构和功能及心电稳定性的现象.  相似文献   

17.
急性心肌梗死35例静脉溶栓前后QT离散度的变化   总被引:20,自引:4,他引:20  
张燕  伍卫  张旭明  胡晖 《新医学》1998,29(1):18-20
目的:了解急性心肌梗死溶栓前后Q篱散度的动态变化与溶栓疗效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地观察了溶栓、非溶栓患者治疗前后QT离散度的变化。结果:溶栓成功组(12例)溶栓后2小时QT离散度明显增加以逐渐缩短。溶栓失败组(8例)溶栓后2小时、2天的QT离散度无明显变化。溶栓失败组和非溶栓组(15例)治疗后7天-14的QT离散度较治前短,两组无明显差别。溶栓成功组7天-14天的QT离散度较溶栓失败组明显缩短。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